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邴原泣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邴原泣學出自篇一
邴原從小就失去父親,幾歲時,從書塾經過就哭起來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為他感到悲傷,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費。”老師說:“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傳授你知識,不收學費。”于是邴原就開始讀書。只過了一個冬天,就已能背誦《孝經》《論語》。
譯文二
邴(bǐng)原是三國魏國人。小時候,他經過學堂,聽到清脆響亮的讀書聲,于是忍不住哭泣。老師說:“小孩子你因為什么哭啊?”他說:“凡是能入學堂學習的人,都有父母。”老師詢問他的緣故,邴原說:“我小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一是羨慕他們不是孤兒,二是羨慕他們能夠學習,我心中十分悲傷,所以才哭泣。”老師哀傷了很久,說:“如果你想要學習,不需要付學費。”邴原于是進入學堂學習,最終成為了國家杰出的人才。
譯文三
邴原小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幾歲時,從書塾經過就開始哭,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了什么哭?”邴原回答說:“凡是能夠讀書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羨慕他們有父母親,第二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到十分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哀憐地說:“孩子如果你想學(我傳授你知識)不收學費。”
注釋
書舍:書塾。
中心:內心里。
惻然:憐憫,同情。
國士:國家杰出的人才。
就學:開始學習。
何以:為什么。
少孤:年少失去父親。
就書:上書塾(讀書)。
孤:幼年喪失父母。
過:經過。
泣:小聲哭。
惻:心中悲傷。
親:父母。
羨:羨慕。
其:他們,指代書舍里的學生。
得:能夠。
中心:內心里
感:傷感。
傷:悲哀。
茍:如果,要是。
愿:仰慕。
書:學習。
徒:白白的,此處指不收費。
資:費用。
遂:就。
卒:終于是。
誦:背誦。
就:靠近,此處指就書,即上學。
凡:凡是。
以:用。
故:原因;緣由。
邴原泣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邴原泣學出自篇二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變。例如: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勾踐滅吳》)
——“越王”是官名,“勾踐”是人名,“會稽”是山名,翻譯時保留不變。全句可譯為“越王勾踐退守在會稽山上”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是時間,“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古代漢語中有很多省略現象,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動詞“告”的后邊省略了代詞“之” ,全句可譯為“項伯于是連夜騎馬奔馳到劉邦的軍營,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
荊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勢耳。(《赤壁之戰》)
——動詞“逼”后邊省略了介詞“于”,全句可譯為“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勢所逼罷了”
刪去不譯的詞。例如: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夫”是發語詞,譯時應刪去。全句可譯為“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
——“之”位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應刪去,句可譯為“鵬鳥飛往南海時,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
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例如: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而”“翁”“汝”應分別換成“你”“爹”“你”。全句可譯為“你 爹回來,自會和你再算賬的”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將伐顓臾》)
——“邦”應換成“國家”。全句可譯為“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文言文中變式句(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后置等)較多,翻譯時,這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不余欺”調整為“不欺余”。全句可譯為“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調整為“能不易其志之縉紳”,全句譯為“大宦官魏忠賢作亂時,能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官吏,中國這么大,能有幾人呢 ?”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較為常見,因此,選擇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例如: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去今之墓而葬焉,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去”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四條:a.離開;b.廢除;c.距離;d. 前往。這個句子用c項最恰當。全句可譯為“距現在修墓并將他們安葬在這里,那時間只有十一個月罷了。”
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水”譯為“游泳”。名詞活用為動詞,全句可譯為“借助船只遠行的人并不是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一”譯為“統一”,數詞活用為動詞 全句可譯為“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譯法。例如: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無乃……與”是固定格式,譯為恐怕……吧”全句可譯為“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之謂也”是固定格式,譯為“說的就是……吧!”全句可譯為“大概說得就是李將軍吧?”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例如:
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
——舉起馬鞭子駕御天下。(直譯)
——用武力來統紿各國。(意譯)
后記:很多還不明白的同學們,可以多看幾篇文言文。并且自己試著去總結,查漏補缺,肯定可以的。到時你會發現,文言文翻譯也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