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只有黨建工作抓得好,黨組織才會有力量,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會大大增強,黨員和群眾也才能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一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xx縣堅決扛起試點縣責任,扎實做好鄉鎮機構改革“后半篇文章”,銳意改革,大膽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反復研判論證,依法精準放權。堅持把解決鄉鎮執法權責不清晰、職權不對等作為改革的關鍵,專項行動一開始,就專題研究,確定下放事項。第一步鄉鎮議,縣直有關部門全面梳理各類執法事項1900余項,交鄉鎮研究討論,由鄉鎮選出453項基層易發多發的、使用頻率較高的執法事項上報。第二步部門核,縣直部門對鄉鎮篩選上報的執法事項,從人員力量、專業能力、執法難度3個維度逐一審核,初擬304項下放事項。第三步司法審,縣司法局對可下放事項進行合法性審查,將法律禁止、不宜下放的事項剔除,初步選定私挖濫采、河道安全、無照經營、私搭亂建等55項。第四步縣確定,縣委按照有序放、放得下、接得住原則,對初定下放事項再次征求鄉鎮意見,并與省市司法、編制部門請示溝通,召開縣深改委專題會議,研究確定最終下放事項。
優化資源整合,強力保障支撐。堅持盤活用好現有的、補齊配強緊缺的,有效解決鄉鎮執法資源不足問題。規范化配強隊伍。組建鄉鎮長任隊長、10人左右的專職執法隊伍,實行鄉屬鄉管專用;將自然資源、市場監督派駐站所執法人員納入執法隊伍統管,實行縣派鄉管共用。鄉鎮共有114人新考取執法資格證,執法力量較改革前增加4倍。制度化提供保障。將執法經費納入預算、足額撥付;統一配備執法用車、執法記錄儀、專業執法終端器,并為執法人員繳納意外傷害保險,確保基礎保障到位。標準化打造陣地。按照花錢少、功能齊、能辦事原則,打造集法律咨詢、舉報受理、依法處置為一體的鄉鎮執法辦公場所。
制度機制牽引,提質增效規范。堅持同步跟進制度建設,防止“以放代管、一放就亂”。健全制度促規范。建立分級分類處置、案件移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等10項制度,聘請專業法律顧問,編印工作指南、案例手冊、執法實用手冊,確保案件處置經得住檢驗。完善監督強約束。建立案件內審、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對鄉鎮和部門依法合規、限時辦結等進行考核,明確五類移交紀檢部門責任追究的違規行為,實現全過程立體式監督。加強聯動提效能。依托“智慧xx”,建設指揮平臺,統籌縣執法隊、鄉執法隊、村網格員三支隊伍,對執法全過程進行調度。優化網格員隊伍,作為綜合執法的“前哨探頭”,一旦發現問題,通過手機App上報,形成了“網格員吹哨、平臺統一指揮、執法隊報到”的聯動機制。
抓實執法實踐,彰顯改革成效。半年來,全縣累計執法1301次,下達執法文書257份,一批長期困擾基層的管理難題得到有效化解,依法處置違法排污案件43起、河道行洪安全隱患點36處、民房違規改造案件16起、私挖濫采案件2起,共拆除違建6.5萬平方米,騰退土地7.95萬平方米。日常執法過程中,堅持抓早抓小、情法交融、剛柔并濟,先勸阻后強制,邊執法邊普法,沒有引發一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通過改革,干部底氣足了,難題能破解了,群眾心氣順了,實現了政治效果、法治效果、社會效果“三統一”。
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二
省委部署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以來,xx縣委將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政治任務,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機制,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
扛牢主體責任,建立縣級推動機制。一是強化領導。成立書記和縣長任“雙組長”的縣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項目審批、資金整合、金融保險、資金監管、法律咨詢等工作專班。二是組建機構。新設立xx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服務中心,負責集體經濟產業規劃、項目評審、主體培育、資金分配等工作。三是政策牽引。研究制定《關于組建產業聯盟壯大提質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等9個規范性文件,指導鄉村兩級照著干、跟著干。
