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老人與海》讀后感及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一
《老人與海》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后,他終于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老人與海》卻是一本能讓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堅強的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受到挫折、失敗還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許多人因此而消極、失去對生活的熱愛。而《老人與海》卻刻畫出一個與大海搏斗,在艱難的環境下,奮力生活的老漁夫。老人的漁船上那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敗的旗幟,仿佛在宣告著老人永遠都捕不到魚的倒霉運氣。但是,他沒有放下,仍然出海捕魚。而在現實中,某些人卻不能堅持,應對挫折就選取了放下,選取了逃避。和那已經生活窘迫的老漁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是不明白什么才是挫折。我們可能會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對自我失去信心。或者因為別人的批評,而自暴自棄。在那時候,想想這個堅強的老漁夫,他是如何應對生活的。自我的心,自然就會釋然許多。
我們的手沒有老繭,皮膚沒有曬出斑點,夏天在家里吹冷氣,衣服是父母幫忙洗,每一天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是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受到過那些能夠成為挫折的東西。我們的煩惱、挫折,只能說是少年時代的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已。我們暫時還沒有要為生活而奔勞,也就不明白生活的艱難。我們不了解,在社會中,有許多人像那個老漁夫一樣,艱難的活著,他們從來沒有放下過。那些農民工、修鞋匠、修車匠……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下活著,他們是那么堅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無論是與書中那個老漁夫相比,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與那些艱難生活的人相比,我們的生活已經是很好的了,我們更就應熱愛生活,并且學會堅強的應對一切的困難與挫折。我相信,只要想起那個老漁夫,他的堅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就也會學著堅強,熱愛生活。
《老人與海》讀后感及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二
《老人與海》的故事雖然短小簡單,但異常精彩,作者海明威就憑借這篇小說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隨著主人公圣地亞哥故事的展開,我的思緒也隨之飛越到那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老人在海上連續84天沒捕到魚,終于在第85天清晨獨自釣上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魚,老人以一人之力,與這條大魚周旋、搏斗了兩天終于叉中了它,但受傷大魚在海上留下的血腥,引來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又奮力與兇殘的鯊魚群搏斗,但回到海港時,大魚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筋疲力盡,但小男孩認為老人沒有被打敗。我深深地被老人的“勇氣”給打動,“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前英國著名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圣地亞哥老人,正是因為他擁有著這種堅持不懈的勇氣,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放棄,最終安全上岸,挽救了自己,維護了尊嚴,也鼓舞了周圍的人。試想,如果老人在海上一連幾天沒捕到魚,就打道回府;如果老人看到比自己船還大的魚,就畏難放棄;如果老人碰到可怕的一群鯊魚,就落花而逃。那么老人收獲的肯定會是周遭的嘲笑和怯懦的指責。
古往今來,“勇氣”的故事不勝枚舉。“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愚公明知移山絕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憑借堅定執著的勇氣,仍堅持帶領子孫后代來劈山開路。終于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這幾座大山。還有“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紅軍長征,過草地翻雪山,行程兩萬五千里”等等,不都是對“勇氣”最好的注釋嗎!
在今天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強軍建設”等更是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新時代的“勇氣”,這些我們小孩子都能經常在電視、報紙上看到、聽到的國家重大舉措,如果沒有超乎常規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信念,是絕不可能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取得重大成就的!
聯想到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有時會勇氣不足、缺乏信心。記得上學期,在我最怕的50·8體育考試時,第一次跑我只得了1分46秒的成績,離優秀還差5秒。面對第二次機會,我非常緊張,手心微微出汗,不由自主地抓了抓頭皮,生怕自己又跑不好。這時老師及時給我投來了鼓勵的目光,我暗暗捏了捏拳頭,鼓足勇氣,拼了!到最后一個50米時,兩腿像掛了鉛,氣血上涌,實在跑不動了,但我沒有放棄,咬牙堅持,最終比第一次成績快了4秒。雖然距離優秀還差1秒,但勇氣給了我強大的力量,戰勝了自己,我沒有失敗!
