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九篇)

最新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3-20 19:53:11
最新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九篇)
時間:2024-03-20 19:53:11     小編:zxfb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一

1.教材分析:

本學期期采用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模塊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塊,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完成這一模塊的學習。本模塊劃分為“運動的描述”和“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兩個二級主題,模塊涉及的概念和規律是高中物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有關實驗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過這些實驗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體會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及實踐在人類認識世界中的作用,全書分為四章,分別是第一章運動的描述、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

2.學生分析:

本屆高一學生基礎尚可,雖然比不上省重點中學的素質,但相對前幾屆來說,生源要好許多,除對少部分同學可相應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規律外,對大多數學生應定位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培養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牛頓力學體系等。

3.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重知識和重概念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爭取少講、精練、多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實驗的教學,加強物理綜合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目標任務要求

1.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及調整意見、體會教材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了解不同學生的主要學習障礙,在此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2.要特別強調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強調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這是能力培養的基礎。對課堂例題與習題要精心篩選,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強調例題與習題的教育教學因素,強調理解與運用。

3.加強教科研工作,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4.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歸納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有關規律,同時著重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實驗能力,以及由實驗結果歸納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5.結合所學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措施

1.嚴格執行教學處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體備課質量。每周集體備課,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節教學內容的主備人向全組明確本節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主要例題、課后作業、教學案等,然后由全組教師研討、質疑、確認,形成共案。全組老師要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規范。

2.制定教學進度。在認真分析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確定課時安排。為實現給全體學生奠定一個扎實的物理基礎提供合理的時間保證。必修物理將突出文科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以便保證全年級在學業水平測試中獲得滿意成績。

3.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加強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細化每一章每一節的教學要求,明確課時分配及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對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討,確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各種課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課。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二

知識點一質點的概念

1.關于質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質點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實際上不存在

b.因為質點沒有大小,所以與幾何中的點是一樣的

c.凡是小的物體,皆可以看成質點;凡是大的物體,皆不能看成質點

d.如果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對于所研究的問題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時,即可把物體看成質點

2.在以下哪些情況中可將物體看成質點()

a.研究某學生騎車回校的速度

b.對某學生騎車姿勢進行生理學分析

c.研究火星探測器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軌跡

d.研究火星探測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測火星的表面

知識點二參考系

3.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并排行駛,甲車內的旅客看見窗外的樹木向東移動,乙車內的旅客發現甲車沒有運動,如果以地面為參考系,上述事實表示()

a.甲車向西運動,乙車不動

b.乙車向西運動,甲車不動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

d.甲、乙兩車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運動

4.甲、乙兩輛汽車均以相同的速度行駛,下列有關參考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如果兩輛汽車均向東行駛,若以甲車為參考系,乙車是靜止的

b.如果觀察的結果是兩輛車均靜止,參考系可以是第三輛車

c.如果以在甲車中一走動的人為參考系,乙車仍是靜止的

d.如果甲車突然剎車停下,乙車仍向東行駛,以乙車為參考系,甲車往西行駛

知識點三坐標系

5.一個小球從距地面4m高處落下,被地面彈回,在距地面1m高處被接住,坐標原點定在拋出點正下方2m處,坐標軸的正方向設為向下,則小球的拋出點、落地點、接住點的位置坐標分別是()

a.2m,-2m,-1mb.-2m,2m,1m

c.4m,0,1md.-4m,0,-1m

6.如圖3所示,冰場上的花樣滑冰運動員,要描述她的位置,你認為應該怎樣建立坐標系?如要描述空中飛機的位置,又應怎樣建立坐標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試題

1.(甘肅省蘭州市~高一上學期部分中_考)如圖所示,若有一個小孩從滑梯上由靜止開始沿直線勻加速下滑。當他下滑距離為l時,速度為v,當它的速度是v2時,它沿斜面下滑的距離是(a)

a.l4b.2l2

c.l2d.3l4

解析:由題意知:v2=2al

(v2)2=2ax

解得x=l4,a選項正確。

2.(河北省唐山一中2017~20高一上學期期中)如圖所示,甲從a地由靜止勻加速跑向b地,當甲前進距離為s1時,乙從距a地s2處的c點由靜止出發,加速度與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時到達b地,則ab兩地距離為(b)

a.s1+s2b.?s1+s2?24s1

c.s214?s1+s2?d.?s1+s2?2?s1-s2?s1

解析:設甲前進距離為s1時,速度為v,甲乙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為a,則有vt+12at2-12at2=s2-s1,根據速度位移公式得v=2as1,解得t=s2-s12as1,則ab的距離s=s2+12at2=s2+12a?s2-s1?22as1=s2+?s2-s1?24s1=?s1+s2?24s1,b正確。

