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議論文滿分作文題目篇一
說一切源于自然,卻興于人類,那夢想也是。自然界領起追夢潮流,人類則掀開追星狂潮。
隨著“追星”這個名詞的興起和追星家族的擴大,許多人對“追星”這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家長認為“追星”是孩子早熟的反映,會影響他們學習;學生則認為“追星”是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目標,會有前進的動力。記得有一句話說:“青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追求美好的東西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種心理,沒有人能夠制約它。
正因如此,現在有太多青年追星族為了偶像拋棄理性,一擲千金。記得前幾年當紅歌手蕭敬騰唱了一首《王妃》紅了半邊天。少女們更是愛慘了他的騎士形象。有人大喊:“雨神,我愛你”有人請求跪舔,更有人擲千萬買豪宅,只為在他身邊守候。他們確實很優秀,但有一句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的美是多年積淀而成的,他們也曾受過風吹雨打,只是他們向夢想一步一步踏去,一點一點踱去。他們也曾在夜中品味“昨夜雨疏驟,濃睡不消殘酒”的苦愁。他們也曾有迷戀的明星,可他們理性追星,向所愛的人努力;終于在無數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下,成為舞臺上的那顆“明星”。
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應有一個理想化的橫量標準和限制尺度。看看他們,理性的擁有者,再看看那沒有帶理性去前進的人。即便登上天的盡頭,去擁有煙火,卻沒有父母陪他一起立于空谷之巔,卻沒有至親之人陪他一起賞流光雕鏤的花瓣,更沒有那潔凈如雪的笛聲繚繞左右。有的只是那一汪淚水中的后悔,和那轉瞬即逝的喜悅。
粉絲們,追星無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追求的權力,但請理性追星,向追星中加一抹理性。去學柳絮的灑脫,去學蒼鷹的豪氣,去學向日葵的堅持。更要學他們理性追尋。
高考議論文滿分作文題目篇二
《圣經》里上帝有語:“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享樂,而是來受難的。”從
義里的“原罪觀”來解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帶著有罪之身贖罪來的!混混沌沌,生時我們不知緣何而降臨世界;神情恍惚,死時我們亦不知道為什而離開人間。一生中最為值得去追思的,便是那短暫而漫漫的人生過程,但同樣在呼吸這世界上的空氣,卻有人流芳百世,卻有人遺臭萬年。不同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不同的命運則成為別人評價的標尺,得此原因,那么面對差別我們就不必太過于驚嘆。
但丁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我喜歡詩人的這種超然灑脫,放浪形骸而置身行于塵世之外的人生態度。但在這樣狹隘的空間里,先哲留下的人生哲學已經不再可以盡數拿歸己用,因為我們根本掙脫不破塵世編織的這張無形的網。
雖然這是一個將一切都暴露無疑的世界,無論怎樣,我們都必須努力活著。所以我們就必須不得不斷去尋求我們靈魂的寄托,更是尋求一種崇高的所在。不斷運動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永遠無法拭凈我身上的血跡和撫平那創傷。所以現代人的精神是如此的壓抑和脆弱。
翻開文學的紙卷,充斥滿目的都只是對于人生的求知,或贊美,或哀嘆。這個狹窄的空間根本找不到一個無所依托的靈魂,我們隨便在哪個角落都可以去發現。甚至于我們在看那些悲劇的創作便可以明白,詩人往往將死亡作為一種完美的結束,無論哪個世界空間死亡的禮贊是不絕于耳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神曲》就是一曲贊美死亡的千古絕唱。
無論怎么去挖掘人生的意義,留給我們的答案只是一卷亂絲,找不到頭,亦看不到結束的所歸。終其一生來看,我們在這個世界行走就象行走在米諾斯的迷宮里一樣,找不到出去的方向,碰到的只是不斷回環著的圈,揮之不去的矛盾癥結。
仍是但丁的話:“一個人坐在絨毯之上,圍在綢緞之下,決不會有所作為,無聲無息度一生,留在世界上的痕跡頃刻便會消失。”但只要我們的精神不跟著肉體一起墮落,我們便可以戰勝很多困難。我們應當不斷追隨太陽,再尋屬于我們自己的絕無人境之地!