在人生的大海上,風雨常在,充滿挑戰,沒有退縮之路。只要堅信“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勇者無懼,勇往直前,終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老人與海》讀后感及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三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海明威
他,是一個老人,是一個在大海面前上演了一場悲劇的老漁夫。
他,近3個月沒捕到一只魚了,卻一直堅持著——終于,在第八十五天,他發現了一只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魚,大力地掙扎著,他知道自己不是大魚的對手,可他就是不放手,兩天兩夜,他總算征服了馬林魚,卻引來了許多搶奪他勝利果實的鯊魚,老人又迎來了一場斗爭——但最后他還是輸了——大魚被吃光了,只剩下一副魚骨……
這是一個多么讓人傷心,又多么真實的故事啊!老人這么努力,這么堅強,可還是以悲劇告終。但是細想,這本書似乎并不僅僅給予我們傷心、失望那些消極的東西,更多的還是一種不服輸,不放棄的頑強精神。
還記得那段時間,我的心情非常低落,似乎一切都在與我作對。我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考試還是連連失利,于是我變得悶悶不樂了,總會搞砸一些事情——不是走路時摔跤,就是不小心打翻水杯。我無數次想過放棄我那不可能的目標,就在這時,我讀了《老人與海》。一時間,我被這書中的老人給深深地感動了,他是多么的勇敢——在瘋狂的馬林魚面前,他沒認輸;在恐怖的鯊魚面前,他沒認輸;在厄運面前,他也沒認輸。而我只是遇到這么一點點小挫折,我怎么能認輸呢?于是我又一次振作起來,朝著我的目標不斷前進著。
雖然,老人沒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是他沒有低頭認輸,一直堅持到了最后,他已經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者。他已經戰勝了大海,戰勝了馬林魚、鯊魚,更戰勝了他自己。
這讓我不由想到了老舍寫的《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他與老人是多么的像啊,同樣有夢想,同樣有堅定的信念,卻都遭遇了種種不幸,但他們在命運面前都不曾放棄過,不曾認輸過。
雖然,老人和祥子都只是在作家筆下構造出來的人物,可是想想:人類不一直在和自己的命運做著斗爭,他們不愿只聽從上天的安排,于是他們不斷地創新、發展,不斷探索大自然,走出了非洲大陸。
他們也不愿輕易向命運妥協,他們可能是家境貧寒,甚至有身體上的缺陷,但他們都用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創造了一個個傳奇故事:瞎子阿炳創作了《二泉映月》,海倫凱勒寫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霍金提出了黑洞這一說法……他們不都有像老人和祥子那樣在命運面前永不低頭的精神嗎?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一個人他即使被毀滅,也不能低頭認輸,這是多么堅強啊!茫茫大海上,他是那么渺小。悲傷的命運前,他又是多么的脆弱。可是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妥協,只有奮斗——他絕對不會向命運認輸!
《老人與海》讀后感及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四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上面舞動著云龍一般閃閃發光的四個字——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這本書并不長,故事情節也很簡單:古巴的一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在連續84天都幾乎沒什么收獲之后遇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大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當然勁也大,大馬林魚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三天三夜,老人在這三天三夜中經歷了對能力、耐心和毅力的艱難考驗,終于把大魚刺死,并拴在船頭。然而血腥味引來了鯊魚,它們襲擊了老人的漁船。老人進行了殊死搏斗,最后鯊魚被趕跑了,但馬林魚卻還是被它們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么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這是不可置疑的。然而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并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后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沒什么意義了,因為老人的生命價值和目標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于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普通的對勝利的評判角度看,老人并不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而老人的目的并沒有達成。可是,從一個人的意義上看,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貝多芬所說的:“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堅強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位老人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們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圣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他們挑戰限度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就算失敗也無不可,如《悟空傳》中所說的:“這個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斗過,我從不曾后悔。”這與《老人與海》的精神完美地吻合了。失敗又怎樣,就算丟掉性命又怎樣?老人圣地亞哥不曾后悔,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老人與海》讀后感及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五
見識過“富貴”的人,領悟了人對于災難的承受力。即便從家財萬貫、百畝良田到窮困潦倒、食不果腹,也難以令“富貴”在艱難面前停下。到后來,他的親人一個個逝去,最終只剩下他與老黃牛,也不曾對不幸埋怨過什么。如果說,這樣一個故事可以我們明白“承受”,那么《老人與海》則可以讓我們戰勝!