3.(黑龍江省佳木斯一中~高一上學期月考)目前我省_部門開展的“車讓人”活動深入人心,不遵守“車讓人”的駕駛員將受到罰款、扣分的嚴厲處罰,如圖所示,以8m/s勻速行駛的汽車即將通過路口,有一老人正在過人行橫道,此時汽車的車頭距離停車線8m。該車減速時的加速度大小為5m/s2。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d)

a.如果駕駛員立即剎車制動,則t=2s時,汽車離停車線的距離為2m

b.如果在距停車線6m處開始剎車制動,汽車能在停車線處停下

c.如果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0.4s,汽車剛好能在停車線處停下

d.如果駕駛員的反應時間為0.2s,汽車剛好能在停車線處停下

解析:若汽車做勻減速運動,速度減為零的時間t0=0-v0a=-8-5s=1.6s<2s,所以剎車到停止的位移x2=-v202a=6410m=6.4m,汽車離停車線的距離為8m-6.4m=1.6m,故a錯誤;如果在距停車線6m處開始剎車制動,剎車到停止的位移是6.4m,故b錯誤;剎車的位移是6.4m,所以車勻速運動的位移是1.6m,則駕駛員的反應時間t=1.68s=0.2s,故c錯誤,d正確。

4.(山西省太原市2017~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汽車在路上出現故障時,應在車后放置三角警示牌(如圖所示),以提醒后面駕車司機,減速安全通過。在夜間,有一貨車因故障停駛,后面有一小轎車以30m/s的速度向前駛來,由于夜間視線不好,小轎車駕駛員只能看清前方50m的物體,并且他的反應時間為0.6s,制動后加速度為5m/s2。求:

(1)小轎車從剎車到停止滑行的距離;

(2)三角警示牌至少要放在車后多遠處,才能有效避免兩車相撞。

解析:(1)從剎車到停止時間t1=0-v0a=0-30-5=6s

反應時間內做勻速運動,則x1=v0t0=30×0.6=18m

從剎車到停止的位移為x2,則x2=0-v202a=0-9002×?-5?=90m

(2)小轎車從發現物體到停止的全部距離為x=x1+x2=18+90m=108m

小轎車駕駛員只能看清前方50m的物體,所以三角警示牌距車的最小距離:δx=x-d=58m

答案:(1)90m(2)58m

【二】

1.(北京交大附中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如圖為a、b兩只棕熊在野外沿直線散步的位移—時間圖象。由圖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b)

a.在這1h(小時)內,b熊的平均速度較小

b.在t=10.0min時刻,a熊的速度較大

c.在這1h(小時)內,b熊始終在加速

d.在這1h(小時)內,a熊始終沿著一個方向運動

解析:根據x-t圖象中,縱坐標的變化量表示位移,知在1h內、b熊的位移大于a熊的位移,則b熊的平均速度大于a熊的平均速度,故a錯誤;位移—時間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在10min時刻a的圖線斜率大,則a的速度較大,故b正確;根據斜率表示速度,可以知道,在這1h(小時)內,b熊以不同的速度分段勻速,故c錯誤;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則知a熊在40min時刻和50min時刻運動方向發生改變,故d錯誤。

2.(多選)(山東省德州市2017~2018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如圖所示的x-t圖象和v-t圖象中給出四條圖線,甲、乙、丙、丁代表四輛車由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運動的情況。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d)

a.甲車速度不變,乙車速度逐漸減小

b.t1時刻,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c.丙、丁兩車在t2時刻相遇

d.t2時刻,丙的加速度大于丁的加速度

解析:“x-t”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v-t”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可判abd正確;“v-t”圖線與橫軸所圍面積表示位移,故t2時刻丁的位移大于丙的位移,所以選項c錯誤。

