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你為了誰工作讀后感篇一
作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就是學習者,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他們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比較分散,零散的。正是因為這樣老師更加要多聽到幼兒的聲音,抓住孩子們聲音中的教育價值,開展有效地引導。
在教育環境中的談話對象包括教師和幼兒,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與幼兒談話的過程中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用自己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拓展幼兒的思維。有時候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
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在教育環境中開展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促進幼兒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互相交談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際關系能力的發展,又是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互相協調的過程。
在教育活動中,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予幼兒一定思考的時間,便于幼兒思考、組織自己想要說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組織語言能力的發展,如果急于讓幼兒交流、回答,反而會讓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影響交流效果。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與幼兒交流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幼兒才會有交流的興趣,讓交流更加順利、更加深入。讓交流的話題更加具有針對性,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教師不可能立馬精準地分析出幼兒的興趣點,談話的方向等,因此需要教師在與幼兒交談后,將幼兒交流的主要內容記錄與反思,只有這樣,在下次談話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話題。
談話是一種最簡單的交流方式,但也是最難的,與幼兒談話的技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磨練。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你為了誰工作讀后感篇二
95歲的松下幸之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像我這種才能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比比旨是,我之所以能成功,其中關鍵一點就是對禪的領悟。”一位日本禪學家將松下的話解釋為:不通禪理,生活乏味;不明禪機,難成大業。
那么,什么是禪?索達吉堪布在他的新書《你在忙什么》里說:“安住于法性才叫禪。”就像《六祖壇經》里的解釋,“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于平靜中”。
在社會高速發展,俗世紛亂復雜的今天,找尋內心平靜,談何容易?不求學,就沒有好工作;工作不好,就娶不到心愛的姑娘;結不了婚,就無法使父母安心。生活像團亂麻,問題層出不窮。于是,索達吉堪布向我們提出了一條人生建議:如果把禪當成一種習慣,世間的事就容易解決多了。
索達吉堪布生于甘孜藏地,年逾五十,是四川省喇榮五明佛學院法師。他學識淵博,心智深邃,是位浮躁社會難尋的精神導師。著有《做才是得到:索達吉堪布給你點滴加持》、《殘酷才是青春:索達吉堪布教你珍愛痛苦》和《生命的真相》等書。
本書是堪布在國內各大高校的演講集。面對象牙塔里的精英學子,他始終在強調“我”與“心”的關系。所謂修行,就要學會放棄自我。無論身體多忙碌,根本在心。
胡蘭成說:禪是一支花。對于每一個研究禪宗的人來說,禪都被賦予獨特的見解與詮釋。在本書里,索達吉堪布從現代人為財所累的“禪與財富”講起,直到鼓勵人們聽從內心召喚的“只為一顆心”而止。書中十二章節的內容,包括詰問愛情的“問佛陀情為何物”、談論現實主義的“科技時代的佛法”、指導當下生活的“減輕壓力的智慧”……這些話題幾乎貫穿了人世間所有的思想角落,令人不由自主地重新定義幸福與快樂。
這是一個“崇尚個人奮斗”的年代。所有人都標榜個性,突出自我。可索達吉堪布卻竭力規勸眾人去“忘我”,忘我即利他。我們耳熟能詳的佛語,諸如“菩提心”、“慈悲”和“菩薩”都隱含著佛教的核心,“就是利他,希望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的本意是勇敢的心。勇敢是一個主動的過程。真正的勇敢是去幫助別人,甘愿自己承擔痛苦。放下“我執”是艱難的,因為你放下的也許是情感、金錢或者地位等誘人的享樂。可通過“忘我”的快樂去感受所有人的快樂,那種愉悅是“失去”的得到。
索達吉堪布說,“幸福的根本是心”。眾生平等,其實無論貧富美丑善惡,我們的喜怒哀樂是相同的。如果有朝一日你被問及是否幸福的時候,堪布的妙語或許會為你提供回應,“知足,就是獲得幸福的藥方,有了它,哪怕人生過得平淡無奇,照樣可以品味幸福”。陳文茜曾告誡年輕人“理性的叛逆”,而堪布想說的是“有限的欲望”。學會控制欲望,才能掌握內心,最終使心回歸平靜。
倘若我們相信生命輪回,永無止境。那么修禪,便是“我”和“心”的雙重修行。索達吉堪布說,如果把禪當成習慣,“心”安寧了,“我”就快樂。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你為了誰工作讀后感篇三
“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解釋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是出自于《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的一段話。在日常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當老師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時,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才會更加有效與科學。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將自己的理念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學習與你的兒童觀”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發生了共鳴:
在這個觀點中最突出的幾個字是“主動建構”,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便捷”,實施了所謂的“主動”學習活動,以便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學習。事實上,主動建構主要體現在幼兒的興趣、教師的語言、教育環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嘗試自己的想法,從思考中、實驗中獲得有益的經驗,促進自身經驗的建構。
幼兒的學習并非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戲中超市、醫院、娃娃家等,幼兒先前對這些區域、材料、角色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材料和環境的輔助,幼兒會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兒已有能力或經驗的基礎之上。
