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新課標同步訓練語文篇一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時數]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二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里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四、布置作業,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教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二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采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于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們在《國風》里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3、《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4、《詩經》的語言特點。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通過全體朗讀體會。
三、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新課標同步訓練語文篇二
《最后一次講演》
【教學目標】
1.概括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以及思想感情。
2.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3.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2.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之前,我先為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請同學們觀看。(播放視頻)
同學們對剛才視頻中所演繹的歷史事件有了解嗎?誰能說一說?(請學生說一說,師補充)
同學們知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想要奪取勝利的果實,陰謀發動內戰,大肆暗殺愛國人士,李公樸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號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聞一多先生發表了演講,結果在當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慘遭殺害。于是這篇演講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珍貴的最后一次演講。
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閱讀課前導讀部分。(板書標題、作者)
從導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本文與以往所學文章有所不同,這是一篇演講詞,那什么是演講詞呢?演講詞,又叫講演詞、演說詞,它常在各種大型群眾集會或較為隆重的場合使用,而且講話人所講的都是些較為重大的問題或者某個專門問題進行的論述。演講詞具有宣傳、鼓動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二.檢查預習
請同學們自己給下列字注音,然后請同學讀一讀。
卑劣(liè)污蔑(miè)卑鄙(bǐ)
蠻橫(hèng)賦予(yǔ)挑撥離間(jiàn)
三.讀課文,析內容
(一)活動一:傾聽愛國心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思考:
1.聞一多先生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請學生先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重音、停頓、語速和語氣等問題,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然后展示讀給大家聽。
參考:聞一多先生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義正詞嚴地當眾揭露、痛斥_的罪惡和卑劣,表達了對民主和平的堅定信心。
2.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依據是什么?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參考:
(1)“他們這樣瘋狂地來制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制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3)“歷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
(二)活動二:品析愛國情
1.從聞一多的演講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公樸、昆明人民和國民黨_分別是怎樣的感情?
同桌二人討論,積極回答。
參考:高度贊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爭精神,對李先生的被殺表現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國民黨特務的罪惡行徑,面對面地揭露_的虛偽本質。愛憎情感強烈。
2.由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所表達的強烈情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愛憎分明,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義浩然等等。
(三)活動三:合作探究
聞一多先生強烈愛憎情感和堅決的斗爭決心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句子談一談。
提示:從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式特點、修辭手法、語氣語調、人稱等角度思考。
參考:1.運用口語。句子略。
2.運用近義詞、反義詞等詞語。句子略。
3.運用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句子略。
4.運用反復、對比的修辭方法。句子略
5.運用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句子略。
6.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句子略。
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富有戰斗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動四:我說我心
聞一多先生的遺愿,上一代青年人已經完成,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但在當今形勢下,仍然出現了日本侵犯我國的領土——釣魚島的事件,身為炎黃子孫,你能像聞一多先生一樣仗義執言嗎?
小組交流,學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總結
聞一多先生雖已經不在,但他的精神卻鼓舞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里我們送給聞一多先生一段話,以此表達對聞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團火,照明了黑暗;引領著國人,危難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新課標同步訓練語文篇三
《小石潭記》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以反復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游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游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游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游記以游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游覽的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么先是快樂的后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著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悅耳”。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后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蔥,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凈。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么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凄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凄”。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凄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么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郁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凄”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于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記的獨特魅力。
新課標同步訓練語文篇四
《核舟記》
教學目標:
1、自主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常用詞語。
2、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學習本文介紹核舟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語言的簡潔、準確、生動。
3、體會作者情感,認識我國微雕藝術的卓越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學習本文介紹核舟的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說明語言的簡潔、準確、生動。
教學創意:本教學設計是以活動為中心,在學習《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的基礎之上,自學《核舟記》,把握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生動性,感受我國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
教學步驟
一、自主感知,援疑質理
(一)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通譯全文,把不懂得字、詞、句提出來,其他同學幫助解答,較難的由教師引導學生來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在此基礎上同桌互譯。
要求:1、一人譯,一人聽,聽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輪流進行。
2、翻譯時能落實字詞,可增刪調補,要求句意通順。
3、兩人都不能譯通的句子做上記號,譯完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答。
(三)標題為《核舟記》,其“記”的文體是否與前兩篇課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的文體一樣?