3.(湖南省長沙一中2017~2018學年高一模塊檢測)一種比飛機還要快的旅行工具即將誕生,稱為“第五類交通方式”,它就是“hyperloop(超級高鐵)”。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6日報道,hyperloopone公司計劃,將在歐洲建成世界首架規模完備的“超級高鐵”(hyperloop),連接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速度可達每小時700英里(約合1126公里/時)。如果乘坐hyperloop從赫爾辛基到斯德哥爾摩,600公里的路程需要40分鐘,hyperloop先勻加速,達到速度1200km/h后勻速運動,快進站時再勻減速運動,且加速與減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則下列關于hyperloop的說法正確的是(b)

a.加速與減速的時間不一定相等

b.加速時間為10分鐘

c.加速時加速度大小為2m/s2

d.如果加速度大小為10m/s2,題中所述運動最短需要32分鐘

解析:加速與減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由逆向思維可得:加速與減速時間相等,故a錯誤;加速的時間為t1,勻速的時間為t2,減速的時間為t1,勻速運動的速度為v,由題意得:2t1+t2=t,而t=40分=2400秒,2×12at21+vt2=x,而v=10003m/s,x=6×105m,v=at1,聯立:t1=600s=10分,t2=1200s=20分,a=59m/s2,故b正確,c錯誤;如果加速度大小為10m/s2,解得:t=55003s=30.5min,故d錯誤。故選b。

4.(湖北省宜昌市長陽一中2016~20高一上學期期中)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公路邊每隔15m有一棵樹,如圖所示,汽車通過ab兩相鄰的樹用了3s,通過bc兩相鄰的樹用了2s,求汽車運動的加速度和通過樹b時的速度為多少?

答案:1m/s26.5m/s

解析:汽車經過樹a時的速度為va,加速度為a。

對ab段運動,由x=v0t+12at2有:15=va×3+12a×32

同理,對ac段運動,有30=va×5+12a×52

兩式聯立解得:va=3.5m/s,a=1m/s2

再由vt=v0+at

得:vb=3.5m/s+1×3m/s=6.5m/s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表的基本構造.

2.知道電流表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電流表的基本特點

能力目標

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電流表的原理,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師可以通過定量推導得出電流和指針偏轉角度的關系,突出重點,進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與彈簧的扭轉力矩平衡這一難點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與線圈所處位置無關。

教法建議

本節講述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一個具體應用,重點講述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學中應利用教具、掛圖讓學生清楚電流表的基本結構,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定量地推導出電流和指針偏角之間的關系,從而深入理解電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學過的電流表兩個重要參量滿偏電流和滿偏電阻的意義.首先組織學生觀察、剖析電流表的內部結構,再啟發指導學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導電流表工作原理.

--方案 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一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電流表的基本構造.

2.知道電流表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電流表的基本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電流表的原理,教育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對電流表構造和工作原理的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物理儀器的工藝美及工作原理分析推導的邏輯美的審美感受力.

二 學法引導

1.教師通過實驗展示和掛圖直觀教學,通過啟發、講解、公式推導進行工作原理的教學.

2.學生認真觀看、積極思考,結合學過知識分析推導公式,理解電流表工作原理.

三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2.難點:安培力的力矩與彈簧的扭轉力矩平衡.

3.疑點:安培力的力矩與線圈所處位置無關.

4.解決辦法

通過定量推導得出電流和指針偏轉角度的關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 教具學具準備

電流表、電源、開關、導線、滑動變阻器、教學掛圖。

六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先組織學生觀察、剖析電流表的內部結構,再啟發指導學生利用公式 和力矩平衡推導電流表工作原理。

七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本節講述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磁場對電流作用力的一個具體應用,重點講述測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學中應利用教具、掛圖讓學生清楚電流表的基本結構,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定量地推導出電流和指針偏角之間的關系,從而深入理解電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學過的電流表兩個重要參量ig和rg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電流表的結構

利用實物,結合掛圖講解電流表各部分的構造,應該特別指出的是:(1)蹄形磁鐵和鐵芯間的磁場是均勻地幅向分布的. (2)鋁框上繞有線圈,鋁框的轉軸上裝有兩個螺旋彈簧和一個指針.

2.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設導線所處位置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線框長為l、寬為d、匝數為n,當線圈中通有電流i時,安培力對轉軸產生力矩:,其中安培力的大小為: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為:

當線圈發生轉動,不論通電線自轉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線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變.當線圈轉過角(指針偏角也為)時,兩彈簧產生阻礙線圈轉動的扭轉力矩.

