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一
大家好,歡迎來到了我們的蒙古之旅,我是這里的旅行社的導游——林杰成,大家叫我林導游就可以了。
我們這個地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草原,到了那里,主人們會在小丘上騎著馬,穿著五彩繽紛的衣裳歡迎我們,只要我們在乘五分鐘車程就可以了。
五分鐘過后,我們來到了目的地,,下了車,這里的天空別處更可愛,空氣那么新鮮,天空那么明亮,這里的草原無邊無際,就算你用天文望遠鏡竟也看不見盡頭。
首先,我們參觀一些蒙古包,蒙古包使用一些帆布做成的,然后用一些堅硬的竹子作為支撐架,如果用一些不堅硬的竹子,刮大風的話,就會好容易倒的。
然后,如果你們會騎馬,只有跟主任說一聲,那里的馬任你騎,如果你不會騎,跟主任說一聲,就會有人叫你騎。
到了晚上,主人們會熱情的吧你邀請到一座蒙古包里。蒙古包中間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一盤奶豆腐,一盤手捉羊肉,一杯酒。吃著吃著,吃的美味的時候,會有一個鄂溫克的姑娘,他們很拘束,也有點羞澀。他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都唱的唱。
各位旅客,現在這個蒙古之旅就在這里結束了,謝謝你們得到來。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二
游客朋友們,“他,賽白呶”(您好)!
我是××旅行社的蒙古族導游寶音。寶音在蒙古語中是“福、福氣、福分”的意思。今天有幸為大家導游,真是我的福分。大家就直呼我的名字“寶音”吧,有福同享嘛。今天,我們去游覽呼和浩特市著名景區公主府。
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火車站西北約1.5公里處公主府街1l號(現同時辟為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居住在呼和浩特市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曾經在這里居住過的恪(kè)靖公主(海蚌公主)的故事。她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兒,因上邊有兩個姐姐先逝,實際上她就成了“四公主”,13歲時冊封為和碩公主,19歲時又被加封為和碩恪靖公主。清朝封制規定,皇后親生女封為固倫公主,嬪妃庶出女封為和碩公主。恪靖公主系貴人郭絡羅氏所生,所以開始只能封為和碩公主。和碩,滿語為“一方”之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恪靖公主19歲,康熙為其指婚,選漠北喀爾喀土謝圖汗察渾多爾濟的世子敦多布多爾濟為額附(駙馬)。由于恪靖公主下嫁意義重大,因而雍正元年被破例晉封為固倫公主。固倫,滿語為“天下”、“國家”之意,自然比“一方”的和碩要大得多、高貴得多了。
為什么恪靖公主又被稱作海蚌公主呢?其實,“海蚌(勃)”是滿語,意為“參謀”、“議事”。當年的恪靖公主權傾漠南、漠北、漠西。她的府第是歸化城地區的獨立王國,不但不受歸化城將軍、都統衙門的管轄,而且將軍、都統還得給她跪安討好。因為她有參政的權力,有替皇帝監國的義務,再加上當時北方形勢非常嚴峻,所以破例封為固倫公主就不足為怪了。清代的蒙古按地域大致劃分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就是現在的內蒙古中東部一帶,而漠北蒙古就在現在的蒙古國。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土謝圖汗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敦多布多爾濟的叔爺爺,就是著名的蒙古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嘛嘛教)掌權者一世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恪靖公主下嫁之前,康熙皇帝與漠西蒙古衛拉特準葛爾部噶爾丹在漠南、漠北展開了激戰,曾經三次親征噶爾丹。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進兵喀爾喀蒙古部,土謝圖汗部因此由漠北退到了漠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在昭莫多戰敗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喀爾喀蒙古部按照清政府的旨意返回了漠北家園。
康熙對噶爾丹的征戰取得了全勝,不僅捍衛了國家的統一,還遏制了沙俄對大清國土的覬覦。為了鞏固漠北、漠西邊防,漠南的歸化城就成了軍事前沿的重鎮。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康熙將其臉上略有麻點,但很風流的愛女恪靖公主下嫁給土謝圖汗的世子敦多布多爾濟。恪靖公主是身負政治使命來到歸化城的,難怪人們尊其為“海蚌公主”呢!
