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一
2兩漢時期的抗擊匈奴的名將領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與中原王朝抗衡。
3西漢初期,漢王朝對匈奴采取了和親政策,這是因為當時漢朝的國力不夠強大。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一次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這次戰爭的漢軍統帥是衛青和霍去病,戰役發生的地點是在漠北地區,這次戰爭后,匈奴無力再與西漢抗衡,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5漢武帝雄的大一統在軍事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6漢朝與西域的兩種主要關系是戰爭關系及和親友好相處。兩者都有積極的作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使邊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發生在漢元帝統治時期。漢匈和親,為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7霍去病的功績:
他把國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個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跡遠至北海,將萬里祁連山、焉支山、陰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漢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驅趕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萬國來朝。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二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叫西周。
小練習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始于
a、禹建立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
c、啟利用家族權勢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d、商湯滅夏以后
2、商朝的起止時間是
a、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歷曾多次遷都,盤庚將都城遷到
a、陽城b、亳c、殷d、鎬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三
2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6、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后代稱為"五谷"(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最早的是齊桓公。
成語典故"不計前嫌"有關的是齊桓公,"退避三舍"有關的是晉文公,""一鳴驚人"有關的是楚莊王,"臥薪嘗膽"有關的是越王勾踐。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晉文公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3、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后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并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后中間)七雄并立的局面。
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是長平之戰
34、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牛耕開始開始使用。
35、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四
夏朝和商朝
①約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兒子繼承了位子,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的建立標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③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成湯發動推翻夏朝的戰爭。大戰與鳴條。成湯建立了商朝。
④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從此,商朝的都城穩定下來了。
⑤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流域,北達遼河一帶。
⊙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а農業生產規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в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青銅冶鑄,玉器制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d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西周的興亡
1: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領導了滅亡商朝的戰爭,大戰與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鎬京(今天的陜西西安西)歷史上稱為西周。
2:分封制: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就是分封制。封國的統治者叫國君(一般稱諸侯)。享有統治和管理封國的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等義務,否則將受懲罰。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姓姬的封國有53個。
4:西周末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
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爭霸的原因:a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出現嚴重危機。b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而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當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4:齊桓公首霸條件:
①:任用政治家官仲為相,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國力強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③: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5:齊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會盟,當上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霸主。
6:齊桓公后,晉楚爭霸。晉楚軍隊在城濮進行決戰,晉軍戰勝,晉文公稱霸,后來,楚國強大起來,楚莊王北進中原,在鉍打敗晉軍。楚莊王稱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和越國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吳王闔閭任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為將軍。進攻楚國,五戰五勝,吳王闔閭稱霸。經過長期努力。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成為春秋的最后的一個霸主。
8: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是春秋時期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
戰國七雄
1:春秋之后,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時的諸侯國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2:戰國時期的戰爭:
①:七國之間戰爭不斷。
②:兵器得到改進,步兵和騎兵取代車兵,成為主要兵種。
③:各國組織軍隊在都城和邊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戰爭激烈,規模很大,發生了“圍魏救趙”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戰國時期出現孫臏、白起等著名軍事家。
3:合縱與連橫:a(合縱原因):戰國中后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造成威脅。b:(合縱內容:)六國有“合眾勢以攻一強”的意愿,并因此進行合作,包括聯合出兵進攻秦國。歷史上稱這種策略為“合縱”。c(連橫的原因):秦國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d(連橫的內容);秦國采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于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歷史上稱為“連橫”
4:合縱與連橫之爭是戰國紛爭的重要的內容。
商鞅變法
背景:秦國相對落后,東方六國看不起秦國;,土地被魏國占領也無力奪回,秦孝公深感恥辱,決心變法圖強,改革內政,發布求賢令,招攬人才。時間: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
1,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
2,重農抑商。
3,獎勵軍功。
4,遷都咸陽,推行縣制。
5,嚴明法令。
性質: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影響:
1,舊的制度被廢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秦軍的戰斗力大大提高。
3,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五
文化代表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觀念社會組織生產活動
元謀人約170萬年打制石器會使用火采集、狩獵
北京人約70-20萬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會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獵
山頂洞人一萬八千年和現代人基本一樣打制石器磨光、鉆孔人工取火審美氏族采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制造工具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時間生產工具房子畜牧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約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欄式家畜紡織陶器
