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倍數與因數的題目 倍數與因數教學設計篇一
本單元主要采用的小組或同桌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因為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知識,而且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有些知識就必須由教師來教學,很直白的告訴學生,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讓學生去探索發現的,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在讓學生去交流時一定要明確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找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很困難,因為很多學生都會無序的去找,這樣就造成遺漏。
一、“自然數的定義”讓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說像1,2,3,4,5,6......這樣的數叫自然數,而新教材則把0也放進去了,接下去又說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數的倍數和因數。讓我有點搞不清楚。又如書上什么地方都沒出現素數的說法了,試卷聯系上卻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過,對什么是素數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為什么本冊書上在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我的頭腦也許還受以前書的影響,我認為說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似乎只有談到了整除,才有資格說到“倍數與因數”,但是我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也沒體會到書上在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處在哪兒,而作業中卻出現了,到底是教呢,還是不教。真感到困惑。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倍數與因數"教學反思來自第一范文網。
倍數與因數的題目 倍數與因數教學設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在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2、3、5倍數的特征,以及公因數、公倍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能夠準確判斷2、3、5的倍數和公倍數,能夠利用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的目的。
3、通過對本節知識的鞏固和加強,培養和提高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總復習安排的“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以習題的形式呈現本學期的知識內容,包括倍數與因數、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方程、相遇問題等。通過這些題目的復習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梳理各知識間的聯系。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復習的目的除了要達到讓學生抓住知識要點,會應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將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的方法。由于本領域所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所以“數與代數”將分幾節課進行復習。本節課復習的重點是倍數與因數。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節課為期末復習課,之前學生已經較好的掌握包括了認識自然數與整數,倍數與因數,找倍數,2、3、5倍數的特征,找因數,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等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的概念紛繁復雜,學生對這些抽象的概念記憶起來較為困難,若單純的以知識點的方式進行復習,學生勢必會產生厭倦感。基于這一點的考慮,我在復習中將這幾個知識點的復習以具體的數學問題方式呈現,給學生創造出特殊情境,使學生既易于接受又便于掌握,也使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學設計
1、倍數和因數
師:(出示集合圈)根據所示集合圈,你能說出我們要填哪些內容嗎?
師:所示集合圈要求我們分別寫出30以內2和3的倍數,中間的交集部分應寫哪些數?
師:同學們還記得2和3的倍數的特征嗎?
生1:2的倍數個位是0、2、4、6、8。
生2: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師:為了準確填寫集合圈,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
生:在分別找出30以內2和3的倍數時,應先將2和3的公倍數填在交集內,交集內的數不應在其它集合圈中重復出現。
師: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所示集合圈填寫。
師:同學們還記得5的倍數的特征,在填寫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2和5的公倍數的末位數字為0。
生:任何自然數都有因數1,1是所有自然數的最小公因數。
2、找數
師:(出示書中問題:94頁第2題)怎樣找出這個數呢?
生:根據這個數是5的倍數可判斷這個數的個位數字應是“0”或“5”,所以這個數可能是15或60。
師:一個兩位數分別是2、3、5的倍數,這個兩位數最大和最小分別是多少?
生:可以確定一個數同時是2和5的倍數,它的個位數字應為“0”,又是3的倍數,所以它的十位數字應是3的倍數,因此這個兩位數最大應為90,最小應為30。
3、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師:(出示書94頁3~4題)按材料的要求進行填寫。
(學生獨立開展練習,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師:剛才我們在這些練習時,基本運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主要是列舉的方法,先列舉出各數的因數,然后可以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的公因數。
生2:求公倍數也可以運用這一方法,先列舉出各數的倍數,然后找出兩個數的公倍數,這樣就能得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師:還可以利用哪些方法直接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設計說明: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利用短除法得到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同時也可以得到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4、解決實際問題
師:(出示題目)兩根木條分別長18厘米、12厘米?,F在要將它們截成長度相等的小段,且無剩余,每段最長是多少厘米?
