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一
雖然書名是簡史,但是整個文章思路與常見的歷史類書籍不同。作者的關注點,不是各種文明的碰撞,不是朝代的更替,而是真正的人類進化,如何從處于食物鏈中層的普通動物,一步步發現到今天這樣可以改變自然法則的物種。這個歷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更遠,遠至幾百萬年前,作者在行文中自帶上帝視角。
全書主要分為四部分,解答了人類如何進化至今的問題。第一部分認知革命,讓智人慢慢產生了有別于猿類和其他人類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語言來溝通,還有虛構的故事和想象的規則,讓人類有了文化及傳承的雛形。第二部分農業革命,是人類從游牧型的采集部落慢慢演化成永久固定群落,人類也開始慢慢能馴化其他物種(植物和家禽),慢慢形成大規模合作網絡,慢慢產生了文字和階級。第三部分人類的融合統一,人類慢慢產生了金錢、帝國和宗教。第四部分是科學革命,這部分使人類產生了質的飛躍,人類可以操縱甚至創造的自然資源更多了,全球化進展也得到了飛躍,甚至可以改變原本的自然法則。
但是,看似一切的進化真的是向好的方向進化嗎?現在的我們真的比幾百萬年前的采集部落的人幸福嗎?真的不一定。人類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曾經住在歐洲的人不知道世界還有美洲澳洲,現在可以自在旅行。未來會不會發展地球之外的其他文明?那時人類又會怎樣?
據說作者的這本書,在每個國家出版之前,他都會做點微調,所以在閱讀中,以中國做例子的點還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用心了。
我看電子書總是犯困,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好書,推薦閱讀。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二
很喜歡這本書。讀完意猶未盡。
作序的高毅老師說,本書已離開了歷史而走向了哲學,而這個哲學,不止是歷史的哲學,它同時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深以為然。同以往的歷史讀物相比,貫穿全書的是對人類發展的思考。本就知道自己身為個體的渺小,但站在歷史的長流中,方看到,整個人類也只是發著微光。會吃驚于人可以稱之為人只有600萬年的歷史,演化用了250萬年,真正開始認知革命便只有7萬年了,農業革命1.2萬年,而我們最最引以為豪的科學革命僅僅有500年歷史,工業革命200年……如果不看這些數字,大概在我心里,人類已經存在了很久很久,久到數字都顯得虛無。
或許很多人也會有相似的想法,畢竟在地球上,人類就是“萬物的主宰”,不管承不承認,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大概是全人類的價值觀。食物鏈頂端的地位讓我們自視太高,早已忘卻人類也只是一種沒有什么特別的動物。
又想到作者關于幸福的論述。物質水平可以不斷提升,精神的愉悅卻不會同步增加。甚至時至今日,關于幸福,我們依舊給不出一個確切的定義。是人類自己賦予了事物意義,本就產自想象,又怎能用一個飄渺的概念去定義另一個更加飄渺的存在。所以,幸福是什么?我有些難以描述自己的想法,只覺得,若以全人類觀去看生命,底色一定是悲涼的,畢竟這個時間的維度遠超過個體所能承載的;但幸福是活著才能明白的滋味,而活著,是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的事。幸福應是當下的、真真切切的體驗,這種體驗到來的時候,我不關心人類,我只在乎我自己。
要怎么說,該是心存敬畏,活在當下吧。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三
從人類到上帝,是這本書的主旨。
—尤瓦爾.赫拉利
從書架上拿下這本書,乍一看。啊,好有深奧的內涵,在通讀后,感受變了,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卻令人深思的一本書嘛!
人類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這一族,就已經在世界出現了。而智人的出現,則又晚了五十萬年。但在短短數百年數千年后,智人將世界“占為己有”,其它人類種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個地方,那便是洪水,一點兒渣也不留下。從七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到一萬二千年前的“農業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業革命”,人類只用了不到十萬年的時間,走上了世界頂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鯊魚,在智人的出現后,慢慢消失,它們想不懂,它們都幾百萬年未進化,智人在幾萬年前還是它們的食物,可現在統治世界?
