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思念故鄉的詩文篇一
那里,環境優美,景色宜人。三面環山,層巒疊翠;一面繞水,蜿蜒曲回。山間炊煙裊裊,林中彩蝶紛飛。鳥語花香,魚鴨肥美,令人神往,讓人陶醉。
那清澈見底的小河,如同點綴在少女腰間的一條彩帶,賞心悅目,秀麗迷人。醉攬如碧的月,碎落滿星的天。
河底的鵝卵石子,在陽光的輝映下,光滑柔潤,潔凈晶瑩。方圓扁長,千姿百媚;赤綠橙黃,五彩斑斕。躺在涓涓的溪流中,談吐著,傾訴著,任白云撫摸,隨魚蝦親昵 。
河面上的小橋,凌空跨越,如一頁輕輕搖蕩的小舟 ,在繚繞的云霧中,升騰、飄逸,雄偉壯觀,氣勢輝宏。還有橋面上玩耍的小伙伴, 頭頂藍天,腳踩白云,與小橋一起,映入銀鏡般的水面,渾然一體,如鑲如嵌。水流波動,波走橋行;人停鳥驚,天靜云縈。分不清哪行哪動?哪靜哪停?真是如詩如畫,若仙若夢。
河、石、我、橋、天,多么和諧奇妙的自然美啊!妳是家鄉的驕傲,妳是故土的魂靈。妳滋潤了家鄉的肥田沃土,妳養育了故土的勤勞人民。妳使家鄉花紅柳綠,稻禾飄香;妳使故土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小河畔,留下了我許多童年的夢幻和回憶。摟草、拾柴、挖野菜,付出多少艱辛和汗水;捕魚、撈蝦、捉麻雀,充滿無限幸福和快樂。歌聲、笑聲、流水聲,聲聲入耳;兒事、鄉事、多少事,事事銘心。
我和伙伴們,生在小河畔,長在小河邊,與美麗的小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岸上,摸爬滾打,生龍活虎;在水里,逮魚摸蝦,無所不能。用扁平的鵝卵石子,找好角度,用力投向水面,嗖、嗖、嗖,石子在水面上,連擊數次后落入水中,水面上留下,無數重疊擴展的漣漪。此情此景,真是美妙絕倫,無以言喻。
月是家鄉美,水是故鄉甜。故鄉小河的涓涓溪水,甘洌清醇,甜蜜無比。甜醉了故鄉的山林草木,也甜透了我的心窩窩。
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孩提的我,已沒有了先前般的天真和爛漫。時世流轉,萬事清淡,然而對故鄉小河的思念,卻沒有絲毫的減斂。魂牽夢繞,朝思暮念,難斷少小情懷,難忘童年夢幻。
幾十載的遷延變換,我夢中小河的今天,又該是怎樣的情致景觀?天是不是更藍?水是不是更甜?人民是不是更幸福?生活是不是更美滿?
啊,故鄉的小河!妳的身姿,妳的容顏,妳的馨香,妳的嬌艷,永遠留在我夢中的笑靨里。對妳的愛,源自我靈魂的深處,發自我久積的心底。對妳的愛,勝過對妻兒,對父母,對生命。三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忠貞不渝。風里,雨里,云里,夢里 ,我的心里只有妳。
啊,故鄉的小河!我愛妳,今生今世;我愛妳,永永遠遠。
公眾號:作家文苑
思念故鄉的詩文篇二
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融進血肉,沁入骨髓的,任何時候都無法剝離和割舍。哪怕是故鄉的一片樹葉,一捧黑土,一灣溪水,一縷炊煙,都會在記憶里生根,任憑歲月打磨,依然鮮亮如畫。
我的故鄉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是祖國糧倉的一部分。丘陵和平原摻雜,偶爾田間地頭,村口庭院栽有楊樹槐樹,隨處可見的是柳樹。房前屋后,村邊地頭,柳樹,不畏嚴寒,不懼酷暑,朝飲晨露,晚沐夕陽。以旺盛生命力為家鄉父老遮陰涼,御風寒。
家鄉的柳樹平淡無奇,平常的就像路邊不為人矚目的小草。沒有松樹的挺拔身姿,更沒有白樺的俊朗,亦沒有西北的胡楊樹那樣名聲大振。但是,無論哪個季節,它以一種堅韌,質樸的品格給大自然注入無限的活力。她不傷感,不哀怨,剛柔并濟的站在大陸性季風的前沿,憑風霜雨打,酷暑嚴冬,她婀娜的身姿,飄逸的柳絲,散發出雅致的韻味。它是春的使者,夏的濃蔭;秋的依戀,冬的律動。尋常巷陌,籬笆墻的外圍,隨處可見柳葉在搖曳,隨處都可被多情的柳枝拽住衣袖。小柳林里藏著多少童年的歡樂,蘊藏著多少青春的故事,聲聲柳笛吹出悠揚的生活旋律,或喜或憂,緣聚緣散,依然故我的譜寫成一首首春之樂曲,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飛揚。
東北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當殘冬的腳步邁著緩慢的步履離開的時候,柳樹是第一個傳遞春的信息的使者。