恪靖公主的下嫁,引出一個重大的歷史話題——滿清要想打敗明朝,必須聯合漠南漠北蒙古各部;誰失去蒙古,實力將大打折扣;誰爭取到蒙古,誰就有能力稱雄華夏。靠什么爭取蒙古呢?通過下嫁公主(格格),用婚姻紐帶結成兒女親家,誰奈我何!滿清入關并平定“三藩之亂”后,繼續推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政策。恪靖公主下嫁后,喀爾喀的扎薩克圖親王、賽音諾顏部首領先后都迎娶了像恪靖公主一樣的海蚌公主成為額駙。之后,漠西蒙古和羅理部因不堪噶爾丹的欺辱投奔大清,康熙遂置阿拉善旗,并以郡主(親王之女)下嫁和羅理之子阿寶。這樣,清朝就與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都結成了兒女親家。
當年,恪靖公主理應跟隨敦多布多爾濟返回漠北喀爾喀蒙古王府,但是,她卻留在了漠南,并且三遷住址。最初居住于清水河縣,恪靖公主的府邸就在縣城里的花園巷。
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親征漠西蒙古首領噶爾丹后,漠北的硝煙尚未散盡,康熙皇帝就曾決定讓恪靖公主居住歸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舊城。但是歸化城同樣處于戰爭的前沿,也難以保障公主的絕對安全,所以康熙皇帝就讓她暫時居住在清水河,因為這里距離山西的屯兵之所右衛八旗駐防城很近。 隨著戰火的遠去,恪靖公主遷居到歸化城西的扎達蓋河畔。
傳說,恪靖公主從清水河來到歸化城后,立即為這里的自然風光所迷倒:峰巒疊翠的大青山像一座長長的玉屏擋在北邊;大黑河、小黑河、哈拉沁河、烏素圖河,像條條銀練流淌于草地良田之間;歸化城當時已經有100多年的經營歷史,是明清時期北方的重要出口商埠,堪稱當時北國的深圳。因此,公主再也不想往北走了。經康熙欽定,恪靖公主的府第就蓋在離歸化城北門2.5公里的扎達蓋河東岸。據說,恪靖公主對老百姓相當體恤。《公主府志》說她:“恭儉柔順,不恃皇家之驕,嫻于禮教。”在她暫住過的清水河曾有一塊功德碑,上邊歌頌她“自開墾以來,凡我農人踴躍爭趨者,紛紛然不可勝數”,“實公主之盛德所感也”。這里指公主暫住清水河期間,曾圈地4萬余畝開墾種地,吸引了殺虎口內大批漢民“走西口”前來墾植,連年豐收之事。為此,康熙曾親筆御書兩匾訓示警戒自己的女兒。一匾曰“肅嫻禮范”,一匾曰“靜宜堂”,掛在公主府的過殿和寢堂。按照清朝“北不斷親”的祖訓,歸化城這座公主府里,除恪靖公主外,又一連串下嫁過來10多位宗室格格,只不過品級都不及恪靖公主高,但是“海蚌”的作用卻是一樣的。據有限的資料,可落實的共有11位公主、郡主先后嫁給了土謝圖汗的后代,也即恪靖公主的子孫們。諸如恪靖公主于康熙三十六年下嫁土謝圖汗的接班人敦多布多爾濟;和碩郡主于康熙五十五年9月下嫁敦多布多爾濟的兒子根扎布多爾濟……按清朝皇家規定,每下嫁一公主、格格,都要按級別陪嫁一批隨從,這批人成分復雜,有滿、漢、蒙古各族人眾。據傳說,恪靖公主的隨從下人多達千人。這么多人在歸化城生存繁衍,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府興營子村和小府村。這還不算散居在呼市東郊太平莊一帶、后山馬場周圍的后勤生產人員。許多隨從后來成了當地的大地主,公主和格格的親屬們多達幾千人,完全融合在當地的民俗之中。據考證,呼市的云家,有些就是公主的后人。論父親血統,他們當然是蒙古人。
