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流浪地球讀書心得流浪地球讀書心得篇一
因為平時閱讀書籍并不太多,當我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這本書的時候,開頭就讓我耳目一新,原因是從開始一位老人擔憂人類和地球會沒有未來,我一開始都沒注意到這位老人的人名,最后劉慈欣寫出是愛因斯坦時,讓我覺得很驚奇,為什么之前我都沒有注意這個老人是誰呢?帶著這份驚奇,我有了更多的興趣去讀這本《流浪地球》。
驚奇的點有很多,比如“硬科幻”的真實度,人情世故的往來,還有書中許多環境的描寫等等。當然也有讓我不太明白的地方。
我特別喜歡硬科幻的理由是里面有很多科學理論知識是還處于被人論證的階段,同時又有許多符合現在科學理論依據的內容,比單純幻想一個人單手一揮,毀滅千軍萬馬的場景更符合現實,所以就會感覺這些故事是會發生,而不是單純的癡人說夢,比如一開始愛因斯坦拉小提琴這段,當琴弦越拉越粗時,幻想著愛因斯坦吃驚的這一幕實在是太棒了,而且這樣的故事或許“只有”愛因斯坦會知道,加上的出現很好的把人類的擔憂放到了愛因斯坦身上,寫出一故事,也是讓我有了更多的興趣去看這本科幻小說。
再講講人情世故,當看到丁儀博士因為熱愛物理到極致,和親人道別后走上了真理祭壇,那一段我深深地覺得這一家子真的很不容易,特別為那位媽媽和女兒感到難過,尤其當我看到日本科學家的女友用槍威脅他,到最后自殺在日本科學家面前時,我都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極端,但又非常符合很多科學家為求知真想而選擇犧牲生命的性格,畢竟在求知欲面前,科學家就像是食用求知欲而存在的動物。到最后丁儀博士的女兒長大后,也被物理的世界所迷,到最后給出的故事末尾是女兒思考人生下來的目的是什么,可母親回答的:“我不知道,我怎么會知道呢”就好像大多數不知道生下來的目的是什么,可卻在一直努力的去解決身邊的很多事,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會知道呢。只知道讓自己變得更好是目前唯一的持續目標。
書中有很多關于環境的描寫,會給我一種油然而生的情緒,比如上段提到的“我不知道,我怎么會知道呢”這句話之前是一段對風景的描寫“微風吹來,草海上涌起道道波紋,仿佛是星空下無際的騷動的人海,向整個無聲的宇宙歌唱”讓我感覺很惆悵,最后看到媽媽說的那句話時我就真的體會到了,媽媽的無奈。這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看完這整本書,最大疑惑點是感覺文章總是斷斷續續的在介紹著故事的內容,我很想找到這些故事的連接點,然后舒舒服的看下去,可是,因為閱讀理解的能力的還有待提升,需要多次翻看才能感受到,希望之后能通過閱讀,更好地去理解和貫穿故事的意義和邏輯。
流浪地球讀書心得流浪地球讀書心得篇二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范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說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并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后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嘗,才能嘗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系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書心得流浪地球讀書心得篇三
《見字如面》中有一期,王耀慶讀了一封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信。這是一封跟任何家書都不同的書信,不同于普通父母帶給孩子們潺潺生命長河里無數的“希望”,他寫出的是那一種不存于現實,但卻像神秘黑洞吸引著你往前張望和幻想的,叫做“可能”的東西,那是一個200年后的世界觀。