由材料性質知道,扭轉力矩,根據力矩平衡得出:

其中對同一個電流來說,k、n、b、l、d是一定的,因此

所以通過偏角的值可以反映i值的大小,且電流刻度是均勻的。當取最大值時,通過電流表的電流最大,稱為滿偏電流ig,所以使用電流表時應注意不要超過滿偏電流ig。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電流表的工作原理,希望同學們能理解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的原理,在以后使用電流表時注意不超過量程。

八 布置作業

九 板書設計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本節為《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第六章第2節的內容。本節“量子世界”從熱輻射的規律入手,提示經典物理學理論與實驗結果的嚴重背離,闡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說”,初步認識玻爾理論的重要意義,同時讓學生認識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通過實例,初步了解微觀世界的量子化現象。

【學情分析】

本節學習內容是學生已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的最后一節內容,可能會出現學習不夠重視、不夠認真的局面。關鍵是本節內容也比較抽象,相關知識網又沒有建立,所以本節內容的講述和學習可能會流于形式。為了讓學生引起興趣,所以必須補充一些科學發展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了解普朗克“量子假說”的背景,體會經典力學的局限性。知道普朗克“量子假說”的主要內容。

初步了解愛因斯坦“光量子說”的含義,了解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認識到發展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義,認識到在科學理論建立過程中猜想和假設的重要性,以及科學爭論和自由爭鳴對科學發展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相像能力。

能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領略到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發奇心與求知欲。體會辯論和質疑在科學研究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養成敢于發表自己觀點,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培養有根據的懷疑精神和批判意識,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判斷大眾傳媒等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的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量子化的概念。

教學難點:物質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教學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討論的方式、上網查閱有關資料、教師講授法結合。

【教學建議】

1.本節從世紀之交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的“紫外災難”,引出普朗克的“量子假說”產生的歷史背景,體會物理問題的研究往往是從模型的建立和假說入手。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討論的方式,完成對學習過程的體驗。

2.認識科學問題的研究總是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踐論證→修改理論……最終提示自然規律的過程。

3.關于光的波動性、粒子性及量子理論初步等內容的教學,應強調科學真理發現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習中應認真體會辯論和質疑在科學研究中所起的積極作用,通過典型的實例讓學生充分認識量子理論的發展如何推動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理解科學對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4.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學史知識,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不要局限于教材,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多煤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率。

5.由于本節知識帶有科普性質,所以無論是補充的內容還是原來課本的內容,都不宜也不可能講得很深,盡可能把抽象問題形象化,能達到學生有一定的繼續學習的興趣即可。

【教學過程】

1. 讓學生閱讀全文,允許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并提出問題。(約20分鐘)2.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正面的回答,盡可能把抽象問題形象化。(至少20分鐘)

3. 預計且建議可補充的內容有:

a:關于黑體的相關知識;

b:光的本性發展簡史;

c:光電效應;

d:能級的相關知識;

e:課程資源:

1.普朗克及其對物理學的貢獻

2.光電效應和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

(1)光電效應的規律

(2)經典物理理論對光電效應解釋的困難

(3)愛因斯坦光子說及其對光電效應的圓滿解釋

3.玻爾對原子結構學說的貢獻

4.光的本性——光的波動說和微粒學之爭

5.德布羅意的物質波觀點

本教案設計過程簡單,只是給出一個授課過程的框架性建議,以及一些補充建議,實在不是本人想偷工減料,只是因為教材處理靈活,至于要補充什么,第一課時講到哪里,相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及學情,不應受到束縛。從這點意義上講,這樣的教案設計或許符合課改的精神吧?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五

1.1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知道胡克定律的圖象的意義,掌握利用圖象法計算勁度系數的方法。

1.2過程與方法 :

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知道實驗數據處理中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進行處理數據。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將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愿望。

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培養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3、理解形變概念,了解放大法顯示微小形變.

二、重點難點

判斷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正確畫出物體所受彈力的示意圖是突破難點的標志.

三、教學方法

觀察、推理、分析、綜合、總結規律.

四、教具:彈簧、小車、竹片、砝碼、鋼片

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教材第6頁圖1-10,第7頁圖1-15)

五、課時:1節

六、教學過程

觀察實驗

1、觀察用彈簧拉靜止的小車

小車:由靜止→運動

彈簧:被拉長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碼,觀察砝碼和竹片

竹片:發生彎曲

砝碼:處于靜止狀態

3、觀察用彈性鋼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體

鋼片:發生彎曲

物體:被推開

(二)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三)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顯然受力物體之所以受到了彈力,是由于與之相接觸的施力物體發生了形變所產生的.

