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2023年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模板(10篇)

2023年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8 06:02:47
2023年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8 06:02:47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于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一,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在這節課之前,學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構成物質,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本課題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電子的運動情況。第二部分重點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于原子的真實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對原子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今年我區定為教學改革年,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做到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突出重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

②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進行討論、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是原子中各粒子的關系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鑒于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沒有涉及實驗,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指導學生閱讀、預習課本,組織學生討論,分板塊來解答知識點所提出的問題來進行教學。

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開展預習、討論、交流、總結等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課本、學生互動、形象比喻等活動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步驟:

1、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3、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4、分享收獲,情感升華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結構嗎?(學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課——原子的構成,學生可能會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鉛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一、原子的構成

1、學生預習后討論:(分小組完成任務,前三個小組各解答3個題目,后三個小組各解答2個題目)

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

(2)原子是由什么構成的

(3)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

(4)質子、中子、電子帶什么電?原子核帶電嗎?

(5)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

(6)什么是核電荷數?

(7)觀察表4——1,質子、中子、和電子的質量都很小嗎?誰的質量最小?(為下文相對原子質量近似的等于質子加中子做鋪墊)

(8)觀察表4——2,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9)你能想象電子在哪里運動嗎?

設計這樣的幾個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解答完畢,學生頭腦中已清晰的構建了如下知識點:1.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由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于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二、相對原子質量

(10)為什么要采用相對原子質量?用原子的真實質量不行嗎?

(11)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來表達?

(12)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的區別在哪里?單位各是什么?

(13)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

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三)、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1、原子核()。

a、由電子和質子構成。

b、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由電子和中子構成。

d、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

此題考察原子的構成

2|、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a、12gb、12c、1.66x10kgd、1/12g

3、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1,一般不寫

利用此題討論歸納對比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4、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為2.657×10-26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kg,試計算氧原子、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通過對比,得出相對原子質量數字比較簡單,便于書寫、記憶和計算,從而得出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5、已知鈉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3,中子數是12個,那么核電荷數是()

a、11個b、12個c、23個d、35個

6、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

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閱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

借此題讓學生學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說明現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高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數或1位小數)。

(四)、分享收獲,情感升華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獲?

3、借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后感

(五)板書設計(略)

(六)教學反思

以前的教學一般是自己講解的多,今年是教學改革年,上個星期教研組長開會提出了獨狼口中學的“10+35”模式,這節課也是首次運用這種“懶方法”教學,俗話說懶媽媽培養勤快的孩子,那么懶老師也培養勤快的學生。本來這一單元的內容也比較抽象,不好理解。讓學生先預習課本,就首先在學生的頭腦中構建了知識結構,好比有了知識鋪墊做準備,上新課就容易多了。那么課堂上再通過一個個由淺入深的相關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從而打消了先前認為“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一定很難”的觀點,體驗一種成功的感覺。這種教學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兵教兵”,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讓那些平時上課不學習的同學也參與了進來。老師在下面轉的時候可以起一個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難以發現不參與的學生。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魏書生老師也說過,現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夠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內容。問題是我們的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等著老師來解答,形成了處處依賴老師的思想。這種方法一旦形成,不僅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輕松。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二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和名稱,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學生在學本單元內容之前,并沒學過多少元素,因此難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課題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會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他們可以從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信息,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提供方便。

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涉及了“元素”,比如緒言中提到“物質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電解水實驗得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以及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定義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對元素已經有一定感性的認識,但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最好還是從分析具體物質的組成出發,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的核電荷數,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氣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這些物質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一樣的,凡是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為氧元素,所以要求學生闡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難,困難是在應用的時候,元素和原子兩者之間經常發生混淆。學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質宏觀組成時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時用“原子”,所以在本節教學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逐個對難點進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關原子的知識進行區別和對比。

2、組織好本課題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組織好本課題的課堂討論。

4、使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通過對生活中一些物質所含元素含量的確定,養成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教學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三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愛護水資源》是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是繼空氣之后又一環保素材,在全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紹了水資源概況和水資源保護兩部分內容。水資源概況,一方面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說明淡水的分布不均勻和短缺,教材主要通過一些數據和圖表來說明水資源情況,強化學生的愛惜水、節約水意識。

水資源保護包括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兩個方面,內容闡述不多,以圖、表代替文字。這里只給學生關于節水和水污染問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這樣既體現了本課題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給教師的發揮和學生的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和危害。

(2)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明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一些有關水資源圖片的觀看、在充分閱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分組討論生活中有關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對收獲的信息知識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和歸納。上升到實踐的高度上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性和有限性。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以及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