在找這封信的來處時遇到了這本書,短篇科幻小說集,把這封信寫在了序。
小時候看泰坦尼克號,看到杰克躺在甲板長椅上望著海上的銀河星空時,肉絲奔跑著呼嘯而過準備跳海,那是第一次我感受到星空這神秘的東西其實跟心跳有關,可惜我在城市里,即便躺在夏夜無風無云的樓頂,也很少看到成片的星空,偶爾能看到幾顆亮眼的星,還要與漂浮的夜光風箏區分開。與第一次對應的是最近一次說起星空,是娘娘還沒生兒子前我某天拽著她東搖西晃說咱啥時候去摩洛哥沙漠里看星星,雖然那時的我在她眼里可能活像個猩猩。
星空這件事于我而言越來越具象,卻也越來越遠,而科幻小說是讓我能離星空最近的地方。
這世上有兩種人會讓我覺得由衷的景仰,一種是為你建造了一個世界的人,另一種是為你建造了一個世界觀的人,劉慈欣在我心里就是這兩種人的集合。
科幻有時在風里,吹起各種理科元素的味道混亂我的感官,所有四字以上科技名詞我都要花5秒以上反應一下,所以讀起來特別費勁。可是劉在這場科幻的風圈里,卻極盡溫柔,溫柔而理想的向你訴說一場又一場科技的巔峰和盛大的毀滅與重生,每一個故事讀到最后手指都會在紙上不斷摩挲,反復體會人性在失重的未來如何穩穩落地。
有幾個故事印象特別深刻:
《帶上她的眼睛》。你能想象的與探索宇宙相反的事情是什么?一個女孩乘坐“落日六號”進行著直往地心的探索,途中飛船遇到故障無法返航,女孩獨自一人沉往6800千米的地底深處,成為第一個到達地心的人,然而,她擁有和地面人類保持數據和通訊傳輸的一切能力,卻要獨自一人在10平方米的控制艙里與無盡的黑暗終生相伴,再也無法踏上歸途。她懇求宇宙系統的工作人員帶著她的“眼睛”(超高頻信息波發射而成像)看一看這世界,哪怕只是一朵花,草原的一陣風。我一直以為探索未知的代價可能包括財富、權力和生命等,但從未想過如此無聲無息的犧牲,平面上的孤獨一眼可以望見頭,而地心盡頭的孤獨卻一言不發得兀自環抱余生。如果有機會,你來到海灘,到雪地,到森林時,可以貼著地面聽一聽,也許那里會有離你很近很近的心跳和呼吸。
《流浪地球》。記憶里好像跟人討論過在很久的未來,人類是否還有國家這個概念。故事里,未來的聯合政府召開了中斷兩個世紀之久的奧運會,其中的一個項目是機動雪橇拉力賽從上海橫穿太平洋,我仍然堅持認為未來國家會消亡,邊界會消亡,人類會以新的形式集結。
還是《流浪地球》。那顆逃逸星球跑到太陽系邊緣的時候,人們因為誤解和不信任,提出逃逸計劃的人被所謂“大多數人”審判而死,而就在他們死去不久,太陽氦閃爆發,那些前腳懲罰了別人的人,后腳就給現實跪了。對與錯,在故事里總是很諷刺,星光會被淹沒,那些被稱之為光的東西,最終也會化為一縷輕煙,走向與瘋狂相反的去處。
《中國太陽》。一段對話:水娃問工程師,人類在上世界60年代就登上了月球,為什么到現在還沒登上火星,甚至連月球也不去了。工程師說,人類是現實的動物,那些由理想主義和信仰驅動的東西沒有長久的生命力。水娃疑惑,理想和信仰不好嗎?工程師說,不是不好,但經濟利益更好。星光能驅散卑微的恐懼,時間和空間會扭曲變形,而人始終只能往某一個方向走,可以回頭,卻無法倒退。于是,窮山村里走出來的太空鏡面清潔工,最后固執地坐著恒星際飛船踏上征服星際的不歸路,所有的諷刺和嘲笑最終歸位,化成一串串星際間飄蕩的訊號,人類終于選擇了再出發。
劉是個理想主義的人,我認為。
而我愛每一個理想主義者和保有信仰的人,他們會像神秘而從不失手的“預言家”,帶你穿越謊言和溝壑,讓每一段故事都不會草草收場。
好的科幻小說大概就是有這種能力,讓俗世中每一個柔弱的人都開始審視每一寸光陰,并在毫厘和光年間自由切換,讓遙遠的東西剎那散落在周身,既不仰望也不俯視,而是置身其中。我是個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卻因為有人描繪了那些還沒發生的世界,而有勇氣幻想著在所有星辰沙漠里尋找到歸途,窮盡所有也想知道那顆星究竟是在多遠多遠以外,還是在多久多久以前。
在給女兒的信中他說,200年后人類將不再有死亡、疾病、戰爭、不公等煩惱,那些太空城和恒星際旅行等預言也許已經實現了。但信的最后讓我相信,人們也許始終在征服的,是一個叫“像孩子一樣快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