恪靖公主是一位真正的巾幗英雄。由于她的下嫁,喀爾喀諸部沒有再起內訌,齊心協力將矛頭指向搞分裂的噶爾丹殘余勢力。喀爾喀三部(雍正時又分出賽音諾顏部,合稱四部)全體內附,構成了清朝大一統的版圖,促進了蒙古各部與內地的文化、經濟交流發展;使晉商大顯身手,創建了北國商貿黃金網。因此,《公主府志》對恪靖公主有很高的評價:“外蒙古二百余年,潛心內附者,亦此公主”。這座公主府建于1706年后,原占地600畝,現保留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是一座仿故宮御花園的宮殿式建筑群。
〔公主府門前講述〕
公主府遵循了傳統的禮制建筑中軸對稱、前堂后寢的理念,組成一“回”字形縱深四進五重的四合院,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早期公主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主府現有三進院落,配有照壁、花園和佛塔,現存古建房舍69間。 它的建筑格局有幾個特點:一是布局整齊,講究對稱;二是豪華威嚴,巍峨壯觀;三是用料考究,質量上乘;四是規模宏大,超過了當時的歸化城土默特左右翼都統衙署。公主府大門前為一厚大的照壁。府門為三楹,府門兩側還有便門。頭進院正面是三楹的前殿,兩側有東西跨院。二進院正面是五楹的大殿,殿中懸掛康熙帝手書“靜宜堂”木匾,大殿兩側各有兩楹的殿堂,三殿合稱“過殿”。三進院的主建筑是漢白玉基座上的大殿,殿前有石獅一對,殿門上方懸有康熙帝手書的“肅嫻禮范”匾額。這里是恪靖公主的寢殿。三進院東側后為花園,園內古樹參天,奇花異草,并有假山和湖心亭;西側后為馬場、馬廄和一座10米高的玲瓏白塔。此外,為解決公主府的日常開支,清廷專門圈占了太平莊等四村水地17000畝作為其莊田。由于多方原因,公主府只留下了主體建筑(三進院),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文物、字畫展覽。
〔府院內導游講解〕
由這座寬闊的青磚包心照壁向北,通過一片平坦的廣場,就見一對漢白玉雕就的大石獅雄踞大門兩側。進得門來,展現在眼前的是公主府第一進院,正面有前殿三間,據說當年是用來存放公主大轎的。殿前東西各有隔墻一道,中開月門,通過月門可進入東、西跨院。兩個跨院各有正房五間,這里系府內辦事人員所居。
通過前殿,就進入第二進院,正面是五間較前殿更為高大、壯觀的大殿,中間可通第三進院,兩側各有殿堂兩間,合稱過殿,這里是公主當年接待重要賓客的處所。過殿前是一方正的院落,東、西各有廂房三間,下首又各有較低、較小的房屋一間,大概是仆役下人聽候傳喚的地方。過殿的東西山墻外又各建有配房三間,這就又形成了兩個東西對稱的小院落,但兩個小院落與過殿前的大院落之間并未筑墻。通過“過殿”就步入第三進院。這里的特點不是雄偉而是小巧:正中是風格獨特的儀門,儀門兩側連有“蜈蚣墻”,順墻向東、西方向,各有一個“滿月門”,過東門即可通向后花園。這第三進院,小則小矣,但與殿宇矗立的院落相比,顯得玲瓏、幽靜,富有詩情畫意。
一過儀門,眼前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天地,古樹參天,石獅高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一座高脊飛檐的大殿,登上層層石階方能進入殿門。殿內有八根大圓柱,正中曾高懸康熙皇帝御筆親書“肅嫻禮范”匾額,此匾現已丟失。此殿原用隔扇隔為一堂兩閣,據說公主府的主人當年就在東暖閣起居,故此殿名日寢殿。
寢殿后面,東半部原為花園,有假山、湖心亭等。西半部原為馬場、馬廄。最西北原有白塔一座,高約十余米。這些建筑因呼和浩特市師范學校占用后擴建,先后拆除平墊,已蕩然無存了。但就保存下來的主體建筑來看,也可知當年的和碩恪靖公主是何等的尊貴!
