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一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布道,而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著華美,流暢中滲透著憂慮,峻急中深藏著思考,舒展中流動著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里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么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里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二
當代教育界“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我對教育大咖們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先生的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愛心與教育》。
這本書的寫作形式非常新穎,它不同于常見的教育論著的寫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邏輯概念來說理,而用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深深吸引著我,震撼著我。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記二》中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一個典型的后進生形象,他生活在一個離異家庭:上課紀律差,學習成績極差,考試作弊,欺侮同學,偷東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毆,早戀……在一般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可憐的、無可救藥的孩子。李老師在《手記二》的前言里說到:“當我們自然而然走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成功的港灣。”李老師首先轉化的是萬同的思想與心靈:讓他有尊嚴,讓他被愛,不孤獨,有自信,讓他抬起了頭。李老師還使用了自己的獨門秘笈來對萬同進行行為引導、規范及制約:如寫《家校聯系本》、填《喜報單》、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等等,這些效果非常明顯,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教育方法。
教師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話,有時還會回到原點。盡管有李老師的幫助,萬同還是經歷了偷東西再偷東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師書中有關萬同的34頁教育手記中,讓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后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著也不斷地反思:我們身邊也有過類似的孩子,我們用了多少耐心來對待這樣的孩子?面對學生的反復時,多半是傷心、憤恨與無奈,或用“自己已經盡力了”的話來安慰自己。其實,我們稀缺的還是足夠的恒心與耐心,只有愛的堅持才會創造奇跡。
回顧自己的工作,還有許多地方需的要改進。在教育之路上還要堅持且行且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導、教育學生。用愛心浸潤童心,用恒心踐行初心,做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三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鎮西老師愛的回報,是因為李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這是他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牢固的防線。其實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詮釋著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因為他明白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師的內心的教育思想對我啟發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他的教育信條“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響了無數人。其次,從教以來,李老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了榜樣,他的學生有愛心,純潔,努力向上。他深刻地印證了“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最后,李鎮西老師真正參與學生的成長,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可以借鑒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反思并總結自己經驗,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首先,我們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既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包容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在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優良品德,發現感動,留住感動。傾聽學生的心聲,塑造學生健康的靈魂。
其次,增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班里的管理干部能鍛煉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里有自己的標簽,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班級強調奉獻精神,建設和諧團結的班級。
最后,教育的對象是人。各種教育理論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習慣,我們學習理論與借鑒經驗,都要結合自己的學生。把學生當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學生培養成有血有肉的人。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面對著一群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
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四
這段時間里,我讀完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這本書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本書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感人故事,書中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
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于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五
讀完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他的愛心,他的思想,他的教育,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愛贏得心靈,用愛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發現閃亮之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讓我值得學習的是他的愛,他的愛不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是一種對學生的真誠關懷,當后進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評,把學生那種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熄滅,還應該多和他們溝通,引導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長成參天大樹。
李鎮西老師不僅是對后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他的愛無不滲透其中。后進生的問題一直是我教學中最頭疼的地方,通過讀此書,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怎樣和學生相處,學習他怎樣愛學生。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回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言語上,關懷上都很缺乏,語言表達上,有時候不能深入學生的心里,不能產生心靈共鳴,總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時間去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沒有把學生當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是呀,在讀的過程中,我時時反省自己,反思自己與老師之間的差距,怎么樣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對于我這個數學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今后,我打算這樣做起:真正愛自己的學生。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從而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讀完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很震撼,他的案例都是那么樸實無華,但卻深深地打動了我,激勵我暗暗立志:一定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做好每一天。讓我們用愛心化甘露,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愛在每一個學生心間生根發芽!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六
上教育類網站時,第一次看到《愛心與教育》,沒看內容時,我想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強的教育類書籍。處于喜好,于是我利用空余時間上網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
一個教師“制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在這份長達幾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后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羞愧無比!于漪老師說:“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李老師就屬于這樣的人。李老師每帶一個班,便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最為他思考、研究、傾聽、感受和欣賞的對象。這樣的老師能不讓人敬佩嗎?
李老師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教育與文學,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半,生命與使命同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帶著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夢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愛心與教育》。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七
空閑之余,我細讀了朱良才先生《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書中作者對理想的德、智、體、美、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刻的闡述,讀過之后,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受益無窮。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寫到這樣一位母親,女兒高中畢業后沒有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小學教書。結果,上課不到一個周,被同學轟下講臺,灰頭喪氣的臉色回家了,母親為她擦干淚水,安慰她說:滿肚子的東西,有的人能倒出來,有的人倒不出來,也許有更合適的事情等著你去做。
后來,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轟了回來,原因是手腳太慢。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一直干了好多年,而你一直在念書,怎么能快得了?”
