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100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500字篇一
了解過傅雷,為他的含冤自殺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學術上是一位學者,在家里是一位嚴厲、盡責的父親。這些家書,有三層資料,第一層是傅雷作為一位普通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表達四年、關懷之情;第二層是傅雷與兒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傾心地交談,討論藝術;第三層就是傅雷作為一名品德高尚、學識豐富的知識分子,認真引導他自己的兒子要具備高尚人格和藝德,啟發他自己兒子的愛國情、民族情。
《傅雷家書》能夠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在風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過書信親子愛子,傳達出一種高尚的品質。
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讀了《傅雷家書》,能夠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對朋友愛惜尊重,政治上關心國家發展,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征,并且還能從傅雷對他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中獲得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著一顆期盼之心,期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明白了父母的愛心,我們就會發奮學習、成人成才。
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能夠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明白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100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500字篇二
《傅雷家書》在書架已躺多時,當初一口氣買下兩本家書,《傅雷家書》和《曾國藩家書》,一直未曾翻動,內心總是矛盾的,每次想要打開時,卻先入為主地認為離我生活甚遠,想必不能馬上共情,最近,整理書架,再次拿起這本書,隨手翻動幾頁,便覺正是讀書時。
這本書收錄了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的書信,其中以傅雷的書信為主體,全面展現了傅雷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動體現了傅雷真誠、正直的品格。
傅雷先生的每一封家書中,無論是對兒子生活的體貼關心,還是是對兒子所遇困境的幫助鼓勵,無不體現了傅先生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時時事事教育兒子如何做人。
兒子傅聰學習鋼琴,傅雷先生鼓勵兒子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精進的過程這反復強調,先做人,后做藝術家。這個做人,可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世俗意義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華的人。怎樣才能有一個廣闊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誠,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這種真誠不是嘴上說說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夠放下虛榮心去正視自己、了解別人。對藝術、對真理的真誠,傅雷把它稱作"赤子之心"。
傅聰獨自在外求學,有段時間學習進展不順利,消極的態度和情緒見諸筆端,傅雷看到兒子的這些家書,亦是擔心、焦慮,先生除了及時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理解和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如何平靜對待人生的挫折和苦悶。挫折和苦悶,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傅雷認為,需要區分"小我"的苦悶和"大我"的苦悶。總的來說,"小我"的苦悶是狹隘的、對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脫的,而"大我"的苦悶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悶呢?就是從一己之私出發的苦悶。這種苦悶是最傷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悶呢?就是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因為它的出發點是正義、善良的。所以即使苦悶,也不會有害處,反而可能會激發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貢獻。
看到這里,不禁想起前些天在微信公眾號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的一篇演講詞,施教授動情地說道,他和很多執著的科學家們有一點不一樣,哪點不一樣?大部分科學家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而驅使施教授做科學研究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所以,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境,這種從社會、從人類福利出發而產生的苦悶,不僅沒有壓垮施教授反而是激發他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和教育領域做出了貢獻。
當我們因為一次的小失敗而發牢騷,感慨自己命運不好時,學著暫時不去憂慮個人的得失、委屈,跳出"小我",也許對我們自己的價值認知是一次有益的審視。
傅雷先生自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在藝術修養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公式:藝術修養=藝術鑒賞+藝術表現。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先具備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能夠領悟不同的藝術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藝術表現力。他給了兒子傅聰最好的藝術教育。這些思想給我們普通大眾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以最具實踐價值的引導。
