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一
這本書介紹了一位印第安少女卡拉娜的故事。在人們離開島嶼時,她為了等弟弟留了下來,開始了為期十八年的艱苦生涯。在這期間,她制作過武器,殺死、馴服過野狗,殺死過大章魚……她在島上經歷過海嘯、地震的考驗,殺死了前來侵犯的野狗!她才十二歲!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建造我的新居所》。這一章節主要寫了卡拉娜歷經千辛萬苦建造房子。“我要把這些肋骨一根挨一根豎在那里”。要知道,一個十二歲的女孩要把一些比自己還高的鯨魚肋骨豎起來,這得用多長的時間、多長的氣力來完成啊!一個十二歲的城市孩子就會半途而廢,而卡拉娜卻豎起了,這又得有多強的毅力、多大的勇氣啊!讀到這里,我對卡拉娜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這段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都十一歲了,衣服理得一塌糊涂,連短褲襪子都要媽媽替我“代勞”,剝個毛豆、做個作業都嫌累,更別說搬肋骨、造房子這些體力活了,相比卡拉娜,我自慚形穢。
但我也有優秀的地方,比如早上起床,我不會賴床,通常爸爸媽媽一提醒,我便會爬起來,在時間上給他們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當東西多時,我通常會幫爸媽拎些東西,給他們減少一些體力上的負擔。
現在,“獨生子女能否獨立面對社會”已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造成這話題點擊率頻頻上升的原因不僅有孩子的因素,也有家長的因素。希望未來我們能攜手共進,讓這個話題成為歷史!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二
這個假期我充實了我的寒假生活,不僅做了作業,而且還閱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獲益匪淺。
一六三二年,他出生在約克城的一個上流家庭里。一六五一年,他第一次離家后蹬上啦船,這次航海他險些喪命。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敢于嘗試新鮮生活的魯濱遜·克羅索。她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啊,是一個讓人聽了多么震驚的數字。
魯濱遜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后變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魯濱遜還是一個勇敢的人。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地方,一是:“魯濱遜來到了一個野人島,救下了一個被抓獲的野人,并把那個野人馴服,花了三年的時間教會了那個野人說話并聽野人講他們族人的事?!蔽蚁耄骸棒敒I遜要從一群野人中救一個被抓獲的野人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呀!并還要教野人說話,是需要多么長的時間和多么大的精力。還有讓一個從來沒有干過重活的一個富家大少爺吃生食,還要自己去打獵時多么大的挑戰,魯濱遜都一一克服了。”再想想我們現在的同學不愿意為家人做出一點事,在敞亮的教室里卻不知道好好學習,不知道珍惜現在的青春好年華,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放棄這是多莫大的不應該啊。二是:野人把魯濱遜帶到了自己族人生活的部落,魯濱遜看到了這了的人都吃生食,一年四季就穿自己獵到野獸的毛皮昨晨的衣服,看到這里魯濱遜就親自教野人們生火,做飯,織衣服,制造武器,并叫他們識字說話。我想:“魯濱遜是一個仁慈,有同情心的人,而且我也想到了如今社會上的一些人:因為一點小事,和朋友打起架來,搞得不歡而散;有些人看到了在街邊乞求他給他一點錢的人,他們不僅沒有獻出一點愛心,還大罵他:“你這個臟鬼離我遠點?!边@是多麼的不應該啊。我們是祖國的新一代,讓我們一起保護弱者,讓我們獻出一點愛,讓世間充滿愛。
讀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要讓家長幫忙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準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么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樂于助人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有愛心、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三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這么說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正因我們不了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臺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個性是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值得一看。
這本書里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這是蒙臺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為蜂皇。但這個蜂群只選取一只雌幼蟲作為蜂皇。工蜂為她準備一種稱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后,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為這個蜜蜂群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欲,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只蜂皇。這些例子能夠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著生機勃勃的沖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沖動力,意味著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為“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正因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為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為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并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沖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因此,我們務必尋找兒童每種任性背后的原因,這完全是正因這些原因就是我們尚未知道的東西。一旦找到這些原因,就能使我們深入到兒童心靈的神秘幽深處,并為我們明白兒童及跟兒童和諧相處帶給了基礎。
一向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法則。因此,我們經常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們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于是,當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時候,他往往不能自己來完成,成人怕兒童打翻熱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來代替孩子來快速地完成這些。他們可能會斥責兒童正因他們心疼那個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來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這個杯子,成人立刻會對客人說:“沒事,沒事,一個杯子值不了幾個錢的”在那里,兒童的身份地位顯然被看輕了,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紀小就能夠有這么大的差別嗎。
