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1
好動的孩子來說,像我,看書就有點“遭罪”了。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邂逅了一本好書。不久,我懂了,看一本好書,“遭罪”也是快樂的。
記不得是哪天了,閑來無事,我便尋思著去書店轉轉。書店里,我一個不小心,碰掉了一本書。我將它拾起,眼前一亮,“吶喊”兩個字映入眼簾。《吶喊》這本書我是聽說過的,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嘮叨過,只是真正看到這本書,這還是頭一回。我懷著好奇,索性將書打開……
《吶喊》的作者是魯迅先生,全書分為許多章節,由《孔乙己》《阿Q正傳》等一系列小說組成。魯迅先生創作《吶喊》,據說其本意是為了揭露“人吃人”的黑暗現實,是為了喚醒當時庸俗麻木的世人。在那樣的社會里,好人為了自保,經常會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進而變得自私自利、虛偽狡詐。像書中的孔乙己、阿Q,他們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孔乙己為了生存而偷盜,阿Q為了活著也變得隨波逐流。魯迅先生通過自己的小說,那些人,那些事,將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再一一進行無情的鞭笞。書中的底層人物,他們自知生活的苦痛,可面對黑暗勢力的殘酷壓迫,他們卻又逆來順受。魯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節,讀過他的書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喜歡這本書,讀完之后,我深深敬佩魯迅先生的為人。社會黑暗,在整個文人階層“萬馬齊喑”的時候,魯迅先生獨樹一幟,用文章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用文章去喚醒稍有良知的中國人。
聯想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依然有著眾多的庸人,他們冷漠、麻木,對什么都缺乏熱情,他們篤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比如在公交車上,不少的年輕人見到老人、孕婦都會把頭扭到一邊,裝作什么都沒看見,連基本的公德心都沒有了。有些人更是認為這個世界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活充滿了競爭的壓力,幫助了別人,自己就會多一份壓力。試問,在人性丑惡依然存在的世界中難道就不需要“吶喊”了嗎?“吶喊”肯定是需要的。
我們常說“好讀書,讀好書”,如果不是《吶喊》,也許我還是個不愛看書的孩子,更不用說“讀好書”。邂逅《吶喊》,我不敢說收獲頗多,但是我明白了讀書的意義在于自我激勵:即使面對殘酷現實也要做一個正直的、敢怒敢言的人!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2
暑假中,我讀了一本頗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覺中,就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最親密的朋友,一個似曾相識的老友。
《朝花夕拾》,聽名字就有一種很深奧的感覺。“朝花”,“夕拾”,分開來讀,“朝”對“夕”,“花”需“拾”,早晨的花傍晚拾起來,又反復的去讀,一遍又一遍,好像漸漸明白了,這寫的是作者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從“朝”到“夕”,寫出了時間的遷移。
初讀《朝花夕拾》,只是對其表面有所感觸,細讀品味,便覺得另有一番風味。這本書主要寫了作者魯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字面上就覺得有一股仙氣,能夠讓人浮想聯翩,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深刻的。
百草園是作者魯迅家的一個園子,不過早已賣給朱文公的后代了,但這可是作者小時候的樂園,充滿了童趣,你看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葚,無一不是鄉下的田園風光,這或許就是作者所羨慕的一種生活吧,就像閏土那樣可以捕鳥的生活。
三味書屋,聽名字讓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兇猛”,它是作者學習的書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書先生,嚴厲的好像隨時就要噴三昧真火一樣,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想必正是這樣,才成就了魯迅這個偉人吧。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3
當時翻閱目錄時,第一眼就看到這個題目,我便有了想看看這個《二十四孝圖》的想法,我就是想看看這二十四個孝子是怎么樣實行自己的孝道的,那層面我認為應該很感人吧。可是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讀了這《二十四孝圖》,我并沒有被感動,取而代之的卻是憤怒,震驚,氣憤。例如“郭巨埋兒”吧。郭巨因為家里窮,便決定把剛出生的第三個兒子埋到已經去世的父親的墓里,當陪葬品。他被抱在母親的臂膊上,而父親正在挖坑準備埋了他,這是多么的可悲啊!幸好后面挖到了黃金,不然都不知道那孩子該怎么辦。這簡直就是把肉麻當“有趣”!
還有一個讓我反感的就是“老萊娛親”了,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玩鬧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懷里的小孩子,是有多大的差別啊!老萊本應該拿一根拐杖,安度晚年,卻拿著撥浪鼓,還在地板上像小孩子一樣玩耍,真是惡心啊!這簡直就是裝模作樣!這樣并不能討父母歡喜,反而侮辱了孩子。這簡直就是“扭曲了前人,教壞了后人!”的行為!
