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走向海洋》讀后感400字篇一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環境的重要調節器。占地面積約為3.61億平方千米,是地球面積的70.8%。雖然這數據是那么的龐大,可惜是我卻還未感受過海風的吹拂,未聆聽過海浪的咆哮,未見過驚濤拍岸的氣勢,這實在是一大遺憾啊!
但就是這樣的海洋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給人們帶來了繁榮與衰敗,也給人們帶來了災難與希望。
想必人們對絲綢之路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但是否聽說過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它曾逐漸超越了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來,讓我們回到唐、宋時期。這個時代,中國迎來了海上事業的全盛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興起,海運貿易當然迅速增加。中國用頗受歡迎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貨物從靠近海邊的國家換回象牙、犀牛角、乳香、珍珠、寶石、琉璃、丁香、蘇木等產品,慢慢地中國航?;顒訌囊婚_始的政治外交逐漸轉向經濟貿易。宋代,朝廷更是鼓勵海外貿易,使之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支撐。雖然我朝船隊與到了印度和阿拉伯商船的挑戰,但那龐大的船只就把他們的氣勢壓下去了一半。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在這時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憑這兩個優勢就足以讓中國船隊在這場競爭中取勝。而指南針也因此從中國傳至阿拉伯再傳到歐洲人手中,為今后新航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拉開了現代世界的帷幕。
然而這太平盛世并未延續至今。來,讓我們回到明清時期,統治者自以為是的“自給自足”,然后實施了關閉國門,讓中國與世界相通的那扇門緊緊地關上了。中國遠遠地落后于世界的發展。而變本加厲的禁海政策,更使西方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虎視眈眈。然后中國開始被強占、被瓜分,緊閉的大門被迫打開卻迎來了一群又一群惡狼。災難開始降臨到這塊“寶地”。
接著海戰不可避免的開始了。雖然海戰不是沒有過,中國的南、宋、元三朝就曾經打過海戰,但今非昔比,那時只是船碰船,射射箭,放把火之類的,可現在面對的是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這讓中國水師如何招架得住。即使有打過勝仗,但清zf卻并不乘勝追擊,反而求和,這更加助長了西方列強的氣焰。中國不斷地被侵略,不斷地被瓜分。雖然期間有不少類似洪秀全、洪仁玕、林則徐、鄧世昌等愛國人士進行起義、反抗,但直到20世紀初,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革命將領的出現才讓瀕臨滅亡的中國又出現了希望的曙光。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得到了新生。
新中國逐漸步上正軌后毛主席對中國海軍的成長更是傾注了許多心血,有時甚至親力親為。而如今中國海軍逐漸壯大,不僅艦隊家族人丁興旺,更是潛水艇、051型導彈驅逐艦、053h2g型導彈護衛艦、p-4型魚雷快艇等。但唐太宗曾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雖然長風破浪迎來了美好的未來,仍需任重道遠。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也將會成為21世紀的藥庫,變為未來的糧倉,而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將會愈演愈烈。我們能做的不是爭奪它,不是為了它發生戰爭,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類的利益是共同的,我們應該團結起來,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地球可是一個美麗的星球,當航天英雄楊利偉乘著神舟五號的上太空的時候,他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土黃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球體。我們應該叫他水球才對。
從海洋到陸地,再從陸地到天空,人類的發展史可謂是絢爛多姿,但歸根結底,海洋才是我們的“家鄉”。在這神秘的藍色地區中,蘊藏著很多奧秘。也許你會說這很神奇:在一個靠近森林的海邊,某天晚上爬出一個生物,然后一聲長嘯------也許這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曾經我們甚至更多的生物在這里生存、繁衍,才有今天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從不奢望住在海邊,但我為我的祖先曾經在海里生存而驕傲,在這充滿著藍色的世界里,每天都會上演一幕幕精彩演出!
