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本劇臺詞篇一
【1】背景
【2】教學思路
本文擬用“公儀休是怎樣的人”作為話題來組織學習。
課始,請同學們談談從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件事中,你覺得公儀休是怎樣的人?然后根據回答進行下面兩個環節的教學。(隨機而定兩個環節的先后順序)
一、“演、說、讀”,感受公儀休愛吃魚
1、演:鼓勵加上動作。
2、說:“很久”這個詞語,讓你想到了什么?
3、讀
二、“讀,體驗,說”,感受公儀休不收魚
2、體驗:要是你,你會怎么收?你會怎樣說?
3、說:你覺得他是怎樣一個人?說完請學生簡練地將觀點寫在黑板上。
4、議論:這么多觀點,請你按順序聯起來說說。孩子們說不可以,因為有很多是重復的。于是學生通過讀與議論來確定保留什么。這個過程中,討論非常激烈。
【3教學情景】
情景一:
學生讀這兩段話。
師:你有什么想問的,想說的嗎?
生:公儀休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生讀課文。
請他讀后果那部分。師將“狡猾”寫在黑板上。
馬耀:我覺得他很有禮貌。
師:你們有沒有補充。
生:他說謝謝,還說謝謝你家大人的盛情。
生:公儀休看不起人,因為他不收人家的禮。
生:他很聰明,他知道人家送禮物,肯定有求于他。
生:他很警惕。
情景二:
學生在黑板上寫下了對公儀休的看法,教室里非常“熱鬧”!
師:他有沒有三思而后行?請讀一讀有觀句子。
生: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
戴天成:他性子慢。
師:我覺得他反映非常快。你看,人家一說完,他就回答了。
師:是有這么回事,我很感謝他們。
生:他很懶,因為他怕收了別人的魚,就要幫別人辦事。
生:要是我,肯定收下,可是他還想到后果。
生:想得真周到。
師:說得周到嗎?
生:這是有禮貌地拒絕。
情景三:
師:他有禮貌地拒絕了什么呀?
生:兩條魚。
師:兩條魚算什么?
生:不能算什么,比魚值錢的東西有很多。
師:要是你,你會收嗎?
學生有的說收,有的說不收。
生:我收了,可以過兩天也送兩條魚給人家,這樣不是更好嗎?
生:如果是朋友的收下,有什么關系?反正我也會送給朋友的。
師:古人說,禮尚往來么。
……
——觀點一
——觀點二
師:現在,假如你是公儀休,你會收魚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
生:我也覺得受賄是不合算的。
師:是的,這的確是上梁不正下梁怎么正?
……
【4教學反思】
一、多渠道感受——建構學生自己的課程的基礎
二、多元化理解——建構學生自己的課程的關鍵
三、多樣性表達——建構學生自己的課程的保障
四、自己的語言——建構學生自己的課程的目的
作為語文課程,到最后他的目的就是建構學生自己的語言和思想。“我也覺得受賄是不合算的。”“我覺得這樣做,可以保住我的官位,我還可以做我的宰相,別說魚了,我還可以享受別的美味呀!”“我認為這樣做很清廉,對于其他做官的是榜樣,我做宰相的不瞎收人家的錢財等東西,如果有別的官受賄了,我就可以批評他、懲罰他,甚至不讓他做官了,可是如果我也受賄,我怎么管別人?”這些語言,就是學生的感受,也是建構自己課程的成果,我認為這也是語文學習的目的。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本劇臺詞篇二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綠線格里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
4、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體會他清正廉潔的品格。
教學重點:
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體會他清正廉潔的品格。
教學難點:
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體會他清正廉潔的品格。
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預習內容:
1、自讀課文,初步掃清閱讀障礙。
2、能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了解獨幕劇的特點。
3、收集有關戲劇的資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讀準字音,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讀通順課文。
2、初步感受獨幕劇的文體特點,感受戲劇的內容。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學生質疑板書:齊讀 公儀休拒收禮物。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與以前學過的課文完全不同,把書翻開。
2、簡單介紹獨幕劇常識
獨幕劇是一種小型的戲劇,幕起開始,幕落結束。 本文的劇本,就是演出這個獨幕的底稿。劇本的一切都是為演員演好戲服務的。它通過人物的對話告訴我們一個生動的故事,那這個劇本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請大家快速閱讀,然后來說一說。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輕讀全文。
出示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于比較難讀的長句子要反復讀幾遍,直到讀通為止。
b、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記號。
c、想想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了解劇本知識,小結
(1)劇本一般在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2)劇本主要講公儀休拒收禮物的故事。采用的形式是對話。
(3)劇本中的方括號主要交待舞臺布景和人物活動等;劇本中的圓括號主要交待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
(4)劇本的朗讀只需讀人物對話。
3、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1)讀生字新詞。
(2)開火車讀課文。
4、整體感知:本課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1)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有哪些人?
