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表篇一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第四冊54~55頁例2、例3,練習十二的第1、2題。
教材分析:
《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四單元《用除法解決問題》中的內容。本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和除法含義,并且學習過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些都為本課內容的學習作了知識鋪墊。本課時,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讓學生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并學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傳統的教學內容,新教材由淺入深安排了兩個例題,例2,通過擺飛機模型的主題活動,在操作觀察中讓學生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概念;例3,通過觀察情境圖,從圖中獲取相關數學信息,引導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體會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學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的實際問題,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倍”的實際問題作好了思路孕狀。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先前經驗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中精心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自身活動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有意識地讓他們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經歷運用除法的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數學地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的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計算出結果。
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時,一方面要用學具進行操作,為學生的有條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最后通過一組有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加深。
教學設計思路:課前準備,做好鋪墊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動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組內交流,解決問題???????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小結學習內容,課堂表現)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每人準備(10根或15根)小棒。
課前準備:
1、教師和學生談話,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戲:
(1)教師伸幾根手指,請學生伸出是老師的幾倍的手指數。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幾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首先請同學們來收看一段視頻。(課件播放有關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中空中梯隊的視頻)
師介紹飛行員劉欣:剛才大家看到的是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空中梯隊的精彩表演,在這些飛行員中有一名女飛行員,她的名字叫劉欣(出示劉欣的照片)。劉欣姐姐小時候就是青山區的一名學生。我們要像她一樣從小樹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實現它。小紅的理想就是長大后能當一名飛行員。你們看,她用小棒擺了一架飛機。(將小紅的圖片和用小棒擺成的飛機的圖片貼在黑板上)
二、教學例2
1、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1)師: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小棒,你們想用小棒擺飛機嗎?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怎么用小棒擺飛機。請你一邊看一邊數:幾根小棒能擺一架飛機?(動畫演示用5根小棒擺飛機的過程)
(2)提問:幾根小棒能擺一架飛機?(指名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5根)
(3)師出示小麗的圖片和一捆小棒(將小麗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問:小麗有10根小棒(板書:10根),猜一猜她能擺幾架這樣的飛機?(指名答)
師出示小強的圖片和一捆小棒(將小強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問:小強有15根小棒(板書:15根),猜猜他能擺幾架這樣的飛機?(指名答)
師:誰想來幫小麗擺一擺?教師將小麗的10根小棒給1名學生,擺在小麗旁邊畫好的方框中。
師:誰想來幫小強擺一擺?教師將小強的15根小棒給1名學生,擺在小強旁邊畫好的方框中。
(5)小組內交流,指名匯報:你有幾根小棒,擺了幾架飛機?(生:有10根小棒,擺了2架;生:有15根小棒,擺了3架)
(6)師:我們一起來看小麗的,小麗有10根小棒,擺了幾架這樣的飛機?(指名答)
問:為什么10根小棒只能擺2架飛機呢?(課件出示10根小棒,小組內先相互交流,然后指名回答,上臺在電子白板上圈一圈)(10根里面有2個5根)
〔設計意圖:通過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并理解10里面有2個5。〕
(7)師:小麗的和小紅的比,10根里有2個5根,還可以說10根是5根的2倍。(板書:10根里面有2個5根,10根是5根的2倍)
(8)請你在小組內說說10根和5根之間的倍數關系。(點幾人說)
(9)師:用你的和小紅的比,你用了幾根小棒?你的是小紅的幾倍?你怎樣想的?(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可追問:你用了幾根小棒,里面有幾個5?)
生1:我用了10根小棒,10里面有2個5,10是5的2倍,我的是小紅的2倍。
生2:我用了15根小棒,15里面有3個5,15是5的3倍,我的是小紅的3倍。
2、自主探索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2)學生思考,回答。(15÷5=3)
師:要想知道15是5的幾倍,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把15(?5個5個)地分,?1個5,2個5……每份都是5,同樣多,所以可以用除法來表示。
3、鞏固練習:
看圖,說一說倍數關系:(課件出示,學生看圖回答)
(1)
(??????)是(?????)的(????)倍。
問:誰和誰比?(紅三角形和藍三角形比)
紅三角形是藍三角形的幾倍?(指名學生回答,上臺指一指)。
(2)□□□
☆☆☆☆☆☆☆☆☆☆☆☆
(???)是(????)的(????)倍。
問:誰和誰比?(☆和□比)
能不能像上面一題一樣直接看出來?你有什么辦法?指名學生回答,上臺圈一圈。
(3)2朵紅花,6朵藍花。(出示打亂的花圖案)
問:誰和誰比?誰是誰的幾倍?讓學生算一算。
(二)教學例3
1、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師:課件出示場景圖。大家看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表演)再過一段時間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小朋友們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正忙著排練節目呢。
師:讓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必要數學信息。〕
生: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
師:需要知道什么?(唱歌的人數和跳舞的人數)(根據學生回答,在唱歌的和跳舞的下面分別寫出人數)
問:“求唱歌的人數是跳舞的幾倍”也就是求35是7的幾倍。怎么求?
