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工作都應改有個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優秀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一
以創建教育現代化學校為目標,圍繞學校工作計劃,從實際出發,立足于以學生發展為本,進一步推進全校教師、學生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構建數字化校園。
本學期以創建教育現代化學校為總體目標,繼續完善學校網站,做好深層次的開發工作,拓展網絡互動平臺的功能。做好日常維護工作,進一步推進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充分利用學校教育信息網的功能,使學校網絡真正服務于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加強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樹立學生在運用網絡資源中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加強學校校園網管理。
1、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學校信息技術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教導處加大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力度。
2、繼續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制度的落實與檢查,加強網絡管理。學校要繼續完善網絡管理制度,以確保網絡安全,無網絡信息技術安全故事,杜絕教師的網上聊天、玩游戲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3、加強病毒防治工作。讓教師從思想上重視病毒,認識其危害。在安裝完正版瑞星殺毒軟件工作后,定期進行升級病毒庫,做好網絡維護工作,以保證學校校院網絡的暢通。
(二)努力實現辦公網絡自動化。
1、加強網站的教學研究功能,搭建順暢的教師交流研修的平臺。同時增強家校互動功能,讓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更好地通過網站了解學校。
2、加強校園網的應用,充分利用教室內的電腦設施,學校網絡教室,為學生創設網絡化的學習環境,優化學習方式。
3、逐步實行辦公網絡化,發揮學校校園網主頁的作用,學校最新動態及時上傳,使之成為學校宣傳的虛擬窗口,師生學習資源的匯集地。使全體教師轉變觀念,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完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的軟件平臺。如學籍管理,檔案管理,成績管理等系統,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力爭盡快實現數字化的校園環境。
(三)豐富學校網絡資源,加強資源庫建設
1、繼續充實學校資源庫,鼓勵教師自制課件等網絡資源。35周歲以下教師每學期上交一份教學課件。(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網頁等均可)
2、積極用好微機室及多媒體教室,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優勢,提高教學過程的信息技術含量,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加強ftp的管理。
4、做好學校電子圖書閱覽室的建設。
(四)抓好教師培訓,師資隊伍信息化
1、結合縣教師研修網,積極培訓教師參加研修組,使用網上資源,使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會使用網絡資源服務于教學。
2、做好年級博客培訓輔導工作,要求所做的主頁能及時呈現年級工作狀態及成果,有特色、有亮點。
3、提高學校校園網主頁、課件制作隊伍水平,積極組織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班。
(五)注重滲透整合,教學模式多元化。
1、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實效。
2、加強計算機教學的提優補差工作,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興趣小組,提高學生上網水平及自學能力。注意培養學生打字、電腦繪畫的興趣與能力,爭取各類競賽中獲得好成績。
(六)繼續做好服務工作。
1、完善和維護好我校現有的設施,為一線教師提供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硬件環境。
2、保障校園網絡及終端設備的正常運行。
3、加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二
本學期學校結合市縣育教學信息技術發展規劃與要求,與時俱進,在提升品質上下功夫,促進學校信息化發展,讓校園網成為師生管理學習,交流互動,共同提高的信息平臺。
本年度,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管理工作,充分發揮電教組成員作,做到分工具體,職責明確,服務到位。完善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計算機使用、電教設備的使用和借用制度。規范學生、教師對計算機的操作,保證學校網絡健康、正常運行并充分發揮作用。制定《校園網ip地址分配管理表》規章制度,文明上網,禁止教師上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網站,堅決杜絕利用網上炒股、購物等現象。做好校園網的建設工作。
(1)信息資源的建設
本學期將本著出既要講究實用、實效,又要把握發展需要適度超前的原則,抓好校園網站建設,使我校的校園網發揮出最好的效益。繼續利用寬帶網,搜集和整理與教學有關的資料。不斷充實學校內部網站的內容,通過網絡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加強校園辦公管理、教學常規和學生常規管理,以實現資源共享。完善獎勵制度,鼓勵教師網上學習、制作課件。在此基礎上,建立各部門、各學科以及個人的教學資源庫,建好學校資源庫。
(2)設備的維護和安全保障工作
進一步完善檢修制度,各種設備有專人管理,常用設備每周檢查一次,并有詳細記錄,有問題要及時處理,使設備維護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隨著電教設備不斷增加,安全保障工作也越來越重要。