藝術鑒賞貴在通,"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養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鑒賞藝術作品,往往是先從這個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體會作品的內涵和意境。藝術表現貴在化,傅雷認為,藝術表現最看重的是"化"。因為化,所以能忘記自我,與藝術作品合一,與觀眾或聽眾合一。怎樣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萬不能做藝術工匠。如果過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藝術性,就很容易造成表達方式的機械和僵硬,就不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要達到理性與感情的平衡。傅雷認為,藝術表達的理性與感性平衡,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感性認識,有個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認識;第二個層次是理性認識,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質。但這還不是終點,必須要再深入下去,進入第三個層次,傅雷把這個層次稱為"愛"或者叫"感情深入"。在這個層次上,藝術家把理性的認識再用心靈去體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原作者的喜怒哀樂融為一體,附著在原作者的神經上,引起了共鳴和反響。
兒子傅聰在藝術上取的成就與父親傅雷對他的藝術教育密不可分。如今,我們的孩子們都在我們的引導、要求下習得琴棋書畫,想起一個值得深思的段子,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天天威逼利誘孩子練習鋼琴,但有一天當孩子告訴她,他喜歡上了彈鋼琴,以后要以彈鋼琴為生了,母親聽到這些話卻不干了。笑話也罷,事實也罷,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給了我們的孩子怎樣的藝術教育,還是僅僅讓孩子們多了一項技能而已,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藝術教育思想對我們是最好的啟迪。
傅雷先生認為,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大多不會生活,這不是他們的光榮,而是他們的失敗。傅雷始終教育兒子,重視生活本身,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瑣碎,生活的瑣碎內容就是生活藝術的全部內容。從這些家書中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時候,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傳授生活經驗,更是在一些生活細節方面不吝筆墨,看似絮叨,實則是對兒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當傅聰告知父母自己談戀愛了,傅雷除了作為父母的開心外,更多的是和兒子探討對終身伴侶的認知,傅雷認為,對終身伴侶的要求,就像對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刻。沒有一樣優點不是伴隨著不足的,多次書信電話提醒兒子要求伴侶的時候,還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節,又有哪些本質性的問題是不能讓步的。傅雷還將自己和夫人的生活細節講給兒子聽,傅雷和夫人之間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看法,能夠正視自己和對方的不足,能夠互相包容和忍讓。這些對傅聰的婚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傅聰獨自在國外求學期間,曾一度因為高強度的練習,身體出了狀況。傅雷先生不僅僅是書信電話叮囑兒子注意休息,更多得是與兒子探討勞逸結合。傅雷經常說僅僅依靠音樂來培養音樂是行不通的。在音樂訓練之余,要多去公園,多去博物館、美術館,通過造型藝術和大自然來放松精神。勞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經常跳出自己的牢籠,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找到新的感覺和看法,可以啟發對藝術的理解和感受。同樣的,定期欣賞造型藝術,可以調劑自己的狀態,也會讓音樂表達更豐富、更有生命力。傅聰國外求學期間,能在每日高強度的練習中,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和創作的靈感,也得益于與父親不厭其煩的勞逸結合說。
傅雷先生對兒子傅聰的生活教育體現在生活的各種細節方面,他常對傅聰說處理好生活上的細節,都是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金庸先生曾說,傅雷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我想,我不僅是旁觀了大家的各種風范,更是在觀中受之啟迪,汲之養分。書已合起,生活繼續,傅雷先生的藝術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將成為我拓寬人生境界和格局的明確指引!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100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500字篇三
關于怎么教育孩子從古至今一向是個經久不變的論題,也永久是個永存的論題。
大凡有所作為的人,必定有一個異乎尋常的爸爸媽媽或一個異乎尋常的幼年。傅雷與兒子傅聰13年的通訊。就每封信都記載編號,且筆跡潔凈、巨細得當這一點而言就體現了傅雷作為父親本身嚴于律己的精力。
咱們大多數人往往不知道或裝做不知道,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一起,也是在對自己提要求。有時爸爸媽媽都做不到,怎么會得到孩子從口到心的服氣呢。最簡略的比如:咱們常常要求孩子少看電視或電腦,而自己卻在電視和電腦前一坐便是幾個小時。
傅雷與兒子像朋友相同無話不談,這很可貴。這也正是許多爸爸媽媽苦惱的問題。許多爸爸媽媽總是訴苦孩子和自己沒話說,卻從不檢討自己,為什么會呈現這種情況。把孩子當作朋友,勇于供認自己的過錯,才會得到真摯的溝通。
現在的孩子和傅雷的兒子的那代人,比較管束是否更難些。應該供認:要難許多。現在外面的國際引誘太大。網絡是年代的前進,也會使人誤入歧途。西方一些敞開的思維,像空氣相同到處在改動孩子的呼吸方法。暴力、色情無處不在。真不知怎么對應。要讓孩子了解社會的陰暗面,一起更多的是充溢陽光的新鮮國際是多么的不容易。人不可能永久做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怎樣教孩子用過濾的方法呼吸呢。
管束,這兩個字但從字面了解,辦理和教育要一起進行,缺一不可。但是當爸爸媽媽的怎么能適可而止的掌握分寸哪。也一向在考慮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