彈力產生的條件:1.直接接觸 2.產生形變

(四)顯示微小形變的兩個實驗

討論:該實驗在設計思想中運用了什么方法?

放大法.

(五)彈力的方向

教材第7頁圖1-12

教材第7頁圖1-13

結論:通常所說的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例3:教材第7頁圖1-14

結論:通常所說的拉力也是彈力,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六)課堂練習:

教材第8頁 練習二 (1)、(2)、(3)、(4)

(七)課堂小結

彈力概念

相互接觸

彈力 產生條件 發生形變

壓力或支持力的方向

方向:

繩的拉力方向

(八)課外作業:

1.練習二(5)

2.略

說明:有關判斷是否存在彈力的似是而非類型題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問題,建議本節課暫不訓練.教材第8面練習二中第(1)題雖是判斷兩球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彈力,但題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擠壓”.

猜你感興趣:

1.高一物理必修1彈力優秀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象”,要求學生能通過一些實驗或具體的活動來了解和體驗自由落體運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產生的條件與實質。

2.本節教材是學生學完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部分,因此本節是本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典型的應用型知識點。表現其一:落體運動快慢的產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實驗探究,突破原有認知,體會并應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這一科學思維方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其二,這是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會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體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理現象,學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沒有注意到這一現象的特點,也不明確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現象。怎樣才能讓學生不是機械化地記住自由落體運動的現象,而是通過各種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與本質所在,才是本堂課學習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學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體會,但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我覺得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物理語言的誤導,使學生認為只要從某一高度隨意下落的物體做的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其次生活中的落體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的區別──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利用了實驗和理論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討論、評價等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生成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物理意識。

學生有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分析的學習基礎,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體驗與自主學習來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可能將自由落體運動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知識割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結構,讓學生體會到自由落體運動只是特殊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已。

三、設計思想

為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意識,淡化機械式訓練,摒棄灌輸式教學;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適時適度地“引導”和“參與”,決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實施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興趣入手,精心設計學生活動──以趣味實驗的新手段引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通過分組實驗,感受物體下落快慢的原因;進而小組討論、驗證、交流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感悟自由落體這一理想化模型的實質;成功解釋生活中自由落體現象;強調學生思維和體驗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變過去教師要學生學,而為學生自己“我要學、我想學、從中我學到了什么”的主動建構知識的自主學習;通過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當然同時要發揮教師的課堂機智,適時地去引導,去啟發,去控制,去答疑,去評價,這是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要求,成功實現新課程理念下師生關系的轉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象;

(2)知道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能夠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分析、解決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觀察、實例探究討論交流的過程,體驗自由落體運動現象。

(2)經歷實驗和理論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領略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生活中的自由落體運動現象,生成“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體驗自主學習過程,養成樂于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和合作精神。

五、重點 難點

重點: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及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實質。

難點:(1)物體下落快慢影響因素的探究;

(2)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性質的分析。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置──問題鏈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的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七、課前準備──媒體的設計與準備

演示實驗:多媒體設備一套,鉤碼,牛頓管,抽氣機,天平,自制課件。學生每四人一組:刻度尺,鐵架臺,打點計時器,小石頭,羽毛,紙帶,鐵片、書簽若干(長10厘米左右),紙片若干張、鋼球(大小各一個)、面積相等的金屬片和紙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教師節的時候,大家有禮物送給老師,來而不往非禮也,今天老師也有禮物回贈給大家,是有我親筆簽名的精美書簽。

(師生活動,請幾個學生參與活動,誰能捏住書簽就送給誰,由于書簽比較短,少有學生能捏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教師:同學們一定想知道為什么有人捏不住書簽?,它與我們今天所要認識和研究的一種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密切相關。同學們仔細觀察過落體運動嗎?我們來看,從同一高度釋放小石頭和羽毛,很顯然石頭比羽毛先落地(教師演示)。

提出問題:是否重的物體一定比輕的物體下落的快?(讓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板書)

