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創新與傳承繼承創新篇一
;[摘要]文學比較是評論界從事文學研究的方法之一,它與比較文學不同,卻又多方面地受比較文學理論的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之間的比較研究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文學所經歷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發展過程,它在文學自身的演變軌跡中行進,體現了不同階段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的創新和傳承。
[關鍵詞]比較;文學比較;創新;傳承
[中圖分類號]1206.6;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07)05—0135—05
一、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研究的切入點
提到文學比較,很容易使人想起理論界的比較文學研究。的確,當比較文學學科日益成熟、比較文學研究成果日益豐碩并且逐漸深入人心的時候,任何提及文學領域的比較研究論題都會使人不由地想到比較文學方法與比較文學研究范疇。
然而,理論上的比較文學是將研究對象由一個民族的文學擴展到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文學的學科,它涉及各民族、各國別、各不同門類之間的文學研究話題。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內部的比較首先在外延上不符合比較文學研究范疇的要求。其次在概念的理解上亦有差別。比如“法國派”學者認為,比較文學是“站在語言的或民族的邊緣,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在題材、思想、書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的學問。“美國派”學者指出:“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范圍之外的文學研究,并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例如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一之間的關系。質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這兩派觀點的共同結論是:一個民族的文學必須建立和充分發展才能與別國文學比較;必須具備跨文化視野與跨民族思想才能建構比較文學的研究基礎。顯然,中國現當代文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比較”與比較文學內涵的基礎理論相異。
然而,同是“比較”,或者說,同是文學“之間”的“比較”,比較文學理論又可以為一個民族內部的文學比較提供可資借鑒與研究的視角。
首先從“比較”的概念考察。我們看到,雖然文學比較與比較文學分屬兩個不同的概念領域,但二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國別或民族的界限。簡單地說,限定在一個國別或民族內部的比較稱“文學比較”,而超出了這個范圍便稱“比較文學”。界限的限定固然決定一種或幾種理論的研究范疇,但同時也使這種理論的生成與伸展受到局限。從研究角度看,這種局限可使本學科研究者的理論建構更加深入和嚴謹,也可促使研究者們站在理論建構的高度,打開視角去研習與本學科相關的話題。這些話題未必跨國別、跨民族,也未必僅限于國別和民族內部;它只要屬于可“比”的范疇,屬于學科之間、學術領域之間、研究的類型與方法之間,以及涉及影響、傳承、歷時、共時等情形之間的內容即可以進行“比較”式的探討。
就文學而言,“比較”的視角既可以是本民族內部的文學之比,又可以是外民族之間的文學之比;既可以跨越時空,如比較文學那樣作橫向或縱向的歷時性、共時性考察,又可以脫開比較文學的框架作微觀的、各種類型各種模式中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學形式或文學背景之間的研究。文學比較的空間可大可小,其研究線索與研究對象也可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歷經不同的過程。總之,文學比較概念的外延要比比較文學概念的外延大得多。
另一個可資借鑒的視角是比較文學理論的兩大研究方法,即“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
在這兩大方法中,“影響”和“平行”的關鍵在于文學自身、文學與其他門類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也就是說,無論從世界文學的發展歷程看,還是從文學自身的演變過程看,文學與世界的對話首先是建立在具體的文學與具體的事物聯系之上的。因此,文學在其自身的演變以及在與其他知識的傳承、影響和接受中,文學本身方方面面的發展和變遷都是歷經文學與當時社會思想的過濾、歷經文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碰撞而交相進行的。文化的影響促成文學的演變軌跡,文學的演變軌跡又反過來折射文化影響的印痕。