柳樹戴著春的點點嫩眉,也滿身的綠裝,把第一抹新綠,無限生機給荒蕪了一冬天的大地。堤邊河畔,巷陌小道,或成排結隊,或獨處一隅。垂楊柳,旱柳,水柳,清明柳,長長的枝葉低垂,如絲入夢,如水似煙,飄逸婀娜。如同一位羞答答的窈窕淑女,舞動著柔曼的身軀,嫵媚不乏沉靜,美麗而不妖冶,站在她身邊,免不了有詩意的遐想。那搖擺的長發猶如瀑布飛流直下,浩淼,壯觀,在它的身邊徘徊,會感到身心靈魂都被凈化和詩化了。仿佛臥倒在它的腳下,就能酣然入睡,更愿它柳梢輕輕地抽打在身上,再同它一起櫛風沐雨,鑒賞明月,那感覺分明就是快意。
這就柳樹的春天,折一根嫩翠的枝條,擰松柳皮,抽取木心,做成了柳哨,吹出童年歡樂的歌謠,吹出鄉土氣息淳樸的心曲。那淡黃和豆綠色融合在一起的柳花,更為枯黃的原野增添濃濃春意。柳花將落,柳絮滿天飛舞,飛飛揚揚,飄飄灑灑,輕盈的舞步,踏出莊戶人家獨有的生活節湊。
夏日,柳樹總會給人們帶來歡喜,除了一如既往的為人們搭起了綠傘,送去濃蔭,遮風擋雨外,還會有意外的驚喜。倘若在一場對流雨過后,站在雨后的彩虹下,就會有驚奇襲上眼簾,顛覆你固有的思維。你會發現柳林里,濕潤的樹根下會有生命在萌動,像雨后竹筍,蓬勃而出。那是自然界另一種生命在誕生。它只有依附于柳樹的根下,方能繁衍出來。一排排鉆出地面的白色的蘑菇(當地俗稱“柳禿子蘑”)三五成群,四五一伙,不規則的隊形,足以讓人驚嘆。盡管這種蘑菇的生命短暫的用天來計算,但是,這屈指可數的生命歷程,卻釋放著挽救蒼生的能量。它創造了這個季節的精彩,它襯托了令人仰視的柳樹形象,升華了自身價值。它既是蔬菜亦是糧食,是裹腹充饑的食物,更是純正的野生菌類,為農家的餐桌增加了美味佳肴,為饑腸轆轆的孩子老人送去天然的補給。
秋天,一場霜凍打蔫了花草,大多數的樹都被剝光了葉子,直挺挺,光禿禿的站在那里,唯有柳樹高仰著頭,迎風搖擺,依舊不屈不熬保持著本色,直到初冬。柳樹又為人們貢獻了它的身軀,編筐編簍,編織各種日用品,工藝品,生命也開始繁殖它的后代。
冬天,柳樹雖然被無情的霜凍脫落了綠葉,但是它從不讓漫漫冬天寂寞。以雪花為伍,嚴寒為伴。銀色的薄紗纏裹著軀體,珠珠雪柳璀璨奪目,條條銀枝玲瓏剔透。樹枝上茸茸的花冠,似白天鵝般的聘婷少女,它掩蓋著凋零,用晶瑩包裹著生活的酸甜苦辣,靠近她,恍若,“寒江雪柳,玉樹瓊花”。陽光透過雪柳的縫隙的瞬間,五光十色,澄明,耀眼。駐足在銀裝素裹的雪柳旁,心醉而怡然,神醉而自得。一種樸素的情懷油然而生靈感,想為它詠頌,為它歌唱,為它曼舞。
還記得,糧食上場入倉,父親把指頭粗的長得挺直的柳樹枝條割下來。按一定的尺寸剁齊,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插上剁好的柳枝,一排排的,只露出一節在地面。我跟著父親身前身后的忙乎,卻不解其意,問父親說:“為什么把柳條插到地里,冬天不凍死了嗎?”父親告訴說,這柳條子耐凍,明年開春,第一個鉆出地面的就是它,等到明年這個時候,她又成了一片柳樹林。”我抬頭看看父親,又看看院子的院墻,也都是柳樹排成的。不由得佩服柳樹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后代的能力。
父親還割下很多指頭粗的細枝條,編筐,特別是編用來裝糧食的大躉子,家里的大筐小簍都是柳編,大的能容下一個人,小的只能裝下幾粒豆子。初冬的夜越來越長,父親借著微弱的燈光,把對我們的希望,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都編進柳條筐里。
我愛柳樹,尤愛家鄉的柳。它們平凡但不平庸,柔弱但不嬌媚,低調內斂,這種接地氣的品格,像極了我的父輩,我的父老鄉親,他們用彎曲的脊背撐起一片藍天,用勤勞和智慧開創富饒的家園。倘若真有塵世輪回,我愿跟隨他們的腳步,化作一顆柳樹,低調,執著為這方熱土站崗守望.用婀娜的身軀,為這塊土地遮風擋雨。
公眾號:咱們村
思念故鄉的詩文篇三
故鄉漸漸遠去的美文
今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似乎我回故鄉的次數多了起來。石海坡,這個華北平原上一個最普通的小村莊,就像放風箏的人,讓我那顆游子的心牽扯不斷。每次踏上這片熱土,村里的人和事及其背后流淌的文化,都會鋪陳開來,彌漫眼前。我的父老鄉親,我的村莊小路,我的樹林校園,魂牽夢繞,流連忘返。但那些古樸純真、自然美好的東西卻漸漸遠去,故鄉也只在記憶中了。