抓好課堂教學研究、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上好《信息技術》課。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任務”為驅動,以實例為先導,以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為主線,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搜集、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技能。
本學期,我們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使教師能熟練掌握上網瀏覽搜索資料、資料、軟件上傳下載、“縣網絡教研平臺”、運用microsoftword編制試卷、運用microsoftexcel電子表格統計成績、運用microsoft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課件、制作個人主頁等工作。
本學期,抓好學生文字數據輸入訓練、frontpage網頁制作、microsoft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microsoftword文字編輯處理培訓。
本學期為配合學校申報《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研究》課題結題工作,繼續抓好課題研究工作,搜集整理實驗課題所需的各種材料,確保順利完成結題工作。
1、制定信息技術工作計劃
2、2—15周學生綜合技能培訓
3、13周學生綜合技能培訓
4、2—6周抓好教師信息技術綜技能培訓。
5、8—15周教師信息技術綜技能比賽。
6、15周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評比。
7、18周課題資料的收集、篩選、分類、歸納和整理
8、電教設備設施清點工作。
9、學期結束總結工作。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三
1、進一步加強信息化環境建設,努力推進“班班通”建設,繼續推進“村小通”和“園園通”工程。加快實現校園向數字化的跨越。年內再有2——3所學校建成數字化校園。
2、繼續加大教師和學生用計算機的配備力度,年內全區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學生數與學生用計算機之比分別達到15:1、10、5:1和8:1。
3、充分發揮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優勢,努力實現優質資源遠程化共享。
4、強化信息技術與課程、學科教學、學生學習的有效整合,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
5、以優化課程整合為目標,積極開展有效整合活動,進一步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效益。
6、以“四項配套建設”為抓手,加快完善學校配套設施。
(一)進一步推進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不斷加大數字化校園的創建力度。
1、以規范學校網站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加強信息化環境建設。
按照《xx區數字化校園建設標準》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站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優化管理,強化應用,加快實現校園向數字化的跨越。要切實規范和完善數字化校園和“班班通”的建設和應用,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監控等方面逐步向數字化過渡。要繼續推進“村小通”和“園園通”工程。年內全區中學和中心小學有1/3以上的班級實現“班班通”,實現“新三機”(計算機、大屏幕數碼顯示設備和視頻展示臺)進教室。各農村小學和幼兒園全面完成adsl寬帶接入,并實現公文傳輸網絡化。爭取到20xx年年底前,全區再有2——3所學校按標準建成數字化校園。
2、按照標準化配備要求加快學校機房建設。
為確保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各校應根據需要更新一批計算機設備,使之達到現行教學和電子閱覽的需求。全區各初級中學(含完中的初中部)和中心小學每校應至少配備二只標準機房,兩軌及以下的農村小學每校至少配備一只機房。中學每只機房的電腦數為56+1臺,小學為48+1臺,村小為20+1臺。年內全區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學生數與學生用計算機之比要分別達到15:1、10、5:1和8:1。同時,學校要努力為一線教師配備計算機,培養教師應用計算機開展工作和學習的習慣,使計算機真正成為教師教育教學和管理實施的基本工具。要結合學校特色,積極創造條件,推進數字化實驗室建設,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動手動腦能力、實驗實踐能力、探索創新能力。
(二)進一步發揮區域教育優勢,著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建設。
1、以《xx教育信息網》為依托,各校校園網站為基礎,完善滿足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應用與管理、網絡化教研、信息交流等需要為核心的網絡教育平臺和資源群,繼續建好區、校二級資源庫,充分發揮網絡基礎設施的教育和公共服務作用,尤其是重點建好數字圖書館、課例點播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和各學科專題網站,形成具有xx校本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2、充分發揮區域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加快“天一網校”建設步伐,切實發揮名校、名師的力量,建成一個動態發展、覆蓋各學科的網上“新天一”,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
(三)推進教育信息技術普及,提高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效益
1、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以貫徹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為抓手,認真落實省教育廳《關于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分批、分層、分級”的教師培訓機制,整體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