(2)讓學生從理論提高到實踐的高度去認識愛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1、不管是城市學生還是農村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我們擁有的水資源認識不會那么的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費水的危害性、工業農業對水污染狀況不會那么的全面了解。

2、城市水污染程度大,但農村學生體會不夠深切;農村的水資源比較短缺,但水的污染程度比較輕微,學生對水資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整體感性認識。

教師通過展示多媒體素材創設教學情景,制作課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學生任務來驅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采用討論性學習、協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直觀全面的掌握知識。

1、教師方面收集多媒體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方面自主分成小組,積極討論,推薦一名膽大、敘述能力強的同學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

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在課堂上:

1、通過展示一些水資源短缺的資料圖片,使學生認識我們對淡水資源的渴求。

2、通過討論談談在我們身邊如何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的;討論工業、農業、生活上不合理使用水資源對地球造成的污染,從而使學生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去保護環境。

3、通過一些具體的嚴重水資源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等來認識環境污染對社會和群眾帶來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

4、鼓勵學生通過課后進行社會調查,制作環境小報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和節約意識。

1、創設情境

(1)先播放一組有關“水”的豐富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到水資源對生命、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水存在形式和分布狀況,面臨的污染和浪費情況,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有效舉措來治理污染、節約用水。激發起學生的水危機意識。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思考題:a、我們說水資源是豐富的,為什么又說水是全球性危機呢?b、教材兩個人均水量表說明了什么問題?c、談談我們應該怎樣節約用水?d、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們怎樣預防和消除水體污染?要求學生展開小組討論,組內探究,合作學習。

(3)展示“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圖片,“松花江流域苯污染”圖片以及其他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水資源緊缺的現實意義和治理水資源污染的嚴峻形勢。

(4)展示三幅自制的節水宣傳圖片,增強學生的自覺的節水環保意識。

2、學生互動學習

(1)如何正確認識水資源是豐富的同時又是短缺的這一辯證關系,各小組同學在討論探究基礎上選代表作闡述。

(2)對工業農業生活上對水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以及我們如何采取有效節水治污措施舉例加以說明,每一組同學在討論探究基礎上選代表作出自己的闡述。

(3)每一組學生提出我們學校具體的節水環保計劃。

3、板書設計

愛護水資源

一、人類擁有的水資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

2、淡水資源極度短缺。

二、愛護水資源

1、節約用水;

2、防止水體污染。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四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了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啟示”,試著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欲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復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說明原子并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為什么原子不帶電呢?思考回答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盤點收獲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看屏幕,做練習學以致用。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五

1. 掌握酸的分類和命名以及酸的通性;

2.了解金屬活動順序的意義并能初步運用其判斷置換反應能否發生,培養分析和解題能力;

3.理解中和反應,了解它在生產和科研中的應用;

4.了解ph值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ph試紙的使用方法及溶液的酸堿度對生產的意義。

【重、難點】: 1.酸的分類和命名;

2.溶液的ph值;

【教學方法】: 實驗引導,分析對比,總結歸納,練習鞏固

【教具】: 銅、硫酸、鹽酸、ph試紙、酸、堿、鹽溶液和土壤溶液、 氫氧化鈉、酚酞、氧化鈣、水

復習引入:復習酸的概念,舉例說明學過的酸。

投影:觀察下列兩組酸在組成上有何特點?電離出氫離子個數如

何?

h2so4 hcl

hno3 h2s

h2co3 hf

h3po4 hi

h2so3 hbr

歸納:酸的分類和命名

投影:

含 氧 酸 無 氧 酸

一元酸 hno3 hcl hf hi

二元酸 h2so4 h2co3 h2s

三元酸 h3po4

練習:《掌握化學》250/2

學生活動: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總結反應規律

(1)al + hcl fe + h2so4

(2)fe2o3 + hcl cuo + h2so4 fe2o3 + hno3

(3)hcl + naoh h2so4 + ba(oh)2 hno3 + cu(oh)2

(4)hcl + agno3 hcl + caco3 h2so4 + bacl2 h2so4 + na2so4

提問:回憶鹽酸和硫酸的'化學性質,為什么它們具有類似的化學性質呢?從酸電離產生的離子來看,有何共同點?

提問:是否所有的金屬都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實驗: cu + hcl ; ag + hcl

討論:哪些金屬才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哪些金屬不能呢?有何規律?