那么,這位公主現葬何處呢?民間傳她與額駙去世后就合葬于在呼和浩特市東郊美岱村東五里處的風水寶地。其實這是一種訛傳。據《公主府志》記載,土謝圖汗部在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城南土拉河北岸有汗山,歷代的土謝圖汗都葬于此,活了57歲(一說62歲)的和碩恪靖公主與敦多布多爾濟亦葬于此山。
據公主府的后人、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網絡處處長云玉美講,她聽老人們說,公主歸葬庫倫(烏蘭巴托舊稱)后,后代子孫常去祭掃陵墓,曾目睹在汗山的陽面,立有“恪靖公主神道碑記”,立碑年代是清乾隆五年。這就證明公主的陵寢在烏蘭巴托而不在呼和浩特市東郊。
四村水地那塊兒確實葬有一位下嫁的皇家女、公主府后來的女主人,但她不是公主而是郡主。恪靖公主的長子根扎布多爾濟與和碩郡主去世后,合葬于呼和浩特市東郊美岱村東的山灣里。人們傳說恪靖公主葬于此處,其實是把“郡主”誤傳為“公主”的緣故。現在,和碩恪靖公主府正在進行修繕工作,預計將持續到20__年,投資至少在500萬元以上,資金全部由國家文物局投入,參加修繕工作的40余人均為具有國家資質的技術工人。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工程所需木料均沿用該建筑原有的紅松;所用青磚均仿照原有色澤、風格,主要取材于保定。此次修繕工程結束后,清代和碩恪靖公主府將再現300多年前的原貌,并爭取100年之內無需再進行大規模修繕了。
〔結束語〕
朋友們,公主府游覽到此結束,愿此行給大家留下美好記憶。我的導游講解如有什么錯誤之處,或我的服務有什么欠妥、不周之處,請提出寶貴的意見。“塔勒兒哈拉”(謝謝)!“百伊什太”(再見)!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三
是的,今天由我給大家作沙漠之旅的導游,定會讓大家收獲驚人的喜悅。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西部和額濟納旗東部一帶。東西長約270公里,南北寬約220公里,總面積為4.7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三大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這里海拔一般在1200—1600米之間。作為沙漠世界最高峰,必魯圖沙峰海拔高度為1617米,相對高度500米,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最高沙峰絕對高度高出70多米,號稱“金字塔沙山”。巴丹吉林沙漠以流動沙丘為主,約占83%。
沙漠邊緣為沙丘相連的沙丘鏈地形,起伏較低,對比高差25—50米;沙漠中心為復合型沙山,相對高度為200—500米,堪稱世界“沙丘之王”和沙丘相對高度之最。這里還有被譽為“世界鳴沙王國”的鳴沙山,發出的響聲猶如牛吼機鳴,聲傳數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沙山間有洼地、鹽湖,但面積都很小,周圍綠洲上生長海韭菜、芨芨草等,為主要牧場。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為巴丹吉林沙漠之“五絕”。兩年前,在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聯合開展的探險旅游網絡調查活動中,由阿拉善盟旅游部門推薦上報的巴丹吉林沙漠被首批確定為沙漠探險旅游地之一。
這次活動,旨在引導探險旅游活動規范化發展,以保障廣大探險游客的安全。國內探險游被分為山岳探險、沙漠探險、峽谷(洞穴)探險、漂流(潛水)探險和高原探險五大部分。全國共確定17個探險旅游地(或項目),其中內蒙古有2處,除巴丹吉林沙漠外,另1處是庫布其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其絕對優勢高居中國沙漠探險旅游地之首。朋友們,讓我們在這最具神奇色彩的大漠深處享受沙漠探險、瀚海觀光的樂趣吧。
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導游詞2
1993年,中國、德國聯合考察隊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資料,發現了駝鳥和古動物化石,包括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其中大量石器碎片和色粗陶片。經考古分析,是3000-5000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1998年3月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游博覽會上中國唯一推出的項目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線路,引起外國旅游部門極大的關注。因此,巴丹吉林沙漠旅游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來吧。感受大漠、駝鈴、夕陽、月夜、秋風的韻味,是何等的情調,清新純凈的空氣,藍澈的天空,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環境,會使您領略到一種原始的、空曠的、與世無爭的寧靜,不啻人間仙境。那份感覺,那種享受,使您留連忘返,永久難忘。我們將竭誠為中外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必會讓您玩得瀟灑,游得盡興。
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導游詞3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內蒙古大草原之旅的導游張萌,今天我要帶你們參觀一下美麗的大草原,希望大家今天玩的開心!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我們的草原之旅啦!