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就應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好處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待兒童那些錯誤的態度。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但是,這天,在此刻的這個社會,不會像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那樣忽視兒童,而是有點溺愛兒童,但愛的方式還是不適用于兒童,用哪種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兒童,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展,還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四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晝夜地在我們身邊流淌,或幸福地包裹著我們,或歡欣地在我們身旁騰躍,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視著你。許多人視若無睹,因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價和唾手可得。然而,對于在過去30年的歲月里經霜瀝雨的阿富汗婦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遠在“屋頂之上”,在“墻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夢中,遠在天邊地于現實里。這樣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復一日地摧殘著她們的心靈,她們懷疑、憤怒、委屈、恐懼、自卑,她們逆來順受、心存期望、孤注一擲……
胡賽尼在《燦爛千陽》里展示了阿富汗30年歷史的揪心記錄,一部關于家庭、友誼、信念和因愛得救的極其動人的故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的杯具史,不如說是一個國家女性的心靈發展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瑪麗雅姆,有錢的父親與其女傭所生下的孩子。私生女,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貼上的標簽,是走在大街上會被扔石頭的那種小孩。十五歲的生日愿望僅僅是想去父親的電影院里看一場電影。而這個愿望讓她失去了一切。父親沒有如約來接她,她違背母親的意愿下山去尋父親,而他不肯見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時候發現了已自殺身亡的母親。
隨后幾天內被父親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嫁給喀布爾四十多歲的鞋匠拉希德。十五歲的純真少女,眨眼間,失去了父親,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初嫁之時,瑪麗雅姆還算幸福,至少她是這樣認為的,至少偶爾還能得到丈夫的溫情,可是連續七次流產之后他所能應對的僅有丈夫那不知何時會降落在她頭上的恐怖暴力。
而萊拉,則是小說的另一個女主人公。她有一個相對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那是鄰居塔里克。他能夠揮舞著自我的一條假腿像騎士一樣為自我的公主萊拉去作戰。在戰爭中塔里克全家逃亡,臨行前塔里克和萊拉偷嘗禁果,他請求她嫁給他并和他一齊走。但她拒絕了,她想起了自我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盡管她很想那么做。
戰火越燒越旺,萊拉父母也準備舉家搬遷。就在搬運行李的時候,一枚火箭彈瞬間就讓她父母雙亡無家可歸了。重傷中瑪麗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無恥地買通了別人來告訴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發現自我有了身孕之后別無選擇必須嫁給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這樣,兩個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從一開始的水火不容,99.,到之后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終瑪麗雅姆為了萊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而自我遭到塔利班的槍斃。
讀完小說,真不敢想象在今日的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角落,沒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們的幸運,當滿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時候,阿富汗婦女出門還要穿著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長度到臀部或上頭一點,眼睛的地方有一張網紗或格子,是一種蓋住全身的面紗);我們隨時能夠出門,而阿富汗女人出門必須要男人陪伴,否則要被懲罰;我們自由戀愛,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歲就會被嫁給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并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第四個老婆。
我們在家能夠當家作主,而阿富汗婦女在家承擔所有家務,還要隨時理解掄過來的拳頭。這就是阿富汗,一個女性在其中苦苦掙扎的封閉民族,一個飽經戰爭之苦不能給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會對現實產生種.種不滿,可是讀完《燦爛千陽》,你就會覺得我們此刻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五
《童年的秘密》一書是著名意大利蒙臺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屆蒙臺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舉行之際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最近,在學習之余較系統的讀了一遍《童年的秘密》。讀完此書,使自我受益匪淺,進一步提升了自我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知識,并且使得自我較為凌亂的兒童教育觀念得到系統的梳理,并使得自我原有知識架構中的錯誤的觀念及錯誤的知識建構,得到進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下方我將自我讀《童年的秘密》的心得體會,做一整理。
讀完《童年的秘密》一書,我的歸納主要是從四個緯度來進行整理,即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幼兒的教育原則及環境;幼兒的心理歧變。第一:幼兒生理和心里的發展。從事物是始終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期是人的一生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在不斷地生長和發展變化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種兒童個體生理和心理“實體化”的過程。透過這一章節的閱讀及自我在日常的幼兒教育實踐中,自我堅定地認為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不斷變化發展中,最突出的兩大特性是主動發展性和多元智力發展關鍵期。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于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才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我的主動性和用心性來發展自我,可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我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復制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在閱讀《童年的秘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為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沖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用心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透過主