(2)故事分為幾部分?
三、師小結。
四、作業
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填空。
1、這個獨幕劇中共有____個人物,分別是______。
2、故事發生在______(時間)____(地點),主要講_______。
最能表現公儀休聰明機智的語句是:_______
最能表現他清正廉潔語句是:______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體會他清正廉潔的品格。
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板書:公儀休拒收禮物
過渡:我們今天要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默讀全文,理解脈絡。
1、默讀全文,要求
(1)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聯系方括號的內容,初步把握劇情的發展,并分成幾部分,說出理由。
2、討論劇情發展。
(開頭~“心滿意足了”):寫公儀休特別愛吃鯉魚。
(“幕后”~“提著鯉魚下場”):寫公儀休拒收人家送來的鯉魚。
(“老師”~結束):寫公儀休拒收鯉魚的原因。
三、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
2、討論
分別評議子明的彬彬有禮及公儀休的言行舉止。
相機板書:愛吃鯉魚。
3、從哪兒看出公儀休特別愛吃鯉魚呢?能讀出來嗎?
①請一位同學來把這一句話讀一讀。其他同學看看他應該讀懂了什么?
②他剛才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為什么他要把那些地方讀得那么好?(這些地方能夠說明公儀休是愛吃魚的。)(味道鮮美)(記住沒吃魚的日子)(一頓就吃光)
③那么你能夠用優美的朗讀讓大家體會一下公儀休愛吃魚的程度嗎?
④指名讀(三位),齊讀
b、“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①請一位同學來把這一句話讀一讀。其他同學看看他應該讀懂了什么?
②他剛才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為什么他要把那些地方讀得那么好?(這些地方能夠說明公儀休是愛吃魚的。)(只要……就……)
③那么你能夠用優美的朗讀讓大家體會一下公儀休愛吃魚的程度嗎?
④指名讀(三位),齊讀
4、自由讀指名讀。
5、評讀得怎樣?好在哪兒?為什么這樣讀?
相機做記號
實在 鮮魚 一頓 吃光 天天 心滿意足
6、分角色再讀
第二部分
1、過渡:公儀休這么愛吃鯉魚,但是大家要知道魯國這個地方是很少有鯉魚的,所以人們經常把鯉魚當作貴重的贈品,那么如果有人送鯉魚給你會怎樣呢?送給公儀休會怎樣呢?(公儀休拒收了禮物)
2、管家為什么給公儀休送鯉魚呢?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①(管家說是因為公儀休為國為民日夜操勞,太辛苦了,送鯉魚給他補身子。)
②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是管家的主人知道公儀休愛吃鯉魚,有意討好公儀休)
③可能為了達到那些目的來討好公儀休呢?
⑤指名讀,齊讀
⑥那么公儀休沒有接受這種討好,他是怎么做的呢?
⑦公儀休說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其實這是假話。(他這樣說才能讓管家乖乖地把魚帶回去,表現出了他的機智。)
⑧如果他不這么說,那他會怎么說,又會有什么結果呢?
⑨指名讀這段話。
3、說話練句
因為_______,所以讓管家送來兩條活鯉魚,給公儀休補了身子。
因為_______,所以公儀休不收鯉魚。
小結
公儀休故意說了一番假話,來拒絕接受別人送的鯉魚,表現了他的聰明與機智。
5、指名分角色讀這段話,注意神態、語氣。
第三部分
1、為什么公儀休愛吃鯉魚,卻又拒收鯉魚呢?
①畫出有關句子。
②齊讀
③找出關聯詞,再讓學生根據這些詞談談公儀休的想法,最后反復朗讀,注意突出反問語氣,體會人物品格。
2、出示: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萬不能收人家的魚。……
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引導思考:你是怎樣理解這段話的?