講解:金屬活動順序及其應用;金屬與酸置換反應的條件

練習:判斷下列物質能否發生置換反應?

fe + hcl cu + h2so4 al + hno3

pb + hcl mg + hno3 zn + hcl

na + hcl sn + h2so4 hg + h2so4

提問:什么叫堿性氧化物?它有何性質?

講解:1.堿性氧化物的定義及其性質(少數與水反應;與酸反應)

2.堿性氧化物與金屬氧化物的關系

演示實驗:氫氧化鈉中加酚酞,用鹽酸滴至無色為止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六

1、了解鹽的分類、溶解性、鹽的性質。

2、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判斷,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初步認識常見的復分解反應。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探究活動。

2、能用變化與聯系的觀點分析化學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1、通過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激發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界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2、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金屬活動性的探究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

教師:查閱鹽的用途的相關資料。

學生:查閱鹽的用途的相關資料。

復習酸、堿與鹽的反應。

教學環節教師調控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鹽的用途

鹽的分類

鹽的溶解性

大屏幕展示圖片資料:

鹽的用途

大屏幕給出幾組鹽的化學式。

創設問題情境:

你能找出這幾組鹽的組成有何不同嗎?

將書附錄四鹽的溶解性表投影在大屏幕上。

創設問題情境:

不同類別的鹽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你能歸納出各類鹽的溶解性規律嗎?觀看圖片

思考并回答問題

思考、歸納總結鹽的溶解性規律。這樣的引課比較親切自然,由此使學生認識到鹽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教師拋出問題,通過對鹽的分類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為后面鹽的溶解性的學習做好準備。

教師拋出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學習,然后匯報結果,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并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鹽的化學性質

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及金屬活動性順序

學生談感想

教師小結

創設問題情境:

你已知鹽的化學性質有哪些?

布置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

有什么收獲?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思考并回答問題

分組實驗

歸納總結

談收獲

學生進行相應的知識點的整理工作。

通過復習鹽與酸、堿的反應,引出鹽還具有其它的化學性質。為學習鹽與金屬的反應打下基礎。

通過分組實驗,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同時,通過幾個反應的分析,總結歸納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板書設計:

1.鹽

2.鹽的組成:鹽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anbm==nam+ + mbn-;

根據鹽的組成,鹽可以分為鈉鹽、鉀鹽等,或硫酸鹽、硝酸鹽等。

3.鹽的命名:

酸根離子為無氧酸根離子的,命名為“某化某”,如:nacl“氯化鈉”,cus“硫化銅”等,

酸根離子為含氧酸根離子的,命名為“某酸某”,如:cuso4“硫酸銅”,fe(no3)3“硝酸鐵”等

4.鹽的溶解性

(1)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均可溶;

(2)碳酸鹽除了k+、na+、nh4+外,mgco3微溶,其余都不溶,磷酸鹽除了k+、na+、nh4+外,其余都不溶;

(3)鹽酸鹽除了agcl不溶之外,其余都可溶的;

(4)硫酸鹽除了caso4、ag2so4微溶,baso4不溶,其余都可溶;

(5)堿除了koh、naoh、nh3·h2o、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5.鹽的化學性質

(1)鹽 + 鹽 → 兩種新鹽

注:反應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種不溶

(2)金屬 + 鹽溶液→ 新金屬 + 新鹽溶液

如:fe + 2hcl == fecl2 + h2↑;cu + 2agno3 == cu(no3)2 + 2ag;

(3) 鹽 + 酸 → 新酸 + 新鹽

注:生成物至少一種不溶

(4)鹽 + 堿 → 新堿 + 新鹽

注:反應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種不溶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七

1.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溫度對一些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了解溶解度曲線的意義。

2.使學生大致了解氣體溶解度與溫度、壓強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有關溶解度的幾種基本計算。

1.重點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計算。

2.難點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與溶解度的區別,掌握有關溶解度的計算方法。

溶解度曲線掛圖、小黑板。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1)什么叫飽和溶液?不同物質的飽和溶液的濃稀程度是不是一樣?