在智人進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這道理,他們不斷戰斗,吞噬,才走到現在稱霸世界的局面。現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個,單一的物種是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會不會只有人這種生物?可能幾十億年前地球從未想過會在能量耗盡前壽終就寢,而人類的出現,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幾萬,不幾千年后,智人這個物種會伴隨著其他物種消失,而滅絕,其它生物而是幸運的,因為它們已延繼了幾百萬年,而人類,在幾萬年前登上歷史舞臺,而沒觀顧整個世界,世界就要毀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劍,視為最強的種族推動”。這一說明,終究會讓智人毀在自己手中。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四
超五星的推薦這本人類簡史,作者視野的縱深似乎延展到了目前科學認知的極限,以人類誕生、生存、發展、進化為脈絡,訴說自己的大歷史觀。大,大到前無古人,大到橫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文學、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神學等等多種基礎學科,并以此為支撐。盡管有些細末的觀點還不完全認同,但求同存異。并且作者跳出人類回看自己的做法實在高屋建瓴。對人性的審視、批判、反思,平和客觀,價值觀超正,更看得通透徹底。相比浩瀚的宇宙和地球的億萬年進程,人類仍渺小的像一粒沙子,甚至自己承認了自己的無知,但破壞力卻和生物鏈的位置一樣高居榜首。
舉幾個小例子。
印象最深的兩個諷刺:
一、一位名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的猶太化學家在1908年發現可以用空氣制備出氨。而戰時的德國人靠著空氣當原料,制作爆炸物。而且,這項發現還讓哈伯贏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但可以想見他得的是化學獎,可不是和平獎。
二、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alamogordo),1945年7月16日,早上5點29分53秒。地球上第一顆原引爆。核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在看到這場爆炸之后,引述了《薄伽梵歌》:“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猶太人哈伯的發現,二戰被希特勒用來屠殺哈伯的同胞——猶太人。
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標志著人類從此有了自我毀滅的能力,恰恰因為這種能力,人類實現了自1945年至今,74年的相對和平,沒有再出現二戰那樣大規模的全面戰爭。
給我觸動最大的是:面對流水線上的豬牛羊雞,人類無視它們的情感和主觀需求,冷漠的把它們看成了機器,產奶的機器、產蛋的機器、產肉的機器......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五
書籍介紹從人類誕生到如今的發展史,其中包括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融合、科學革命等幾個階段,以及每次重大變革對人類的影響。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會對世界有另一種認知。
下面內容想什么就寫什么吧!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逐漸加大,自然法則或許會因為人類而改變。同時人類自身的發展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是被其他生物取代?還是被戰爭毀滅?或是被人類親手創造的某種東西奴役?
科技的種類越來越多,而哪些才是人類進化真正需要的。科技的發展為了金錢?還是為改善人類生活?
人類的生活空間從小族群到“地球村”,在活動范圍擴大、視野變廣的條件下,可以尋找全世界同樣愛好的人,可我們在擁抱精神的想象的“社群”時,同時也疏遠了身邊的實際的“社群”。想象的“社群”難道會比實際的“社群”讓我們更加不寂寞嗎?