我的故鄉位于索瀘河東岸,原河兩岸是茂盛的樹林,村莊倚河傍水,周圍是肥沃的河灘地,村北更是一片楊樹林,林間是長年不干不旺的整片濕地,水草茂密。如今河道斷流,濕地消失,樹林伐掉,就連村里村外能見到的樹也越來越少。其實,農村的步伐一直緊跟著城市。城市變成了鋼筋水泥的叢林,樓越來越密。農村也不例外,宅基地放了一塊又一塊,沒幾年的時間,小時候村北那大片楊樹林就變成了一戶挨著一戶的街街道道。那些或直或彎或粗或細的楊樹,連同林中清晨的鮮露、午間的鳥語、傍晚的清風,只能作為一個符號,嘩嘩啦啦地飄蕩在淡淡記憶里。
曾記得,小時候,各家各戶房前屋后都種樹,什么樹都有。村子以外的路邊、地邊、池塘邊也種,多是柳樹。那些高高大大的柳樹通往田間地頭,預告著春的來臨,遮擋著夏的暴日,連接著一個村和另一個村。如今,它們被砍了,以幾塊錢的價格賣掉。細長的柳條編成的鞭子、翠綠的柳葉做成的哨子也只能存在于童年時光里了。曾有無數個春天,老師帶領著我們到野外去,挖坑、栽樹、澆水。可惜那好像也就是一堂勞動課而已,我們用心地學會了種樹的步驟和注意事項。但當年種下的樹,卻沒有一棵活到了現在。如今,我站在村莊高處,放眼望去,連片錯亂的磚瓦房突兀著,只能看到零星散落的樹木,很多還是最近兩年補種的。
村北那條路,是通往縣城、鄉鎮,連接四方的柏油路,寬闊平整,大車小輛,來往不斷,城鄉客運開到了家門口,跑趟縣城也就大概20分鐘。路連著村,村傍著路,很多人家出門就是路,平時在村里串門,路又成了街;在村內行走,要時刻提防過往的車輛,孩子上學,家長都需要全程接送了。過去,進城大都騎自行車,馱點東西,上坡推不動,下坡剎不?。粴q數大點的出遠門趕毛驢車,進一趟城要跑一整天時間,不會騎自行車的婦女,有的一輩子都沒進過縣城。那時,我和小伙伴上學放學,也無數次走過這條坎坷的小路上。路兩邊是粗壯參天的楊樹,幾個人合抱不過來,一到夏天枝繁葉茂,成了天然涼亭,路上也沒車,一群小孩兒玩累了,躺在路中央就能睡覺,避暑又解困。如今,這些都成了回憶……路修好了,機動車輛猛增,卻開始多發,每次回家,這些成了鄉親們閑談時繞不開的話題。
緊挨村北那條路旁,有一排整齊紅瓦磚房的院落,是村里的中心小學。有近100名學生,4個老師,學生大都是留守兒童。我當年的小學同學還一直在這里堅守著,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園丁職責?!皩W校勉強維持著”,她告訴我,“小學的師資力量不強,勉強能教授小學四年級的課程。當然,如今村里的生源也少多了,外出打工的年輕父母,大多數把孩子一道帶出去,在外面讀書。鄉親們現在比過去也富裕了,有的在縣城買了房,也愿意讓小孩在縣城上小學讀書,因為那里的教學質量肯定比村里強。而村里的.小學,一個年級一個班,有的時候連一個班也湊不起來了。”其實,在故鄉,孩子們上學讀書沒有太大的情懷,為的只是丟掉祖祖輩輩手里的那把鋤頭。他們對讀書的尊重,表達的只是對另一種生活的憧憬,早已沒有了我們那個時代刻苦發奮的精神和追求了,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更沒有了對識文斷字更高看幾分的認同。那些考不上高中、沒有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孩子,便選擇外出打工,或在家務農,大部分人會很早結婚,生兒育女,開始挑起生活的重擔,過上了富庶的生活。我兒時的那些小伙伴,大都已做了爺爺奶奶,頤享著家庭天倫之樂。
每次回到故鄉,我都是一番尋覓,一番拜訪,最使我心痛的是那些熟悉的老人連同他們居住的土坯房屋全都不知所蹤,惟留下一座又一座荒涼的墳塋。記憶中的故鄉永恒在夢中,現實中的故鄉卻永遠消失在眼前。從所遇的一張張陌生又年輕的臉龐中,我猛然驚醒,再過若干年,再提及故鄉,或許真就印證了范偉的那句話——“我不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只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沒的”。那時,將是一種欲知而不得知的無奈,對故鄉的記憶或許早已淪陷在歲月的洪荒中,是到了留住她的生命軌跡的時候了!所以,記得住鄉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路走來,故鄉漸行漸遠。村莊依然是那個村莊,人卻不再是那時候的人,記憶中的村莊在時光流轉中也漸行漸遠,喜哉憂哉?說不清?;蛟S,過去的村莊也是從更遠的過去如此這般一步一步蹣跚而來吧。我的故鄉??!