(1)分組實驗,發現問題。

教師將學生分組。學生分組實驗──利用面積相等的金屬片和紙片,設計小實驗,動手做一做,并對看到的現象進行說明。(學生的實驗方案可能有:將紙片團成紙團,紙團、金屬片同時釋放;將紙片團成紙團,紙團、紙片同時釋放;金屬片、紙片呈豎直同時釋放;紙片放在金屬片上,釋放等等。)

組內討論交流。小組代表說說,小組成員在實驗中發現的現象,以及想知道的疑問。

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方式和交流問題,做出適當的反饋與評價。(引導學生關注觀察兩物體落地的前后的次序,將其原因暫時擱置)

(2)師生合作研討,得出自由落體運動概念。

學生的實驗方法可能各種各樣,為了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明確概念。教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的輕重物體下落的快慢,并歸納總結。

步驟①:先讓金屬片和一張等面積的薄紙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觀察結果: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步驟②:把薄紙片揉成紙團再和金屬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讓同學用耳朵聽聲音,結果:只有一個聲音,說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同時落地。)

步驟③:把金屬片和一張面積較大的薄紙片從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桌面。(觀察結果: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師生結合實驗探討得出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們的輕重決定的。生活中看到的物體下落有快慢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原因。

提出問題:那么在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是什么樣的情況呢?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氣相當稀薄)的牛頓管拿出來,讓牛頓管中的硬幣、雞毛、紙片、粉筆頭從靜止一起下落。

學生:同時落下。

老師: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教師再把牛頓管放氣,重復實驗,構成強烈的對比。

知識介紹:

1971年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讓一把錘子、一根羽毛同時下落,觀察到它們同時落到月球表面上。

同學們根據這些過程、結論,給自由落體運動下一個定義:

1.自由落體運動:(板書)

(1)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點評:此環節,讓學生自己猜想、觀察、思考、理解、體會,學生在體驗中突破與原有認識的沖突,在教師引導下可以從以上實驗中總結結論,提出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的設想。另外,學生可能會提出關于下一環節的一些問題,教師也要做出適當評價,并為下面作鋪墊。

教師:在認識了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之后,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同學們一定想知道它是什么性質的運動呢?

師:結合前面物體下落的現象,你覺得自由落體運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運動?

2.實驗探究二──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1)回味現象,進行猜想。

讓學生回憶上面實驗現象,大膽猜想。(學生可能會提出:變速直線運動、加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等)

(2)組內討論驗證

小組內成員針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討論主題:可以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自行設計實驗,用你們的實驗方式操作、記錄、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可能有多種,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

(1)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打點計時器記錄重物的下落過程。(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

(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紙帶記錄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小組實驗、操作、記錄、思考、交流討論,

a.軌跡──直線 方向──豎直向下

b.變速──速度越來越大──比較相等時間內發生的位移。

3.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板書)

⑴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⑵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⑶教師強調我們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1 m/s2。在粗略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10 m/s2。

請學生看書本p46的表格,說說能得到的信息: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從赤道到北極,隨著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4.做一做 (反饋應用 鞏固知識)

教師:老師最近發明了一個儀器,能測出你到底是反應靈敏還是反應遲鈍(開玩笑),只要你一捏我就能知道你的反應時間,(邊在過道走,邊為學生測量,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我把它叫做“反應時間測量尺”,你能知道我這把尺子的奧秘嗎?

學生:知道(很不服氣)

教師: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某種情況時,大腦能迅速作出反應。人從發現情況到作出反應采取行動所需的時間叫做反應時間。有些人反應時間對他們很重要,像運動員,戰士,飛行員,司機等。你們也能做一把“反應時間測量尺”嗎?,同桌之間相互測一測彼此的反應時間,我們現在不是有一門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嗎!你完全可以用你自己制作的“反應時間測量尺”定一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人的反應時間是多少?也可以看一個人在一天是什么時候反應最快?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

點評:通過、“做一做”進一步鞏固了結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讓人真正感受到自由落體運動就在我們身邊,體驗物理知識的生活化。據教學時間情況,不一定在課堂內完成,尤其“做一做”讓學生在課外動手體驗。)

5.自我評價小結

課堂小結:讓學生以“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為話題進行評價性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從知識和方法兩個角度來小結。

九、布置作業 課后習題與做一做

十、教學反思

1.本節課采取“情景設置──問題鏈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趣味實驗的激發中,問題的引領下,“我要學、我想學”的情緒洋溢在整個課堂。通過自主體驗、小組互動、組間互評、自我評價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的新理念。

2.趣味實驗雖簡單,但對其的熱情高漲出乎教學前的預料;自行制作的測定反映時間尺效果非常好;教學軟件的使用也讓學生體會到科技的力量。

3.學生自主探究時,有的學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要求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應該提示學生自主探究的三個環節,如果疏于引導,將會拖延時間,導致教學被動。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八

6.1 引入新課

【師】現在同學們手中都有一個小彈簧,試著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壓一壓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覺?壓彈簧的時候是不是感覺被頂著?拉彈簧的時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覺?

