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jié)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中華美德故事心得體會 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心得篇一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到書中所洋溢的愛國之情。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烈士之愛國世如家”這句格言就是最好的印證。的確,我們這種愛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古就有。如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不受鴉片的毒害,不顧個人的安危,在外國強權(quán)勢力的威脅下,毅然在虎門銷毀了大量的鴉片。他這種壯舉,不僅振了國威,還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又如,宋朝的岳飛,也是一位有名的愛國將領(lǐng),他奮勇地抗擊金國的入侵,收復了大片失陷的土地,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愛國精神一直為人們所傳頌。以上的歷史名人,他們?yōu)榱俗鎳幌А皰侇^顱,灑熱血”,令我深受鼓舞。回想今天,我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應繼承和發(fā)揚我國的愛國傳統(tǒng),努力學習,練就扎實的本領(lǐng),為將來報效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其次,在學習上要勤學好問。我們要熱愛學習,把它當作好朋友。我們這些幼小的花朵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學習,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必要手段,在現(xiàn)代社會,更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終身事業(yè)。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大都具有這種勤學好問的精神。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就是一位勤學好問的人。他到太廟里去,看到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趨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難道真是天生的?又如,清代的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熹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什么時候的書,朱熹是什么時候的人。真是由于他具有勤學好問的精神,所以能夠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學問家。除了能發(fā)問之外,我們還要勤學。而勤學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利用時間,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點每一滴的時間。否則,得到年老時再后悔自己的碌碌無為就來不及了。或許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看法:認為時間還很多,把今天的事堆到明天來做也不遲。但是,事實卻往往相反,日復一日,這些懶惰的人到最后卻什么也沒做成。“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詩明日,萬事成蹉跎。”這兩句格言正是對這種生性懶惰、不懂珍惜時間的人的一種極好的描述與批評。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告誡我們不要荒廢大好時光,而應從小抓緊時間求知學習。由此可見,好問是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理解的必要條件;勤學是形成正確認識的根本保證,所以,它們是“智之本”和“智之道”。
“讀一本好書如同結(jié)識一位好朋友,它們?yōu)槲覀兊男撵`提供營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格言》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使我懂得了勤學好問,報效祖國。同時還教會了我許多做人和學習的道理
讀中華美德故事心得體會 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心得篇二
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比如:敬業(yè)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旺、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政風范,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等等。全書分為十八個部分,分別是:愛國、明志、持節(jié)<保持氣節(jié)>、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孝敬親人>、重義、尚勇、好學、審勢<詳查事理,明辨是非>、求新、勤儉、奉公<奉公行事>、務實<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十八個篇章。其中我最感觸的是愛國、誠信和敦親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自古心懷誠信方可行天下!誠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他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社會生活實際上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chǔ)上面,“失信不立”是恒古不變的人生哲理。關(guān)于誠信的格言也有很多。比如: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 漁父》
輕諾必寡言。《老子》第六十三章。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學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
一諾千金。《史記 季布欒布列傳》
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袁采《袁氏世范 處己》
……
看來只有內(nèi)心誠實,才會善待父母、善待朋友,才能進而維護更高層次的社會關(guān)系。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集體、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所以只有大家做誠實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讀中華美德故事心得體會 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心得篇三
學黃香,做個孝敬父母的孩子
寒假里,我看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它給我了很大的啟發(fā)。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孝子,也是的“二十四孝子”之一。黃香少年時就善于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夏夜,天氣很熱,黃香就手執(zhí)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黃香的孝敬之心溫暖了父親的心。后來,黃香孝敬父親的故事被寫進了《三字經(jīng)》里,“香九齡,能溫席”寫的就是這個故事了。
大家想想,一個只有九歲的孩子,就知道要孝敬父母,更何況我們這些當代的少先隊員呢?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做他們的榜樣啊!可我們一個個都是嬌貴的“小皇帝”、“小公主”,一個個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爸爸媽媽把我們含在嘴里怕化了,捧我們在手上怕摔了,因此,我們都養(yǎng)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爸爸媽媽煮了可口的飯菜,我們還嫌不好吃;看到了別人有了漂亮的東西,我們就吵著鬧著,非買不可;家里的活用不著我們親自動手,爸爸媽媽自己會干;房間里亂七八糟的,爸爸媽媽也會幫我們收拾干凈……我們簡直成了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了!
對照黃香,再看看自己,我真感到慚愧呀!我們從來不想想父母有多么辛苦。有時候,我們心情不好還跟爸爸媽媽吵架、頂嘴,真是不應該啊!今后,我也要像黃香那樣:再也不跟父母發(fā)脾氣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自己做;在學校要認真學習,關(guān)心他人,主動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我要努力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讀中華美德故事心得體會 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心得篇四
品讀經(jīng)典,弘揚傳統(tǒng)文化
記得肖復興曾經(jīng)說過:“讀書,可以尋找一塊潔凈的宿營地,能安置我們的靈魂,可以尋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讓我們的夢能毫無顧忌的盡情的飛翔。”在這個周末,我和媽媽一起閱讀了一本名叫《中華美德故事》的一本書,這本書它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這本書讓我逐漸地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本書通過了很多的神話故事以及詩篇,寓言,童話等引人入勝的豐富內(nèi)容,讓我充滿好奇心,睜開了稚嫩的雙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觀以及價值觀。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它擁有著許多傳統(tǒng)的美德,而這些就是我們中華人民最寶貴的財富,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須的傳承下去的。看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儉樸篇》里有一個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季文子的故事.我覺得季文子雖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他穿的是久洗的舊衣;吃的是簡單的飯菜;住的是簡陋的小屋;坐的是瘦馬破車。他還時常叮囑家人說:“不要講排場,搞浮華,有粗茶淡飯供吃喝,衣服不臟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保持著一貫的節(jié)儉作風。要知道,節(jié)儉難,而三十年如一日的節(jié)儉更難,更何況是堂堂一國之宰相呢?
節(jié)儉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古往今來,無數(shù)歷史名人以他們光輝的榜樣賦予“節(jié)儉”更豐富、深刻的意義。可在如今,又有多少人會懂得要節(jié)儉呢?現(xiàn)在的生活,人們都有了錢,可以到處去消費。消費是可以,但請別浪費。餐桌上,人們在肆無忌憚地將剩飯剩菜倒去;平日里,有一點污跡的衣服就扔掉;一個扭不緊的水龍頭可憐得沒人理睬……人們常說:“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我們一定要給下一代樹立一個好榜樣!”紙上談兵,可實際生活中又有誰還能做到呢?因此,我希望我們的中國人民能夠以勤儉樸素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并且身體力行。
勤儉節(jié)約,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它作為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流淌,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后代。所以,我們必須得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永遠地弘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