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背影》教學反思篇一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復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并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后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并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后,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最后,我告訴大家:
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請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此。
《背影》教學反思篇二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的內容,這是一篇紀實散文,也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敘事散文,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華大教任教時寫的。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深刻理解父親對作者深沉的父愛比較難,但是如果從散文中的細節描寫展開,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于他們的理解就相對比較簡單。背影是父愛的凝聚,課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兩次背影的集中描寫,所以第六段是文章的重點。
這節課教學步驟一共設計了六個環節,第一步導入;第二步讀背影;第三步品父愛,這個環節分為“言行中看父愛”、“感動中談父愛”、“細節中悟父愛”,其中“細節中悟父愛”是重點,也是難點;第四步是寫真情;第五步是導學案檢測,對作者簡介和重點字詞進行檢測;第六步是作業布置。
教師教態方面,這節課一共45分鐘,其中講授時間約25分鐘,音調平緩,基本上面帶微笑。但是,這節課在教態上最大的缺陷就是“滿堂走”。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公開課,缺乏經驗,在課堂一開始就沒有很好地進入狀態,教師范讀的時候也出現了錯誤。由于緊張而不由自主地走來走去來緩解緊張的狀態。
教學時間把握上,沒有一個整體的時間概念。在八中試講的時候,一節課是四十分鐘,進行了四個環節,所以在這節公開課上的時間一定要注意調整。但是,我在這次教學時,由于經驗不足和精神緊張,所以時間沒有把握好,無形中就把各個環節的時間延長了,出現了課堂松散、重點不突出的情況。最后時間不足,教學計劃也沒有完成。教師情緒在一開始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情感上沒有感染到學生。總體來說,這節課上的是比較失敗的。授課中,我就已經感覺到課堂中出現了問題,第一、二環節時間拖得過長,所以在第三環節時,就把前兩部分的時間加快,作為重點的第三部分“細節中悟父愛”的時間也比以前縮短了。但是總時間還是不夠。教學步驟中的后三個環節都沒有進行。
教師語言方面,語言不精練。教學步驟中各個環節的過渡語、教師評價語不夠精彩,沒有真正體現出教師素質。
課前,讓學生結合導學案對課文進行預習。根據課堂整體情況來看,學生的預習情況比較好。在后來進行的字詞測試中,學生對字詞的掌握不夠扎實,這也是由于課堂上沒有對自此進行強調造成的。
課堂上,學生發言比較活躍,基本上做到了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發現兩個沒有積極參與的同學,就及時讓他們參與進去。
一班的學生整體學習狀況比較好,自學能力比較強,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細致分析課文。
《背影》教學反思篇三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摯的感情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深的愛,讓作者和讀者都不禁潸然淚下。那么怎樣能讓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愛真情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讓學生理解感受深深的父愛。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抓住背影,圈點勾畫,對文章的內容、中心和感情都有了初步的感受,并能用語言初步描述自己的感受。
在這個階段,學生們基本可以進行較為有效地合作探究,品味作者的描寫方法,討論作者從哪些方面對背影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從而體現出父愛的博大與深沉。學生們的出了結論,父愛隱藏在笨拙的動作中,樸實的外表下,樸素的語言中,這是這堂課最大的收獲。學生們在這里開始進入了探究合作的氛圍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
“細微之處見真情”,我們的學生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間濃濃的真情,我就引導學生回憶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類似的情景:父親溫暖的手,有力的背膀,寬闊的胸懷或者關切的眼神曾經讓你印象深刻。學生來回憶并講述自己的父愛故事。學生們陷入了沉思,大多數學生沒有表達的能力與勇氣。這與我的設想有一大堆差距。說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表現能力均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我及時地調整了課堂順序,讓學生們先把自己的父愛故事寫下來,然后與同學們進行分享。這樣,就有了好幾個同學主動分享自己與父親的故事。課堂就又變得活躍了許多。學生們也積累了一些作文素材和選材方法以及描寫角度。
這節課雖然不夠完美,學生們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也已經在不斷地進行合作探究的習慣的培養并有了一定的進步,而且,學會理解,學會感恩,這才是這節課學生所學到的最重要的內容。
《背影》教學反思篇四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看法。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凌煥新),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多年來,大家都喜歡從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課文,筆者不作贅述。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第一次流淚出現于課文第二節,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父親賦閑,家道衰落,滿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傷,再加上失去親人的傷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
當作者看到父親為自己買橘子時的艱難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淚。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的艱難與父愛的偉大,使得作者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分別后,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親,從此又要走上風雨飄搖的人生之路。不難看出,離別的傷感與對父親的牽掛,是作者第三次流淚的原因。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著父親的來信,買橘子的蹣跚身影,離別時漸行漸遠、混入人群的背影,衣著樸素、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又浮現在作者眼前。淚光晶瑩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對年邁父親的記掛與惦念。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為這種基于血緣關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并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于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字里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環境,從著裝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我的關心程度。父親穿著很樸素,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夫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為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于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如何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教師自身特長等加以確定。