在同一類型的文學流變過程中,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創作對象、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創作主體以及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不同的前提定然產生不同的文學成就與不同的文學史價值。這一規律適用于比較文學,適用于與“比較”研究相關的論題,同樣,它也適用于“文學比較”這一常提常新的命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t.肖認為:“直接的文學關系研究和文學借鑒的研究卻仍然是文學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被人認為可以取而代之的各種研究領域,無論是平行類同的研究,各種‘流派’的研究,具體作品的藝術分析,或是各種主題及其在各個時代、各種文學中不同處理的研究等等,都不能取消直接文學關系這一項研究存在的理由。對一位作家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必須考察他的作品的各個組成部分,他們的含義與相互關系,他們是怎樣提供給作家的,它們對于作家和他的作品有什么意義。”的確,同一類型的文學研究,諸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當它被置身于系統的文學影響發展軌跡中時,它固有的文學形態、文學價值、文學成就會得到更好的升華,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展示更完美的魅力。
由這一關于“影響”的闡述,我們可以得出有關文學比較研究的若干結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比較研究正是“一個民族文學范圍內的影響研究”,它將使本民族的文學研究更加深入,同時將使本民族的文學研究形成更完整、更統一的整體。我們還可以知曉:中國現當代文學內部的比較研究,雖沒有宏闊的理論建構,但它關涉到文學發展與演變過程中各種因素的互動,這種互動體現著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作家之間、作品之間、流派與思潮之間,以及諸多具有相輔相成關系的對象與因子之間的“影響”與“平行”。而這種“影響”、“平行”的研究視角又恰可以引領我們走進文學內部,走進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流脈中。
代新文學理論,還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現代新思想,中國新文學的起步與發展都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文學洶涌澎湃的大潮中進行的。可以說,中國新文學進程中的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研究在其誕生之初就具有廣闊的背景。
大浪淘沙。當歷史的塵埃落定,實踐證明,在世界文學大潮中奔涌的中國現代新文學確實以不凡的戰績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芳名。比較研究、比較文學影響背景下的現代新文學創作、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等世界文學比較前提下的現代新文學成就為后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提供了可資的典范。“比較”,第一次走進了中國文學史,也第一次拓寬了文學研究的途徑。
二、影響與傳承: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研究的意義
1985年,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說,最先把中國現當代文學納入到一個整體框架里。這是打破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時間觀念,整體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體系、精神理念、審美系統、內向線索等一系列問題的第一次學術嘗試。這一觀點很快得到學術界的認可。緊接著,陳思和的《中國新文學整體觀》、王曉明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孔范今和黃修己分別主編的兩部《20世紀中國文學史》、謝冕主編的《百年中國文學總系》等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將當代文學置于20世紀文學的整體框架里,學術研究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內在統一性。這樣,我們可以不必細分新文學的三個十年和當代文學的幾個時期,一條“憂患一民族靈魂”的線索,可以串起近百年來種種文學現象和諸多作家的精神追索;一個抒情小說文體,可以讓人想到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廢名、沈從文、汪曾祺、何立偉、張承志等一大批作家的創作;反之,一種文學現象的發生可以追尋其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一個作家的成就又可以串起一類創作類型的緣起和生發。整體視角給當代文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感覺。