明確:雖然都屬于“記”的范疇,但是本文的體裁是說明,不同前兩者的記敘。
二、活動體驗,把握順序
(一)動手做【這一活動宜作為課前作業,要求學生提前完成】
①每兩人發一張8k白紙按照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畫”上“題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粘膠等擺好位置,他人指正(請注意方位)
(二)動口說
①根據譯文將課文內容的主體部分改成“解說詞”,要求語言通俗、形象。
②每小組推薦一名學生手拿核舟上臺解說,其他同學質疑指瑕。(要按照課文的說明順序進行解說)
三、刪減添補,品析細節
(一)找關鍵句,文中統領全文并集中表現核舟藝術特點的關鍵詞是什么?
明確:奇巧。(如果學生在這里不能思考出來,可以再次引導學生對之前的知識進行勾連。《口技》也選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統領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關鍵詞應當是“巧”字。)
(二)王叔遠如何表現核舟之巧?請大家速讀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說說你的看法。
明確: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這說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課文第 6 自然段對核舟上雕刻的內容作了統計。“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來看,總計九個種類,即五十三個物件。說明雕刻內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內容,實在是“巧”。
②有紅有綠,色彩對比鮮明,怎一個“巧”字了得!
(三)魏學洢如何再現核舟之巧?
①請大家聽老師讀三四段的縮寫,思考哪種表述更好。
教師讀文本——船頭坐三人,中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佛印絕類彌勒。船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②縮寫時去掉的內容,分別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比如,從動作來看,“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動作描寫很具體,讓人覺得東坡和魯直的關系很親密。又如,從神態來看“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寫出了佛印很瀟灑。從細節來看,“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這說明刻得細,寫得更細,還有“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本身已經很小,作者卻還要寫童子的右手和右腳趾,這自然是寫得很細。
四、再讀《核舟》,回味藝術
請大家選擇你覺得最能表現作者贊嘆之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讀給同桌聽。
例如: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奇巧”一詞直接表達對王叔遠技藝的贊美。
又如:②“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王叔遠雕刻那么多東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長的桃核,作者為他這種高超精湛的技藝表達出欽佩的感情。
其實,整篇文章字里行間都是對王叔遠雕刻技藝的贊嘆,都表現了微雕藝術之美,沒有一句不是夸獎,沒有一處不是贊嘆!
五、小結
正是因為王叔遠細致的雕刻“表現”,才為魏學洢生動傳神的雕刻“再現”提供了契機,反過來,魏學洢細膩的“再現”更加生動地“表現”出了王叔遠記憶的精湛,兩人均是“奇巧大師”,當之無愧!
新課標同步訓練語文篇五
《中國石拱橋》
一、復習導入
1、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來說明的?
2、課文主要是按什么順序來介紹中國石拱橋的?
明確:邏輯順序
二、賞析探究
1、作者把中國石拱橋介紹得清楚明白,是因為用到了一些說明方法,接下來分小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說說其作用。
明確(參考):(1)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通過確鑿的數據,準確地說明了橋的規模,突出了趙州橋“雄偉”的特點。)
(2)打比方: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形象地說明了中國石拱橋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3)引用:創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突出了趙州橋構造的奇特。)
(4)舉例子: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臺區的盧溝橋。(用具體例子作證,顯得真實可信,有說服力。)
(5)下定義:由于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使讀者具體直觀地認識到聯拱石橋的形態特征。)
2、品味課文語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為什么?
(1)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的比較早。
(2)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
(3)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4)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明確:這些加粗的詞不可以去掉,因為它們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然后再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語句,進一步理解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三、感悟抒情
學了本文,你領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嗎?你讀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感受呢?
明確:本文體現了作者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贊美和敬佩,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贊揚,(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領會本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