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找朋友幼兒活動教案 找朋友幼兒教案設計意圖篇一
1、觀察畫面,嘗試用簡短的語言表達。
2、展開簡單的想象,感受小老鼠找朋友的樂趣。
3、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4、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活動準備:
兒歌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課件,引起興趣
1、這是誰啊?小老鼠今天可高興了,你們知道它為什么這么高興嗎?
2、這些都是高興的事,聽聽小老鼠是怎么說的
ppt聲音:今天天氣可真好呀,我要出去玩一玩,真高興啊!
二、觀察理解畫面
1、走走走,走走走,你們看小老鼠來到了哪里呀?(公園)公園里有什么呀?(從哪里看出是公園的)
2、哇,好漂亮的公園,小老鼠真是太高興了。小老鼠走走走走走走,它看到了什么?(一棵大樹)
3、你們看,這像什么呀?(繩子)真像一根繩子啊!那我們幫小老鼠想一想,這根繩子怎么玩呢?小老鼠學學小朋友跳繩子,我們一起試試看。兩只小腳用力跳,我們一起來跳跳。
4、小老鼠又看到你了什么好玩的啊?(滑滑梯)小朋友最喜歡玩滑滑梯了,滑滑梯真高呀?應該怎樣玩呀?(安全)
5、原來公園里有這么好玩的地方呀!小老鼠還想玩。走走走、走走走,看到了好玩的地方可要告訴小老鼠哦!這個山洞太小了,怎么辦?(怎樣才能鉆過去呢?)我們把身子卷得緊緊地鉆,學學小老鼠鉆山洞。
6、玩了這么多地方有點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了,誒,在草地上它又發現了一樣東西,原來發現小山了,爬小山一定很好玩,我們一起來爬小山吧。小老鼠爬小山嘍!
三、觀察,展開想象
一個人玩真沒意思,如果有更多的朋友和它玩就更高興了。(放聲音),你們聽到什么聲音了嗎?(錄音聲音標志:小老鼠,我們是你的動物朋友呀,快來找找我們。)是誰啊?小老鼠的動物朋友在哪里啊?
1、這像繩子是哪個動物朋友呀,(猜)你怎么知道的?我們一起來把它拉出來好嗎?123拉呀拉,出來了,是什么呀?
小結:繩子是小猴子的尾巴呀。
2、小哪里還藏著動物朋友啊?那像滑滑梯是誰呀?是大象嗎?你怎么看出來的?(學學大象的鼻子)我們在一起來拉拉。123,大象太大了,我們叫叫它,原來是什么呀?
小結:滑梯是大象的鼻子呀
3、那山洞會是哪個動物朋友呢?(你怎么會想到的?山洞像小豬的哪里呢?)(叫聲)(我們學學小豬的叫聲)
小結:山洞是肥豬的鼻孔呀
4、小山又會是什么呀?(影子)看看是不是啊?
小結:小山是駱駝的駝峰呀
(用多媒體小結)
5、小老鼠有這么多的動物朋友和他做游戲呀,現在它真高興啊,看它和動物朋友玩的多開心啊!
6、一邊念兒歌一邊玩真有趣啊!我們和小老鼠一起念念兒歌做做游戲好嗎?(幼兒游戲2遍)
附兒歌:小老鼠做游戲
小老鼠跳“繩子”,繩子是小猴子的尾巴呀!
小老鼠滑“滑梯”,大樹是大象的脖子呀!
小老鼠鉆“山洞”,山洞是小豬的鼻孔呀!
小老鼠爬“小山”,小山是駱駝的駝峰呀!
教學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注意力也很集中,而且在學本課中的重點句式時,孩子們大多都能邊說邊用肢體語言表示出來了,由此可見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本科的重點。音樂游戲的使用也很好的帶動了我班幼兒的情緒,通過的游戲,孩子們都能說出找到朋友后覺得開心情緒,初步體會到了找到朋友后的那種愉悅的情緒。結尾的《貓捉老鼠》的游戲使活動很自然的結束。
找朋友幼兒活動教案 找朋友幼兒教案設計意圖篇二
活動設計:
我班孩子非常喜歡猜謎語的活動,往往一猜就不可收拾,猜中的人興高采烈,沒猜中的人非常羨慕,躍躍欲試。在猜謎的過程中,孩子們經常會發現了很多問題。在一次猜謎過程中,一位孩子問道:“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總是能猜對,我就不大猜得出”?由此我想到是否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幼兒,便設計了此次的活動。孩子們對實驗活動漸漸很感興趣,在活動中也有很大的成功感。通過實驗活動能讓孩子們自己發現秘密,感受獲得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主要采用的是實驗的方法。又結合了現代多媒體技術,觀看課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讓幼兒感受獲得知識。小豬找朋友
活動目標:
1、能根據事物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理判斷。
2、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及表述能力。
活動準備:
1、喜歡猜謎;
2、三張不同顏色的紙、筆、畫寫板等。
活動過程:
1、自編故事:《小豬找朋友》引出課題
2、請幼兒猜測:你認為三只小豬分別找到了誰做自己的朋友?為什么?