2、通過舉辦教師技能比賽、整合研討、現代教育技術論文、案例和教學設計的評比等活動和通過基于網絡的學科教研、區域資源共建、課題研究、評比競賽等途徑,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中的教學能力與習慣,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對于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
一要抓好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加強教研,全面提高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質量。
二要抓好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競賽活動,以競賽促提高。
三要切實抓好學校“綠色網吧”的建設管理,使其成為學生絡技能、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新場所,成為學校開展新時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陣地。根據區教育局及教研室的工作意見,緊緊圍繞各學段重點內容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小學階段重點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興趣、掌握規范的指法來操作電腦、正確處理好鍵盤和鼠標兩者之間的關系。初中階段要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程的實施質量,在考查試點的基礎上,充分用好考試平臺,重點培養學生漢字錄入能力,各校要以較好的狀態參加__市初中信息技術考查。高中階段要確保課程正常開設,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繼續關心省信息技術等級考試的動態,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落實《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有關要求,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教學水平。同時也要繼續扶持村小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
4、以優化課程整合為目標,積極開展有效整合活動,進一步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效益。
通過規范現有裝備設施的應用和管理有效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降低對教師在信息化應用中的技術要求來激發教師在各個領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裝備設施的積極性,節約教師的時間成本,提高應用的廣度和效益。實現利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開展學科教學的教師要達到80%,信息技術應用的課時覆蓋率要達到30%,做到首先積極整合,同時注意有效整合,最終實現優化整合。
由于基于網絡的信息化管理更具實時性、準確性和開放性,學校必須切實轉變傳統教育管理觀念,主動學習和引進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管理的模式和規范。例如可充分利用信息網絡進行校務公開、教育管理等,實現學校管理信息化、無紙化辦公,促進學校管理民主化,提高辦公效率和管理效能。要花大力氣,進一步提高“校校通”管理平臺、數字化教學平臺、圖書實驗管理系統等應用軟件的使用效率,學校領導和管理人員應帶頭使用,充分發揮其先進性、優越性作用。實踐證明,無論是重點學校還是農村小學,只要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都能彰顯現代管理整合的優越性。
5、加強對區級教科研課題的信息化管理。
20xx年,我區所有區級課題均將實現網上動態、過程式管理,實現網上全程指導,實時積累物化成果。
(四)以“四項配套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學校配套設施。
根據《江蘇省農村初中基本辦學條件合格學校建設意見》精神及區教育局工作安排,按照省“四項配套建設二類標準要求,在全區初中已基本配備到位的基礎上,20xx年xx月前,全區各小學也要求全部達標。其中中心小學達到省二類配備標準,農村小學按照省三類標準配備到位。并通過舉辦抓藥農業培訓活動等形式,幫助學校提高圖書、實驗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為我區在義務教育階段高位均衡發展提供配套保障。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四
回顧上一學年度我校信息化教學工作的進展情況,可喜的是教學信息化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大部分青年教師把多媒體教學當作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教育教學的各方面日常工作越來越多地應用信息技術,現有的信息化教學設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應用。相形之下切合實際的有效的教學資源比較缺少,應用培訓以及研討等管理措施不夠充分。
本學期信息化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提高應用水平,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道路,拓寬應用面積,同時加大管理力度。本學期工作大體規劃如下:
因我校為農村中學,總的來說還是處于較為幼稚的嘗試階段。認清自身不足,加快學習步伐,已成為當務之急。我校主要按以下幾個階段展開來進行:
(一)分層次進行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因我校教師信息技術的水平處在不同層次,差距很大,因此分為初、中級兩個層次先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