這就是孝嗎?錯,大錯特錯。這是他們借著孝來實現自己的私念而已。可見,這摧殘性命的“孝”是多么可怕啊。一個個多么無辜的性命就這么的沒了。
這些這是以前殘酷的社會的冰山一角罷了,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否如意呢?那些幫助他人的人反而變成可傷害他人的人,這讓許多人熱愛幫助的這顆心都逐漸消失了,碰瓷這一類已屢見不鮮。還有些人為了錢,做一些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事。還有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把別人踩在腳下。
我們作為新一代人,更應該好好學習,努力報效祖國,共同建造美好新時代。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4
自從看了《朝花夕拾》,我就想要為魯迅“開通”一個微博,因為,我也有一個微博。
微博是個講故事的好地方。把自己的故事講給網絡信號那端的人看,離得那么遠卻又感覺那么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放松。讀《朝花夕拾》之前,一直以為魯迅是高高在上的人物,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偉人也曾經如你我一樣,也有少年時,也渴望被理解被認同。如果魯迅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他會不會像我一樣開一個微博,把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與大家分享呢?我選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部分故事情節,用少年魯迅的口吻講出來,加入了一些現在流行的網絡語言,讓魯迅也過一把當“網絡少年”的癮。
另一方面,做這篇新穎的讀書筆記,也希望能夠與大師做一次“心靈溝通”,讓自己也做一次“少年魯迅”,切身體會他的學習生活。
以后若是有時間,我會多寫一些這樣的東西,分享到自己真正的微博上,你肯定喜歡。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5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屬于散文。《朝花夕拾》就像是魯迅先生的個人生活編年史。里面記錄著魯迅先生生活的一些很精彩、很有意義的片段!
《朝花夕拾》,富有者豐富的情感以及對于某一些事物的看法。一篇篇文章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讓人感覺所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真實。整本書由內而外散發出了一種童年時代的天真之氣!
我從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魯迅先生那清晰、明了、簡潔的寫作手法。魯迅先生用他那獨特的筆調,記敘了他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好友的摯誠懷念,還很深刻的給予現實社會思考。
魯迅先生在寫到美好回憶的同時,也寫出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性審視。所以,《朝花夕拾》是一本蘊含著特殊韻味的散文集。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另一篇則是《二十四孝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喜歡魯迅先生在開篇不久,所運用的種種修辭手法:擬人、比喻,以及排比,運用的一位自然靈活。在用了諸多修辭手法的一段中,描寫出了“百草園”的許多事物。精彩的修辭,使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變得活靈活現。
《二十四孝圖》,我喜歡魯迅先生運用的諷刺與批判的藝術手法。這“二十四孝”中,有:孝感動天、清嘗湯藥,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彩娛親、賣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因為“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而這一篇,又重點的講到了孝道,所以我格外喜歡這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6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仿佛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范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有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征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贊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后,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后,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為我買來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后,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總體來說,《朝花夕拾》是一本好書!雖然很難讀透其中的道理,但是值得一讀!因為這是一本蘊藏著深刻韻味的書籍。
朝花夕拾吶喊讀后感受篇7
這本書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魯迅寫的。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因為他的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教育)。
書名中的“朝花”指的是——名少年兒童,“詩”指的是魯迅題材的寫作時間和方式。這本書《在黃昏中尋找花朵》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導讀,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本質。
魯迅對貓的仇恨表現在《狗貓鼠》。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現在,當我談到我對貓的仇恨的原因時,我覺得理由是充分的、公平的。一、它的性情不同于其他猛獸,它們捕食鳥和老鼠,總是不肯咬死,一定要玩著,放開,抓著,抓著,放開,直到玩累了,這才吃,挺著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著弱小的壞脾氣。第二,不是和獅虎有關嗎?但是有這樣的撒嬌!”由此可見,魯迅討厭貓,是因為貓欺負弱者。這是一篇用事物來描述人的散文。諷刺一些人有貓的特點。一旦他們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缺點,就想盡辦法慢慢折磨別人。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風箏》,里面講的是魯迅小時候不太懂童心,覺得玩風箏的孩子長大了一文不值,就這樣把弟弟辛辛苦苦做的蝴蝶風箏弄斷了。長大后在一本關于孩子的外國書上看到,游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他們的天使。后悔又想彌補,但他也留了胡子。被問到這件事,他完全懵懵懂懂,也沒有抱怨。遺憾深深埋在魯迅的心里。現在有這樣的事情,大人認為沒用的東西學習就是垃圾,扼殺孩子的天性。
《朝花夕拾》是一本很棒的散文集。買了同心出版社。封面很美,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