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一
1、知識與技能
①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并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②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學習用列表法比較、概括、總結知識的方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2、難點
①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
②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用具
多媒體、食品標簽、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雙縮脲試劑、蛋白質、滴管、試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二組圖片,一組是非洲難民孩子骨瘦如柴,無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組是現在我國部分兒童少年過度肥胖的圖片。
提問: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邁不動腳?大家能不能根據這二組圖片提出問題,且作出初步的結論?
學生提出問題和作出結論:
(1)兩組圖片上孩子體態上的明顯差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可能是營養問題。
(2)這兩組圖片中兒童少年是不是得了營養方面的病?一是營養不良,一是營養過剩。
(3)是不是與生活環境有關?一個生活環境艱難,一個生活環境優越。
總結并引出課題:
是的,他們如此強烈的反差卻是因為同一原因,就是都與營養相關,都是營養方面出現問題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學營養。科學營養離不開營養物質,而我們獲得營養物質的主要途徑是攝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物質呢?這就是這一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將熟悉的食物名稱及其所含營養物質種類寫在一張紙上,再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負責安排、統計自己小組總共列舉出多少種食物及其成分。在列舉中要求能夠簡單地分出類別。
將各小組統計結果進行交流,再統計,全班總計列出多少種食物及營養成分。
討論:食物究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成分?
2、演示實驗:“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
老師介紹雙縮脲試劑和吲哚酚試劑的配制方法。
小結: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吲哚酚與維生素c溶液呈現褪色反應。通過以上演示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成分嗎?
(1)作出假設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即將檢測的食品作出假設。填入下表。
(2)設計實驗方案
我們已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要檢測的食品的營養成分作出了假設,那么供檢測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這些營養成分呢?請同學們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
小組討論: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檢測方法,實驗材料的選擇,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預期的實驗結果等。
小結:各小組交流實驗方案,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指導探究方法。
(五)課堂練習
第2課時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一、復習提問
1、食物中營養成分有哪些?
2、怎樣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
二、導入新課
我們認識到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對人體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導學習。
三、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約占人的體重60%——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里才能運輸到身體各個部分。
無機鹽:無機鹽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缺乏癥狀。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人類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檢測
2、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
(三大產熱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
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作用
1、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
2、無機鹽: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4、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
5、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
6、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
后記
本節課采用閱讀、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染色體的大變化,
2、描述生物的生長現象與細胞數目的增多,體積增大有關。
3、說出染色體的大致變化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1、3
電教手段:投影(幻燈片)
實驗教具:顯微鏡、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玻片標本
教學過程:
[回顧]
1、播放幻燈片: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主要結構是什么?
[問題情境]
播放投影:參天大樹,一頭老牛
t:參天大樹是由一粒種子長大的,一頭老牛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那么生物體為什么會由小到大呢?
s:自由發言,小組討論
t:(總結)是由于生物體的細胞的數目增多和體積的增大。
[新研究]細胞的分裂(板書)
t: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細胞是怎樣增多的
s:(討論)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就是細胞的分裂,細胞的分裂導致細胞數目增多。
t:我們來看看細胞的分裂過程
[觀察]p34
t:請同學們閱讀該部分的目的、器材,然后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分裂的玻片標本。
[指導]
t:1、正確使用顯微鏡。
2、目鏡用16x,物鏡用10x。
3、移動載玻片,找到細胞分裂的區域。
4、觀察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大致變化。
5、在實驗冊上大致畫出細胞分裂過程中1—2個典型的圖像。
6、小組對照(前后兩組),看誰能找到書中的圖4—1上a、b、c三個細胞。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三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然后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后,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于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制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后,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制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五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學準備:
1、男、女生殖系統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
(1)人是怎樣形成的?
(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饒有興趣地發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人的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育為成熟人體,需經歷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
女性生殖系統
組成
產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播放視頻]: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
回答:因為睪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及組成已經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學的奇跡”。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
(1)預習本節內容。
(2)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__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現、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
(1)生物學是科學。
(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適應環境和優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初一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冊教案篇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該課題是濟南版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我是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的。根據要求,我主要談談第4個方面。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于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系。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蒸騰作用的關系。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充滿好奇,樂于動手,對制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于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并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首先復習各種植物類群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么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著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沖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活動一: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由于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并做上標記,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后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歸納出蒸騰作用的概念,理解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過對照實驗認識到葉片多少影響蒸騰作用效率,為學生理解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的做法做知識鋪墊。接著提出問題:葉為什么可以進行蒸騰作用呢?當然這與葉的結構有關,自然展開第3個教學環節:
3、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具體操作分兩步:
第一步,制作臨時徒手切片,讓學生按照“五個環節”展開:(1)明確目的要求(2)清點材料用具(3)閱讀實驗步驟(4)講解操作要領,強調安全問題(5)做好分工,開展實驗。
第二步,觀察制好的臨時切片,請同學們遵循“四個動作”進行:(1)、看看(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結構)(2)、畫畫(簡單繪制葉片基本結構)(3)、比比(將繪制圖與課本葉片結構模式圖比對,強化認知)(4)、賽賽(組內搶答各部分結構名稱)教師巡視并指導。
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后,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葉的正面綠色深些而背面淺些?”“秋天的落葉為什么大多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引導學生加深認識葉片的結構,完成重點知識的學習,為下一節光合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利用課件“葉橫切面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對葉片基本結構進行總結概述。(板書:葉片的基本結構)
在學生了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后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么結構中散失的呢?繼而展開第三個活動:
活動三:觀察表皮臨時裝片
為使學生能形象的了解氣孔的位置和分布,指導一名學生進行形象演示:
將課前剛摘下的冬青葉一片用鑷子夾住浸在盛有70℃以上熱水的燒杯中。片刻后學生很容易觀察到葉片表面產生氣泡。據此使學生明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氣泡的位置就是氣孔的位置;并且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正面和背面氣泡數目?并遷移學生的認知:分析氣孔的數目、分布特點與蒸騰作用的關系,初步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氣孔是什么樣子的呢?組織學生制作蠶豆葉表皮臨時裝片,甲、乙兩組分別制作上、下表皮臨時裝片,引導學生重點觀察保衛細胞和氣孔,然后相鄰甲乙組互換觀察。學生能夠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引導學生明確氣孔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并借此引導學生比較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的形態及排列特點。(板書:比較表皮細胞、保衛細胞)
對于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這部分教學,展示在“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四種情況下蒸騰作用強弱的課件,讓學生理解蒸騰作用強弱受四種因素的影響: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以及空氣流動狀況;并通過課后思考與練習中“某一植物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的失水量”加深認知理解。
接下來回歸到開始導入的問題:植物體內99%的水分用于蒸騰作用是不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呢?隨即引入第4個環節:
4、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活動四:體驗感悟蒸騰作用的意義
體驗:用吸管喝水。讓學生體會到蒸騰作用能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使水分向上運輸的拉力,從而促進根吸收水分,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感悟:用熱棉球擦皮膚。讓學生感悟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表面的溫度。
討論交流:結合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及蒸騰作用示意圖,在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基礎上,討論交流如下問題:
(1)、“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
(2)、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樹葉不會被灼傷?
接著引述問題“夏季移栽植物時,應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來拓展學生思維,喚其環保意識,誘其環保行為即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5、拓展思維,環境教育
最后對全體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及對部分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行考核,達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第6個教學環節:
6、梳理內化,達標升華
讓學生結合板書對本節內容梳理、歸納以求內化,并通過導學案進行達標訓練,以求升化。
當堂達標(我能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