相機板書:清正廉潔。
3、細讀這段話中的兩個問句,比一比,有何不同? 給最后一個問句換個說法,應怎么說?(指導朗讀。)
4、聽了公儀休的話,子明這時會怎么想?他今后怎么做呢?
5、分角色談對話。
四、總結全文。
這個獨幕劇里講兩千多年前魯國宰相公儀休愛吃鯉魚卻拒收鯉魚的故事,表現了公儀休以身作則,清正的崇高品格,給我們人生的成長、做人以很深的啟發。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感悟人物內心活動,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獨幕劇表演。
一、談話導入
2、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點撥:戲要演得好,不僅要做到形似,還要做到神似。
劇本中的故事是由人物對話展開的,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感情等都隱藏在對話之中。所以,為了演得逼真,要請你:(板書)認真去讀人物對話,仔細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人物,反復朗讀體驗他的內心活動。
學生自由讀書。
二、交流感受,表演評議。
1、你對誰感興趣?為什么?(同桌互說)
2、四人小組演劇本。
3、小組上臺演。
4、評議(讓學生充分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指導朗讀。)
5、在評議的基礎上小組再演。
6、安排記者采訪活動。分別采訪公儀休、管家和子明,在采訪活動中進一步體驗人物情感,領悟人物形象。
三、通過剛才這樣讀、演、評、采訪等活動,我想大家對劇本的理解更近了一步,現在有沒有興趣和信心演得更好。
指名四位同學再次上臺表演。激勵性評價。
四、完成《補充》練習。
板 書 設 計:
清正廉潔 仔細揣摩人物內心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本劇臺詞篇三
孟子曾經在《魚我所欲也》中提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由此可見,魚的地位可比熊掌,那么魚的稀少可見一斑。
一、貧寒嗜魚的相國
公儀休在和子明的交談中說: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啊,我已經很久沒有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要是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魚固然珍貴,如春秋時期的銅器,然而作為相國,對吃的有著這樣的話語,還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魯國不算是個實力很弱的國家,因為德才兼備被從士選拔為宰相的公儀休,沒有就從此改變自己,而是繼續循著那士的路走下去。簡樸依舊,堅定依舊。這給孩子們告知:無論身處何位,無論環境發生了多大的改變,但是信仰永遠不要拋棄,好的習慣會伴隨你終生!就如孟子兩章中所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奢靡的生活叫人迷醉,不斷的憂患意識才能塑造人,促進人進步!由此也告訴孩子們,無論你的家庭出身如何,無論你父母的位置如何,把心態放平,這樣子你才會過的坦然,這樣你的將來才無論任何的環境都能叫你安然的度過。貧寒的嗜魚的相國不再成為說教,而是生活中一個鮮活的可愛的老人,孩子們自然覺得親切,自然從心底敬佩。
二、善意的謊言
貴為相國,對魚有著如此的愛戀自然會不脛而走,成為一些人巴結逢迎的階梯。果不其然,戲劇總是在沖突中發展,當師徒二人在回味那魚的美味時,“雪中送炭”的來了。
剛才在夸獎這魚的美味的公儀休轉身就變,“我一聞到魚的味道就想嘔吐!”子明甚是不解,管家無可奈何。孩子們自然會認為:這個撒謊的相國!會覺得他虛偽,然而這何嘗不是一種拒絕的技巧呢?當謊言成為善意的時刻,謊言也是美麗的。
三、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那么這篇課文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禮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了別人的東西,哪怕是再小的禮物,就會被別人所囿,自然而然的去按照別人的意思辦事,且十之八九是不合法度的事情,所以就告知我們,末憑借自己手中的那點權力為自己謀私。孩子們將來的職業形形色色,也不乏有從政的,所以從小就要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取向,這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是有益的。
明代《從政錄》中說:“世上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茍取者,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我們要讓正確的觀念指導孩子,讓孩子在認識社會的同時,形成正確的觀念,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在文字之外應該著重去做的工作吧。
《公儀休拒收禮物》,這兩千多年前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的故事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一首清正的歌,大于物外的,這亦是在孩子的身上對社會不正之風的碰撞!這樣的文章,實在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缺失。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本劇臺詞篇四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
由于學生是第一次閱讀劇本,不了解劇本的特點,所以教學時首先要使學生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二是能把握劇本中公儀休、子明、管家這三個人物的特點。管家主人阿諛奉承,公儀休聰明機智、清正廉潔,子明謙遜有禮、勤學好問。在明白了這些人物的特點之后,進行分角色朗讀,才能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恰當的語氣及體態語言來加強朗讀的效果,為完成排演獨幕小話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做好準備。
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再進行過渡: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再分別請學生讀管家的話和公儀休拒收的話。公儀休真的是“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嗎?他為樣說?這里可以從送魚人的目的和公儀休與管家主人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去理解。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管家的話與公儀休的話,管家是滿臉堆笑,而公儀休是虛與周旋,機回絕。然后想象出三個人當時的不同神情:公儀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無奈。再次過渡:為什么公儀休喜愛吃魚,卻不收呢?學生讀出,我出示這段話,讓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讓劇本走進學生好難喲!