老人與海,本就是渺小與龐大的對比,然而老人卻從未怕過、怨過、恨過。瞧過“魯濱遜”機智的人,都明白孤獨的可怕,獨自一人應對生存的艱難。而將一切更為殘忍的遭遇放在一個老人身上的時候,其映射出的感受便不言而喻了。他航海八十多天,一無所獲,看著豐收的同伴,聽聞他們的譏笑,卻毫不在意。沒錯,他是樂觀的,這樂觀不僅僅在于以后可能產生的“收獲”,而是他對蒼天、對浩海、對星空的不懼。是的,“擁有”在他眼里不那么重要,他所追求的就是搏斗,無論對方是大馬林魚還是鯊魚,無論是手抽筋還是幾天幾夜的煎熬,他所需要的就是搏斗。以此來證明自己,不畏年老、不畏磨難、不畏天地給予的一切創傷。
海明威是個很厲害的人,他將人們對苦難的應對方式描寫的淋漓盡致。但人終究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在遇到苦難時,人們會想起自己最想見的人,會突然有很多想對對方說的話。然而,當周圍空無一物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了,想想也罷、說說也好,只要不服老,不認輸,也就沒什么干不成的。
老人象征著柔弱、無力、滄桑。而比他小船還長的大馬林魚自然是天賜的幸運,它一直潛在水里,老人不知道它有多大,它什么時候會浮上來,它是否會逃跑?而將它抓住又能得到什么?在這一切未知的前提下,他緊緊抓著魚竿,拼命的祈禱,想讓這大魚跳起來,跳起來它就死了,又祈禱它千萬別下潛,下潛它就跑了。更可惡的是,該死的雙手隨時會抽筋,之前堅持了一次,如果抽筋還來,那老人只有割斷魚線了。
最終,老人經過了幾天的奮戰,拖著疲憊的身軀把它抓住了。那條大馬林魚比他的船還長,老人只得將它跟船綁在一起,想著回去以后的巨大收獲。“好事兒不能說出來,說出來就不會實現了。”這位暮年老者,攜著疲憊的身軀和隨時會抽筋的雙手,又遭遇到鯊魚。同時也證明了“禍不單行”,鯊魚不是一條,更不是兩條,是一群!奄奄一息的大馬林魚狂搖著尾巴,它敗給了老人卻不肯敗給鯊魚,直到大馬林魚被啃掉半巨身軀,依舊在殘喘著。老人拼了命地保護他的獵物,先是用魚叉,魚叉斷了換刀子,刀子不好使換棍子,最后換成舵柄,舵柄斷了就舵柄的把手扎鯊魚。直到最后,老人累倒在船上,仍舊帶著那副巨大的魚骨回去了。
老人告訴人們一個事實,沒有不可戰勝的!所有人都曾在困難下退縮,因為他們不知道“大馬林魚”有多長,不知道“大馬林魚”還可能救他的命,更不知道,只有“大馬林魚”才能發掘自己的潛力,才能無謂的告訴自己,能戰勝的不僅僅是“大馬林魚”,即使是“鯊魚”甚至是更大的,再大些的都可以!
雖然老人老了,手容易抽筋,容易感到疲憊,沒有多大的力氣,但他卻總夢到獅子……
《老人與海》讀后感及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六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經典的語句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筆下的老漁夫說的,這正是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意志的體現。
《老人與海》是一部中篇小說,主要寫了老漁夫桑堤亞哥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不服輸,終于在第85天釣到一條大馬林魚。他與大馬林魚搏斗周旋,終于在兩天兩夜之后殺死了魚。可誰料,血腥味引來了一群一群的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激烈的搏斗,殺死了鯊魚,把魚骨頭帶回來,原先嘲笑老人的漁民都贊嘆不已。老漁夫身上那勇于面對困難,逆境,暴力和面對死亡時的堅定、從容和智慧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尊敬,讓我們明白人們最高貴的自信。
“我要讓他知道什么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什么是一個人忍受得住的。”在這句話中我體會到老人把魚既當成朋友,又當成對手。他贊嘆對手強大,毫不畏懼,他克服疲乏,制服對手。不被困難折服,不向命運低頭,正有大音樂家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可看出老人坦蕩磊落的內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當我讀到“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我體會到了老人勇敢面對死亡和失敗,毫無氣餒,不向命運低頭的骨氣和尊嚴。
什么是骨氣,什么是精神?精神一詞,簡簡單單,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高尚的節操才配叫作精神。堅持不懈,不被困難折服,這說來簡單可是真正又有幾人做到,老人便做到了。他在與魚搏斗的同時,還要抵抗身體帶來的痛苦,寒冷,饑餓,疲乏以及暈眩,但他都挺了下來。老人那毫不畏懼、堅韌頑強、積極樂觀的精神,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老人他是一個典型的“硬漢”,“孤軍奮戰無所懼,剛毅頑強真英雄!"他堅強剛毅,面對痛苦和死亡無所畏懼,在同嚴酷的生活進行驚心搏斗時,從不喪失人的尊嚴與勇氣,這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這無與倫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堅持就能成功”,我也曾堅持過。便也成功了。還記得四年級的時候,我回老家玩。媽媽見我還不會騎自行車,便手把手教我。在烈日炎炎下,我本可以坐在綠蔭下乘涼,但我毅然放棄,我在空地上堅持不懈地學自行車,摔倒了一次又一次,腳踝處擦傷了五六處,甚至流出了血。看著大樹下那一片陰涼的地方,我猛地一推自行車,跑向大樹。自行車“咣當”一聲掉在了地上,媽媽走過來,說:“你不是說要學好自行車的嗎,怎么能半途而廢呢?”我抱怨道:“學自行車太難了,我不想學了。”媽媽皺了皺眉,語重心長地說老師不是經常教你要堅持不懈嗎?還有你最新學的《老人與海》你不是總說要學習老人那永不放棄的精神嗎,可現在呢?”我一聽,慚愧極了,連忙起來繼續學自行車。我為自己打氣:“騎自行車有什么難的,再堅持一下不就會了嗎。”終于我學會了騎自行車,看看現在的我,騎得平平穩穩兒,要快就快,要慢便慢,隨心所欲。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在淺顯易懂的故事里,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要對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但還要堅持,勤奮以及勤奮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