3、師出示不同顏色的紙,用簡單的畫幫助幼兒進行合理的推斷。
重點:要求幼兒能根據故事所提供的四條線索進行合理的推斷猜測。
4、師說出動物朋友的三個特征,請幼兒猜是什么動物?
5、兒用畫寫板畫出自己的動物好朋友,再編出三個特征。請其他幼兒猜猜它是誰?
要求:幼兒不能說出好朋友的名字,只能說出好朋友三個最明顯的特征。(幼兒教育)
找朋友幼兒活動教案 找朋友幼兒教案設計意圖篇三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以幼兒認知幾種常見的動物形象特征,理解并學習其中的短語“會__不會__”,“會__不會__”。
2、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幼兒說一句完整的話。
3、體驗有好朋友的快樂情緒。
活動準備:
1、草地背景圖片一張,鼠寶寶、布娃娃、小鴨子、小青蛙、小貓的圖片各一張。
2、《找朋友》的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小朋友們好,我是蔡老師,今天我要到小×班找朋友,你們愿意當我的朋友嗎?(放音樂和小朋友做找朋友的游戲)
2、剛才我在小×班找到了好多朋友,你們會跳又會跑,真高興!
3、出示鼠寶寶
師:看,誰來了?(鼠寶寶)
鼠寶寶也出來找朋友,他要找一個會跑雙會跑的朋友,你們猜它會找誰做朋友呢?(引導幼兒大膽想象)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布娃娃
鼠寶寶找啊找,找到了布娃娃,它會找布娃娃做朋友?為什么?(不會,因為她不會跑也不會跳)幼兒學說句式。
那么鼠寶寶會對布娃娃怎么說呢?(不要,不要)
2、出示小鴨子
鼠寶寶又找啊找,找到了小鴨子,它會找小鴨子做朋友嗎?為什么?(學說句式:他會跑不會跳,幼兒并學習他走路的樣子)
那么鼠寶寶又會怎么說呢?(不要,不要)
3、出示小青蛙
鼠寶寶又找到了小青蛙,它會找青蛙做朋友嗎?為什么?(學說句式:他會跳不會跑)幼兒學做青蛙的動作。
那鼠寶寶又會怎么對他說呢?(不要,不要)
4、出示小貓
鼠寶寶又找到了小貓,小貓會跑也會跳,那鼠寶寶會找小貓做朋友嗎?為什么?鼠寶寶又會怎么對小貓說呢?
鼠寶寶找不到朋友了?他會怎么樣呢?(傷心、難過、笑……)
5、出示另一只鼠寶寶
“吱吱吱”,誰來啦?它會怎么樣?鼠寶寶會找它做朋友嗎?為什么?
三、完整聽故事
1、鼠寶寶終于找到朋友了,現在我就把鼠寶寶找朋友的過程編成一個好聽的故事,請聽《鼠寶寶找朋友》。(邊操作邊完整講故事)
2、提問:鼠寶寶找不到朋友時他怎么樣啦?找到朋友以后又是怎么樣呢?
3、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講述這個故事好嗎?鼓勵幼兒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鞏固其中的句式。
四、結束《找朋友》
鼠寶寶找朋友真開心,現在我也來找跑又會跑的朋友,你們愿意做我的朋友嗎?(再一次聽音樂,會找朋友的游戲,鼓勵幼兒做會跑又會跳的動作)
附故事:
鼠寶寶找朋友
鼠寶寶要找一個好朋友,會跑又會跳。
鼠寶寶找到布娃娃,它不會跑也不會跳,坐在一邊咪咪笑。不要,不要。
鼠寶寶找到小鴨子,它會跑不會跳,搖搖擺擺去洗澡。不要,不要。
鼠寶寶找到小青蛙,它會跳不會跑,呱呱呱呱整天叫。不要,不要。
鼠寶寶找到一只貓,它會跑也會跳,哎呀,鼠寶寶嚇得趕快逃。不要,不要。
鼠寶寶找不到好朋友,急得眼淚啪嗒啪嗒往下掉。
“吱吱吱,我來了”,鼠寶寶仔細一瞧,喲,原來也是鼠寶寶,它又會跑又會跑。鼠寶寶找到了好朋友,樂得他吱吱吱吱叫。
找朋友幼兒活動教案 找朋友幼兒教案設計意圖篇四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熟悉音樂旋律,引導幼兒根據歌詞做相應動作。
2、鼓勵幼兒結伴舞蹈,體驗與同伴相親相愛的情感。
活動準備:
樂曲簡譜
一、 談談我的好朋友。
1、教師:“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嗎?誰是你的好朋友?“
2、教師:“怎樣讓別人知道你們是好朋友呢?”(引導幼兒之間用體態語言表達和好朋友的友愛之情)。
二、欣賞歌曲《找朋友》。
1、教師彈奏音樂:“你們聽過這首歌嗎?想知道叫什么名字?”
2、幼兒跟唱歌曲:“讓我們用好聽的聲音來唱給好朋友聽吧!”
3、幼兒邊拍手邊演唱。
三、引導幼兒根據歌詞創編動作。
1、教師:“我們怎樣和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呢?”