這是一個獨幕劇,不復雜。今天我重新研究這篇教材,沒有讀課文,而是閉上眼睛回憶過去怎么教這課的?想想這一課在自己的頭腦中留下點什么?想來想去,真是空白一片,雖然內容方面頭腦中還有著一絲痕跡,但整個來說已是模模糊糊。看來過去對這一課的教學,自己所走的路并非真正的科學,教學中想到的太少,否則一定會永久地留在記憶中。
我翻開課本,讀著這篇課文,我又想起了過去我學過的劇本,想從教過我的老師找到一點教學劇本的線索。以前我上小學沒有學過劇本,初中學了那么三兩篇,讀師范又學了十多篇,但老師怎么教的,幾乎也成了零信息。難道劇本的教學真的這么難嗎?難道劇本的教學與其他體裁的文章一樣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不是演員,雖然看了許多電影、電視劇,但他們到底怎么形成這樣的演技,我們也只是從一些文章中讀到的,這種體驗幾乎沒有。但“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這句話還是永遠能記住的。看來演戲應該是這樣。
這是我在研究這篇文章如何教學前的一些思考。思考這些其實,我知道自己該怎么引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了。
一是引導學生把他們先當作普通課文來讀,然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他們讀懂內容,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而對內容的理解還需要老師推薦一些當今的文章,因為借古看今有利于學生思考的形成。不管怎么說,把劇本讀熟并且把文章背誦下來才是最重要。怎么背誦?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三個人物有什么不同,抓住不同背起來就簡單了;其次是引導他們按順序來背,即文章的先后順序非常清晰。
二是進入排練狀態,讓學生嘗試“臺下三年功”,也就是每天找個時間,讓學生排練,每次排練老師少鼓勵,多挑毛病。以至達到他們滿意再演出。
三是把演出與寫作結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大腦來寫。當然這一課的寫作訓練方式很多。比如讓學生自己分析,如何看待公儀休?如何看待子明,子明是什么樣的人?你喜歡那位管家嗎?那位管家的主人是什么樣的人?還可以把劇本改寫成記敘文。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把以前學過的文章改寫成劇本。一個人來改也行,分小組來改也行。
我個人認為,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劇本的感覺應該與以前不一樣吧。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本劇臺詞篇五
緊趕慢趕地上完了第十課《公儀休拒收禮物》,騰出一節班隊課的時間讓學生排演課本劇,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所需要的道具。
課后,好幾個學生進辦公室要紙,不明所以。
班隊課上,精彩的表演拉開帷幕。先來看一下劇本(課文):
時間? 兩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點? 公儀休家的客廳內。
人物? 公儀休:魯國的宰相。
子明:公儀休的學生。
魯國某大夫的管家。
[幕起,子明正坐在席上讀書。公儀休由內室上。
公儀休? 子明,你已經來了好久了吧?
子明? (忙起身向老師行禮)老師,我剛來一會兒。您吃過飯了吧?
就吃光了。
子明? 是的,魚的確好吃。
公儀休? 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幕后有人高喊:有一位管家求見!
公儀休? 子明,煩你去看一下,是誰來了?
[子明下,一會兒工夫領管家上。管家手提兩條大鯉魚。
魚,給大人補補身子。
必轉告你家大人。
[子明不解地望了望公儀休。管家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提著鯉魚下場。
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子明? (恍然大悟地)老師,您說得對,今后我一定照著您的樣子去做。
[幕落。
1、為什么學生演課本劇總是笑場?