學習并不是憑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學習到真正的經驗。“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學習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例如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對于喝光牛奶的包裝袋、班級水龍頭水流的大小等現象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幼兒親自動手擺弄,在真實的環境中探索發現,積累經驗,這時的學習才是真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學習,幼兒才會更有興趣去探知與學習。
科學的兒童觀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發展的平臺,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快樂學習的經歷,促進幼兒自主構建經驗,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同時,科學的兒童觀不是一塵不變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指導實踐。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你為了誰工作讀后感篇四
《老師,你在聽嗎》在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為恥”,這讓我們深切的感悟到創設對話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種對話的學習環境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孩子對話的正確解讀。
麗薩·波曼女士告訴我們要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盡管方法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對話的理解都可能隨時間、觀點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我們中班曾經來過一個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會說話,經常動不動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剛開始時覺得這孩子比較任性,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感覺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邊上的孩子影響干擾了他的活動,引起了他的不滿情緒,而他的語言發展又明顯比同齡伙伴緩慢,不能清楚、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產生了煩躁的情緒,想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達到目的。隨著對洋洋的看法的改變,我們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發生變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以為孩子僅僅是任性所致,而反復提醒洋洋,讓他不要吵鬧,不要躺在地上,以免著涼和弄臟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時鼓勵。而是主動觀察、耐心詢問,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
而將對話看成是一個整體,保持對話的整體性,是因為每個說話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們的對話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作者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解讀兒童語言的策略,包括可視化、自我提問、聯系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給植物澆水的小宇,一天跑過來這樣問我:“老師,我們的植物是不是讓阿姨澆水?”我聯系他先前的經驗,想到他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他今天忘記澆水了,在暗示老師他要去給植物澆水。自我提問法讓我們盡可能地提出更多的問題,拓展思維,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話語的意思。
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審視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學會解讀兒童的對話,不斷反思,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夠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工作者。
你在為誰工作讀后感你為了誰工作讀后感篇五
《老師,你在聽嗎?》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并盡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對話;內心給兒童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不了解兒童而忽視他們的想法”等的做法。從而讓自己更進一步理解“兒童有一百種語言”的含義,形成正確的兒童觀。
每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一百種語言不是整齊劃一的,存在差異,我們應用心讀懂孩子的語言,允許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發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認真傾聽兒童的語言,從傾聽中學會關注。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種行為背后存在著內在需求,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注意身邊的每一個孩子,以職業者的敏感對孩子的言語、表情、動作、行為等全身心關注。我們只有通過觀察,對話,才能了解孩子的經驗獲得、能力發展、心理需求、學習方式,才能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進而尋找有效教育的切入點。
認真與幼兒對話,從對話中學會溝通,從解讀中學會了解。兒童有一百種語言,孩子的語言會告訴我們他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透過孩子眼里的萬花筒來看世界,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每一個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話,都標示了一個五顏六色、富有詩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們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規、聽指揮。假如我們總是用成人的標準評價孩子的創作、孩子的行為,假如我們對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勵,孩子的創造潛力就會在我們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盡。
《老師,你在聽嗎?》它告訴我們要積極傾聽、支持幼兒,鼓勵幼兒敢說、想說,勇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讓我們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者,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發現他們絢麗多彩的世界,多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內心需求,用愛呵護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溝通理解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