2、教師:“你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間可以怎么表示?”
3、引導幼兒邊拍手邊找好朋友,在兩句唱完后要找到。
四、歌表演《找朋友》
1、教師和一幼兒表演《找朋友》。
2、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歌表演。
3、教師連續彈奏音樂,提醒幼兒交換舞伴表演。
①老師在音樂伴奏下完整地示范一遍,讓幼兒掌握動作。
“今天我門就來學習跳這個舞蹈,看看這個舞蹈是怎么跳的?老師問:“找朋友先做什么動作?”(邊走邊拍手)“找到朋友說了什么?”(說找到了!找到了!我叫__)“介紹好名字做什么?”(敬個禮握握手)“他們說了什么?”(你是我的好朋友)幼兒說出教師做出。
②老師師示范第二遍。老師問:“老師做了哪些動作?”
③幼兒在老師的提示下放慢速度試跳一遍。老師在找到一個好朋友處,提示幼兒用高興的動作邊跳邊告訴別人是否找到了,并介紹自己的名字。
④在音樂的伴奏下全班學跳。老師找一個朋友跳 找四個朋友跳 找八個朋友跳逐漸擴大到全班。
⑤全班練習跳兩遍,老師用語言提示二遍,幫助喲額掌握舞蹈動作。
找呀 找呀 找呀 找,趕快 站到 朋友 前。
找到 嘍! 找到 嘍!我 叫 × ×
敬個 禮, 握握 手,抱抱 我的 好朋 友,再見!
⑥全班幼兒再跳一遍,老師在找到一個好朋友處,提示檢查幼兒是否找到好朋友,介紹自己的名字。
找朋友幼兒活動教案 找朋友幼兒教案設計意圖篇五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圓形、方形、三角形的認識。
2、能按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
3、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在游戲中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
1、方形、圓形、三角形卡片一張。
2、三種形狀的圖形(與幼兒人數相同),地上畫有三個形狀。
活動過程:
(一)復習圓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簡單特征。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小二班來了幾位圖形朋友,大家認識他們嗎?能說出它們長什么樣嗎?老師依次出示三個圖形朋友,讓幼兒說出它們的名字和主要特征,并向客人問好,歡迎它們的到來。
(評析:談話導入,引入主題。用小班幼兒喜歡的小客人引入主題,不僅給幼兒創設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二)按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
1、為圖形朋友找家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圖形朋友的家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幫它們找找。我們先來告訴圓形朋友:“圓形朋友送到圓形的家”。讓幼兒練習這句話。還有兩個圖形朋友請小朋友來幫幫忙。
(評析:通過集體游戲《圖形找家》,讓幼兒積極為圖形朋友找到相應的家,加深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同時讓幼兒學說一句話:“圓形朋友我送你回家的”,讓幼兒在參加感興趣的數學活動的同時也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為圖形孩子找家
(1)師:圖形朋友都回家了,可是它們發現它們的寶寶不見了,我們來幫它們找找看,然后把它們送回家。“找呀找呀找呀找,圖形寶寶在哪里?”
(2)師:找到了,原來躲在小朋友的椅子底下。我們來看看是誰?它們是什么形狀?它們應該是誰的孩子呢?請小朋友象剛才送圖形媽媽回家時一樣說一句好聽的話告訴它們再把它們送回家。
(3)幼兒送圖形孩子回家,老師提醒幼兒邊送邊說一句話。
(評析:從集體教學到個別教學,用層層遞進的方法讓幼兒表現自我,了解他們的掌握情況。充分體現了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表現的機會。)
3、驗證:圖形孩子找到自己的家了嗎?
(1)集體驗證:我們一起來看看圓形媽媽的家是不是都住著圓形寶寶?如發現有不同的形狀讓幼兒一起觀察并糾正。
(2)個別驗證:三角形媽媽的家請一個朋友去檢查;正方形媽媽的家請另一個朋友去檢查。
(評析:通過三個不同的驗證方法,讓幼兒進一步加深了對三種幾何圖形特征的認識。)
(三)游戲:圖形排隊。
(1)師:圖形媽媽說,請小二班的小朋友也來做它們的孩子。那你們喜歡做什么形狀的孩子呢?請小朋友自己來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形狀拿在手里。
(2)請圖形寶寶按媽媽的口令回到相應的家。
(評析:孩子在能力、水平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在設計上采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幼兒自己來扮圖形娃娃來找到相應圖形的家,這個環節,既幫助幼兒復習了圖形的認識,也讓老師了解了班中幼兒所存在的差異,讓一些能力水平較弱的幼兒在大家的觀察發現,反復糾正中獲得提高與認識。更激發了幼兒認圖形的興趣,整個活動幼兒基本上都能找對相應圖形的家。)
四、排好隊,邊聽《火車嘟嘟》的音樂,邊排好隊到外面去郊游。引導幼兒按三種圖形標記排隊,排成小火車,聽著《火車嘟嘟》的音樂去郊游。
(評析:讓幼兒排好隊在音樂的伴奏下,在游戲情境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