2、組內交流,匯報。???????35÷7=5
強調:?35是7的5倍。“倍”指的是兩個數量的一種關系,不是指具體的物體的數量,得數后面不寫單位。
3、鞏固練習:
(1)例3后面的“做一做”
生:踢球的有18人。
生:跑步的有9人。??生:練武術的有3人。(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顯示相關數據)
②獨立解答第(1)題。
③解答第(2)題,引導學生提出用不同方法進行計算的問題。
(2)完成練習十二1、2(獨立完成,面批面改。)
三、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根據學生回答,揭示課題。課題沒有寫成“用除法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在沒理解題意的情況下,直接套用除法。)
2、夸夸你的同學,說說他這節課哪方面表現得很棒?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表篇二
2、叫做單位向量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幾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標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減法及其坐標運算
四、實數與向量的乘積
定義:實數λ與向量的積是一個向量,記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六、向量共線/平行的充要條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條件
九、平面向量的數量積
(3)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坐標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讀
4、下列算式中不正確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則c=()、函數y=x2的圖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圖象的函數表達式為()
7、平面直角坐標系中,o為坐標原點,已知兩點a(3,1),b(—1,3),若點c滿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則點c的軌跡方程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10、若向量a、b的坐標滿足a+b=(—2,—1),a—b=(4,—3),則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兩個向量都不共線,則()
12、設a=(1,0),b=(1,1),且(a+λb)⊥b,則實數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證明:△abc中,m為bc的中點,則ab2+ac2=2(am2+mb2)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表篇三
教學目標:
1.創設真實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用探索的方式學好2的乘法口訣.
2.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規律,經歷編寫的過程.
3.要注意課堂氣氛,組織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規律,經歷編寫的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放筷子
3.填一填.
活動二:探索2的乘法口訣
(黑板上豎放著主題圖,對應著9道整齊的乘法算式.)
生:他們的得數很有趣,我很想記熟這些得數.
師:你能連算式也記住嗎?
生:(搖搖頭)那就難多了.
辦法記住這些算式和得數.
(各小組認真討論)
生1:多讀一讀,讀的遍數多了就記住了.
(學生議論:太費勁,太麻煩.)
生2:想著圖來記.......
師:如果說的簡單一點呢?
……
活動三:對口令(15頁練習1題)
1.我說二三、誰跟我對:生:得六
2.二九十八
誰跟我對乘法算式:2×9=18
或9×2=18
3.師生對練
同伴對練
小組選代表對練
男女生對練
活動四:比一比誰畫圈畫得最快.(15頁練習2題)
1.生獨立完成.
2.小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填寫.
3.觀察我們圈出的數有什么特點?
注意: 可以告訴學生圈出的數都是雙數,其余都是單數.
活動五:看圖列式(15頁練習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與小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填寫.
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生乘法的意義.
板書設計:
2的乘法口訣
1個2
1×2= 2
一二得二 2個2
2×2=4
二二得四 3個2
2×3= 6
4個2
2×4=8
5個2
2×5= 10
6個2
2×6= 12
7個2
2×7= 14
8個2
2×8= 16
9個2
2×9=18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表篇四
毫米、分米的認識
師: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a.判斷:這種量鉛筆的方法對不對?
b.錯在哪里?
c.訂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把鉛筆的一端對著尺子的"0"刻度線。
這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就是毫米。(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認識
1、出示米尺放大圖
(1)從觀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2)這個放大圖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實際的1毫米有多長?請拿出尺子來隨便找1小格看看。3、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1分硬幣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拿出1分硬幣,說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師:我們看見食指和拇指之間留下了一條縫,這條小縫的寬大約是多少? 舉例:你還見過什么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2)用厘米作對比出示1厘米長的紙條,量出長度。
4、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1)出示米尺放大圖: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2)師領著學生數毫米
(3)1大格有幾毫米?1大格還可以說是幾厘米? 小結:所以1厘米等于幾毫米? 5、用毫米量。
師: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與用米、厘米量物體的長度量法相同。(二)分米的認識。1量紙條。
量教師發的10厘米長的紙條。師:10厘米就是1分米。2、用手勢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紙條上比量出1分米的長度,移出手勢說:"1分米大約這么長。3、厘米、分米的關系。
師:這么長是幾厘米?這么長還可以說是幾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4、分米和米的關系。畫出1米長的線段。
2、p5頁 1、2題。四、小結:
毫米、分米的認識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表篇五
教學目標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重難點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過程
一. 基礎知識精講
掌握三角形有關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二.問題討論
例6:在某海濱城市附近海面有一臺風,據檢測,當前臺
風中心位于城市o(如圖)的東偏南方向
300 km的海面p處,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動,臺風侵襲的范圍為圓形區域,當前半徑為60 km ,
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斷增加,問幾小時后該城市開始受到
臺風的侵襲。
一. 小結: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1) 已知三邊,求三角;(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3.邊角互化是解三角形問題常用的手段.
三.作業:p80闖關訓練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進度表篇六
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熟練運用定理.
教學難點:應用正、余弦定理進行邊角關系的相互轉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 寫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論等公式.
2. 討論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類型.
二、講授新課:
1. 教學三角形的解的討論:
① 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分兩組練習→ 討論:解的個數情況為何會發生變化?
②用如下圖示分析解的情況. (a為銳角時)
② 練習: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判斷三角形的解的情況.
2. 教學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的活用:
③ 出示例4:已知△abc中,,試判斷△abc的形狀.
分析:如何將邊角關系中的邊化為角? →再思考:又如何將角化為邊?
三、鞏固練習:
3. 作業:教材p11 b組1、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