這篇課文以劇本的形式出現,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劇本這種不同于一般的文體,我想教材的編寫者也是希望讓學生演一演的,在活動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培養學習的興趣,深入體會文章的主旨。所以演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教學段。可問題是,學生準備得越充分,就越容易笑場。比如學生做的道具吧,因為能力和材料均有限,所以也就只能是意會一下,形、神皆不備,紙做的胡子,不僅不像,還貼不牢;紙做的官帽,實在是容易破碎,才演到一半,帽子就壞了,從頭上直落下來;鵝毛扇本是諸葛亮的“形象代言”,而今只因公儀休是宰相易了主;所演的管家越是死纏爛打地送禮,觀眾就笑得越厲害——不僅學生笑,連我這個老師也跟著笑個不停。我不知道這樣笑場到底好不好?如果只是為了激發興趣,促進實踐,肯定是有好處的,不過演是為了悟,在悟的基礎上演,在演的基礎上深入體悟。學生的笑是沒有入境呢?還是入不能深入體悟呢?還是……反正演到現在為止,不管是什么題材,是怎么樣的情感氛圍,是否使用道具,總之是一笑到底。
2、為什么學生的動作非常單一?
怯場,不敢發揮。除此之外,暫時想不到其他。面對這么多種可能,這么多需要靠點滴之功積累培養才能解決的問題,我感覺自己江郎才盡,真是希望有人能給自己支上幾招。
3、怎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靈活性?)
演的過程中,由于人物有限,場地有限,時間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同學能充當演員,而這些演員之中,又以平時成績出眾、能力較強的孩子為主,那些平平的孩子,最多只能是當當旁白或者在幕后喊一聲“某大夫的管家求見!”至于那些比較后進的學生就只有當觀眾的份了。于是好的學生更出眾,差距越拉越大。怎么才能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呢?怎么樣利用這種趣味性極強的教學形式讓后進的學生對語文學習重新產生興趣?怎么讓中等的學生通過演的過程體會到字、詞、句、段的精妙之處,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呢?長久的思考和實踐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收效甚微。
4、為什么演得活靈活現卻在做練習的時候表現出對文章理解膚淺?
從第十課的《同步探究》(蘇教版配套習題)中的練習情況可以發現,很多同學對于課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階段,比如公儀休為什么要拒收禮物,說白了是遵守法紀,公正廉明,但學生在回答時,要么只停留在拒收魚這件事上,要么就是停留在不收禮物上,至于公正說廉明的為人,只有好的學生能夠體會到。這是為什么呢?課堂上也引申了,演的時候也有小組涉及到拒收其他禮物,為什么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么表面化呢?是與生活實際脫節?是缺乏生活經驗?還是其他原因?很值得探討,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理清思路。
公儀休拒收禮物課本劇臺詞篇六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鯉魚的故事。課文有這樣一段管家說的話:“大人,我家主人說,您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兩條活鯉魚,給大人補補身子。”學生在交流中一致認為他是沒安好心,不是真心關心公儀休的身體。但是問及他們原因卻說不出原由。于是,我和他們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辯論”。
學生(立馬回答):當然不是。
學生1:那是教師節,我們送給老師是表達對老師祝福。是真心的祝福!
(學生沉默。)
師:公儀休工作辛苦嗎?
生:辛苦!
師:是啊,我們已經知道他是魯國的宰相,要處理很多的事務,為國為民日夜操勞。送兩條鯉魚給他補身子很正常啊!你憑什么說他不是真心呢?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
(一會兒,一生舉手。)
生:老師,我知道了。課文里寫著“滿臉堆笑地”,這個笑是假笑,是擠出來的笑。這就說明他不是真心的。
師:不是真心的笑我們可以說是怎樣的笑?
生1:虛情假意的笑。
生2:虛偽的笑。
生3…
……
劇本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體裁,學生學習時往往關注人物的語言,而會忽略括號里提示的人物表情、動作等。怎樣讓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它呢?其實,在剛進行學習時,我就已經和學生了解了劇本結構特點,但是從具體學習過程來看,學生對于“灌輸“的那些信息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才會有上述表現。由此,也讓我知道,學生真正能記住的東西,不是你給的“魚”,而是學生通過你的引導點撥自己獲得的“魚”。在這段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爭辯中思考,爭辯中閱讀,在此過程中較深入地理解了劇本的內容,并掌握了學習劇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