(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理論的探究。通過這一過程,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一定理論上的認識,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的教學設計流程有所掌握,有并有意識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三)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與具體學科相結合并評價。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相關理論培訓完成之后,要求各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相關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并在學校相關領導、部門的組織下,在組內、校內開展聽課、評課、總結等一系列教學活動。
(四)進一步提高與常效管理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建立有效機制、在日常教學中、各項常規管理上狠抓落實,突出常效,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升和發展。
(一)資料準備階段。由校領導牽頭,各部門、教研組配合,教育信息技術組落實,準備好學校網站的.各項內容,力求詳盡、有代表性。
(二)構建網站架構,并建立簡單后臺數據庫。由教育信息技術組負責實施。
(三)在發布后,繼續不斷地完善和充實,成為常規管理工作。網站發布后,網站內容還需大量充實,技術細節有待完善,需有關方面群策群力,積極參與。這同時也是提高全員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面的擴大,各種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重要。本學年將就設施使用、人員管理、耗材管理等方面建立相應的制度,以良好的狀態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各專用教室有專人負責,且負責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管理、維護設備的能力,并要填寫好相關的使用記錄及維護維修記錄。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五
堅持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方針,緊密圍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實施綱要》、《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規劃》要求,積極發展學校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探索網絡與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普及和運用,全面促進素質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我校的教育現代化。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大對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充分運用學校校園網,進行資源共享,并將改建中考英語人機對話口語考試室,電腦數與學生人數比為1:8,滿足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需要,使遠程教育資源初具規模。
進一步改善教師辦公條件,實現辦公管理自動化。在每備課組配備一臺電腦的基礎上,鼓勵教師自己購買筆記本,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率。以構建教育信息化網絡為基礎,全力開發、應用教育教學信息資源為重點,以促進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師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在規劃期間建立起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同期水平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全體師生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能進行教學和學習。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的整合,提高全體師生的信息素養。
(一)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1、45周歲以下教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培訓率100%,通過教育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核達標率95%以上,(由于產假等原因未能及時參加)堅持持證上崗,并與評先、評職考核掛鉤。
2、提高40周歲以下教師制作、應用多媒體課件及網絡的能力和水平。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對全體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
3、建好網絡教室,做到學生上信息技術課人機比達1:1。進一步購置新電腦和更換舊機。學校申報蘇州市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學校。提高學生用機的配置。
(二)加強網絡建設,提高資源共享及辦公現代化的效率
1、網絡建設。學校建立校園網,將學校通過網絡介紹給社會,將網站建設趨向規范完整。各教研組都需在網站布置欄目,校園新聞定期更新,各教研組共同網上備課,實行資源共享,籌備學校教學教育資料庫。至20xx年前,學校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實行信息化,人事、教務、德育、總務、財務、資料均上網管理,讓網絡成為師生之間、教師之間交流溝通、實現互動的主要平臺,成為教師備課及實施教學的主要平臺。
2、課程開設。按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高標準、高要求的上好課,充分重視學生技能培養,提高學生從網絡攫取知識的能力,搞好新一輪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推行持證上崗制度,將教師信息化技能列入考核,搞好網絡管理人員的培訓,加強教師運用網絡進行學科整合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師逐步實行電子備課,鼓勵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加強學校信息化教學的教研活動。