動地探索來使自我在各方面適應由復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為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為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正因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一樣的因素組成,不一樣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于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必須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潛質,當然了,此時教師就應作為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持續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忙,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構成必須自我能夠憑借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潛質。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第二:幼兒教育的原則及環境。蒙臺梭利認為,為了促使幼兒的心理發展,兒童的教育應開始于兒童誕生之時,同時,幼兒教育就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重復練習。在兒童對外界事物處在敏感期內,正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由此,如果幼兒能得到滿足其內心需要的活動(蒙臺梭利稱之為“工作”)時,他們就能聚精會神的不斷地反復的練習這一行為,直至這一行為到達其所處的年齡得承受范圍內甚至對于一些天才兒童這種發展會超越幾個年齡發展階段。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我們的幼兒教育者,幼兒的好奇心會驅使著兒童不斷周圍的事
物發生了解的興趣,由此教育者,不就應限制兒童感知的范圍,而是盡可能的多為其帶給環境,這樣幼兒就會獲得更多的感興趣的事物,兒童透過對一個個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地重復練習,就會為兒童今后的發展帶給更多的可能的空間,即使由敏感性構成的個體潛質,在今后的發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發展,但對兒童的綜合潛質的提高是會有幫忙的。
總之,教師要盡可多的為兒童帶給能夠使兒童重復練習的環境。二是自由選取。幼兒會根據自我的興趣和心理需要來選取所要感知的事物。所以,作為幼兒教育者始重要牢記不好限制兒童的自由選取性,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多的為幼兒帶給發展環境,以滿足兒童的自由選取。第三:幼兒心理歧變的分析。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一個充滿敵意和不相容的環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導與壓制及不和幼兒心理發展的不正確的干涉,會引起兒童心理發展歧變。蒙臺梭利總結出幼兒心理歧變主要有八種表現:心靈的神游、心理障礙、依附、占有欲、權力欲、自卑感、恐懼、說謊。在幼兒身上,這些心理歧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所以,一個幼兒有可能同時擁有幾種心理歧變。心理歧變作為一種功能性的失調,會使幼兒的心理處于紊亂的的狀態。由此,作為幼兒教育者務必及早的發現這些問
題,同時要及時的運用各種有針對性的手段和措施,較及時,較快速的解決存在的心理歧變的問題。當然了,對于這些心理歧變,由于復合的形式不一樣,也就要求教育者應用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所以要求教育者,要在實踐中充分的積累各個方面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手段,以便豐富自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潛質。第四:成人與兒童沖突的克服。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盡管成人為兒童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甚至為了兒童的成長采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必須能夠發展的很好,正因成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來認為兒童就應怎樣發展,怎樣發展會更好。這樣成人就使兒童用“自我的身體,別人的大腦”在發展,而并非是兒童利用自我的身體和自我的大腦并輔之成人的幫忙來發展。當然,家長也不期望自我的付出會給孩子的發展其副作用,只是正因他們的無意識行為會影響兒童在其自身發展規律支配下的正常發展。
以上便是我讀《童年的秘密》的心得體會。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做為任何一本敘述三國的書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詩,也是三國歷史最好的寫照。三國,短短的一百年的歲月,不明白為我們的童年留下多少美麗的記憶,赤膽忠心,一心為匡復漢室,最終遺恨于白帝城的劉備、雄心大志,耗盡一生精力,只為統一中國的曹操、鞠躬盡瘁,只為實現自我的夢想的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我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偉大人物,三國給我的影響能夠說是巨大的,只要是關于三國的一切東西,我都會想辦法弄到手,游戲啦、書啦都是我每一天的精神糧食,可說我的生活是在三國中醞釀出來的。
自從接觸到易中天的《品三國》系列之后,我對三國的許多看法都悄然驟變,以前,我都以為自我已經把三國演義的歷史背的滾瓜爛熟了,自認是三國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讀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愕然發現,自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無知和幼稚,就像我們讀書越讀的越高的時候,就會發現自我懂得其實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國不僅僅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來慢慢品讀的故事。
曹操,一個在我印象中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把當時的漢獻帝放在眼里的奸臣,可是經過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確實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三國時代的大英雄。曹操不僅僅把當時顛沛流離的漢獻帝接到許昌,并且還幫忙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起必須的威儀,盡管這對已經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來說已經是無所謂的了。
此外,曹操也把戰事頻繁,導致百姓生靈涂炭的中國北方給平定了,這絕對是一項功績,當然這背后確實千千萬萬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寧。曹操有功也有過,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為例,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書上的說法是“泗水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當然,有人會為曹操辯護,三國是個戰亂的年代,戰爭殺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卻為了報復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對了。事后曹操也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戰的時候,也把白馬的百姓遷走,以免遭到袁紹的報復而慘遭滅頂之災,這也算是一種補償了吧。曹操統一北方的同時,也鼓勵大力生產,使到東漢連年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和生產力的下降,得以有個喘息的機會。
曹操鼓勵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用在軍糧可是這也使到原本荒蕪的土地得以發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說的,“當曹操在豐衣足食的事后,袁紹在北方吃桑葚,袁術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謂大災人相食”,三國表面看起來十分的波瀾壯闊,也孕育出許多的英雄,可是哪一個不也是踩在尸骨上慢慢走出來的?