說到海洋,就不得不談談她源遠流長的輝煌歷史了。從殷人東渡到徐福出海再到海上絲綢之路,各色與大海有關的故事層出不窮。不過我最為中意的卻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史事。這次歷史事件意義重大,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更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在海上,也流傳著許許多多美麗動聽的故事。從精衛填海到哪叱鬧海,從美人魚到海的女兒,它們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人們開始生活在海邊,靠海謀生。漸漸地,他們從對海洋的恐懼發展成了對海洋的熱愛。他們發現海洋里蘊藏著無數的珍寶并不斷地索取。真到今天,人們還在索取海洋的一切,雖說海洋資源豐富,但也應適量開采,否則就會山窮水盡,無所可取了。
當然大海也有讓我們倍感羞恥的記憶,那就是甲午戰爭、鴉片戰爭。當時帝國主義憑借海上通道利用艦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讓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也曾因此而被人稱為“東亞病夫”。這曾經讓中華蒙羞的史實讓我們振奮起來,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國18000公里海岸線的優勢,積極發展和壯大海軍。至今強大的中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強大的中國海軍暢游于世界各大海洋,我國自主研制的各種戰艇、潛艇,為我國國防提供了許多保障,時刻保衛我們的海疆,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也已成為一條騰飛中亞洲巨龍。
未來,海洋的秘密將被人類所完全發現,海洋將會和陸地一樣:人類住在上面,同樣擁有者高樓大廈,美麗的草地。。。。。。
展望未來,海洋將繼續和我們一起前進,在這奇怪的藍色世界中,還有更多的東西等待我們去發現。未來的我們,也會跟著海洋的興旺發達而日益強壯。面對新的困難,新的生活,新的人們,海洋也會挑起重任勇敢面對的!
那是這樣的一幅畫:蒼茫蔚藍的海中,兩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戲,濺起朵朵浪花;遠處,一艘帆船迎風起航;空中,海鷗勇敢地在海面上翻飛盤旋……
《走向海洋》從整個歷史的、文化的、世界的角度,詮釋人類社會的進程跟海洋的密切關系,條理清晰,精辟而意境深遠。好像可以讓人清晰看到歷史的車輪是怎樣向前極重而緩慢的轉動的。各國海洋史上成就了著名的歷史人物: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麥哲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更有流傳到今的海洋史上的重要戰役。其實早期中國的海上實力很強,302019年前就到過墨西哥,從秦始皇東巡,到徐福東渡,到唐宋海上絲綢之路,再到鼎盛時期明代初期近萬噸級的巨船鄭和下七次西洋……但到了明朝后期,卻實行了閉關鎖國,直到清朝時遭受了兩次鴉片戰爭的侵略,才開始注重海防,中日甲午戰爭中落得個滿盤皆輸,清朝也被帝國主義國家蠶食得支離破碎。它們讓我感到心酸,更感到屈辱。但即使有著這種屈辱的歷史,那些中國海洋史上的著名人物——鄭和、鄭成功、鄧世昌、毛澤東……一個個名字依舊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難以忘懷。也就是這本書,讓我的感觸很深。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過我們人類與海洋的關系,那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一直在腦中徘徊。我一直都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別人總會說海洋就是我們的故鄉,是孕育我們的地方,好像也有那么一首歌也這么唱過,年幼的我并不能從中探索出什么來,只是疑惑罷了。我的家鄉并不臨海,所以不曾真正看過海洋的我就會幻想自己面對著海洋那壯闊的場景,幻想它是如何養育我的,感受它澎湃的生機,它的波濤洶涌。卻不知這些答案只有了解它才能得到。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起源,是藍色的寶藏,也是人類最終的歸宿它不僅孕育了我們,還是文化的搖籃。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可以接觸到海洋。超市中放在冰上的海鮮,電視里的夢幻般游走的海洋生物,水族館中那些動物們曼妙的身姿,我們的生活無一不和海洋有著關聯。海洋是如今世界巨大的藥庫,是為未來的糧倉。而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一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己經來臨。在開發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這不得不讓人贊嘆海洋真是個聚寶盆!但是這同時也在提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人類要合理利用開發海洋,并注重對海洋環境的保護,也防止將來因人類的國度開采導致海洋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最終成為人類生存危機的死神。
就是這本書,讓我讀完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中華民族在過去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海洋文化需要我們去細細體味,去理解,在未來的路上,民族的振興與發展與我們每一個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地球更加美好的未來,也為了中華能在未來越發繁榮茂盛,充實使用海里的資源吧,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吧!同時我們也必須行動起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要再讓我們的母親千瘡百孔,地球母親愿意奉獻她的一切,難道我們不應愛護他嗎?海洋使這個世界連在一起,使人們的目標連載一起,使所有人的心連在一起。當海洋世紀的鐘聲傳人我們耳中之時,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邁步,走向海洋,與海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