看,這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小丘與平地,小丘與平地全都是綠的。這里的空氣比別處更清鮮,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溫順的小綿羊,還有高大的蒙古馬,騎上去試跑幾圈,你就不忍心下馬了。有人說內蒙古草原到處綠色,可實際不是這樣,看看河岸邊吧!有小花,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繽紛,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開放,還有明如玻璃,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著五顏六色的花兒,花兒上沾滿了河水,其真是別具特色,美不勝收的奇景,內蒙古大草原有多么美,大家知道了吧?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嘗品嘗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著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里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四
大家好!我姓郭,你們就叫我小郭吧!下面的行程將由我來為大家安排。先讓大家猜個謎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上部,有一塊狹長的橫跨東北、華北、西北的地區。這個區域,看似一只驕健的雄鷹上,振羽展翅,盤踞在祖國的正北邊疆,這就是遼闊、美麗、富饒的內蒙古草原。
好,到了,大家慢點下車,不要擠,到了草原上,不要亂扔果皮紙屑。大家先待目遠眺一下,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綠波千里,一望無垠,微風漾過,羊群如流云飛絮,點綴其間,草原風光無限美麗。大家若一會兒騎馬,不必擔心放不開,因為這遼闊平坦的草原可為馬兒提供了盡情馳騁的空間呀!
看,這個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立于坦蕩無限的草原上,極目遠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景,一瞬間似乎可以領略到自由而豪邁的草原文化的精髓。
好,大家往右看,那就是寒暑往,祖祖輩輩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就居住在別具牧民風格的蒙古包里,那些草原上的牧民自古以來就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地放牧,過著騎馬游牧的生活。
其實在內蒙古高原廣袤的背脊上,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印跡。如: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碧玉龍,通高26厘米,雕刻著豬首、馬鬢、蛇身,造型極為獨特,美觀大氣。據專家考證,玉龍系7000多年前制作,譽之為“中華第一玉龍”。位于鄂爾多斯草原南部的薩拉烏蘇河畔沙漠之中的古城遺址,它是1520xx年前北朝十六國時期的大廈國首都,俗稱“白城子”。它如同歷經滄桑的老人,為我們講述著一個個遙遠而古老的故事。
綠野延天外,晴空如碧泉,天然而美麗的草原與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合稱“六大奇觀”,構成了內蒙古草原別具特色的寒暑外風情。好了,現在已彩霞滿天,鋪出粉的、紫的、黃的、褐的錦緞,錦色順勢鋪向青白的蒙古包,圣潔溫暖。夕陽的余輝灑向草原、氈包和畜群被鍍上一層玫瑰色。大家好好休息,明天再欣賞草原美麗的景色吧!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五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導游。
現在我們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鄂溫克少數民族分布地。今天我們來看草原。
看,這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小丘與平地,小丘與平地全都是綠的。這里的空氣比別處更清鮮,是一個天造地設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溫順的小綿羊,還有高大的蒙古馬,騎上去試跑幾圈,你就不忍心下馬了。有人說內蒙古草原到處綠色,可實際不是這樣,看看河岸邊吧!有小花,有紅的,有藍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繽紛,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開放,還有明如玻璃,清澈見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著五顏六色的花兒,花兒上沾滿了河水,其真是別具特色,美不勝收的奇景,內蒙古大草原有多么美,大家知道了吧?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去品嘗品嘗內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還有的就是加有羊奶釀的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的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摻和著牛羊奶的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盤子里用來當招待客人的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好了,今天的旅游就到此結束。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六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察右后旗旅游觀光。