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約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頭半地穴式豬狗紡織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于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谷。
時期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出現青銅器
夏朝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朝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周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于祭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后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編輯以備借鑒。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六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后,商朝統治穩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
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于湖北隨州。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于此書。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七
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也稱"銘文"、"鐘鼎文",比甲骨文規范。
"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創始人春秋晚期孔子)
道家學派:戰國時期代表人物莊子(創始人春秋晚期老子)
墨家學派:墨子(創始人)
法家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子
兵家:戰國時期孫臏(創始人春秋晚期的孫武)
孔子:春秋晚期,魯國人。
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思想:
①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②教學方法:注意"因材施教";
③學習方法: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溫故知新"。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記載孔子言論的一書。
孔子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大。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八
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變法。
內容: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理解: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封建經濟和建立封建統治的需要,又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確立。對戰國時期的社會轉折起到促進作用,商鞅變法的目的和效果達到高度統一。所有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改革和變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都江堰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九
(1)時間:960年。
(2)建立者:趙匡胤。
(3)都城:汴京。
(4)發展:北宋政權建立后,陸續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廣大地區。
(1)民族:契丹族。
(2)時間:916年。
(3)都城: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4)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5)發展:契丹→遼。
宋遼并立時期雙方經常進行戰爭,1004年,遼軍大舉進軍北宋,遼軍前鋒直指檀州,威脅到北宋都城的安全。
在寇準的請求下,宋真宗抵達檀州,宋軍士氣大振,重挫遼軍。
次年,雙方訂立合約,: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遼“歲幣”。史稱檀淵之盟。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十
1、七國形成:
(1)三家分晉:趙、魏、韓(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
(3)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2、社會狀況:兼并戰爭
(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2)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戰爭結果: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秦國成為盛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
(4)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戰國七雄——相互兼并:時期戰國主要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交戰國家魏、趙、齊典故圍魏救趙影響魏、齊秦、趙減灶計紙上談兵齊國強大起來東方六國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比較:春秋時期目的爭霸(成為霸主)戰爭特時間短、規模小、次數少點軍隊數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能決定戰爭勝負量稱霸方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式。
戰國時期兼并(統一全國)時間長、規模大、戰爭頻繁幾十萬大軍,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甚至幾十萬強者吃掉弱者,進而統一中國二、商鞅變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發展需要: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4、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縣制,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是后來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國富)
(3)統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兵強)
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以及各諸侯國變法——中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個人敢于與舊勢力堅決斗爭。
★★商鞅具有的品質:堅持真理,不畏艱難,敢于和頑固勢力作斗爭,勇于創新,為改革不怕犧牲。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4、影響:
(1)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2)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后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后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2、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橫向聯系的學習方法既要體現在總復習中,也應貫穿于每一節課的學習訓練過程中。老師每講到一個可以類比的歷史知識時,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提示回憶所學的相同、類似的歷史知識,然后加以分析對比,把類似的歷史知識歸納到同一條記憶鏈條中去。
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投壺禮來源于射禮。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思維導圖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篇十一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2、距今約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的生活。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和長江流域的。
2、距今約年的半坡聚落位于,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飼養,還經常去。他們開墾耕地用、收割莊稼用、,加工谷物用、等。
3、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和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飼養、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他們在這些工具上,這是工具制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式的。幾千年來,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1、相傳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是中化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他還發明,開辟,使人們互通有無。
2、相傳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發明了。
3、距今約多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部落聯盟。
4、和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黃帝之后過了很久,、、先后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6、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后人稱之為“”。
7、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領導人民,,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的出現。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是以、和為代表。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也開始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國的有、、和。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