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一
一、多閱讀,與書籍為友。
文中李鎮西談了很多教師讀書于己于他人的益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對此,我非常贊同,因此我確立了每月讀一本書的目標,續讀一本專業雜志,業余時間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除此之外,我還應博覽群書。
二、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書中指出:善讀書,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教師應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傷在于,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我覺得,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人生的引領者,試想一位缺乏獨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師,又怎能引領出富于思考的學生?
我認為,思考在這里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尤其如我這般年輕的教師,經驗不夠豐富。
當然思考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思考是空想、斷想、臆想,沒有思考的實踐則是盲動,所以要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于實踐、形成于思考。
三、勤練筆,與思考對話。
書中指出,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寫作的好處在于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進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那些學生:
1、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學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惡的,從學生身上拿走。我們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由此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不幸。
2、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得到重視、被人贊揚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仔細觀察,及是最駑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愛的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來,夸獎她,鼓勵他,欣賞他,在賞識中使他樹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說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欣賞者”而不是“漠視者”。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二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鎮西老師愛的回報,是因為李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這是他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牢固的防線。其實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詮釋著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因為他明白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學生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師的'內心的教育思想對我啟發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他的教育信條“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響了無數人。其次,從教以來,李老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與解決問題,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了榜樣,他的學生有愛心,純潔,努力向上。他深刻地印證了“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最后,李鎮西老師真正參與學生的成長,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可以借鑒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反思并總結自己經驗,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首先,我們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既要教他們學習真、善、美,也要告訴他們要有一個寬容的心,包容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在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優良品德,發現感動,留住感動。傾聽學生的心聲,塑造學生健康的靈魂。
其次,增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班里的管理干部能鍛煉學生,讓每個學生在班級里有自己的標簽,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班級強調奉獻精神,建設和諧團結的班級。
最后,教育的對象是人。各種教育理論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習慣,我們學習理論與借鑒經驗,都要結合自己的學生。把學生當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學生培養成有血有肉的人。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面對著一群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
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三
本學期我讀的一本書是《愛心與教育》。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愛心與教育》,我對于優秀生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
“優生”,當然應該是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現在不少教師、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培養“優生”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不但只注重“優生”的學習分數,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們其他方面的優點也有意無意地夸大了;相反,他們所獨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教育者忽視了。他們認為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因為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卻未必正確而且全面。當我們第一次從新生報名冊上認識“優生”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學生家長和小學老師共同教育的成果。說明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對他們同樣需要從零開始的教育。而且,這種“從零開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據是這些“優生”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們除了仍然存在著一般學生在這個年齡容易出現的毛病外,也存在著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于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松,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2、“優生”長期處于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3、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首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后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幫助“優生”認識自己,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盡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正是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四
每每問自己,我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我想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做一個富有童心,心中充滿愛的老師。
李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其實現在的社會何嘗不需要有愛心的老師呢?每次和家長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長所要求的嚴厲與管束,更多的家長現在會說,希望這位老師是我孩子喜歡的老師,是教育有方,態度和藹可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老師,是能夠讓孩子愉快學習,經常能搞些活動來豐富孩子生活的老師,或是能讓孩子有一些鍛煉的機會,提高能力的老師。總之是一位擁有愛心和童心的好老師,讓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樂成長的老師。聽聽要求還真不少,而且還很高。不過這話一點也不假,作為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讓孩子在他的引領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位家長同時是一位老師,捫心自問,我是一位好老師嗎?這個問題總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認真負責,鉆研教材,備課一絲不茍,上課認真投入,批改作業認真及時,這樣充其量是個合格的`老師。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師,我想做到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就如上面所說的,做一個有愛心和有童心的老師,是多么難能可貴,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長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師最難做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李老師的這些話不正是詮釋了素質教育的真諦嗎?不正是告訴我們童心和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兩把金鑰匙嗎?
一位被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備了童心,才會理解學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學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備一顆愛心,才能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耐心對待學生千百次的發問。“老師的尊嚴都是學生給的。” 細細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可愛,都值得用我們的心去愛。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00字篇五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教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成就夢想,愛心傳遞希望,愛心喚醒力量,愛心鑄就輝煌。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為有愛,我們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同學心貼心。讓我們的愛心化甘露,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愛在每一個學生心間生根發芽,直至愛滿人間。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中也說過“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在讀過之后,我的體會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為一顆愛心才使我快快樂樂守在學生身邊,也是我具備了一顆童心,隨時隨地在學生身邊體會幸福與快樂;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離的接近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靈中寫下美妙的詩行,互相傳遞愛心,傳遞幸福。
在一次學生的作文中,我發現他們真的可愛,它們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出來了,“老師,我謝謝你教會了我許多本領,我從一字不識到現在我可以寫作文了,真的謝謝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這些話語,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以李鎮西老師為榜樣,奉獻我們的愛心。上課要面面俱到,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下課后多與學生交流,細心觀察學生,給學生以指導,鼓勵與關心。讓學生感到對他們的關注與關愛。
當然,僅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就涉及到李老師教育思想的另一個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寬容學生,我們才能獲得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取得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聲音,為學生創造民主自由的課堂,而不是只有老師是權威的一言堂。在討論課文題的理解時,同學們的理解是多種思路的,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總之,在愛的呵護下,創設自由民主的課堂,是我讀完《愛心與教育》之后最大的收獲。我決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孩子;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通過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養具有遠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