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500字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600字左右篇一
《水滸傳》所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到失敗的過程。宋江起義在歷史的記載里確有其事,它發生在宋徽宗宣時期。“忠義”二字既是水滸英雄們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團結奮戰的思想基礎,也是他們從成功走向失敗的思想根源。“忠”字既有忠于梁山事業的的一面,又有終于大宋皇朝的一面。“義”字,既有被壓迫者互相幫助、團結御悔、齊心協力反抗封建壓迫的一面,又有不分是非曲直、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一面。顯然,這里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宋江等人和李逵等人對這兩個字的理解也并不完全一致。“忠”與“義”一旦發生了矛盾,“義”要服從于“忠”,忠于梁山事業的人就要要服從于大宋皇帝。
在整一本書里,我覺得武松醉打蔣門神這一章最為精彩,武松為了個人的友誼而去幫助施恩奪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這兩點,就知道他有著放任自己的意象。而他在打蔣門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蔣門神惹急,再狠狠的打他,這能證明武松是個粗中有細的人。 他在挑逗時還可分成幾個細節,三次換酒,之后說讓蔣門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飽不讓,就和他們打了起來。他在擒了蔣門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說要求蔣門神的第三件事時,卻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奪回來,所以讓他離開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開出武松多么的細心。
在藝術上,《水滸傳》的故事十分富于傳奇性;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語言生動、準確、洗練,富于生活氣息。但是書中的不少描寫富有迷信色彩;有些場面寫得過于血腥,有的就傾向自然主義。此外,全書的藝術風格也不大統一,前半部分多為精雕細刻,后半部分就顯得草草成文。
在國外,《水滸傳》已被譯為英、法、德、俄、朝、越、泰、日等十多種文字,在東西方廣為流傳,也成為了我國與世界各地人民共同享有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500字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600字左右篇二
忠義堂內,云霧迷茫,百余人皆俯伏于地。
為首宋江,鳳翅金盔,錦袍金甲,正當訴冤。
恍惚間,卻又見李逵掄斧奔上:“皇帝,皇帝!你怎聽信四個賊臣挑撥。屈壞了我們性命?今日既見,正好報仇!”
宋徽帝吃了一驚,醒轉了過來,才發現是南柯一夢。
一百零八位好漢相繼逝去,難免遺憾。自梁山泊招安之后,便是馬不停蹄的南征北伐,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深得宋徽宗的賞識。
但只可惜的是,那時正逢奸人當道,以致每次梁山好漢凱旋歸來之時,徽宗聽他人胡言,只是撥些薄禮下去意思一下,弄得每次本因好好慶祝的圣典都草草收尾,不得不作罷。在書的最后,也終是得來了宋江等人被小人苦苦冤死的悲慘結局。
這是奸臣的錯,更是皇帝的錯。
在《水滸傳》一書里,徽宗從始至終都從未有過自己的看法。他每天做的,恐怕也就是不斷地聽從別人的意見,然后不經大腦思考,不論對錯,不論好壞,直接實施。就因此一條,就害得梁山泊好漢們盡殆成灰,含冤至死。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高俅憑借些著游手好閑就輕易取得徽宗信任足以說明:徽宗并不以政事為重,更不能明辨是非。梁山泊眾人對宋朝一片赤膽忠心,只圖立功報宋。如此大義,在徽宗面前,卻頂不得蔡京奉承的幾句話。由此便可見其過失。
擁有自己的主見實是很重要的,在這基礎上,再予以一個公正的看法。我的老師就常說,活,就要活出個性。每個人都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這很重要。
徽宗一夢醒后,似有所悟,想起派人查實宋江之死,才得知真是為奸臣所害。他不禁勃然大怒,便要處分高俅,楊戩。百官之中蔡京,童貫又上前求情,徽宗聽之有理,也就作罷了,不加二人的罪過,此事終被四賊掩過,不了了之。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滸一百零八位英雄于梁山轟轟烈烈地起義,最終卻落得個悲慘的結局。或因昏君的沒有主見,或是奸臣的蛇蝎心腸。
若他們的死究為命中注定,但如果徽宗在他們死后能有些自己的看法,為死去的英雄們主持公道,那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漢,也就能安心長眠了吧。
只可惜,卻是:無窮恩怨當階訴,身后誰人報不平。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500字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600字左右篇三
剛剛讀完整本《水滸傳》,我深深的被這一百零八人的豪氣所感染、為他們不惜上刀山下火海,為兄弟兩肋插刀的義氣所欽佩,也為他們最后的命運而感到悲哀。有人說梁山好漢的悲慘命運始于招安。這一點我不敢茍同,因為他們下山之后,大破遼軍,奪回被侵占的城池,救護被掠奪的百姓,威震天下。他們不再是匪、不再是草莽英雄,而是百姓的守護神,一切為百姓著想。單單從這里看,招安的結果還是好的。
其實梁山好漢的招安命運早已是注定的。在那個封建時期,落草為寇不是長久之計,早晚會被朝廷剿滅。以后的出路無非是兩種,一種是被招安,另一種是建立新王朝。而梁山好漢們必定會選擇第一種。
首先梁山泊的領導人宋江他支持招安。大家都知道宋江外號及時雨,卻常常會忽略他的另一個外號,那就是孝義黑三郎。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宋江為人是孝順、講究義氣,將忠義放在第一位。他落草為寇純屬不得已,因為殺了閻婆惜,被判刑罰,丟了鐵飯碗。此時他認罪了,被發配江州,知道被人誣陷,最終上了斷頭臺,他才加入了梁山泊。他的忠君思想是非常濃厚的,他認為朝廷與天子是圣明的,那次只是是被奸小蒙騙了而已,所以他認為只要自己行得正做得直,就不會遭到猜忌和攻擊。
其二,梁山泊很多成員和宋江一樣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一種是被害得家破人亡不得已,例如林沖被高太尉陷害,直到發配滄州,殺死了陸謙等人才落草。還有一種是秦明、黃信和盧俊義,原本就是地方一霸,生活過得好好的,被吳用等人使計謀騙上山的。他們的`內心還是想要回到朝廷,回到以前安定富足的生活,那么招安就是最好的出路。
最后一點就是古代思想的局限。古代的傳統思想就是“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他們這一身才干、武藝不能浪費在打家劫舍上,應當報效朝廷,去邊關殺敵立功,掙個功名,好澤及后人。這樣的故事情節設定才是正確的,才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
以上三點早已注定了梁山好漢最終的招安結局。所以,我們也不用過于糾結為何梁山好漢放棄了逍遙生活,而選擇招安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