3、制度創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學工作的評價制度、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提高各項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
1、校園網硬件設施初步建成,作為廣大教師,他們有使用現代化工作的需求,但又怕用不好,學校應該為他們創設平臺,搭好大框架,使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施展才華,以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繼續進行網管人員和對教師進行校園網應用的兩級培訓,使教師知道校園網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internet技術等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計算機網絡,為學校的教育、管理、辦公、信息交流和通訊等提供綜合的網絡應用環境。
2、繼續對40周歲以下的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使教師都能制作個人網頁。學校在現有多媒體的數量的前提下,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做到班班都有多媒體。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3、建好學校網站
分學科多途徑(互聯網、書籍、報刊、光盤等)收集資料,語、數、英分年級,有專人負責整理,其他教師配合收集。內容可分為優秀教案、作業、個案分析、課外讀物、作文、好人好事。其他學科按照各科的特點,搜尋資料,然后根據篩選添加至網站。對網站進行定期更換、補充,及時發布信息。
4、構建學校行政信息化管理體系,實現無紙化辦公,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1、注重預算,保證投入。
教育現代化建設要實現以教育信息化為重點的轉移。為落實硬件建設,應充分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單靠學校是不行的。力爭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動員社會其他力量。我校擬在今年投入50萬元,今后每年有10萬元的投入。外加社會及政府的投入,對于硬件的建設,我們充滿著信心。
2.健全組織,加強領導
建立一套有領導掛帥、各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發揮群眾智慧制定各崗位的工作責職及各部門的規章制度,建立一套相應的評估機制。
3、培訓在先,建設隊伍。
逐步完成教師培訓工作。辦好學校的信息化教育的專題講座及交流,對作出貢獻的個人進行表揚和獎勵,深入開展教學模式研究、管理模式研究、資源建設模式研究以及創新教育模式研究等,要求每位教師都參與網絡建設及利用。
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的原則。重視信息技術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鑒別真偽的能力,加強網絡安全管理,設置阻擋黃毒等有害信息的軟件。
4.完善機制,加強考核。
將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資源作為全校40周歲以下教師教學基本功之一,并列入師訓、職評、評優評先工作的必備條件。鼓勵各科教師以提高教學時效為目的,運用網絡教學,運用率符合學校量化標準。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六
以區信息中心、信息技術研訓中心、信息科技教研室工作為指導,以學校工作計劃為部署,結合片信息技術教研組開展工作。以改善學校信息化綜合環境為準繩,以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為目標,認真學習與貫徹上級有關精神,努力學習先進的工作方式,提高信息化工作效率,使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達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不斷努力。
(一)加強學校信息化工作管理,進一步推進學校信息化工作進程
1、顯著提高在學校工作中的信息化工作比重。
2、強化信息化工作責職管理細則,提升開展信息化工作的協作與創新意識。
3、結合“三通”要求,作好前期動員與準備。
4、積極申報金山區教育信息技術實驗學校。
5、完善每月一次信息化工作例會制度。
(二)組織學校信息化工作研究,做好實驗,作出切實可行的學校信息化工作基礎平臺方案
1、成立學校信息化工作科研小組。
2、本學期針對學校信息化基礎平臺作研究:
(1)實驗基于ad域的校園網,用活動目錄規劃與整合學校各類信息。
(2)實驗基于sharepoint技術來有效管理信息。
(3)實驗結束后寫好一份實驗報告,規劃一份學校信息化協作工作基礎平臺可行性部署的解決方案。
3、做好實驗研究資料歸檔工作。
(三)完善學校電子閱覽室建設,加強管理措施
1、按上級要求建設好電子閱覽室,保證正常開放。
2、進一步健全電子閱覽室管理制度。
3、組織開展學生電子閱覽活動,并在松小論壇上進行學習交流。
(四)進一步管理與維護好校園網,本學期內部署一個無線網絡結點
(五)加強學校網站建設
1、進一步完善信息采集網絡。
2、規范信息的采集、加工、錄入、審核與發布程序。
3、豐富網站內容,創設教育教學互動平臺,拓展網站功效。
4、建立學校資源庫,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
(六)繼續對學校教職員工進行信息技術培訓
面授與遠程相結合對教師進行辦公自動化與多媒體課件制作培訓。在學校網站中開辟一個視頻與文本資料相結合的培訓專欄。
本學期對全校中青年主課教師出一份電子文檔試卷和中青年副課教師出一份電子文檔教案作一次當場考試,考試成績列入考核中。
(七)抓住有利時機,做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工作
1、組織教師進行多媒體課件制作。
2、檢查每位教師一學期至少有一堂多媒體課,并要求具有多媒體課案和提供給學生較多的整合型電子文本資料信息與聲音圖像資料信息。
3、校級以上公開課盡可能要與信息化教學手段整合來提高教學效果。
4、組織校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課競賽活動。
(八)組織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課外輔導,積極參加各類信息科技活動與作品競賽等。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七