(導游員自我介紹)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各位一道欣賞領略察右后旗的風光美景,希望我的導游服務能夠令各位滿意,使我們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在游覽的過程中,您將了解到察右后旗悠久的歷史文化,觀賞到秀麗的湖光山色,親身體會到我們察右后旗人民的真誠和熱情。察哈爾右翼后旗位于內蒙古中部陰山北麓,屬烏蘭察布市后山地區,周邊與7個旗縣相鄰。總面積3910平方公里,總人口20.74萬人,由蒙、漢、回、滿等8個民族組成。察右后旗旅游業起步于20__年,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20__萬元,建成了寶格達烏拉生態旅游區(藍天蒙古大營)和阿貴烏拉旅游區(阿貴廟)。自兩個旅游景區建成以來,生態保護面積已達到30平方公里,接待國內外游客近50余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達2700余萬元。一位內蒙古知名書法家董明先生至此地一游后留下了錄某公《察右后旗攬勝》小詞一首的墨寶。詞曰:“烏蘭察布,后旗風光秀。經濟騰飛人和睦,喜跨小康之路。
廟連蒙古大營,景區景點繁榮。民族風情濃郁,旅游產業新興(調寄清平樂)”。這珠聯璧合的文藝作品,不正是該旗社會風貌的一個鮮明的寫照嗎?好了,就讓我們帶著詩情畫意去游覽旗內幾個代表性的旅游景區吧。
〔阿貴廟〕
阿貴廟位于白音察干鎮東南10公里,是一座藏傳佛教即黃教喇嘛寺廟,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以后經過250多年的陸續修建,形成了氣勢宏偉的建筑群落。由于坐落在阿貴山上,俗稱阿貴廟,清康熙皇帝賜名善福寺,蒙古語叫賽恩寶音圖。整體群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山上山下錯落有致,遠遠望去,金碧輝煌,十分壯觀。每當夏季,山下小溪順溝由西而東涓涓流淌。綠草如茵,植被繁茂,山泉汩汩,野花盛開,爭芳斗艷。幾棵古榆扎根在山石間,遒勁挺拔。小鳥鳴唱,鴻雁翱翔,景色宜人,一幅天然畫圖。登山遠眺,山嶺相連,此起彼伏,溝壑縱橫,氣象萬千,身臨其境,心曠神怡。阿貴廟實為北方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遺憾的是在中被毀壞。阿貴廟恢復修建工作現已取得顯著成果,一座百年古廟再現于人們的眼前。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在阿貴廟附近山上祭敖包,同時舉行那達慕大會。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廟節,也叫廟會,佛事活動非常隆重,遠近牧民群眾扶老攜幼,驅車乘馬蜂擁而來,熱鬧非凡。從農歷六月十六日開始誦《雅日乃經》,直至八月初二誦經結束。從五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三,各種佛事活動頻繁,也是旅游的最佳時期。以阿貴廟為中心的阿貴烏拉旅游區現為國家2a級旅游區。
〔藍天蒙古大營〕
位于白音察干鎮西北11公里、208國道西側2公里處。氣候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日照較長而氣溫偏低,夏季涼爽怡人。暑夏時平均氣溫比北京低7℃,比大同、呼市低3—4℃,是難得的康樂氣候黃金時期。這里地形開闊、地勢平坦、水草肥美,綠色草原中以白色蒙古包和羊群點綴,再現了大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象。藍天蒙古大營分生活區、別墅區、活動區、雕塑區和蒙古大營區,現已擴建為寶格達烏拉生態旅游區。來這里旅游的人,可以參加或欣賞騎馬、射箭、摔跤,參與游泳、攀巖、民族歌舞、篝火晚會等。這里是體驗察哈爾蒙古族民俗風情和避暑、度假、觀光、娛樂的好地方。
〔八號地巖文巖畫〕
八號地境內巖文巖畫相對比較集中,大約在5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巖文巖畫近百幅,尤其是賽忽洞村南有一座巨石堆成高約10米左右的山丘,很像人工假山,千姿百態,十分壯觀。石塊有房子那么大。東邊向陽的石面上寫有黑色藏文。據說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意。奇怪的是每到夏秋季節,孩子們玩耍時,用石頭或鐵器將墨字蹭掉,成為白印,但只要雨水淋過,白印處又呈現出墨色字跡。小山南面一塊較大的孤石上,刻有好似舞姿的單人像,十分引人注目;靠東的一塊巨石上畫有“小鹿”或“小羊”圖形;小山西邊一塊巨大的傾斜長石上,有一道磨得十分光滑的印跡,很象是孩子們玩耍的滑梯板。距此不遠處還有很多巖文巖畫,可供游人觀賞。 