規劃產業布局,建立要素整合機制。縣委統籌謀劃集體經濟發展和穩糧保供、農業規模經營,動態掌握各村人才、資金、資產、項目、市場五要素,精準規劃布局16個產業區,推動村村、村企聯合,實現抱團發展。一是地域相鄰連片布局。規劃建設玉露香梨、蘋果、肉牛、生豬、肉雞5個產業區,帶動53個村集約發展。二是鏈條相連規模布局。依托龍頭企業規劃建設飼草加工、糧食加工、中藥材加工、果蔬大棚4個產業區,帶動上下游產品所在的20個村嵌入產業鏈。三是要素相補融合布局。規劃建設物業服務、食用菌種植、蜜蜂養殖、綜合加工4個產業區,帶動11個村要素共享、攜手發展。四是項目主導分類布局。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煤矸石治理3個項目區,帶動25個村集體增收。
聚焦全程服務,建立規范運行機制。緊抓關鍵環節,提供全流程、專業化服務,保障集體經濟健康運行。項目決策上,村級“四議兩公開”申報,鄉鎮復審,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服務中心聘請第三方評審,鄉村振興、財政、審計等部門聯審后,縣委、縣政府研究確定。風險把控上,強化資金使用監管,點對點撥付,鄉鎮申請、村級使用、部門監管,150萬元以下的項目直接撥付,150萬元以上的按進度即到即辦。人才支撐上,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服務,設立農經專家工作站,組織兩批20余人次專家教授開展產業規劃、項目策劃;建立8個鄉鎮人才服務驛站,選聘35名畜牧、果業專家駐站服務指導;實施“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招聘66名大學生到村工作。成效考核上,制定評價指標體系,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強化督導檢查,一月一排隊一通報,每季度觀摩每個鄉鎮2個項目,現場晾曬測評;年底綜合評價,與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和村黨組織書記星級化評定掛鉤。
強化資金保障,建立持續投入機制。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導向,形成穩定可持續的投入渠道。一是財政預算。出臺持續支持政策,今年預算2300萬元,每年以10%遞增。二是統籌整合。今年安排各類涉農資金2000余萬元,提取土地出讓收益700萬元、礦業權出讓收益400萬元,每年以10%遞增。三是多方撬動。引導國有、集體、民營等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參與集體經濟項目,撬動社會資金2100多萬元。四是結對幫扶。引導工礦企業“一企一村”精準對接,幫扶資金達到331萬元。
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三
全省專項行動以來,xx區針對城市治理中的物業管理服務難題,確立“黨建引領、市場運作、多方參與、共治共建”的工作思路,推動物業管理服務提質增效。
抓實重塑性改革,實現專門機構管物業。專項行動以來,市委市政府將物業企業登記備案、收費監管、信用等級評價等19項管理權限下放xx區。區委主動承接,建立起區級、鎮街、社區三級物業管理體系。區級層面,通過機構改革,優化職能配置,組建區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全面承接下放職能,確保下放權力“接得住”。同時成立行業黨委和行業協會,加強黨對物業行業的領導。鎮街層面,由鎮街公共服務辦公室承擔物業服務中心職能,負責規范小區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物業服務質量評價等日常工作。成立業委會(物管會)1082個,覆蓋92%的小區。社區層面,由社區黨委牽頭組建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承擔物業企業評優評級初審、矛盾糾紛調處等工作。在全區構建起上下貫通、職責明晰、運行順暢的物業管理服務專門機構,理順了物業行業監管體制。