堅持平臺建設與規范管理、應用研究同步推進,優質資源引進與系統性開發并舉的思路,構建“立足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樞紐平臺及資源體系,積極開展應用培訓與研究活動,探索“移動互聯時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的有效方式,為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1、做好一期平臺開發應用。一是與市教育信息中心共同研究、制定市區兩級教育基礎數據庫標準體系,以及市區兩級平臺融通機制;二是按照時間節點陸續完成“一庫六模塊”的開發工作。20xx年1月27日網絡閱卷模塊上線;4月15日招生、招師模塊全面上線;5月30日生態學習資源模塊全面上線;6月30日基礎數據庫上線,7月15日教師研訓模塊上線,9月1日前智慧門戶和區域教育協同管理模塊正式上線。三是做好培訓應用工作。在每一個完成節點上,協助做好平臺使用的培訓工作,讓每一個用戶能夠熟悉每一個模塊的功能與使用方法,便捷地運用到管理、教學與學習之中,真正發揮平臺的應用績效。
2、啟動二期平臺建設工作。在加快一期平臺開發的同時,做好二期平臺需求調研與項目申報工作的銜接工作,力求在完成一期平臺之時,快速啟動二期平臺的開發工作。因此,在上半年(5、6月份),特別要協調好一期開發與二期調研的工作,人員安排、時間安排上都要做好合理規劃,保證整體推進步伐。
3、做好校網絡更新改造。研究制定學校標準化工作環境,為信息化應用打下基礎。20xx年首先完成一期14學校的校園網絡改造,與財政局溝通,建議由管委會計算機中心統一標準、統一規范,最好能夠統一設備的采購,完成更新改造工作,為集約化標準管理到桌面打好基礎,為云桌面應用提供保障。
4、規劃區域無線網全覆蓋。無線網覆蓋是實現“無限學習”基礎,各個學校都有需求。目前,很多學校自行購置無線設備,部署無線網絡,在安全性、穩定性、覆蓋面上都不盡人意,區域統一規劃與部署是趨勢所在。20xx年將積極爭取管委會計算機中心的支持,開展試點應用工作,并拿出無線網全覆蓋的可行性方案,分步推進。上半年還將做城域網審計系統建設,為無線網覆蓋打好基礎。
5、著力生態資源系統構建。生態學習資源平臺建設完成后,集學科教研員與學科骨干教師之力,有計劃地開發“以微課程為核心的系統的、有結構的生態學習資源”將成為我們的重點工作,并借此資源,促進“翻轉課堂”教學的試點與推廣工作。
6、推進項目試點研究工作。繼續做好“基于自主學習任務單引導、微課支持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試點探索;繼續做好“基于移動學習設備的有效課堂構建”試點研究工作,移動學習設備可以是平板,也可能是智能手機,積極思考“智能手機教學”可行性方案。同時,深入探究“未來教室”環境下的有效教學方式,為“未來教室”的建設與應用推廣積累更多的經驗。根據市教育局要求,20xx年園區將完成8個“未來教室”的建設工作,上半年在落實專項經費的同時,統一建設標準,指導學校的建設工作,確保今后能夠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7、組織智慧校園評估工作。根據蘇州市教育局要求,20xx年啟動智慧校園的評估工作。我們將在示范學校申報的基礎上,針對智慧校園的創建標準,組織區內評估工作,并按指標推薦參加蘇州市評估活動。在此過程,我們要引導學校在應用層面有突破,在教學質量上有提升。另外,根據《蘇州工業園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意見》和《蘇州工業園區學校信息化應用考核標準》,啟動學校信息化應用評估工作,整體提升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為更多的智慧校園申報與創建打下基礎。
8、深化信息化培訓與研究。高速公路建好,車有了,貨有了,怎樣把優質的教育送到千家萬戶?信息化常態培訓與應用研究是核心,一是繼續做好教育技術的培訓工作。一方面繼續做好市級網絡在線培訓的組織工作,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師網絡研訓模塊,與教師發展中心培訓處協作,組織好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培訓工作,同時指導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讓廣大教師掌握技術并能靈活使用技術;二是推進常態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融合研究。通過課堂觀摩、研討,以及課例研究等形式,引導教師合理應用技術,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提高教學質量;三是組織好技術保障隊伍的培訓。借助信息化辦的資源,組織區域性技術骨干教師的系列培訓活動,提高技術保障水平。
9、探索云時代的運維體系。園區教育信息化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很高,一開始就采用云架構展開建設,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均使用當前先進的虛擬化和集約化管理模式。而隨著樞紐平臺和瘦終端逐步交付使用,擺在信息中心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就是探索和實踐云時代背景下的新型運維體系的建構,其中包含軟硬件的運維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運維團隊的組建和管理、運維績效評價的研究和優化等諸多方面的課題,以期更好的銜接即將到來的軟硬件交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維生態鏈,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教育信息化運維中保持領先水平。20xx年上半年將開展城域網學校運維試點工作,為推廣運維工作積累經驗。
10、制定社會化資源引入機制。園區教育教育針對目前的社會化資源進行深入調研,形成了一定的思考。我們盡量做到社會上有的資源我們不重復開發,企業能提供的服務我們盡量加以利用。本學期將研究制定社會化資源引入機制和推進路線圖,保障社會化、教育類的高新技術企業能夠參與到教育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中來。20xx年也將在樞紐平臺一期建設里就生態學習系統和app應用中為社會化資源預留接口,并開展試點。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八
根據《xxx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規劃》和我校的學校工作計劃,以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重點,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與素養,建設一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教師隊伍;努力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持續、協調發展。