巖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野獸、飛禽、家畜、狩獵、放牧、人腳印、車輛、舞蹈、動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號、人面像、云、太陽、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為最多,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況。據研究,這些巖畫是先民在漫長的年代里陸續制作,其中屬于新石器時代制作的畫面有車輛、放牧、騎者、動物;北朝時期的巖畫,多為圖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圖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號,此外,還有長矛、二齒杈、動物圖案等;隋唐、元明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壁畫內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思想意識,是極為原始質樸的繪畫藝術品。巖畫以青銅時代游牧人作品為主,作畫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后則有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其中,尤以突厥巖畫最有特色。究竟為什么先輩把繪畫藝術留在巖石上,而且歷經風吹日曬,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謎。游人來此游覽,心生豪邁之情,又可通過巖畫一覽古代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全貌。
蒙古包導游講解詞篇七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們即將到呼和浩特南部的和林格爾縣盛樂百亭園參觀游覽。
和林格爾是蒙古語,漢語意思是“二十家子”,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塞外古鎮,也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要塞。
在古代和林格爾是漠南重地,在近代又有“綏南靈鏡”之稱。在這一條旅游線上有許多歷史故事,一路上,大家既可憑吊“青冢擁翠”的昭君墓,領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敕勒川風貌,又可以游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城子古城——北魏早期都城盛樂、唐單于大都護府故城遺址,參觀自治區級經濟開發區——盛樂經濟園區。
和林格爾縣是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最近的一個郊縣。隨著近年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林格爾縣依托獨特的地緣優勢和資源條件孕育了蒙牛、兆君、宇航人等一批全國知名的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和林格爾縣被評為全國經濟發展“百強縣”。和林格爾這片神奇的土地逐漸地被打造成一處具有時代特點的、集文化旅游和工業旅游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區。走進和林格爾縣城關鎮,眼前凸現盛樂百亭園的豐姿。這里群山擁翠,溝谷環繞,數座山峰披綠掛彩,上百亭臺聳峙呼應,山巒名園曲徑相連,鳥語花香猶如仙鏡。您在游覽名園名景并親歷和林格爾這座塞外古鎮之后,還可以沿塞上古道游覽明長城,尤其是不要忘記前往南天門森林公園和白二爺沙壩生態景區。這里絢麗多彩的山野風光,是大自然的恩賜,蘊藏著綠色天堂的神秘。 出城關鎮東行15公里,便是東摩天嶺林區,最高峰就叫做南天門。漫步遍嶺郁郁蔥蔥、遮天蔽日,松濤陣陣,伴以鳥語花香,令您留連忘返;從城關鎮西南過渾河,白二爺沙壩則是沙漠里的綠洲,這里楊柳輕揚,花草遍地,百鳥爭鳴,湖中波光閃爍,村野炊煙裊裊……置身于這片神奇的地方,訪古跡,攬勝景,沐浴陽光的溫柔,感受綠色的愜意,定令您不虛此游。
〔實地導游講解〕
大家對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亭”一點也不陌生,亭,也叫亭子,四周敞開,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出現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地方,如山崗、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鐘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造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造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造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亭”在古今中外的園林中應用十分普遍,形式各異的亭子流傳于上下幾千年,縱橫全世界,故有“無亭不成園之說”。盛樂百亭園位于和林格爾縣城關鎮內寶貝河畔,距呼和浩特市區45公里。全園占地5平方公里。園內山水秀美,松濤陣陣,林間鳥兒鳴唱,草地歡歌。之所以以“百亭”命名,是因為意在集天下名亭于一園,薈萃典故史跡于其中。