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總結嗎?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總結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教師培訓活動總結篇一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發現每一位專家無不是熱愛學習、喜歡讀書。特別是北京立新學校的曾軍良校長每年就要讀65本書,平均5天就要讀一本書,而自己呢?
教師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有廣博的各方面知識。在課堂上,能夠巧妙的把教師廣博的知識,象涓涓細流一樣匯入學生心田。學生對拿著參考書,照本宣科的教師最反感。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33年教齡的教師上了一堂觀摩課。課上得很成功,聽課的老師們都忘了記筆記,聽得入了迷。課后,人們問那位老師,“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教師回答:“對這堂課我準備了整個一生,可以說,對每堂課我都用一生來準備。但直接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十五分鐘。”用一生的時間來準備每堂課,這準備就是終生與書籍為友。
一個現代的教師,應同時具備雙重身份:既是教師,又是學生。教師為“育人”終身學習,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習不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基于一個教育者的學習,我們最終的'追求是育好人,為“育人”而學習是教師的天職。我們當不斷學習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自己成為“源頭活水”,更好地滋潤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影響自己的學生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幫助他們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冰心一句響亮的“我永遠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睿智地告訴所有的人,讀書的結果,就是過濾雜質,積淀魅力,收獲快樂,然后,快樂地去做一個真正的人!
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校長的文章《年輕的教師不妨聽聽自己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應成為反思性實踐者,這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華校長很欣賞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但是,一提到反思我就頭疼,不知道該反思些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自己上課看自己,不容易發現問題,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條條框框和既有模式。往往是上完課自我感覺良好,寫教學反思時卻無話可說。如果能跳脫出去以局外人的身份看自己的課,目擊自己執教的活生生的課堂,就會有“旁觀者清”的感覺。
華校長認為,在反思的過程中,不論對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確,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執著和專注的精神,一種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教學中的任何疑難問題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對教學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為教學智慧產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此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思之后當以再用實踐來檢驗,再實踐以后再反思: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尋求新的解決方法,而這也是增強教師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
聽自己的課,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自我監督和反思。年輕教師要聽自己的課,確保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成為教學骨干;老教師更要放下架子聽一聽自己的課,認真回顧一節課的得失,及時發現教學中成功的地方和該糾正的問題。
有一句話說:我工作,因此我快樂。通過這次學習,我要說,我學習,因此我快樂。學習只是一種手段,學習還只是一個開端。我相信,我會在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寬,更遠。
教師培訓活動總結篇二
精彩實用的培訓與緊張的學生復習和考試交織在一起,不知不覺中兩個月過去了。盡管,感到很累,但收獲頗豐。在兩個月的培訓中,我認真地聆聽黃曉光、劉曉明、王慶蘭、趙文娟等專家的講座,使我接觸到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還與我省一線老師就教育、教學、思想、生活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交流。現就此次培訓,談幾點感想。
黃曉光老師的講座《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中,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嚴慈相濟;要在尊重中走進學生的心靈;不要“體罰”和“心罰”學生等等。這些理論在指導和改變著我的思想和行動。作為一位教師,不應該只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而是要成為學生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在教育和教學中,我不再把教師和班主任當成權威的象征,不再要學生的決定服從,而是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通過努力和實踐,我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趨于和諧融洽。
趙文娟老師說,教無定法,但必須靈活實用,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所需的一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已經嘗試著轉變傳統陳舊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開展了以教師指導和啟發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給了學生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我的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改變了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了,師生關系也融洽了,教學效果也提高了,那么成績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通過培訓學習,促進我不斷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反思自己的課堂效果,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我會讓反思成為我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
培訓結束在即,但它也是我教育教學新起點的開始。我將把培訓中學到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逐漸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需求,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短短幾天的'高校教師資格培訓結束了。首先還是要感謝學校人事處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了這么好的繼續學習機會,感謝為我們辛勤授課的專家教授們!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感覺獲益匪淺,下面我想具體談談學習完各門課程后的一些心得體會。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這門課加深了我對“師德”的認識,師德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等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內容,古人云:“國將興,必將貴師而重傅。”所以,我們作為大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對這份職業產生責任感和光榮感,忠于職守、矢志不渝,這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起碼的職業道德。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熱愛學生、教學相長,既重教書又重育人。我們應以和善寧靜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導之以行,以身作則”,這樣學生才會尊重老師的勞動,易于接受老師的教誨。
《高等教育心理學》這門課讓我學會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社會經驗與社會閱歷較缺乏,在這個人才集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很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甚至心理疾病。雖然大學一般都有輔導員、心理咨詢教師,但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需要而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建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另外,我們特別要注意加強與專業課相結合的學習心理教育,關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渴望,幫助他們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的意識,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具有適應環境和職業變化的能力。
《高等教育學》使我認識到了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重大意義,特別是我們民政學院在這方面更是大有所為。我們學院堅持立足民政、面向社會、適應市場、開放辦學,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民政行業和區域現代服務業工作一線,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具有“愛眾親仁”道德精神和“博學篤行”專業品質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高等教育法規概論》讓我對教育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而教育法是調整國家在行使教育行政權力和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權力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學習完這門課程我認識到了我國職業教育制度的作用以及作為高職院校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雖然課程的學習已經結束,但我們作為高校教師的使命卻才剛剛開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學習思考,盡心盡力地履行教師的神圣職責!
教師培訓活動總結篇三
在這如火如荼的八月,我們省高中化學教師在西南大學開啟了熱情似火的培訓學習之旅,歷經兩個星期。在這期間,通過專家們的專題講座學習和學員的分組交流討論,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下面是我幾點培訓總結:
張曉斌教授在講座中要求我們中學教師要有教研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要我們研究教學,做一名研究者。在教學中,要開拓進取,就必修研讀教材,研究教材,才能有的放矢進行有效教學。另外,教學中要不斷反思,不滿足自己的教學現狀,才能迫使自己不斷學習,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來改變自己。在教學中,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單以研究者的目光看待教學問題,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形成獨有的`教學言論,形成文字型的東西,逐漸成長為研究性教師。
西南師大附中向老師做為優秀班主任,給我們呈現了其完美班級管理者的典范。雖然我們的學生條件沒有師大附中同學優越,但我們可以聯系實際,汲取符合我們當地班級管理的有效方法來加強管理,也只有運用先進的班級管理理念,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
在培訓中,我們與專家交流,我們學員間相互交流討論,我們敢于對教學理念質疑,在交流中我們思想有了碰撞,接受了新的教學理念。與學員的平等交流中,雖然我們教學觀點時常產生分歧,但是我們一直努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分歧中求同存異。
總之,這是我們教師要走出去的初衷,只有汲取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才能不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