《背影》教學反思篇五
《背影》是一篇寫父子親情的傳統文章,那濃重的背影凝聚著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動過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文感情真切、質樸自然,所以我將教學的重點自然放在了通過品讀“背影”來感悟文章蘊含情感上。文章的標題即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
但現在的孩子,因時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難融入這篇文章。怎么辦?《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要求中表述得極為清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看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還是得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品味語言入手,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那力透紙背的父子親情。因而我在教學中選取了易于學生領悟文中父子情深的角度設置了如下環節:
先是由一首《背影》歌曲導入,這首歌憂傷的旋律、傷感的歌詞,將孩子們初步帶入到離別的氛圍中去。
通過這一環節的實施,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線。
一是引導學生品讀其中一幅最感人的“背影圖”。抓住這段話里的動作描寫,如“蹣跚的走”、“攀”、“縮”等詞,讓學生們感受到父親買橘的艱難,從而感受到濃濃的父愛。然而僅僅是父親為“我”費力買橘子這一畫面讓作者感動嗎?并不是。還得引導學生看背影之后的背景。這一環節,通過父親和兒子衣服的對比,父親穿的是“黑布小帽,穿著黑布棉袍,深青布馬褂。”而兒子卻有著“紫毛大衣”和“皮大衣”,更顯父愛深深。接著抓住衣服特有的顏色,再聯系課文的前3自然段提到的家境,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這一背影才會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二是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至深父愛。這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父親的言行,特別是父親送行時看似平常的話,都是那樣的樸實,細細讀來,卻蘊含著父親濃濃的愛。這一環節就是放手讓學生讀、品、議、說,進行探究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讓學生以即興演講的形式,說說親人對自己的愛,捕捉生活中平凡的瞬間,從平凡中發現感動,從而讓學生學會感恩,關愛身邊愛著自己的人。
通過本次“磨”課,我收獲了很多。首先,是從皮校長的身上,看到了一名教研工作者的熱情和耐心,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甚至吃飯、走路的時候,都還在和我說著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如果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都永遠保持著皮校長這樣的教研激情和嚴謹治學的態度的話,將是學生之幸,九澧之幸。其次,我懂得了一堂語文課,品味語言也是有方法的。品讀——通過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讀來欣賞語文之美;品析——抓精彩的詞句、語段加以分析,進而體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旨;品寫——把所讀、所思、所感寫下來,進而欣賞語文之美。不管什么方法,都離不開學生真正的把自己放進文本里去,讀出自己,從而引發共鳴。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前后我試教了三次,但每一次都沒達到我想要的效果,現在的學生享受的父母之關愛已經視為理所當然,要想他們與朱自清的心弦發生共震,還真的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這些遺憾,也成為我今后語文教學中要努力的方向吧。
《背影》教學反思篇六
走進教室,我先靜靜地在講臺前站了一會兒,隨后用很平穩的語調說:“1991年,香港人舉行唐詩評選,最喜愛的10首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隱的《登樂游原》、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的《登鸛鵲樓》、孟浩然的《春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的《憫農》、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10首詩,同學們多數都學過,有的早在三四年級時就會背了,但列于榜首的:《游子吟》卻大多沒有讀過。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是個大詩人,為什么在香港人的心目中,這首詩受到如此之鐘愛呢?它到底寫的是什么,我們不妨看看。”接著,我熟練地在黑板上默寫出全詩,接著解釋道:“兒子要遠游他鄉去了,年邁的母親拿著針線,正細心地為他縫補衣衫,為什么要密密呢?擔心的是兒子可能很遲很遲才能歸來,獨自漂泊在外,風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誰來給他補呢?誰說一棵小小的春草,能報答陽光無私的沐浴之恩呢?詩表現的正是這種永恒的母愛。”
“看過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潸然淚下,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們的心聲。‘母親’——‘媽媽’,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輝煌的稱呼!那么,我們的父親如何呢?‘嚴父慈母’,根據中國的這句老話,仿佛做父親的一定非常之嚴厲。其實,我總覺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們不妨說說自己的父親。
停了一會兒,我說:“同學們,我可以肯定,你們的父親也一定是位令人可敬的慈父,下面請大家想想,然后具體地說一說。”
三五分鐘后,一個男同學站了起來,他說:“ 我父親煙癮很大,因房子小,他一抽煙,有時我就咳嗽。這樣,每當我在家時,父親就悄悄站在屋外抽,過了癮后,再回到屋里,待會兒癮上來了,他就又出去。天熱倒還可以,天冷就不好辦了。后來,我對父親說,你就在屋里抽吧,我現在大了,不會咳嗽了。他說,在屋里抽,我直接受害,你們間接受害,也不行。看來,只好戒掉了。后來父親真的戒了。看他戒煙時的難過樣,我真想哭。”
接著,另一個女同學講了她父親生前、特別是在病重時如何關心她的事,她講著講著,泣不成聲了。同學們聽了個個都動了情。
至此,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愛。今天我們要學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現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說完,我按下了按鍵,同學們屏聲斂氣,一邊盯著課文,一邊聽著錄音,整個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背影》教學反思篇七
《背影》,這篇課文感情真切、質樸自然,文章的標題即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
這次教研活動,有四位語文老師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展示背影。
開魯二中的張淑新老師,在課堂上深言多悟,屬于思考型的教師,她非常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我相信好習慣享受好的人生。而在這節課上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篇重點的課文的第一課時,同樣可以展示的精彩紛呈。
麥新中學的卜靈敏老師和坤都嶺中學鄧淑賢老師,屬于中規中舉、穩扎穩打型的教師。她們在板書上以及教師的泛讀上都用了很大的功夫。
幸福中學的張立志老師,他屬于多品位、發展型的教師。這節他給我們呈現了一節原生態的課,在教育上的術語為“裸課”。他對文本的把握,依于文本跳于文本之外。課堂上可謂是活力四射。
本次教研活動基本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和重點,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獲得頓悟并能從課堂中體驗到真切的人間至情。從學生的狀態來看,他們較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過層層深入的環節,理解了文章情感。我會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堅定地邁向教學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體驗,從而未能夠從結構上很好地分析這篇散文。這是本次教學設計中的遺憾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