(設計說明:要將每根木條截成長度相等的木條且無剩余,每段長度就應是12和18的公因數。“最長”應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利用短除法可得(12、18)=2×3=6(厘米)。當然,這一題的內容超過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五、教學反思
“數與代數”的復習課,目的就在于對“數與代數”這部分知識進行再認識,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是復習課,內容就應是含概量多,書中問題少,想通過僅有的幾道復習題讓學生們掌握所有知識點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添加了幾個問題進行適當的補充。例如:在填寫完2和3的倍數集合圈時,增加了填寫2和5的倍數集合圈,一方面是讓學生有機會再嘗試一次如何填集合圈,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自己總結出2和5的公倍數的特征的機會。
在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讓學生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方法。如在學生很好的掌握了用列舉的方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時,讓學生嘗試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的方法,在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六、案例點評
本節課在知識梳理的同時,重視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如引導學生分別填寫“30以內2的倍數,30以內3的倍數”集合圈和“18的因數,24的因數”集合圈時,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特征-----交集部分是共有的,這樣學生可以對公因數、公倍數的概念會有更深理解。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讓學生自己回顧和整理所學的內容,整節課,教師不斷提出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與交流中解決問題。實現了知識的內化。本課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環節設計,讓學生體會了“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知識”的應用價值。
倍數與因數的題目 倍數與因數教學設計篇三
課題:
課時安排
第六課時
:
1、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組合作研究出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奇數= 奇數
2、 經歷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變化過程,在活動重視學生體驗探究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小游戲使學生體會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數學規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實踐報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
:
1、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組合作研究出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奇數= 奇數
2、經歷探索加法中數的奇偶變化過程,在活動重視學生體驗探究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方面,大多數學生對數學有興趣,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但不夠全面仔細,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歸納能力上比較欠缺。因此,在本節課中,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探究活動,這既是教學內容的需要,又可以讓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師:我們前面研究了自然數的特性,認識了奇數和偶數。(出示:1,2,409,89,24,362,10389)在這些數中,哪些是奇數哪些是偶數?
師:你是怎么判斷的?
師:下面,我們共同做一個關于奇數和偶數的游戲。(板書:奇數和偶數,并出示圓盤指針)。
師:游戲規則是這樣的,轉動指針,停轉后指針指幾,就從下一格起數幾個格,數到哪一格,就得到哪一格的獎品(教師邊說邊演示)。
師:誰想第一個來試一試?
師:在游戲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剛才這幾位同學得到的都是糖,為什么得不到學習用品呢?
師:問題提的真好,有思考價值。為什么他們拿到的獎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實用價值的獎品?真有意思,研究完今天的問題你們就知道了。
(在課題前補充板書:有趣的)
師:下面,我們就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研究有關奇數和偶數在計算中存在的規律。
師:請每個小組都拿出實驗報告單(學生拿出課前的實驗報告單,見如下)。
師:觀察加法算式中的數,你發現什么?
師:從圖中任意取兩個數相加,你又發現什么?
師:如果任意寫出兩個偶數相加,那么是否能驗證你們發現的規律。
師:剛才,我們通過舉例、觀察討論、驗證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偶數+偶數=偶數。在研究中你們還想研究什么問題或聯想到了什么?
生:奇數+奇數有沒有規律?奇數+偶數呢?
師:請同學們大膽地推想一下,然后再舉例驗證。
師:現在你們知道自己為什么得不到有價值的學習用品了嗎?
生:因為糖所在的位置都是偶數,第一次轉后指針如果指2,從3開始再數2格是4,偶數+偶數=偶數。第一次轉后指針如果只3,從4開始再數3格是6,奇數+奇數=偶數。偶數位置上只有糖,所以我們得不到學習用品。
師:通過研究討論我們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奇數= 奇數)
師:我們運用研究、猜想、驗證的方法得到關于奇數和偶數在計算中的規律,下面我們再來試一試。
1、判斷下列算式的結果,是奇數還是偶數?
29+15 368+134 262+1025 11387+131 10389+2004
2、試一試,填一填。
你發現了什么?在空格內填上適當的數
方格中共有()個數
這些數中奇數多還是偶數多?
師:這節課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希望同學們做一個生活中的細心觀察者,發現并創造我們美好。
偶數- 偶數=( ) 奇數-奇數=()
偶數-奇數=( ) 奇數-偶數=()
①列表法②畫圖法
2
4
南岸
1 35 北岸
擺渡次數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
……
個性化教學思路:
當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時,我及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研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研究、討論、驗證。因為人的思維是不能代替的,所以,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才能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