高考議論文滿分作文題目篇三
在暗黑的河床里摸索向前,理性像是兩岸佇立的路標,而感性卻像是照亮河床的一盞燈。因著這盞燈的存在,暗黑的河床便會有金子般的波光。
我們時常會想我們應該做什么,而忽略了我們想要做什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寫下《歸去來兮辭》,彰顯了自身高尚清正的節操,不愿為功名利祿所累;蘇格拉底寧愿飲下毒鴆,屈死獄中,也要堅持自身的真理;魯迅于社會的動蕩中,毅然棄醫從文。
感性是人類情感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之所以為人,是因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感情,同情心,價值觀,生命力諸如此類。正是如此,我們便是我們自己,不會成為人工智能亦或是其它生靈。《語言的魅力》中有一個乞丐,在木牌上寫著“我什么也看不見”,沒有人愿意駐足停留。一位詩人路過,改寫為“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人們便容易為之觸動。“我什么也看不見”就如同一杯白開水,是理性的闡述。我們明白應該多喝開水,卻會因為喝到一杯糖水而擁有一整天的甜蜜心情,這正源于語言中包含著真摯而又熱切的情感,觸動了人們心中感性的那一面,人們才會愿意留在蕭瑟的冷風中,俯下身,用他們的溫柔去溫暖他人。
而正是因為感性,生命才會顯得絢麗多姿。感性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可以將理性的不具生命力的生命賦予鮮活。張岱言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仿佛帶我們走進靜謐的林子下,看森林的月光,像殘雪一樣溫柔,語言就這樣鮮活起來;荒木經惟在東京日和里說“風吹過的時候,我看見你哭了,我只是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快樂”,這是他寫給逝去的妻子的一句話,在綠葉浮動的日本扳道上,在櫻花飛舞的狹小視線中,這份溫情讓他的攝影也愈加鮮活;或者是牽牛班的春天里耐心而擁有愛的老師與孩子們,即使存在著殘缺,可擁有了感性的偉大,音樂也變得鮮活,變得可以拯救。
人們說要收余恨,免癡嗔。我要問為什么。當我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時,我們便失去了為人的資格。人生需要路標,更不能失去那盞燈。那是一盞河床旁的燈,更是一盞心上的燈。就如同織田信長對阿江所說的話“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下去”
感性和理性同蝴蝶的破蛹,我們以理性作繭,讓自己自律地活在世上。而我們以感性破繭成蝶,給生命以色彩,給世界以絢麗。
高考議論文滿分作文題目篇四
今天,我們來談談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我們對事物的主觀認識,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其主要是通過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等感覺器官去感覺外界事物。一言以畢之,就是完全憑感覺來判斷事物的那種,自己認為凡只是跟著感覺走就ok,不管有沒有事實依據,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而理性,是完全不同于感性的概念,即使他們兩個常常被拿來相提并論。理性是很理智的那種,就是做事都有依有據,不會沖動,主要是指我們通過大腦邏輯分析之后,對外界事物的客觀認識,這種認識是很有根據的,是經得起討論和時間推敲的。
有關感性和理性的話題,人們已經討論過很多了。今天,我就拿一個大家常碰見的例子說明一下感性和理性。
相信大家都去過明珠廣場吧!那是海口的心臟,每天晚上都非常繁華、喧鬧。有一次,我和爸爸走出明珠廣場之后,要走過一個天橋,到對面乘公交車回家。可是,那天橋上有許多與“城市”這兩個字無關的東西,最多的就是乞丐。有的乞丐是殘疾的,有的乞丐是患什么重病的,有的乞丐是患什么什么絕癥的。還有一個最常見的,就是有人來打工,被老板騙了以后沒錢坐車回家;或是一個大學生,來海南找工作,被老板騙之后,也同樣沒錢回家,來外面乞討。那么,一個感性的人面對這般情況會怎么樣呢?
感性的人,一看到乞丐,會顯得非常同情,然后不忘資助一元錢。更有甚者,會去向有語言能力且沒有傳染病的乞丐表示強烈的慰問,比如說握個手啊,談個話之類的。但這種人非常少,并且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幾乎每個感性的人都會抱怨這個老板,說這個老板太可惡之類的話。然而,理性的人卻不這么看。
理性的人,會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像乞丐之類的問題自然也不例外。當他們遇到殘疾乞丐時,會觀察他們像不像乞丐,像的則捐助,不像的自然免談;或者思考捐一元錢對乞丐有什么好處?對社會有無好處?到底捐這一元錢值還是不值?有無必要一定捐一元錢?……諸如此類,這就是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時所想思考的。
相信大家通過上述比對,不難看出感性和理性的差異。在此,我推薦大家:對于任何事情,既要感性實踐,更需要理性思考!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感性和理性的優勢,讓自己不后悔過去曾做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