女兒先后當過紡織工,干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是一事無成全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女兒失敗回來的時候,母親總是安慰她從來沒有說過抱怨的話。
30多歲的時候,女兒憑著一點語言的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一位輔導員。后來,她開辦了一所自己的殘障學校,后又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向已經年邁的母親問道:“媽、那些年我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為何對我那么有信心?”
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種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種不好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也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會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總會有屬于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之后,女兒落淚了。
如果所有育工作者,所有的父母家長都具有這種教育智慧,而少說一些抱怨的話,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將會少多少厭學的孩子,少多少學生自殺的悲劇。我們的孩子會有很多很多童年的快樂。
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定將“大愛無疆”作為我的施教方法,把“愛心”化作春風細雨,去滋潤每位幼兒的心田,使每位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八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李鎮西 老師正是將自己的愛給了學生,給了教育事業,讓教室,讓校園變成了愛的海洋,鑄就了師生的“愛情海”!
李鎮西老師的筆尖沒有豪情壯語,取而代之的是平鋪直敘的真實的生活化的故事;沒有華麗辭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發自肺腑的聲聲嘮叨與囑咐!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里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讀著李鎮西老師的故事,聆聽著李鎮西老師與學生間的那番“甜言蜜語”,讓我回憶起曾經學生時代,我的老師和我的每個瞬間。同時也不斷地衡量自己,其實,我真的差得太遠了。作為一個小學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有時孩子的淘氣,讓我們動不動就煩躁;有時孩子的人性,讓我們拿她們毫無辦法;有時孩子會闖禍,我們是批評是職責;有時……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或大或小。我們處理了,但同時心理又是那樣的不順心,因為事情實在是多之又多。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伴關系,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交流。因此,教師的真愛成為構建這一和諧關系的首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以一顆真愛的心去面對孩子,用真愛去融化孩子的心靈。及時發現孩子們點點滴滴的進步,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
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也擁有屬于自己的那片“愛情海”!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 李鎮西 老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正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九
假期,懷著虔誠的心讀了李老師的素質教育手記《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無一不感動著我。
他說: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轉化后進生”,更多的時候就是不斷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自信心。
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實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令我震撼,更讓我從中領悟了一個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藝術。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
教育是一種感動。這種感動又是一個艱辛、幸福、美麗的過程。要想享受幸福,擁有美麗,就必須付出艱辛。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好比池溏里沒有水,如果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溏,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一個清醒的教育者,要想真正實現這種感動,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真摯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創造性地踐行。帶著激情,帶著感動,帶著責任,帶著幸福,與困難為伴,攜忙碌同行,和輝煌簽約。哪怕是陰天,心中也要晴朗,那怕是坎坷,心中也要創造坦途。那怕有陷阱,也要智慧地邁過。多換位思考,多用欣賞的眼光看世界,自然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給每個孩子以尊嚴,給每個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臺,“讓每個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幸福”,為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李老師為榜樣,真正地走進學生,在與學生愛的交流中,詮釋教育的真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出自己的愛心與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00字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十
每每問自己,我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我想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做一個富有童心,心中充滿愛的老師。
李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其實現在的社會何嘗不需要有愛心的老師呢?每次和家長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長所要求的嚴厲與管束,更多的家長現在會說,希望這位老師是我孩子喜歡的老師,是教育有方,態度和藹可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老師,是能夠讓孩子愉快學習,經常能搞些活動來豐富孩子生活的老師,或是能讓孩子有一些鍛煉的機會,提高能力的老師。總之是一位擁有愛心和童心的好老師,讓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樂成長的老師。聽聽要求還真不少,而且還很高。不過這話一點也不假,作為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讓孩子在他的引領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位家長同時是一位老師,捫心自問,我是一位好老師嗎?這個問題總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認真負責,鉆研教材,備課一絲不茍,上課認真投入,批改作業認真及時,這樣充其量是個合格的老師。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師,我想做到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就如上面所說的,做一個有愛心和有童心的老師,是多么難能可貴,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長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師最難做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李老師的這些話不正是詮釋了素質教育的真諦嗎?不正是告訴我們童心和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兩把金鑰匙嗎?
一位被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備了童心,才會理解學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學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備一顆愛心,才能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耐心對待學生千百次的發問。“老師的尊嚴都是學生給的。” 細細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可愛,都值得用我們的心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