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篇一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90頁例1、例2。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愿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匯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這么高嗎?還是這么高?
(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師:那你們認為我們班同學的身高大概與哪位同學差不多?猜測一下這位×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這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么呢?
師:孩子們,現在對平均身高有感覺了嗎?帶著這種感覺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義,讓生在腦海中對“平均數”有一個表象。】
一、情境導入,講解例1
1.聯系生活,情景激趣
為爭創全國衛生城市,我校四年級同學自發組成環保小組,利用周末去收集飲料瓶。請看,這是其中一組收集的瓶子數量,老師把它繪制成了象形統計圖。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發現信息,提出問題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預設學生會想到“移多補少”和“數據的總和÷份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畫一畫、移一移,直觀地看出平均數,也可以動筆計算求出平均數。
(2)匯報交流,理解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
教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學生:13個。
教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答案嗎?13是怎么來的?
①“移多補少”的方法。
結合學生口述,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教師:這種方法對嗎?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你們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教師:同學們想到了用多的補給少的這個方法,使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可以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數,而是4個人的整體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計算方法。
教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結合學生口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14+12+11+15)÷4=13(個)
教師:誰看懂這個方法了?能再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嗎?
教師:像這樣先把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合起來,再除以4,也能算出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教師:誰再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數”這一課題。
教師: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那么,13是這四個同學實際收集的瓶子數量嗎?
師:看來,平均數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數。
師:那平均數13和他們實際收集到的數量相比較,你又發現了什么?仔細觀察這組數據:實際收集的數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們與平均數13相比,你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師: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個,平均數會發生變化嗎?變多還是變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個呢?
小結:這樣看來,平均數很敏感,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其中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數,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還是運用平均分來計算,都為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2.教學例2,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1)承上啟下,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在今天上課之前,你們在生活用平均數的機會多嗎?實話實說,不多。那我們今天來用一用好嘛。請看大屏幕:今天老師想邀請你們來當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學比賽踢毽子,男生隊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仔細看數據。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也可以比較兩組隊員踢毽個數的平均數。
教師:哪個隊求平均數比較簡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導學生用平均數的意義來說明道理,求幾個數據的平均數,就相當于把這些數據的總和平均分成這么多份,每份都同樣多,平均數可以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4)巧設矛盾,比較人數不同的兩個隊成績。
教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如果男生隊再加一個人,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呢?請各位裁判員獨立思考后給出最終的.裁定?并說出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學生會進行爭論,有的認為看總數,第一組應該領先,有的認為在人數不同的時候,用總量來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數來比較。
教師:為什么不公平?誰再來說一說?
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公平的深入思考,體會平均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引導學生拿著學習單,說計算的方法。
師: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的,求平均數。通過統計圖更能清晰地說明你們的觀點。看(停頓)通過移多補少,一眼就能發現哪隊的整體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數能反應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質疑-爭辯,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練習一:三個鉛筆筒,裝了鉛筆,分別6支、7支、5支,平均每個筆筒裝了多少支?
師:看看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
提問: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補少
呈現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怎么移多補少?
指出:移多補少。
2.練習二:小麗有這樣的三條絲帶,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平均數是18cm
追問:用什么方法?
指出:測量后獲得數據,用求和平分法。
在獲得數據的基礎上,移多不少。
3.練習三:冬冬來到一個池塘邊,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對嗎?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說池塘里每一處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超過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會有危險。
師:平均數反應的是整體水平,它會掩蓋掉很多的信息,萬一這條小河是這樣的話,你覺得東東有危險嗎?
師:所以呀,孩子們,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一定不能隨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安全。
4.練習四: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
問題一: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了這份資料后,不但不高興,反而還有點難過。這又是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壽命74歲反映的只是中國男性壽命的整體水平,這些人中,一定會有人超過平均壽命的。
問題2: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著,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不一定!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并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要想長壽,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養成體育鍛煉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總結
這節課你收獲了哪些知識?又學到了哪些方法?