曹操的一生疑點重重,曹操的殺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齒。荀彧作為曹操幕后的功臣,一向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愛戴,三國志中許多問題之后,總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提議,曹操基本上都采納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關系可說是挺不錯的,可是就像易中天所說的一樣,他們倆還是在政治路線上發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結果是荀彧被殺,史書上的說法是“以憂薨”,就是猶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確實和諸葛亮極為相似,荀彧和諸葛亮我認為都是“夢想主義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務給做完,硬是要把死馬當活馬醫,就是要恢復大漢王朝。荀彧正是因為看上了曹操有恢復漢室的本事和心意,所以才棄袁紹奔曹操,期望曹操能重整東漢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復漢室的心意,可是漸漸的就沒有了,可是荀彧的心還在,所以盡管曹操已經變卦了,可是荀彧始終還是要維護漢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曹操隨著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來,曹操完全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東漢王朝給廢了,可是曹操卻不想背負這個篡國的罪名,所以一向到進魏王之后,再也沒有窺視帝位了。
我覺得曹操最終沒有稱帝,也許是念在荀彧的請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會不明白荀彧絕對不會贊成他稱帝,所以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也就罷手了。
曹操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和軍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他對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詩和蘇東坡的詩可說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的詩總是那么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讓人宛如置身在詩中描繪的意境當中,深深感動。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七
《品三國》顧名思義是易教師對三國的見解,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十分形象的為讀者重現了三國時爾虞我詐、戰火紛飛的場景。而品這本書,使我對歷史的好奇又一發不可收拾的萌發了出來。
易教師在這本書中花了不少的筆墨來闡述他對曹操的認識和看法。曹操,無疑是三國中最讓人難讀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兩種相對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會覺得矛盾。
我對于曹操的認識,最開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個“一心要那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電視劇中那個陰險狡詐的小人。然而我們總是習慣于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和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我們總是學不會從兩面來評價一個人。
而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人都說易教師是在“揚曹抑諸葛”,但我并不認同,先不說這只是易教師個人的看法,而事實上,他并沒有說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現了對曹操的一絲偏愛。而他也是從兩面來評價曹操的,而不是只說了曹操的好。
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罵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而我想說的是,曹操是奸臣沒錯,但他也的的確確是個英雄。
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一家之言品三國。
我合上書,望著窗外的綠樹濃蔭,我想,我的人生,也該由我自我來品。你說呢?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 《藍色的海豚島》讀后感300字篇八
看著他夸夸其談、談笑風生,將三國亂世品得有聲有色。在他的評點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關二爺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羽,易中天說關羽是個重情義的人,從三國的點滴中也能看出。一是因為當關羽被俘曹營時,曹操給了關羽很多美女和財寶可是關羽始終沒有下跪,但當曹操給了關羽一匹馬——赤兔時,關羽跪下并道謝,曹操就很郁悶地問關羽:“你為何下跪?”關羽的理由讓我捧腹大笑:“因為有了赤兔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劉備)的身邊了。”他隨后重重報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難道這不是重情義的表現嗎?
還說,關羽為何被剃頭匠稱為祖師爺?因為都有一把刀啊!但關羽的刀是砍頭的!說到那里,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為什么民間那么多古怪的傳說。
關羽也被人捧為財神,易中天先生說,有一天關羽還能稱為愛神!因為有一次關羽對曹操說:“我要是幫你打敗了呂布,你要把那個女的嫁給我。”打仗前一天晚上,關羽還特地跑來跟曹操強調此事。
雖然之后曹操搶了關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別人搶了東西——被諸葛亮搶了空城計的“發明權”。易中天先生結合了歷史各種原因:1、諸葛在城樓上彈琴你聽得一清二楚,找個人將他射下來可好?2、你不打他,;圍他那么個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能夠嗎?從各種原因分析,諸葛的空城計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計是真的,那是因為有一天他自我出門收麥子,呂布突然將軍隊開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讓他的家屬在城樓上站崗,呂布一看這鶯歌燕舞、嬌聲嗲氣,再看見旁邊有一個幽深的小樹林,想曹操這老賊肯定把軍隊藏在小樹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我的軍隊。而第二天來,曹操還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樹林里!易中天先生講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淚都笑出來了。
易中天嘴里的帥哥周公瑾,一米八四的諸葛亮,少年英雄孫策,我都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