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平均數教后反思篇一
1、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課件、統計。
“1”:說一說題目說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處處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淺)
“2”:自己看題,同桌討論。
全班交流:
你認為哪些平均數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1、“3、4、6、7”題。
“3”:從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獨立解答(1)、(2),全班交流。
“4”:
(1)先算一算三年級平均每組植樹的棵數。
假如是6棵呢?為什么?
看著這張統計圖,你能不能給出平均數的范圍?
(2)哪些小組植樹棵數比平均棵數多?哪些比平均棵數少?
“6”:(1)同桌討論,可以怎么估計?
介紹自己是怎么估計的。
(選取6個數據中處于較中間位置的一個,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補少后是否和它較接近,進行調整,學生有合理的方法也應給予肯定)
(2)你還能說出這個小組同學身高的哪些情況?
“7”:獨立練習。
“你還發現什么?”盡量讓學生從多角度說一說。
2、“5、8”題。
“8”:先說一說這一題的解決過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記錄、解答問題。
“5”:課堂上老師指導說清要求,課后學生完成。
學生計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學生計算(78+80+81+82)÷4 約為80分
看一下評委給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這個情況,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有一位評委打分過低,所以為了保證最后的結果更客觀、公平、合理,一般在評比打分時,會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
教學后記:第一題學生討論十分激烈,最后還是得出了結論,下水是會有危險的,因為深水區可能會超過145厘米。由此強調,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的中間。
平均數教后反思篇二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對有關的數學內容進行探索,實踐和思考的過程,所以學生應當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教師首先應考慮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創新,教師在發揮組織,引導作用的同時,又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臨下的“統治者”、“管理者”。
基于這些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采取用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引入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目的是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解決新問題,直接參與到概念出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而嘗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是以一個參與者的角色出現,和學生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享學生每一次成功的喜悅,其次才以引導者出現,善于捕捉學生每一次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在學生陷入困境的時候再及時給予點撥,使學生自始至終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為了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樂趣,在概念的再認識過程中,我把問題交給學生解決、抽象概括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充滿情感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與欣賞中認識自我,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課堂開始通過問題情境,抓住新知識的切入點,使學生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們有興趣的進入數學課堂,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接下來出示的問題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沒有問題,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問題2的設計是為了引出本節的課題,引入加權平均數的概念,并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比較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區別,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認識平均數,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整體上把握知識、發展學生的辨證思維。
在新知介紹這個環節上,我感覺自己講的較多,因為概念相對較難理解,所以唯恐學生自己理解不透,這是以后應該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在練習的設計上兩道練習以別開生面的形式出現,特別是問題2招聘員工這個問題,設計上與課本有所不同,我的設想是經小組討論后,決定錄用誰,各小組給出權重,并計算驗證是否合理,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深對權的理解,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并從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在這一環節,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與錯誤,因此在課堂上,我特別重視對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給予鼓勵。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讓學生通過總結反思,一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歸納,總結的習慣,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二也是為了激起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力爭用成功蘊育成功,用自信蘊育自信,激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我覺得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在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上也把握得不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當然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課堂。