強化制度性約束,做到物業管理有章法。聚焦物業行業審批、管理、評價、監督等關鍵環節,在原有制度基礎上,細化出臺13項制度,進一步推動全區物業行業規范化管理。比如:“紅黑榜”制度,將社會評價好、信譽度高的物業企業納入“紅名單”,將物業服務差、居民投訴多的納入“黑名單”,倒逼物業企業提高行業服務標準和服務水平。“物業超市”運營制度,在物管中心建立“物業超市”,搭建了業委會(物管會)和物業企業供需選擇平臺,篩選了全區37家服務好、信譽度高、有社會責任的物業企業進入“超市”名單,為有意向的居民小區推介。公開公示制度,規定物業企業要定期公開收支情況,物管中心聘請第三方對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目前已對20多個物業項目進行了審計結果公示。接訴即辦制度,在區物管中心、街鎮設立舉報電話,受理投訴,會商研判,辦理回復。半年來,共辦理各類投訴800余起,群眾滿意率達98%。
推動市場化運作,聚焦“三無”小區破難題。采取“三步走”,推動“三無”小區物業實現市場化。第一步,堅持全面改造,讓“三無”小區“能接手”。本著“全面覆蓋、分類實施、用足政策、政府兜底”的原則,對符合改造條件的72個小區全部列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對水暖電氣、樓體立面、小區環境進行全方位大改造;對暫不具備老舊小區改造條件的55個小區,投入750萬元對公共區域破損部位實施“微改造”;全部安裝技防物防設施,為物業企業接管奠定基礎、創造條件。第二步,推行捆綁招標,讓“三無”小區“有人接”。實施“1+N”捆綁招標模式,規定物業企業在競標政府主導的機關辦公場所、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等物業項目時,捆綁接收一批“三無”小區。第三步,開展多元經營,讓“三無”小區“能管好”。為實現接管的物業企業經營不虧本、服務有保證,支持企業探索差異化收費,鼓勵企業開發小區閑置資源,開展多元經營、多渠道增收,倡導企業推行智慧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務質量。
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四
專項行動以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委黨建引領網格治理部署要求,進一步強組織、聚合力、優服務,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實踐路徑。
完善三級體系,組織架構“建”起來。針對社區黨支部力量薄弱、組織體系有效覆蓋不夠的問題,構建起“社區黨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院(微網格)黨小組”的組織體系。一是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結合黨員人數變化,及時將13個社區黨支部改建為黨委、1個社區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吸納駐地單位、兩新組織、物業企業等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完善社區黨的領導工作機制。二是成立小區(網格)黨支部。按照“居住集中、利益相關、便于管理”的原則,將275個樓院優化為98個小區(網格)。通過線上線下全面摸排,將198名退休黨員、12名流動黨員組織關系轉到社區編入小區,建立支部,實現“支部、網格”有效融合。三是成立樓院(微網格)黨小組。以低層樓棟、高層單元、50戶平房院落為標準,劃分431個“微網格”,同步成立黨小組,黨員“微網格長”擔任黨小組長。
強化三個保障,網格治理“實”起來。聚焦解決誰來干、干什么、干得好的問題,強班子、定職責、建陣地,確保小區(網格)黨支部實體化運行。一是班子建強。采取推選一批、派駐一批、兼任一批“三個一批”方式,推選55名退休黨員、選派43名社區干部擔任支部書記,選配224名居民黨員、網格員和物業、駐地單位負責人等擔任支委。二是職責定明。制定小區(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等6個具體職責清單,規定物業企業選聘、5萬元以上的維修改造工程等5類重大事項,由小區(網格)黨支部牽頭與相關利益方共同議定。三是保障到位。通過協調駐地單位、整合閑置資源、回收物業用房等方式,建起65個小區(網格)黨支部“微陣地”,按照有統一標牌、有制度規范、有基本設施“三有”標準,規范建設。
抓好四項工作,治理效能“強”起來。聚焦小區(網格)黨支部更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重點抓好4項工作。一是抓民主自治機制建設。成立88個業委會(物管會),46個業委會(物管會)主任由小區(網格)黨支部書記兼任。專項行動以來,先后解決了熱力管道年久失修等熱點難點問題285件。二是抓物業管理監督。小區(網格)黨支部會同業委會(物管會),在有物業企業服務的小區,每年組織業主對服務質量進行評價,作為物業企業信用評價的重要依據;在單位或居民自管的小區,組建財務監督小組,公開透明地把錢管好用好。三是抓網格排查服務。微網格長配合網格員通過“走、看、談”,實現“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時段”全覆蓋;黨員骨干包聯10戶到15戶居民,定期走訪,掌握動態情況。同步建立風險隱患、困難群體“兩本賬”,按照“支部議、逐級報、提級管”閉環機制,及時解決問題,做好關懷幫扶。四是抓平戰結合轉換。小區(網格)黨支部同黨員簽訂承諾書,實行積分制管理。黨員平時亮出身份、參與治理、服務群眾。戰時按照應急預案,第一時間開展工作。今年4月疫情突發后,1368名黨員聞令而動,不到4個小時就完成了小區封控、核酸檢測。
