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一
張家界位于湖南省西部,上世紀50年代,當地政府在張家界建國營林場。70年代末,張家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奇觀被世人發現,得以開發。1982年9月25日,國家將林場所屬范圍定名為“張家界森林公園”。張家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天門山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稱帝建都之后,便開始猜忌那些曾經給他立過赫赫戰功的大臣們,并想把他們一一除掉。留侯張良一想到淮陰侯韓信死前曾說過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就不寒而栗。于是,他效法當年越國的范蠡,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
可是到哪里去好呢?張良突然想到昔日三閭大夫屈原被流放,曾游荊州、武陵,還給沅、澧二水和諸多名山留下了優美的詩句,想必那里一定是人間仙境。
于是,張良循著屈原的足跡一路南行。后來,他輾轉來到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的青巖山。這里正是張良尋覓已久的世外桃源。從此,他居住下來,潛心學道,并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據說,張良為了讓青巖山更加美麗,在山南種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長得枝繁葉茂,就像七把巨傘,撐在半山腰,好看極了。
許多年后的一天,有一個叫張萬沖的朝廷官吏,帶著妻室兒女,上青巖山游玩。他看到青巖山的景色如此美麗,如同仙境一般,頓生邪念,想要以這七棵銀杏樹為界,把青巖山這塊神奇的土地占為己有。于是,他請來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樹上雕刻上一個大字,最后連成一句:指揮使張萬沖界。
黃龍洞字刻完了,張萬沖瞪著他那賊溜溜的小眼睛,得意地想:這么一塊寶地馬上就是我的了,將來讓我的子孫在這仙山福地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享受我的恩澤。他趕緊命人在銀杏樹旁又立了一個告示牌,上面寫道“以七棵銀杏樹為界,方圓五十里,從鑼鼓塌至黃石寨,從朝天觀到止馬塌,一概禁止通行,違者砍頭”。世代居住于此的張氏族人不得不攜老扶幼,離開了他們的家園,到處流浪。
有一天,一個叫張家雄的獵人進山追趕老虎,恰巧從這七棵銀杏樹下路過,他見每棵樹上都流著惡臭的黃水,好像在傷心地流淚。張家雄很驚詫,“真是奇怪,銀杏樹怎么會流淚呢?這里面一定有原因。”他再仔細一看,發現了銀杏樹上赫然刻著幾個大字“指揮使張萬沖界”,頓時火冒三丈,抽出獵刀將“萬沖”二字,改成了“家雄”,然后把那塊告示牌劈了個稀巴爛!就下山去了。
金鞭溪大峽谷位于公園東部,因流經金鞭巖得名。山寨的百姓們早就對張萬沖的行為恨之入骨,見張家雄為他們出了口惡氣都齊聲叫好,只有張萬沖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他調來三百名官兵,把青巖山一帶圍得水泄不通,就算挖地三尺也要抓到張家雄。可是他找了好幾天,把山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搜了個遍,就是沒有張家雄的影子。氣急敗壞的張萬沖把百姓們趕到銀杏樹下,準備挨個審問。一剎那,狂濤巨浪,鋪天蓋地,把張萬沖和他的三百兵馬一齊卷進了金鞭溪。百姓們見狀,忙對著銀杏樹作揖磕頭,感謝蒼天保佑。
鷂子寨位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東北方向,與黃石寨、楊家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它在金鞭溪右邊,除一條路從花溪峪通老磨灣外,別無他路可走。這時,只聽得云端上有人說:“此地本是天造地設,人間仙境,哪能容得張萬沖這小兒在此造次!吾已令白果仙人將他葬入海底。此地現歸張氏共同所有,世代繁衍生息!”說完,他將拂塵往七棵銀杏樹上一指,只見七棵銀杏樹上立即現出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金燦燦的大字。大家抬頭打量這位神仙,只見他一副書生模樣,頭挽高髻,身穿麻衣,鶴須童顏,好一派仙風道骨。
人群中幾個年歲大的老者驚呼:“那不是子房公公嗎?”大家聽了,急忙一齊跪在地上磕頭。那個仙人輕甩衣袖,笑著消失在了茫茫云海之中。后來,因為是張良仙人賜名,人們便把青巖山叫做“張家界”。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二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
【釋義】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境內;憂:憂慮。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而整日寢食不安。比喻無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歷史典故】
從前,杞國有一個人,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他常常會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從此以后,他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沒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覺得危險,越想越覺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朋友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仍然在為這個問題擔憂。他一會兒擔心天會塌下來,一會兒又擔心太陽、月亮和星星會掉下來。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天沒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掛在天上,但他仍然在為此擔憂。后來,他因憂慮過度而去世了。
【成長心語】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與其每天在提心吊膽中度過,把精力浪費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還不如積極一點,去做一些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即使那些毀滅性的事件真的發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滿遺憾。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胸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三
【出處】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唐·孟郊《讀經》
【解釋】比喻平時沒聯系,臨時慌忙懇求,后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慌忙應付
【結構】動賓式
【近義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反義詞】防患未然
【年代】古代
【其它使用】
事到臨頭,你只好去抱佛腳了。
這種畫風所要求的寫實功力,使得畫家們臨時抱佛腳地日夜練著基本功。
典故一
當時,有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事事都主張以慈悲為懷,就連犯死罪的人也可以盡量免除一死,于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個規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殺頭的人,只要走進寺廟,抱住佛腳真心實意地懺悔,并且把頭發剃光,留下來當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后來人們便用抱佛腳來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時期,王安石與客人閑談,偶然談到佛經,他感慨地說:“投老欲依僧”,表示想與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來抱佛腳”。王安石不悅,那人說古詩對諺語,如改成對聯則成為“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頭腳相對。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四
宋玉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學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楚襄王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陽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藝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淺近的文藝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難得,后亦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這則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高雅的藝術或者有個性的人,暫時不被多數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們不應因此而簡單地否定它;而對于藝術家來說,也應當植根于大眾,讓藝術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變成“與民同享”的文化產物。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五
(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白頭:頭發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游學,并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終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后,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并奉為上賓。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了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于創造財富,善于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六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宮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云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墻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云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云含淚推倒土墻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云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余回合,趙云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井。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云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張鎘嚇得一個勁后退。趙云力戰眾將,威武勇猛。
欲擒故縱的意思: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有同名電影《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的,伺機謀叛王浚。游統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將游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成語】: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釋】: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
【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寒酸落魄的成語故事說的是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現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拼音】rú lín dà dí
【釋義】臨:面臨。好像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非常緊張
【相近詞】小題大作、如臨深淵
【相反詞】臨危不懼、如坐春風
【成語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軍起義,攻占了京城長安,唐僖宗倉惶出逃,任命進士出身的鄭畋為鳳翔節度使,讓他堅守鳳翔。鄭畋到鳳翔修造戰車、擴充軍隊、加固城墻,把自己的家產分給士兵,軍隊日夜都如臨大敵,打敗尚讓率領的5萬大軍。
【成語示列】他們全副武裝地散開,如臨大敵。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七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可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然后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于《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解釋】
然后,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二)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可是由于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于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然后,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解釋】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三)愚公移山
【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解釋】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八
《晉書·祖逖傳》。
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后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群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占,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說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并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后,才向北進發。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后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后,覺得祖逖功勞太大,于是封他為鎮西將軍以節制其權力。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實現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該是一種決心,而應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九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蹩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張家界的歷史典故篇十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并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樊于期連忙說:“什么主意,你快說啊!”
樊于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于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于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干么變了臉色?”
荊軻從秦舞陽手里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后一轉身,把那只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只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臺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