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阿q 正傳讀后感500字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一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說:“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里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于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閑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后。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斗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后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余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昂透呤诌^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阿q 正傳讀后感500字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二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能量的書,雖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揭露了當時人性的丑陋,喚醒人們的良知,十分生動。
《阿q正傳》寫的是一個叫阿q的人,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十分樂觀,但他是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許多人都會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后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賺了許多的錢,人們卻又對他滿著敬畏,這是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窮人唯打是罵。對有權有勢的富人卻阿諛秦承。魯迅小時也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家境富裕時被人尊敬,家境貧窮時,又被人唾棄。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阿q是一個沒有身份,但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成為大人物,被人們尊重、關注,所以,他也會為此大費周折,甚至不擇手段。那些大官員也是為了爬得更高,而亂殺無辜。這樣,就影響著社會風氣變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傳》告訴我們: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藍天,共處同一個世界。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但我們不該抱怨,應該懷著愛與感激,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魯迅先生寫《吶喊》,他吶喊的不是就人們心中的善良嗎?他想要改變人們的內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對我們來說有時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喪,我們只有試著改變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潔善良。
讓我們懷著一顆善良有愛的心,善待他人,發現他人的美。
阿q 正傳讀后感500字 《阿q正傳》讀后感800字篇三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說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里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么可悲又可笑!因不愿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系著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著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他覺得他喜歡吳媽,于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么是覺醒,最后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么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么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群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著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里,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里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