(2)怎樣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引入新課】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質難溶解,也就是說各種物質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板書】

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

1.溶解性大小跟溶質、溶劑的性質、結構有關。

【講解】如食鹽容易溶解在水里。油脂和汽油都屬于有機化合物,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因此可用汽油去油污)

【板書】2.不同的物質在同一溶劑里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相同質量的水里,蔗糖比食鹽溶解的量多。

【板書】3.同一物質在不同溶劑里溶解性不同。

【講解】如碘在酒精里容易溶解而在水里難于溶解。因此醫藥上用酒精來配制碘酒。

【板書】4.物質溶解性常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四種情況。

【講解】物質的溶解性易受溫度的影響,因此,講物質的溶解性要規定一定的條件,除了溫度外,物質溶解的量還跟溶劑量的多少有關,因此,也要規定一定的溶劑量。為了定量描述物質溶解性的大小必須用一個尺度來衡量,這就是溶解度。

【板書】

1.溶解度的定義

【指導閱讀】課本內容。

2.固體溶解度的“溫、飽、劑、質”四要素。

【講解】(1)因為溫度變化對溶解度大小有影響,所以要指出“在一定的溫度下”。

(2)各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需要對溶劑量制定一個標準。規定用“100g”溶劑作標準。

(3)因為每種物質在同一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和不飽和狀態時,溶解的量不相同,所以規定不同固體物質溶解度都應該達到飽和狀態。

(4)固體溶質的量的單位規定為克,這樣與溶劑的量的單位一致。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八

1.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應用。

3.能識別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4.知道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響因素。

6.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1.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2.溶解性影響因素的探究。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與乳化的區別。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品] 實驗儀器、藥品、用品,教學媒體等

由溶液章圖切入課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探究溶液的形成過程)

1.學生實驗:向實驗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藥匙蔗糖或食鹽,用玻璃棒攪拌(教師巡回指導)。

2.師生活動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物質“消失”的原因。

(3)幫助學生分析(體驗)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幾種物質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師生活動2(建立溶質、溶劑的概念):

(1)溶質:被溶解的物質。

(2)溶劑:能溶解其它物質的物質。

(3)總結出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板書:1.溶質+溶劑 溶液)。

4.師生活動3(填寫表格,讓學生掌握溶質溶劑判斷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質(溶解前的狀態) 溶劑(狀態)

硫酸銅溶液 硫酸銅(固體) 水

碘酒 碘(固體)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體) 水

稀鹽酸 氯化氫(氣體) 水

5.師生活動4:

引導學生發現——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水是常見的溶劑;兩種液

體(不包括水在內)互溶時,將量多作為溶劑,量少的作為溶質。

2(探究溶解的影響因素)

1.學生實驗:在1、2、3號試管中做三個小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3.師生活動1:引導學生對比自己所做的三個實驗,總結得出——不同溶質在同一種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4.教師實驗:將1-2粒碘、高錳酸鉀、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師生活動2:對比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媒體)。

溶質 溶劑 溶解情況

碘 水 碘難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錳酸鉀 水 高錳酸鉀溶于水

高錳酸鉀 汽油 高錳酸鉀難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難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總結得出——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板書:影響溶解的因素:溶質、溶劑等]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

2.要求學生在所做過的三個實驗的基礎上,設計實驗驗證。

3.學生交流設計方案。

4.學生實驗(在實驗前提醒學生:滴加酒精的過程中不要振蕩,滴加結束后振蕩;要留心觀察振蕩前后的現象)。

5.教師總結:如果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還會發現酒精和水這兩種物質能以任意比互溶。

4(乳濁液及乳化現象)

1.學生實驗:觀察3號試管中的液體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現象。

2.學生實驗:向3號試管中滴加2-3滴洗滌劑,按照振蕩前、振蕩后,靜置后的順序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3.比較渾濁液體1和渾濁液體2(媒體)。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九

理解化學式概念的涵義,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式的書寫和讀法,化學式式量。

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據化學式的計算。

培養學生將化學概念與數學計算相結合的思維方法。熟練計算技能,提高化學計算能力。

通過化學式的引入,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本節課化學式的學習,在化學用語的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此節課是學生是否學好化學的一個分化點,對于元素符號記不下來的學生,要及時做好補救工作。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教學要精講、精練,抓規律、做示范。使學生理解化學式的意義,對化學式的計算必須做到“正確”、“規范”、“熟練”。

從檢查學生對元素符號、名稱及物質的分類入手設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而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即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化學式。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得出化學式的概念。讓學生明確化學式不是憑空寫出來的,而是前人經過多次的精密實驗,測定物質的組成后推算得出來的。每一個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都可以用一個化學式來表示。

同時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學生形成一種直觀概念。

通過學生的閱讀討論,歸納總結出化學式的意義以及書寫化學式的方法。然后用課堂練習對化學式加以鞏固、熟練。

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及組成物質各成分元素的質量比和質量分數。學生對計算應不成問題,關鍵在于對化學式的真實涵義的理解,尤其是對化學式中的符號、系數、右下角碼的意義的理解,應及時分析、強調。培養學生依據化學概念、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規范學生的解題格式,使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起來,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基礎。