在這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整體框架里,影響與傳承的命題最先走進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
20世紀的中國文學,其共同的精神線索是現實主義,共同的精神命脈是反帝反封建反壓迫反欺侮反蒙昧。在這近百年的文學歷程中,文學發展的腳步雖幾多波折,并且呈現不同的風貌,但總體上看,文學精神是同一的,它所展示的是20世紀的中國推翻精神重負、重獲思想獨立與人格獨立的艱難進程。而且這一進程仍在繼續,仍在新世紀展現著光彩。因此,正如學者們所說,20世紀的中國文學是一個世紀的文學,它所記載的是一百年來中國文學相互影響、相互傳承的足跡。
以中國現代新詩的誕生和發展為例:1918年胡適等詩人創作的白話新詩的發表,標志著中國現代白話新詩的誕生,標識著中國現代新文學從此走上了與世界文學共行的軌道。然而,到了1920年代中期,白話新詩過于平白的缺點使它面臨必須革新的境地。于是,經由浪漫主義詩派、人生寫實詩派、小詩派、湖畔詩派等詩歌流變的歷程,主張理性節制感情、崇尚靈魂的探險、倡導詩歌創作“三美”主張的新月詩派誕生。新月派詩歌適時地規范了自由詩散文化傾向泛濫的局面,一掃新詩的流弊,并且在意象的創造上秉承象征派詩的長處,使新詩具有了“詩美”的內涵。但是,當新月詩派主倡的新格律詩發展到出現了“豆腐干”樣的只有外殼沒有實際內容的“詩”時,1930年代,集象征詩與新格律詩之長的現代詩派出現。而后,1930~1940年代間,集新月派詩的格律美、現代派詩的意象美,并且融新自由體詩與新格律詩于一體的七月詩派誕生。同時,表達對現實的感觸、推崇藝術的獨創性、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結合的九葉詩派興起。七月詩派和九葉詩派在中國現代新詩的藝術開拓上集前人所長、采進步思想,并適時地融入西方先進的現代主義詩歌創作技巧,因而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中國現代新詩的流變走過的是曲折漫長的路程,我們的概括或許有疏漏之處,然而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每一個流派的產生都是在前人創作的影響和促進下形成的;每一流派的詩人詩歌創作的傾向相同,藝術風格、藝術成就卻可能截然不同……于是,針對同一體裁、同一題材或者同一詩人的創作,我們都可以根據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多方面的比較研究,諸如:新月詩派與現代詩派研究、初期象征詩派與現代詩派研究、七月詩派與九葉詩派研究、聞一多與徐志摩研究、李金發與戴望舒研究、李金發與穆旦研究、郭沫若與艾青研究以及作品之間的研究等等。
把中國現代新詩的研究延伸到建國后,我們還可以發掘更多的命題,如普羅詩派與政治抒情詩研究、象征詩派與朦朧詩研究、現代詩派與朦朧詩研究、郭小川與賀敬之研究、北島與舒婷研究、九葉詩人與朦朧詩人研究,等等。
相關熱詞搜索:;創新與傳承繼承創新篇二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使我們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改革開放40年來,中華民族能走出一條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用雙手用血液凝聚的果實。
一代代的傳承是中華民族具有獨一無二的底蘊,由先人為我們開辟的道路,是經驗更是財富,倘若沒有這些傳承,又何來中華民族是特色的呢?秦國的滅亡,唐朝的強盛,清朝的腐敗,這些寶貴的歷史積累,在改革開放40年來迸發。使中國以驚人的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
創新,基于先人的經驗,結合中華民族的智慧,中華民族實現富強,離不開這些高鐵,絲綢之路共享單車,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無現金支付,這些都是以創新實現。
創新是讓中華民族生活更加豐富美好,也是讓世界生活的多姿多彩量子技術,嫦娥奔向月球,5g時代等新名詞進入我們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更是給世界添上濃厚的色彩。
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并不足以令我們滿足,不能讓我們中華民族挺立于世界,我們可以自豪,但不能驕傲,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謙虛才能使我們進步,在獲得自豪感和歸屬感的同時必須具有責任感,中華民族依然要繼續探索和創新,依然要肩負起責任,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給后人留下光明的道路,只有不斷的積累前人的經驗才能創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只有不斷進步才能防止被淘汰這是從古至今的生存法則,也是適應時代的法則,民族的延續使我們需要傳承,需要創新。文明的進步使我們需要傳承,需要創新,中國一定不會忘記初心繼續前行,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夢而努力奮斗。
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依然很長,船會動夢想的彼岸,會變歷史血淋淋的教訓鞭策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勵著我們。創新和傳承是中華民族實現夢想的工具,給我目標,指引著我們不斷的探索中華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文明給予我傳承,我以文化饋贈文明。
