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牧童短笛音樂教案導入篇一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4、讓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節奏。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1、重點: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并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2、難點: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游戲《什么樂器在唱歌》。師:“什么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么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并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鋼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全曲共分三個樂段。第樂段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二樂段以歡快的節奏、快遞的速度和跳躍的伴奏,在情緒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民間舞蹈風格的五聲調式特點。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據《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編而成。
這堂課的內容對剛踏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樂曲的背景、加花、練習中,以顏色、形態、進場次序的變化來引一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結合教學內容我創設了:聽、看、比、論、感等多種學習形式,以增強本課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給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讓他們在實際的感受中體驗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
小百科:牧童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mù tóng,是指放牧牛、羊的兒童,出自《呂氏春秋
牧童短笛音樂教案導入篇二
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賞析-閱讀-學唱-交流-表現等環節,從感知入手,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逐漸升華學生審美情感,培養學生會欣賞、善交流、能創造的藝術能力。本課擬采用多科切入、橫向滲透的形式,充分發揮藝術教師自身的學科優勢,取長補短,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一、激趣
1、教師自我介紹
2、為大家表演節目:老師唱一首《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3、對學生提出要求聆聽音樂感受詞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題(這一環節目的是活躍氣氛)
二、揭示課題
1、出示畫面:李可染的《牧牛圖》
2、教師彈奏三段音樂要求學生為畫面選擇合適的音樂片斷并說出依據
3、過渡到主題《牧童短笛》看畫面聽音樂說主題
三、展開課題
1、鋼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賞析
2、介紹賀綠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話題交流對鋼琴曲的感受,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與因素的關系
四、交流與技能表現
1、引導學生自行賞析李可染的《牧牛圖》組畫,挖掘作品內蘊,提升學生的情感。
交流:
1)畫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體現題意?
2、學生朗讀劉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學生讀散文,感悟藝術作品的魅力
3、引導學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運用自己擅長的藝術手法嘗試創作一與主題有關的作品
2)為“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配曲。
學生根據自己喜好分組完成練習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需要認真分析突破嘗試創作目的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本課主題的理解)
五、評價師生互動評價
學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進行評價
六、小結課題適當延伸
1、小結課題
2、適當進行延伸以深化課題的人文性
(通過小結進一步感悟課題的人文性。)
七、教學后記這是一節公開課,借班上課往往師生比較隔膜,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我們在開始時設計了一個環節,老師為大家表演節目,這樣學生很快與老師熟悉起來。課堂配合也比較理想。這一節課老實說我們準備得并不是很充分,課前也未與學生接觸,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各位老師聽一節原汁原味的藝術課,不帶表演成分,因此我們一直和學生保持著一種神秘感。而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則動了一番腦筋。幾易其稿,直至上課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調整課件,上課那天早上我們還加了兩個環節:讓同學讀劉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斷。最后讓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在座的聽課老師,讓聽課的老師參與課堂評價,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自信。縱觀本節課,我覺得我們基本達成了預設的目標,學生雖未提前鋪墊,但配合還是比較到位的,顯示了一定的藝術能力。當然,由于我們準備得不夠充分,因此在時間的把握上,課堂節奏的調整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結題部分也顯得冗長。再有,就是本節課的人文性的體現也略顯不足。
牧童短笛音樂教案導入篇三
1、想象樂曲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閑和b段的歡快情緒,嘗試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1、背景圖一幅,牧童教具,記號筆一支。
2、音樂磁帶,錄音機。
一、導入活動。(出示背景圖一幅)
師:小朋友,你們看,圖上有什么呀?
看了這幅圖心里有什么感覺?
這么美麗的地方你們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經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們是誰呀?
美麗的春天來了,桃紅柳綠,陽光明媚。兩個小牧童倒騎在牛背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看著身邊的美景,他們高興地吹起了短笛,你們聽。
二、欣賞音樂。
1、完整欣賞音樂《牧童短笛》。
師:聽了有什么感覺? 這首曲子從頭到尾給你的感覺一樣嗎? 哪里不一樣?
2、分段欣賞音樂。
(1)欣賞第一段音樂。
師:這一段音樂給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想一想這時小牧童們在干什么?
他們是怎樣吹笛的呢?這里面還藏著一個秘密,請小朋友們再仔細地聽一聽。
(2)再次欣賞第一段音樂。(師操作牧童教具)
師:誰發現秘密了,他們是怎樣吹笛的?(用線條記錄在小路上)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3)幼兒分成兩組,聽第一段音樂自由表演。
師:這段音樂講的是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現在我們來聽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想想看,這時候小牧童又在干什么呢?
(4)欣賞第二段音樂。
師:聽了感覺怎樣?
想想看,小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 他們會玩些什么呢?誰來學一學?
(5)再次欣賞第二段音樂,個別幼兒學做小牧童表演。
師: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講的是牧童們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做游戲的情景。下面請你們再來聽一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
(6)集體聽第二段音樂表演。
(7)欣賞第三段音樂。
師: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
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
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3、理解樂曲結構。
師:這首曲子一共有幾段?哪幾段是一樣的? (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
4、給樂曲取名字。
師:這么好聽的曲子,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叫什么呢?
師:這首好聽的.樂曲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小鄉村,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我們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江南的美景嗎?你們覺得在我們的家鄉,哪里最美?
師:讓我們一起來學著小牧童,到美麗的鄉間去走一走、玩一玩。
(師生集體聽音樂表演動作,出教室。)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原動力,幼兒只有有了興趣才能產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愿望。愛好音樂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樂活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其產生愉快的情緒,充分發揮想象,表現出他們不同的感受和創造。
牧童短笛音樂教案導入篇四
鋼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可讓大班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從而了解這種音樂結構的特點,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并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游戲《什么樂器在唱歌》。
師:“什么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
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
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
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干什么?
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
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干什么呢?”
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
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么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并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