①理解化學式概念的涵義,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式的書寫和讀法。

②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據化學式的計算。

培養學生將化學概念與數學計算相結合的思維方法。熟練計算技能,提高化學計算能力。

通過化學式的引入,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1、重點:理解化學式的涵義,書寫化學式。

2、難點: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鐵、鎂、氧、碳、硫、磷、汞、銀、銅、鋇、鈣、氯

②指出物質類別:

水、空氣、二氧化碳、氧化汞、鐵、氧氣、糖水

(學生整體測試,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書,5分鐘后講評)

元素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化學教案《化學式式量》。那么,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

學生閱讀課本p39,討論,得出化學式的概念。

注意:化學式是通過實驗(定性、定量分析)測定物質的組成,然后計算的出來得。每種純凈物都有它固定的組成,所以一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質分子的結構。例如:

氫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水 等。

化學式除了能表示這種物質外,還可以表示什么意義?

①表示一種物質。

②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元素。

③表示構成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④表示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

例: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二個氧原子構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碳c 硫s 鐵fe 鋁al

氦he 氖ne 氖ar

氫氣 氧氣 氮氣 氯氣

小結: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1、根據名稱寫化學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鉀

2、指出下列符號中“2”的含義:

化學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單位為1,一般不寫出)

學生先閱讀課本p41,教師再舉例分析、規范格式。

已知尿素的化學式為 ,求:

①尿素的相對分子質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

④要使某農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問應向這塊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銨( ),則需硝酸銨多少千克?

① 的相對分子質量

注意:明確化學式中角標數字的意義;元素符號之間用“+”號;元素符號與數字之間用“*”號。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總和之比。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所以,不可寫成: 或 。

注意:表達式不能寫成 的形式,應為

④設應施加的尿素的質量為 ,則: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的質量×該元素的質量分數

⑤設需硝酸銨的質量為 ,

則:

以鄰桌同學為一組,做下列有關元素符號和化學式書寫的練習,并互相訂正。

1.用化學符號表示:①兩個氫原子 ②三個氮分子 ③幾個水分子 ④5個氦分子 。

2.寫出氯化鈉、氧化銅、氧化鋁、三氧化硫的化學式。

3.讀出下列化學式的名稱: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九年級化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

1.了解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

3.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教學重難點

1.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2.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一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閱讀課本第54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離核較近,能量高的離核較遠。通常把電子運動在離核遠近不同的區域稱為電子層。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

②第一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

③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只有一個電子層時不超過2個)。

3.原子結構示意圖

①小圓圈和圓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質子數;

②弧線表示電子層;

③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如:這是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1.稀有氣體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2.金屬原子、非金屬原子、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結構是否穩定?

1.①稀有氣體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個。

②若第一層為最外層,則為2個。

③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

說明:穩定結構即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達到8個(若第一

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系最密切。化學性質是否相同除了看它們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否相等外,還要看它們是不是屬于同一種結構。

1.下列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屬于金屬原子的是(a)

2.某微粒的結構示意圖如右圖所示,下列有關該微粒的說法錯誤的是(d)

a.該微粒的原子核內有11個質子

b.該微粒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1個電子

c.該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

d.該圖表示的微粒是一種離子

3.根據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判斷,化學性質最穩定的是(b)

4.根據下列各組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一組是(a)

5.下面是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用序號填空:

(1)電子層排布相同的是bc;

(2)屬于同種元素的是ab;

(3)表示陽離子的是c;

(4)屬于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是ad。

學習內容二 相對原子質量

閱讀課本第56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相對原子質量是指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它的單位是1。

2.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的質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3.我國科學家張青蓮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的質量的區別與聯系

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它的單位是1。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 手机看片久久高清国产日韩 | 99精品视频不卡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aⅴ久久久噜噜噜噜 | 午夜激情视频在线 | 最近高清中文字幕大全免费1 | 欧美成人高清视频 | 狠狠操狠狠干 | 欧美我不卡 | 五月天色婷婷在线 | 欧美一级裸片 |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 欧洲一区麻豆文化传媒 |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 曰皮在线播放免费 | 日韩在线手机看片免费看 | aaa一级黄色片| 手机看片国产精品 | 污视频免费网站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伦理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 久久性视频 |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 免费人成年短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午夜伦理宅宅235 |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网址 | 国产成人精品aaaa视频一区 |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 日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v在线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 久久综合婷婷香五月 | 国产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 成人久久18免费软件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视频三区 | 色列里番h本全彩无遮挡影片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