該園通過對天下名亭以1:1的復制(如醉翁亭與歐陽修,百坡亭與三蘇父子),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進行“移植”來增加“百亭園”的文化底韻和歷史,使游人徜徉于林海,覽名亭盛景,輯錄動人的故事和傳說,現在全園已建有各種名亭46座。亭子經過精心設計可以具備自身的建筑藝術價值。古往今來很多史實都淀積在亭上,從中可以找到很多的文化,歷史痕跡。如醉翁亭與歐陽修、愛晚亭與岳麓書院,燕喜亭與李白、杜甫、高適等等不勝枚舉,而建亭者也隨亭和文人墨客的史跡一齊流芳千古。如今,這種形式多樣的園林小品經過千年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已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安定祥和的代名詞。和林格爾縣的百亭園匯聚了百余座華夏名亭,讓您不必東奔西走就可以遍訪天下名亭,領略天下名亭的風采,感受中華亭文化的豐富。有人說“亭者,停也”。也就是說百亭園是眾人所停集之地,愿百亭園能留下您的歡聲笑語,留下您輕快的腳步……
“游人不知春已老,往來亭前踏落花”。建亭一般都要進行一定的裝修,它與楹聯、碑刻、山石、樹木、花草、牌匾等相配合,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意境單元。建亭只是完成了工程的一半,南山生態百亭園在亭址的選擇上,聘請造園專家,基本上按照20—30畝建一亭,每亭必有一定的空間綠地、道路相陪襯。建亭者與造園者共同完成了這一義舉。仿建百亭園意在何為?將歷史典故,建亭者的故事一并告訴游人,是旨所在也。千古留芳者是誰?建亭之人也!歲月如歌,人生如戲,粉墨之后終有謝幕之時,俗語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百亭園采取個人或集體捐資認亭的形式,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企事業單位體現個人修為。展示企業形象或集體、個人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施展空間。蒙牛公司董事長牛根生先生與其他十幾位董事,兆君集團董事長彭登霞,著名歌唱家韓磊,和林縣民政局、雙擁辦等有識之士與單位欣然認建名亭,現在有30多座名亭已有歸屬。南山生態百亭園,以“百亭”為限,誰建誰有,享有繼承權。百亭園,有多種北方適宜樹種,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使生態精品植物、歷史文化、宗教3個方面的內容成為百亭園的三大主題。
百亭園中有浸月湖,系借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別時茫茫江浸月”詩句命名。這是一處人工湖,巧借自然地勢和溪流,上接溝谷,下落平湖,蓄水面積6千6百平方米,合十畝。波澄一鏡,濱簇千樹,湖光山色,爭奇競秀。湖中央有綠綺亭,雕梁畫棟,倒影成趣,可蕩舟,可垂釣;湖下溪流邊仿建“蘭亭”一座,曲水流觴,可會友,可吟詩。一泓湖水,湖浸明月;修長湖面,橫睡山間,把個百亭園襯托得無比嬌艷。園內景點分為:盛都宮闕(北魏建都)、名亭鉤沉(天下名亭)、民族樂園(民族與民俗)、中華錢幣壇、西洋管窺、動物天地、晨鐘暮鼓、宗教文化八大景區。
中華錢幣壇位于這個縣南山生態百亭園內。在這個錢幣壇內可以縱覽我國歷朝歷代流通過的、對當時經濟社會起一定推動作用的錢幣。這些錢幣,上自我國最古老的貨幣貝殼幣,下迄當代人民幣百元幣,共108枚。錢幣按照1:100的比例放大,用河北曲陽縣出產的青灰石雕琢而成,無論形制、結構、色彩、神韻都獨具魅力。而錢文書法之精美,更令人嘆為觀止。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出現過形態各異的錢幣,如布刀、五銖等,反映了當時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自秦開創統一局面以來,貨幣基本上保持了外圓內方的形式。“徜佯于幣之林,猶游弋于史之海”,錢幣壇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貨幣經濟的范疇。錢幣壇的總體建筑由錢幣組成,即大門為四枚刀幣和一枚圓錢連接而成,形成3個通道,通道也是刀幣模樣;臺階上面則是一枚平置的巨型通寶錢,外廊環列歷代錢幣,由底座托起,通高1.5至2米,底座鐫刻簡介文字。108枚歷代精美錢幣,仿真刻石,精妙排列,訴說著五千年華夏文明史,演繹著經濟興衰、朝代更替、帝王將相多少興亡事,正所謂“一錢知興替,一幣見規律。”以上兩個設計已取得版權注冊。在宗教藝術文化園中,矗立著華北地區最大的漢白玉三面觀音圣像,佛堂中由敦煌專家歷時三載繪制了精美無比、美侖美奐的敦煌風格佛教壁畫,佛堂外十二天宮伎樂神,體態婀娜、笛管琴瑟,仿佛不絕于耳。“盛樂”一詞源于代國、北魏建都史。鮮卑于盛樂二度立國,三筑盛樂城,歷14帝(含追尊者13位)140年。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建立正統王朝的北方少數民族;盛樂成為北魏的發祥地,而被載入史冊。
20__年,北魏盛樂故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盛樂經濟園區位于盛樂古城的一側,北距和林格爾縣城關鎮5公里。昔日北魏建都曾選擇了這片熱土,今天蒙牛乳業、兆君羊絨等著名企業又創業在這里。在這里,您可順便解讀“蒙牛現象”,體驗現代化工業的獨特運作方式,感受現代草原文化——蒙牛企業文化的精髓和盛樂地靈人杰、千古傳承的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