思念故鄉的詩文篇四
如一個迷途的孩子,站在縱橫交錯的街頭,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尋覓不到故鄉了!
記憶中的故鄉,如一幅長長的畫卷。黃昏時,成群的鴨子在主人的吆喝聲中,排著隊搖搖晃晃從河邊走回家的景象;孤獨的羊倌穿著破舊的黑棉襖,腰間系一根草繩,趕著潔白的羊群踱步的身影;一只又一只土雞撲棱棱飛到庭院的大樹上過夜的嘈雜;偶爾傳來的幾聲犬吠合著木柵欄圈里幾頭豬的哼哼;小村里青磚灰瓦間升騰的裊裊炊煙,夾雜著慈母焦灼尋兒歸家吃飯的聲聲呼喚。我那貧瘠而熱鬧的故鄉啊,在時光的靜靜流逝中漸行漸遠。
冬日的夜晚,村莊格外靜謐。月上柳梢,星子稀疏。大人們勞累了一天,早早歇息了。
吃過晚飯的孩子們卻高唱著“娃們娃們都來玩,玩到年下我管飯。啥飯?大米湯,丟豇豆,蘿卜絲,漲香油,一碗一碗管個夠!”呼朋引伴,捉迷藏,跳大繩,羊抵架,玩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豇豆大米湯,一碟香油拌蘿卜絲,極其簡單的一粥一飯,也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得到。一首如此簡單的民謠,竟然能吸引孩童們在寒冷的夜晚到戶外瘋玩至深夜。
隨著社會變革步伐的加快,物質生活的豐富,生活條件的改善,故鄉在我的記憶里已經越來越模糊。后來,我到外省求學,漸漸融入城市,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僅在每年的寒暑假才回去一次,故鄉又成為我夢中揮之不去的牽掛。及至畢業,工作,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小家,故鄉,才再次在印象里清晰起來。但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已經由一個青純美麗,天真活潑的少女,演變成風華絕代,珠光寶氣的貴婦人了。
消失了草房瓦屋, 遠去了炊煙灶膛,缺少了蛙鼓蟬鳴,填沒了泥坑水塘。取而代之的,是新農村社區一排排整齊的樓房,寬闊的街道,美麗的廣場。南水北調干渠繞鎮而過,清澈透明的丹江水,滋潤著家鄉的土地,給小鎮增添了一抹靈動和雋秀。白天,市場里熱鬧非凡,各界群眾熙熙攘攘,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夜晚,華燈齊放,廣場舞吸引了周圍眾多的愛美人士,男女老幼一齊踏著音樂節拍,舞動蓬勃的生命;有的合家圍坐在一起,欣賞電視節目;有的邀三五好友,逛商場,去ktv唱歌,咖啡屋品茶;文化廣場四周,遍布健身器材,人們在這里打太極,扭秧歌,跳健身操。白發蒼蒼的老人推著童車,滿臉慈祥地逗著車里的孩子,年輕的媽媽們則坐在一旁,低聲交流著育兒經驗。這里,分明就是鄉鎮中的城市啊,城市中的美麗鄉村!這里,除了沒有城市里的摩天大樓以外,其他的,這里都應有盡有!
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素描;今日的故鄉,則是一幀濃墨重彩的油畫。
生活好了,民眾富了,日子越過越好;房子大了,電話小了,心情越來越好;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環境越來越好。好日子天天都在歌中過!
記憶中的故鄉,漸漸遠去。猶如一壇陳年老酒,時光愈遠,韻味愈長。
公眾號:紅羅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