1、教師主動參加學校提供關于信息技術應用的各類校本培訓(培訓內容見附二),達到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每學期分四期進行培訓,努力提升全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
2、教師自覺運用所學的信息化技能為教育教學服務,信息技術應用課堂覆蓋率達90%或以上。自主設計個人教學資源,每學期上交自主設計的個人精品教學資源(教學課件、教學素材、教學設計、訓練題或試卷)各一件或以上,并推薦優秀資源參加各級比賽。
3、教師自覺更新、完善、創新個人博客。
1、加強學校網站建設,增設教育科研論壇、班主任主任平臺欄目,開展網上教學研究交流研討;規劃重建“少年象棋網”。
2、完善、整合教師個人和班級博客,使博客成為開展網絡教研的信息平臺、工作平臺和資源平臺。
3、繼續加強網絡教學管理平臺資源庫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學校備課組為單位為學校的教學資源庫上傳相關資源(教學課件、教學素材、教學設計、優秀訓練題和試卷)。
4、依托校園網,全面推進教師辦公無紙化。本學期,學校的各類通知、學習材料、相關文件等繼續在校園信息網上發布。
5、依托順德教育信息網,發揮各大管理系統作用,提高行政管理、業務管理等管理水平。
6、加強網絡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積極實施《校園網管理制度》,加強校內計算機的應用監控,杜絕教師在網上聊天、打撲克和玩游戲等不良現象,嚴禁教師利用學校網絡散播不實消息、謠言等。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育管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學習資源,遠離網吧、游戲。努力提高學校網絡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強網站、ftp服務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殺毒軟件對全校計算機的病毒發病情況進行監控,及時查、殺病毒,減少校園網內病毒的傳播,保證學校網絡暢通。
1、信息技術教育已成為學生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我校三至六年級每班每周開設2節信息技術課,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上機操作實踐,教務處還安排了三年級每周至少1節課到電腦室上機實踐操作,四至六年級每周2節課都必須到電腦室上機實踐操作。為了保證信息技術課的質量,學校為每年級教學制定目標(具體目標見附三),任教信息技術課的教師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必須讓85%的學生達到已定的目標。
2、加強“機器人比賽、logo比賽”輔導,在輔導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訓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培訓責任到人,力爭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具體見培訓計劃及實施方案)
商討并建立較合理的教師信息化技能的評價機制(具體見附四),確保教師自覺學習、應用信息化技能,讓信息化設備更充分地為教學服務。
附一:各周工作安排:(初步規劃,以實際情況公告為準。)
第一周:1、制定電教各專線計劃
2、檢查修護電教設備
3、更新調出調入教師網上信息
第二周:1、建立一年級新生、二至六年級插班生的電子學籍檔案
2、審批調出調入學生
3、挑選精英學生參加比賽培訓。
第三周:1、召開電教組成員會議,明確各成員的工作職責
2、商討并建立教師信息化技能的評價機制
第四周:制定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內容
第六周:第一期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
第八周:第二期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
第十二周:第三期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
第十四周:第四期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
第十六周:教師自制課件作品展
第十八周:學生電腦作品展
第十九周:信息技術課程考核
第二十周: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總結篇九
為進一步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提高全校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圍繞縣信息化工作的重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計劃。
學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信息化工作辦公室,陳艷紅同志任信息化辦公室主任,王立娥任辦公室副主任。
組長:張繼凡
副組長:毛棟才、孫炳照、李啟新、熊燕、余榮華成員:陳艷紅、方勇軍、季芳、王智、鐘偉、王立娥
1、重培訓
在教師現有信息技術基礎之上,著重對教師網絡資源合理利用、微課制作等方面進行培訓。
2、重實踐
全面實行網絡空間備課,提倡原創備課。針對教師資源上傳、資源共享、資源應用等方面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提倡教師根據實際合理利用資源進行有效教學。
3、重講評
制定教師空間評比細則,完善學期講評制度,每學期評選出優秀空間10個,信息化建設先進個人5個。
9月份:
1、制定本學期信息化工作計劃;
2、全體教師空間建設的數據統計,完善學校機構空間;
3、組織全鎮新配“一體機”的培訓;
4、編制《城關中心小學教育信息化簡報》
10月份:
1、組織一次教師空間檢查;
2、開展全校教師教育信息化論文競賽;
3、教師培訓
4、編制《城關中心小學教育信息化簡報》
11月份:
1、組織一次教師空間的檢查;
2、迎接縣空間“十、百、千”的評選活動;
3、編制《城關中心小學教育信息化簡報》
12月份:
1、機構空間各欄目資料的整理;
2、教師空間各數據的調取和整理;
3、迎檢。
4、編制《城關中心小學教育信息化簡報》
元月份:
1、學期優秀空間評選;
2、學期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