【生】有一股力拽著。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彈力。同時大家也有一塊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試試,橡皮泥能恢復原狀嗎?

【生】不能。

【師】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生活中彈性形變有很多。比如:釣魚時釣魚桿的形變,繩的扭轉,皮球與地面接觸時,網球與球拍接觸時都有形變。

6.2 新知介紹

一、彈力

【師】像鋼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時發生了形變,撤去外力后物體會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而橡皮泥、鐵絲變彎在受到力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將鋼尺等發生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而橡皮泥發生的形變稱為非彈性形變或叫塑性形變。

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拉一個橡皮筋時,如果用力過大,橡皮筋就會被拉斷,這時就不能恢復原來的狀態了,也就是說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復原,甚至可能使物體損壞,將這個限度稱為彈性限度。

【師】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一個力的作用,就叫彈力。

施力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

受力物:與它接觸的物體

產生彈力的條件:

(1)相互接觸;

(2)發生彈性形變(發生擠壓或拉伸)。

【師】這里要注意:

彈力是接觸力,彈力只能存在于物體的相互接觸處,但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并不一定有彈力的作用。因為彈力的產生不僅要接觸,還要有相互作用。

【彈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體,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方向:與形變方向相反,與恢復原狀方向相同;

(3)作用點:接觸面上。

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推力等。

【師】現在我們將一個物體放在直尺上,直尺發生形變而產生彈力。類似的,將同一物體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發生形變而產生彈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覺這樣細微的形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來將這個變形的效果放大。

【實驗】

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激光源發射激光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通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墻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

【實驗】

如圖所示,用手壓扁平瓶子半長軸的不同部位,以細線標記處為基準點,發現細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過觀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發生形變。

【師】上面這兩個實驗利用的就是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彈簧秤

【師】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測量力的工具:測力計。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原理:

定性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定量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和拉力成正比。

下面我們來觀察下彈簧秤的外型。

構造:圓環、外殼、指針、刻度、掛鉤、彈簧軸線等。

彈簧秤的使用:

先觀察: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

測量前,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放手后觀察指針是否能回到原來指示的位置,以檢查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是否有過大的摩擦;再調零;使用時,力的方向與彈簧軸線一致;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九

(一)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個特例――自由落體運動。

(二)進行新課

1、自由落體運動

教師活動:演示紙片與金屬片的下落過程,提出問題1、重的物體一定下落的快嗎?2、你能否證明自己的觀點?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動手設計自己的可行方案。

點評:通過實例加以分析,結合物理史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討論。金屬片與紙片不同時落地,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使的物體下落的快慢不同。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實踐自己的猜想

點評:掌握一定的歷史史實,學會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養成置疑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用牛頓管演示物體在空氣中和真空的下落情況。引導學生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教師總結,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落的運動,叫自由落體運動。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對自由落體運動的認識,并給出一個定性的說法(學生的總結可能不夠準確,注意引導)

點評: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歸納總結規律的能力。

2、自由落體加速度

教師活動:多媒體演示,用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計算其加速度,換用不同質量的重物看紙帶上點子間隔有什么不同,總結得出結論,教師點評:將兩條紙帶對比,只要兩條紙帶上的點子間隔相同就說明它們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學生活動: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計算重力加速度,通過比較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在各個地方相同嗎?

2、它的方向如何?

