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一是對企業文化構建的認識還不夠深刻。一些企業至今還沒有著手進行企業文化構建,采取觀望、等待的態度。這些企業總是提出這樣的問題:企業文化有用嗎?能給企業帶來效益嗎?我們沒有進行什么企業文化構建,不也很好嗎?對企業文化構建認識不足,直接導致了一些企業思想觀念和管理的落后,甚至出現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不擇手段,擾亂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二是企業文化構建缺少應變能力。一些企業在企業文化構建中,當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沒有采取相應措施,對企業文化實行有效的變革,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缺少足夠的應變能力。這種情況在一些國有企業比較多見。表現在企業運行機制不靈活,企業領導人思想觀念守舊,學習能力不足等。三是企業文化構建有以偏蓋全的現象。一些企業在企業文化構建中側重于某一方面,短期內能夠做出一定的貢獻,但長期考查就顯得后勁不足。比如,有的企業在沒有進行系統的企業文化構建的情況下,盲目導入CI(Corporate Image)或CS(Customer Satisfaction),等等。CI突出的是企業形象的塑造,偏重于企業文化的顯文化部分,而容易使人忽視企業文化的隱文化部分,即價值觀念部分。CS突出的是企業服務文化,強調服務顧客滿意[1][1],也容易忽視企業文化的其它方面的構建。比如大連某企業開始時導入CI,后來他們為了彌補其中的不足,又全面地進行了企業文化構建,形成了企業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和行為準則、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品牌體系、溝通和跨邊界團隊管理等企業文化的完整體系。偏重于某一方面的企業文化構建主要存在于一些商業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商業企業中,CI被廣泛導入,它注重店面裝潢的華麗和色彩、標示的特色。以上這些情況是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應該在企業文化構建中逐步加以克服。四是企業文化構建中存在短期行為。一些企業看人家進行企業文化構建也趕時髦,但沒有長期堅持的打算。這樣的企業主要表現在企業文化構建忽冷忽熱,人員不夠穩定,運行機制不靈便,企業文化構建缺乏連續性。五是企業文化構建像“繡花枕頭”,只注重表面文章,不肯在實質內容上下功夫。這樣的企業對顯文化[2][2]情有獨鐘,對于導入VI比較認同,但對價值觀念的長期培育缺少耐心。六是企業文化構建投入不足。有的企業在企業文化構建中,不肯為企業文化構建做更多的投入。在這些企業中,企業領導人談企業文化認識比較高,并且能夠提出一些比較好的理念,對工作也持支持的態度,但一談到企業文化構建投入的事就變得臉難看了。由于投入不足,使企業文化構建難以為續。
(二)企業文化構建的意義。應該說,通過對國內外企業文化構建的了解,我們從中得到了許多啟迪,對企業文化構建的意義應該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企業文化構建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以及長遠來看,其意義怎樣估量都不過分。
第一,企業文化構建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企業文化構建使企業形成先進的文化,使企業自覺遵守國家法律、遵守市場的游戲規則和商業道德,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社會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為社會積累財富,等等。這些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基礎性作用。可以說,沒有企業的和諧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
第二,對于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根本指針,已經寫進了憲法和黨章,成為我們黨和國家在新形勢下必須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企業文化構建要解決的課題,就其本質要求和內容來講,是與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一致的。企業文化構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要著眼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適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著眼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著眼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壯大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企業文化構建,提高我國企業整體素質,也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第三,對于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具有現實意義。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以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了。對此,不管怎樣描述,全球化仍是一個難以把握的過程,無論從理論還是從經驗來講都是如此。現在人們都承認,全球化已經成為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生活中許多領域里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它已經并正在改變著我們生產經營機制和日常生活機制。但是,全球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經濟力量,更在于我們的文化經驗,也就是我們理解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方式。
未來的經濟賽局,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全世界進行經營活動、投資辦企業,他們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思想,在全球化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發達國家企業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文化力的優勢。在我國首先提出“文化力”這一概念的賈春峰教授認為,文化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智力因素,二是精神力量,三是文化網絡,四是傳統文化。我國企業如何參與全球化的競爭?毫無疑問,增強企業的文化力是至關重要的,而企業文化構建是增強企業文化力的關鍵所在。
[3][1] 比如在學術和企業界目前就有關于是顧客第一,還是員工第一的爭論。有的企業強調顧客第一,而忽視了員工的利益。這是一種片面的做法。要想使顧客滿意,首先要使員工滿意。
[4][2] 有專家學者將企業文化分成顯文化和隱文化兩個部分。顯文化是指企業文化能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如企業硬環境和員工的行為等;隱文化是指人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等。
文檔下載《企業文化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