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博客篇一
1、注重從生活中的素材創設情境。莊老師在教學中,搜集了自行車、房屋、電線桿等素材,讓學生對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通過出示三組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哪組是三角形,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判斷。
2、注重動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學中,莊老師首先讓學生用三根同樣長的小棒進行拼擺,再用四根小棒同樣長的小棒拼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三根同樣長的小棒,只能擺出一種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擺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兩種,從而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征,這對于學生的深層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別深刻,還應圍繞三角形概念的特點:一是三條線段;二是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讓學生畫一畫三角形,從而知道三角形不僅有三條線段、三個角、三個頂點,而且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也就是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然后通過出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具體判斷哪個圖形是三角形,為什么,從而明確三角形的概念。這樣,對于鞏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畫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畫三角形的高,具體畫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條底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重合,然后沿著三角形的頂點向底邊畫一條垂直線段,頂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博客篇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內容。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讓學生在說一說、看一看、畫一畫等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接著在學生判別、比較中讓學生體驗到三角形還存在高,在畫高之后,說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義。穩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設計思路是“情境—問題—實驗—解釋—應用”。
對于三角形的特性這樣一節知識點繁多的課,徐老師通過精心設計,把各個知識點巧妙地串連起來,使教學能有序、高效地展開。回顧全課,覺得以下幾點值得稱道。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徐老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揮教科書對概念敘述的規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學的規律,及時地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與教科書中的規范表述相對照,從而形成新的正確概念。學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很容易給三角形定義為“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而這個定義是不嚴密的,這就要發揮教科書的解釋、指導、示范作用。通過兩讀教材相關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學生體會到概念的確定性和嚴密性。
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就在于它具有穩定性。為使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特性,徐老師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拉四邊形(學具),設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學具),讓學生經歷“問題——猜想——驗證”的知識形成過程,做到“以思考指導實踐,實踐驗證思考”的科學態度。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適當延伸拓展是這節的課的又一亮點。學生明確了底和高是對應存在的,有三條底邊,就會有三條高。通過畫一畫,就會發現三條高相交于一點,而且不論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無一例外。這種“三高交一點”的奇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也使體會到了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同時,適當拓展知識,只要適時適度,是有利而無弊的。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博客篇三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數學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本節課中,我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這節課知識點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稱,還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課題看,特性無疑是重點。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難點。勢必會耽誤大量時間。如何在一堂課中完成教學任務?我采用了復習鋪墊、交流探究、實踐應用的模式來教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離不開生活。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來認識三角形。丁老師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說生活中自己見到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從主題圖上尋找三角形,使學生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將圖上的三角形請到黑板上,這樣從直觀到抽象的展示知識的來源,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新課程倡導操作、體驗的學習方式,重在讓學生親歷體驗與探究。本節課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師示范畫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試畫中感知三角形的特點,在畫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征,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延伸,明確直角三角形高的特點。
在研究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環節中,教師拿實物去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并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探索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外在的動,促進了思維內在的動,使認知更為完善,促進了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對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應該是有好處的。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幾個教學環節中,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很好。比如在三角形高的一環中,教師黑板上已經做了畫高的示范,學生也基本明白高的畫法后,教師又用課件演示并輔助語言講述了一遍三角形高的畫法,我覺得這是在重復講課的內容,沒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如果此環節教師能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總結高的畫法,那么這個教學重點就會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維,高的概念也就會真正的建立在孩子頭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