符號:g

方向:豎直向下(與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與地點有關。一般計算中g=9.8m/s2,粗略計算中可以取g=10m/s2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中列表,嘗試從表中尋找規律,這一規律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猜想,但不宜過多解釋

點評:通過算g值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是一個定值(在同一地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數據,歸納總結規律。

教師點評: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只要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 ,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體運動遵從的規律:

推出:

3、自由落體規律的應用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練習p(47)“問題與練習”第2題:

一位觀察者測出,懸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懸崖有多高?實際上是由空氣阻力的,因此實際高度比計算值大些還是小些?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習獨立作答;學生解答完畢后相互討論和檢查結果。

教師點評: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可算結果達到45m,實際上由于空氣阻力,3s內不會下落這樣的距離,提醒學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帶來的誤差。

點評:通過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運動的理解。

4、學生探究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

1、如果給你一把尺子能否運用本節所學知識測定一下你的反應時間?

2、你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建議學生課下測出自己的反應時間,將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應時間尺”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將其作為一個研究課題。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釋原理,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

點評:初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動與人合作,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47《做一做》讓學生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必準確解答,同時強調“估算”。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出解決辦法,比較各種不同方法,并討論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過課下解題并對該問題獲得理性的認識。

點評:利用實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極限思想的進一步運用。

教師點評:由于照相機的曝光時間極短,一般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對照片不會有明顯影響,所以相機快門的速度都有比較大的誤差,“傻瓜”相機更是這樣。故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這種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運動的速度可以認為是不變的,可以看作勻變速運動來處理。建議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解出其準確值,比較兩種情況下的時間差異。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對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和規律的認識及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物體從靜止開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g,學好本節可更好地認識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和特點,是對上節內容的有益補充。要突破此重點內容,一定要把握住一點,即自由落體運動只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個特例v0=0,a=g。我們在以前章節中所掌握的所有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推論,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時要注意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判斷是自由落體運動之后方可代入計算。

(四)實例探究

☆自由落體運動基本概念的應用

本節的易錯點是對于空間下落的物體是不是自由落體運動判斷時易錯。在判斷時,如題目直接給出物體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氣阻力等提示語時,可將下落的物體看成自由落體運動。對于有空氣阻力的問題,若空氣阻力遠遠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體運動。若只是空氣阻力很小,則不能認為物體就一定做自由落體運動,因為雖然空氣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氣阻力與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體運動。

在空間下落的物體不一定都是自由落體運動。如:物體以 2m/s的初速度豎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體運動。由于v0≠0,不符合定義,但此運動可看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來處理。本節易忽略之處即在于做題時易忽略自由落體運動的第一個特點。v0=0,從而將上述運動當作為自由落體解決,得出錯誤的結論。

[例1]甲物體的重力比乙物體的重力大5倍,甲從h m高處自由落下,乙從2h m高處同時自由落下.以下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物體下落過程中,同一時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們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們的速度相等

d.下落過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體在下落過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響,加速度都為g,與質量無關,d選項錯誤。又由v=gt,知a選項錯b選項正確。又由公式v2=2gh可知c選項正確,故答案應選b、c。

點撥:本題中最易出現的錯誤是誤認為質量大的物體加速度大,而質量小的物體加速度小,以致于錯選為a、d兩個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自由落體規律的應用

[例2] 從離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個小球,取g=10m/s2,求小球:

(1)經過多長時間落到地面?

(2)自開始下落計時,在第1 s內的位移、最后l s內的位移。

(3)下落時間為總時間的一半時的位移。

分析:由h=500m和自由落體加速度,根據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時間,根據運動時間,可算出第1 s內位移和落下一半時間的位移。最后1 s內的位移是下落總位移和前(n - l)s下落位移之差。

解:(1)由 ,得落地時間s

(2)第l s內的位移:m因為從開始運動起前9 s內的位移為m所以最后1 s內的位移為m

(3)落下一半時間即t=5s,其位移為m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网址 | 最近韩国日本免费免费版 | av福利导导航 | 天天澡天天摸天天添视频 | 国产视频第一页 | 欧美fxxxx性高清 |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免费的 | 在线欧美a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 日产欧美亚洲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影院 | 欧美高清xxxxbbbbd |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视频高清1 | 日本免费黄网 | 青青草成人免费 | 日韩伦理影院 | 大片免费播放器 |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aaa级久久久 |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手机在线精品视频每日更新 | 成人无遮挡免费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亚洲情侣 | 91精品国产人成网站 | 美女黄色在线观看 | 97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 三级视频黄色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欧美精品 | 亚洲视频中文 | 毛片在线高清免费观看 | 欧美日本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一 | 色播在线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 在线播放性xxx欧美 在线播放你懂的 | 成人免费视频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