現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擔心被野獸吃掉,戰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區燃起。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個朝代有現在這樣安全和“自由”。
說到自由,自由與平等生來就是在矛盾的對立面。個人的自由與人類的平等似乎從進入農業革命開始就無法解決。并且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信仰,一個資本家、一個佛教徒、一個回族穆斯林、一個共產主義者、一個犬儒主義者……現在看來,這些人坐在一起吃飯并不會讓人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回望過去,不用說中古歐洲十字東征,即使是上個世紀,這個場景都可能讓人無法想象。現在面臨的或許不是信仰之間的沖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歷史已逝,未來可期,珍惜現在。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六
前前后后持續了快一年的時間,終于把它看完了,隨著讀書工具的進步,慢慢喜歡上了聽書,嗯,比起,收集的信息并不比少,但是需要更用心,用腦。
真是一本神奇的書,在不知不覺間竟然從最遠古的農業革命,到工業發展,再到當今的科學革命,信息時代,從古巴比倫到英法美的崛起,甚至還穿插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嗯,可能是我讀書不夠,腦容量儲存不夠,所以在我看來,稱“曠世奇書”也不為過。一本完結,除了感慨赫拉利的眼界與才華,也發現為啥自己的學習沒有像他一樣高效率,因為自己一直處于盲人摸象的狀態,不能從整體出發,沒有把各個學科之間好好聯系,老是顧此失彼,大意失荊州。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某個非常普通的下午,其實發生了會決定你未來一生走向的事情,而你渾然不覺。對生活,對歷史,我們向來只有后見之明。
人類簡史里講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后看來無可避免的事情,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對某個時代的了解越透徹,反而就越難解釋為什么發生了這個事件而不是那個事件。但如果對某個時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結果影響,只看到最后成真的可能性。事實上,真正只知道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
時間將在你身上鋪陳開來,時間向前,人也向前,你若回頭去看,第一行就寫好了歸路。
共勉。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七
好久沒有這樣一口氣把書看完了。尤瓦爾赫拉利,從上帝的角度,沒有國別民族的區分,沒有宗教意識形態的桎梏,從十萬年前談到現在,在全球范圍內成功地呼應了當下人們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慮。向大家推薦!主要有幾點感想:
1.人類的存在是無數競爭的結果。十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智人由東非大裂谷出發,在地球發展數萬分之一的時代里,占領了生命的高峰,同時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藍田人在殘酷的競爭中被智人消滅。
2.動物行為的動力都是由其基因驅動,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為,生物的神經系統就會悄悄地用愉悅的感覺來回應,種族競爭的本質是物種數量的競爭,計劃生育不應該只是減量的計劃,也需要增量的計劃。
3.三種力量推動全球一體化,金錢、帝國和宗教。而金錢可能是目前最廣泛、最深入的社會關系的紐帶,市場經濟配置資源追求金錢最大化的方式成為大多數政府的選擇。單純意識形態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掙扎,如伊斯蘭的isis們。
4.人類社會關系正在變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潰,改由國家和市場替代,我們成了相互疏遠的個體,個人的生存不再依賴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對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勢不可擋。
5.社會主義在未來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科學使人獲得了神的能力,當基因改造使得長生不老、智力增長成為現實時,人類社會階層的永久固化將會來臨,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減少這個差異,保證人類萬民生物學特征的永續。
《人類簡史》讀后感1500字 《人類簡史》讀后感300字篇八
第一部分
以橫跨神學宗教,歷史學,生物學,地質學,邏輯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的全新觀點闡述人類的起源與發展。并同時探討了人類發展的動力。
但也提出了一種與世界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的總結——人類的辛苦程度其實一直沒有下降,每一次生產革命,雖然生產力提升,但是人卻變得更加辛苦。
第二部分
探討帝國這種國家制度的發展歷程與形成的原因,作者給出的觀點也很是新奇——人類的共同想象構建出帝國制度的基礎
第三部分
探討科技革命最后會發展成什么樣子,當然,依然不同于科幻小說的觀點。人類更多的時候會希望未來還是我們這個物種在利用更高的科技實現著宏偉的藍圖。然而與此相伴的擔憂是,未來的人,究竟還是不是人。其實人類的科技已經可以通過改變大腦來改變心靈,改變機能。甚至完全沒有目前人類的情感弱點,但是卻無數倍放大優點。所以,未來的人更多的應該稱之為神。只是,只怕只是少數人成神,而多數人究竟會面臨什么?
總結
這部書受到了不知道多少學術權威的嚴厲批評。因為作者給出的觀點太不符合業界權威,太不符合人類對世界的主觀認識以及長久以來人們被灌輸的價值觀。不過正因為如此,這才是真正開闊眼界的奇書啊。
這本書的觀點不可全信,我們讀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但是也提醒我們對于世界要有一種多方面的視角去理解,對于人類面臨的問題也要有更深的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