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統計量平均數,什么是平均數呀?平均數就是將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的數,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平均數。通過兩種方法研究平均數,分別是求和平分、移多補少方法。我們在探究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特性: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一個數據的波動會影響到平均數,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數學源于生活,我們還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說得真好!走出課堂,愿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下課!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篇二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愉悅輕松的課堂里,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
多媒體課件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今天上課前我想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一次數學測驗中,班級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這個班的馬莉莉同學可能會得多少分?為什么? (小組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師:班級平均分是馬莉莉的實際分數嗎?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級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嗎?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數呢?怎樣求平均數呢?(板書:平均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平均數的意義和求法。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讀情境圖,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1:從情景圖中可以讀出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分別收集了14、12、11和15個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問題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師:你能解釋“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的意思嗎? (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意思是把收集到的這些塑料瓶按照人數進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數量較多的轉移給數量較少的,最后達成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你能理解“同樣多”是什么意思嗎?在情景圖中會表示出“同樣多”嗎?師:你是怎樣表示出“同樣多”的?
生: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達到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還可以怎樣說?
生: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像這樣,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
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觀察上圖發現,還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總數量,然后進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請用算式表示出來。
生: (14+12+11+15)÷4 =52÷4 =13(個)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師:誰能總結一下平均數的求法?
生: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計算。
2、進一步強調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頁情境圖和統計表)
師:讀圖表,你能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1:已知第4小組男生隊和女生隊踢毽比賽成績表。
生2:所求的問題是男、女兩隊,哪個隊成績好?
師:“哪個隊成績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績來比較? (預設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頁可以用總數來比)
生:如果比較兩隊的總成績,有失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比較兩隊的平均成績比較公平些。
師:你能說出總成績、每隊人數和每隊的平均成績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每隊的總成績除以每隊的總人數等于每隊的平均成績
師:怎樣列式解答呢?(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生: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個) =19(個) 17<19
答:女生隊的成績好些。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二十二第1—3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篇三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一、談話導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么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里8稱為什么數?(總數)4稱為什么數?(份數)得到的2稱為什么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里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并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里也叫什么數?
(4)鞏固提問:這里為什么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后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匯報,并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后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么樣,學懂了沒有?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篇四
平均數
1、經歷探索平均數的過程,學會尋找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總后分,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難點: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授
1、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朋友。 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探索發現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統計圖:
紅星小學每周都要開展“愛心回收站,爭做環保小衛士”的活動,下面是環保小分隊的四名同學收集的礦泉水瓶如下(課件出示統計圖)。
師:從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交流后反饋:從統計圖中,可以知道: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收集了12個,小亮收集了11個,小明收集了15個。
師: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
小紅比小蘭多收集了幾個?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 求平均數的問題。
(2)解決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師: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個人一樣多。
師: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 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如何解決?
怎樣操作才能使每個人收集的瓶子個數一樣多呢?小組交流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展示。
匯報預測: 方法一:移多補少,學生匯報,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所以說13是14、12、11,15的平均數。
方法二:如果不動手操作,你能算出他們的平均數嗎?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 根據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得;(14+12+11+15)÷4=52÷4=13(個)。
(4)小結: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也可以用數據的總和除以數據的個數求出平均數。數據較少時,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較多時,用先求總數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5)區分“平均分”和“平均數”
教師追問:平均每人收集13個,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收集了13個?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句話的? 師生交流后明確:“平均每人收集13個”表示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可以比13個多,也可以比13個少,也可以剛好是13個。平均數是一個位于他們中間的數
①把52個礦泉水瓶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
②每人分到13個和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兩個“13”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師生交流后小結:平均分是實實在在的量,平均數一組數據的平均值,是虛擬的量。
2、教學例2。
(三)鞏固發散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數的。
2、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交流后總結:求平均數可以采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幾個數據的總和再除以這幾個數的個數,所得的結果即為平均數。
(五)板書設計
平均數
求平均數的方法:
數據較少:移多補少法
常用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