創新與傳承繼承創新篇三
從記事起,家中書房掛滿了竹子圖,水墨的質感清晰而飽含韻味,節節的竹竿象征著蒸蒸日上,大有不與世間污穢同流之意。小時候雖驚嘆于畫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卻對邊上那幾行小字頻頻皺眉。
小時隊書法不甚了解,長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曉,那字非隸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見那些大家之字整齊美麗。
年級再長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時期板橋的字畫,此時又方知鄭燮的字長久以來一直備受世人議論,有說他的字歪歪斜斜,似連小學生都不如;卻也有人以為它錯落有致、別有韻味的,他們說隸書、楷書皆傳承于千百年的書法文化,而鄭板橋又將其進行了創新。
板橋體誕生于滿清較勝時期,那時的清王朝對文字的約束更是嚴格,無論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獄的猖獗,都使那個時代的文章死氣沉沉,而鄭板橋卻在如此重壓之下形成獨一無二的文體,是他對當朝封建的不腐還是對自由與創新的向往。
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不僅僅出現板橋體這樣絕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獨一無二而又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時期,孔子對于炎黃帝思想的傳承與對治國修身創新性的獨特融合,形成了對后世影響頗深的儒家思想;而戰國的孟子,他又傳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對執政也進行創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諸子百家的文化成為后世文人諸如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杜甫等文人墨客傳承的對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師們無一不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同的經歷與情感釀出文化與文學無與倫比的美麗。
傳承與創新對現世也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作家韓寒對于古典文學的繼承與現今社會挫敗的創新,還是現代舞對古典芭蕾的傳承與對近代自由的新鮮無獨的創新,甚至是高科技產品的出現都以身證明創新與傳承的重要性。
創新與傳承繼承創新篇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題記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創新需要勇氣與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這雖然只是神話故事,卻也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對飛天的向往。事實證明這并不是空想,只是那時沒有成熟的技術去實踐罷了。今日我們能有這么輝煌的成就,與前人的完美想象是分不開的。沒有前人的想象,就沒有后人的實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證明了飛上月球不再是神話。創新不僅僅需要大膽的想象,還要智慧的開拓。
繼承不等于盲目的守舊。在我國古代歷來有著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武則天、花木蘭、穆桂英”等中國古代杰出的女中豪杰,就充分說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應當正確認識,不能盲目跟隨當時人們錯誤的觀念,盲目守舊是不可取的。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以往說過“天才可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份。”的確如此,他所發明的電燈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一千多次的失敗中成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踩著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我的腳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按照別人的辦法和思路來做事情,沒有任何的創新,將會走向平庸。當然,我們并不是不學習別人的辦法和經驗,而是在別人的辦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善于創新,敢于創造才會在學習生活上有所突破,才會有所發展。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者。”告訴我們無論是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時間,都能夠創造、創新。可是創新,并不是靠著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繼承前人的優美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