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五
省委提出“清化收”以來,我們按照縣里統一部署,迎難而上,真抓實干,不斷提升“三資”管理規范化水平,更好地凝聚人心,服務群眾。
“清化收”機遇來了,我們怎么看?必須敢干、會干、干好。我村過去“三資”管理不規范,集體資產成了“唐僧肉”,群眾感到不公平,多次上訪。“清化收”讓我看到了希望,一心想抓住這個機遇。但剛開始“兩委”干部怕得罪人,我反復與他們溝通,這件事對集體和個人都有好處,群眾支持咱,怕啥?通過多次討論,思想逐漸統一。大家認為“清化收”是“必答題”,我們不僅要干,更要敢干、會干、干好!只有集體收入“顆粒歸倉”,“釜底抽薪”化解矛盾,老百姓才會感到公平正義,支部說話才會有人聽、辦事才會有人跟。
“清化收”部署了,我們怎么干?就是清家底、敢碰硬、提級辦、公開競。我們認真執行縣委“縣主抓、鄉主導、村主體”的“清化收”工作要求,強化措施抓落實。一是清家底。“兩委”干部分組包戶,兩天一“碰頭”。利用《土地確權圖斑》和《建設用地圖斑》,以圖找地、以地找人、實地丈量,把超出合同面積的土地一塊一塊都“摳”出來,收歸集體。通過翻閱檔案、走訪當事人,一份一份找合同,一條一條審內容,全村共發現不規范合同75份。二是敢碰硬。在處理不規范合同和違紀違法問題中,集體門面房租賃不規范比較突出,有的還涉及歷任干部、黨員本人和親屬。“兩委”干部多次登門,講政策、講后果,各個擊破,開了好頭。接下來,就很順利地規范了11份合同,收回5個小區的物業管理權,解決就業30人,年可為集體增收23萬元。三是提級辦。對一些“老大難”問題,由縣鄉提級辦理,村“兩委”密切配合,共同啃下“硬骨頭”。四是公開競。村里參考相鄰門市、地塊的租賃價格確定底價,報鄉鎮審批同意后,對收回的集體資產一律公開競價發包。集體門面房租賃由原來每套2500元調至5500元,集體收入增加了14萬元。
“清化收”后半篇文章怎么做?我們的做法是民主決策、擴大公開。總結“清化收”工作,我們感到“三資”管理混亂,還是監督不到位。為此,我們在執行“四議兩公開”的同時,結合我村實際,加強民主決策和擴大公開,創新采取了“兩定三公開”的監督辦法。“兩定”,一是在每年年初,根據工作計劃定財務預算,規范集體收支行為,沒有列入計劃和預算的,一律不得支出;二是在每月的1、2、3日,確定一天為“民主議事日”,村“兩委”班子成員、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參加,監委會主任、村辦主任列席,對單筆5000元以上的支出,宅基地使用、基礎設施建設、集體財產處置、弱勢群體救助等11項重大事項,實行民主決策。今年以來,共組織民主議事9次,研究議定事項10件。“三公開”,一是定期公開,每月公開“民主議事日”議定事項和實施結果,每季度公開財務收支情況,每半年公開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今年以來共公示12次。二是隨時公開,對群眾關注的集體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大額開支、重大項目進展情況,通過網格微信群及時公開到每一戶村民。三是社會公開,把項目建設和資產交易一律上網,通過縣政府網站、交易平臺向社會公開,今年共交易5筆。
【2023年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言材料5篇】相關推薦文章: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匯報范文兩篇
政法委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匯報兩篇
農村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匯報兩篇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心得體會2022【六篇】
2022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心得體會優秀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