平均數教后反思篇三
教學完這節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從本節課的優點、存在問題和我的收獲三方面來談一談對本節課的反思內容。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還是練習鞏固部分,都為“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一重、難點展開,力爭每個教學內容都踩在教學目標的點上。
二、練習安排充分讓學生參與,并加入判斷題練習。練習1:筆筒操作題,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練習2:估算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注重學生動腦思考根據平均數的規律解決問題;練習3:判斷對錯,注重學生的動口說,讓學生的學習外顯于語言;練習4: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列式計算,注重學生的獨立動手解題能力。總之,練習的設計充分讓全體學生參與,使每一個學生對教學重難點都得到鞏固、深化。
三、問題設計細化,引導自然到位。上這節課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斷修改,問題的設計都在不斷改變、改進,總在思考,某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提出,學生會更明確,引導會更到位,對問題的揣摩細化到每一個詞、每一個字。例:在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運用移多補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時,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用移多補少法,因為還沒學,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可以用這種方法,再總結出移多補少法。那么這個問題到底該怎樣引導提出呢?我反復揣摩、思考,最后對學生提出:我們怎樣移動方塊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知道要用移多補少法。確實,問題設計細化,能夠使引導自然到位。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節課在教學“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時,經討論、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是7,接著讓學生討論平均數“7”和每個男生套圈個數間的關系。學生說到:7是中間數、7比9小比6大。學生說到這里,其實已經把平均數在一組數據中的規律說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師的卻還不滿足,總想讓學生總結的和老師教案所預設的準確的數學語言一樣,實際上,又喊了兩個學生總結,也還是不能像老師所想像的一樣能夠準確運用難度較大的數學語言。其實這時,學生表達完正確的規律意思后,教師接著出示準確的數學語言規律,讓學生大聲讀一讀,教學效果就會很好,不應急于求成。因此,有難度的數學語言,對學生的培養一定要循序漸進。
二、 在教學過程中沒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為本。
由于上課時使用的預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課時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夠靈動,不敢對教案擅自改動,一旦教學實際與原來的教學設計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緊張著急。
在進行練習2時,請學生估測三條絲帶的范圍,學生估測的數值不對,不符合平均數的規律。這時,教師就有些緊張,因為備課時根本沒有想到學生對此題的估測會出現問題。其實,這時,教師正好可以借機再強調平均數在一組數據中的規律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確估測,這樣,既能起到強調難點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導學生解答此題,使難點迎刃而解。結果呢,教師因為教學實際和教學預案不一樣,一著急,草草了事,這一環節就略顯緊張和不踏實。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于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平均數教后反思篇四
1。 在備課方面,準備不夠充分,備課太粗糙,一些預設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比如在討論王云投中的7個和平均成績7時,沒有作出預設,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作出精準而具有引導性的反應。課上題與題、話與話之間的過渡語準備不足,習題出現的有點突兀。
2。 在上課方面,課堂氣氛過于緊張,學生不夠活躍,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緊張,讓部分學生過于拘束,氣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討論過程中,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討論,蜻蜓點水般跳過了本節課的難點,致使有些同學不會用適當的語言去解釋后邊游泳池和平均壽命兩道實際問題。這一段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說,去解釋,當然,在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簡單,沒有更深入的去說,當學生說到平均數只是一個平均水平,僅此而已,還需要再補充:有些數比平均數高,有些數比平均數低。
另外,在比較投球比賽兩個組哪個組的成績好時,沒有讓學生充分去說透,在學生達成共識,沒有爭議時,還可以繼續問,讓生生之間互相爭論,緩解課堂氣氛。在學生發表個人見解時,不要給學生任何贊同或不贊同的意見,讓生生互動。在討論中得出答案。
綜合一整節課,節奏稍微有些快,當學生達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時,就此停止,立馬公布答案,導致有些反應慢些的學生思維跟不上。以后上課要收弛有度,快慢得當。
平均數教后反思篇五
本周,在學校領導的精心安排和布置下,學校老師同心協力高標準的迎接了20xx年上半年視導聽課組的檢查。我也在學校安排下,向領導和老師匯報了一節數學公開課。
通過對這節課的自我反思,我覺得,雖然這節課是一節成功的課,高效的課,也是得到了老師和領導的認可,但是,細細進行分析,還是能找到很多的漏洞和遺憾。
首先,在進行本節平均數的處理中,我覺得還是沒有將問題更大膽的放手給學生,將問題的解決和反思歸納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的合作交流中,相互協作,相互競爭,共同解決。
其次,對本節課的課本知識的挖掘,就像教研員劉朝紅老師說的那樣,沒有將自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加入到學案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去。還是只是謹慎的遵循著課本原有的知識布局,按部就班的上課,謹慎有余,創新不足。
另外,對課堂的預見性不足,沒有更好的在已有知識解決的前提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認知力。
綜上來看,學校在鼓勵進行課堂改革的過程中,雖然我的確在課堂教學和教學成績上也取得了一些收獲,但是,對教材的挖掘、創新我差的很遠,把握課堂改革的能力我差的很遠。課改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希望我的課改能少走點彎路,別耽誤了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