漢字的繼承與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遠古時代倉頡開始造字,再經過之后一系列的演變,最終構成了現代漢字。這就是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優良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繼承和創新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發展社會,要想發展社會,我們必須要在別人在傳統的文化之上去創新。
創新與傳承繼承創新篇五
我認為真正的創新并不是在一樣簡單的事物上做出改變,真正的創新是對傳承的一種繼承與發展。手藝人的手藝也絕對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接受這個世界的改變從而改變自己,可是即使他們的手藝改變了那份心也將源遠流傳下去。傳承與創新是表里關系,它們互相依存。所以創新是從傳承中來的。
隨著時代的改變,那些傳承也在不斷的改變。
安小小是湯面世家的最新一代的傳人,她有著很好的制面天賦,也有一個創新的大腦,可是她的創新在她爺爺看來是對傳統的褻瀆。她的爺爺是她們家老一代的傳人,可是因為他的古板,導致在這個新時代湯面世家面臨倒閉。可是他只能研究古籍中面的制法來解決問題。總的說他只能干著急,卻什么忙也幫不上。
小小自然不是這樣,她一天到晚的在廚房里倒弄做面,她不斷實驗,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打擊并沒有使她放棄,反而使她越挫越勇。她做出了五花八門的味道,只為找到那一份最好的。
爺爺看著小小那忙碌在廚房里的身影,搖搖頭嘆了一口濁氣。“要是你們還在,她也不用那么辛苦了,要是你們還在……唉,怎么只剩下我們倆了呢?”任由水汽迷了雙眸,轉身無力地走開了。他的背影又蒼老了幾分。
院子里面有一棵花樹,每到夏天就會開出雪白的小花,那時候,院子里面總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一絲絲花香伴著青草的味道,被風吹走。這美妙的味道,讓小小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像花香一樣的童年,和親人朋友一起度過的美妙的日子。那時她的父母爺爺奶奶還都在,她還可以在他們的懷里撒嬌無賴,那時候她多么快樂呀。可是自從那一場車禍后一切都變了,她永遠都忘不了爸爸媽媽倒在血泊里的樣子,那么那么的孤獨與冰冷。自那之后她就堅強起來了,把自己隱藏在堅強的外殼下。把心中最寶貴的與最痛苦的記憶永遠的封在小盒子里,藏于內心。不去想,也不會忘。它們就那么永遠的存在著。在她每每回憶時,心口就會微微的疼痛。思念是一種病,是會使人肝腸寸斷的不治之癥。
對于爺爺,這花香也勾起了他的回憶。小時候父親總是說他太過固執,不懂變通。但事實上并不是如此,因為他認為傳承是一樣很高尚的東西,是不允許褻瀆的。所以他不敢,也不想去改變。
在這個花開的季節里,小小終于的做出了心儀的面——帶著回憶的面。她背著爺爺偷偷的去參加拉全國美食大賽中湯面組的比賽。一路上很順利的過去了個個關卡即使在其中有一些困難她也挺了過去,她最終進了絕賽。可是當她看見評委席上坐著的人時她不淡定了,那是她的老古板爺爺。她呼出一口濁氣,揉了揉太陽穴后努力的投身于比賽之中,當評委們低頭吃面的時候她仔細的觀察著爺爺。她看見他的眉頭微皺,她的手心沁出了一層薄薄的汗。他仔細的嘗著,雖然面做出了改變,可是他還是能吃出面的本味來。對于小小的面大家都很喜歡,所以結果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她成功了,后來湯面世家在她手中成功的被復興了。
那天他還是和往常一樣的早早的回了家對著全家福照片。他一個人呆坐著,用手指慢慢的摸著照片,自言自語著。突然門口響起了聲音,隨后小小就躡手躡腳的從門口進來了,她本想在這樣偷偷的上樓的。可一道聲音止住了她的腳步。
她尷尬的笑著“那個……那個。”她說了老半天卻什么也說不出來。
“小小呀!不是爺爺說你,這么大的事你都不和爺爺我商量。怎么呀,翅膀硬了。”說著就抹抹眼底那看不見的眼淚。假哭這招對小小是屢試不爽的,百分百有效。
“爺爺,你放心吧,即使我現在創新也一定會把手藝傳下去的,我會把咱們家的老手藝傳承下去。”她眼眶微紅,心想原來塵封的記憶被碰觸一下也會那么疼。她表面上還是一副堅定地樣子。
“好……好呀。家族有望了。有望了呀。”爺爺一連說了幾聲。一滴眼淚從他的眼角滑落。他只是看著小小,就那么一直看著她。
如果說創新是草木,那傳承就是草木的根基,沒有根基一切繁華從何說起;如果說創新是河水那傳承就是古老的河床,沒有河床一切文明從何說起;如果創新是海上的浪花,那傳承就是那廣闊無垠的大海,它包容著每一朵浪花。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沒有源頭哪來的水呢?所以說創新重要繼承也萬分重要。
隨著時代的改變傳承或多或少的也在改變,可是手工藝人傳承的東西不只是手藝,還有他們的一份心意。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總有什么在不斷的傳承下去。我們即是這個時代的繼承人,同樣也是這個時代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