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知道,中國人的人生具有真正的目的,是一種單純而明顯的態度,這種態度也許會跟隨年齡和閱歷而變動主旨,但依著中國人的溫良品性,終將是要回歸到樂天知命以享樸素的生活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溫良的中國精神作文1000字,供大家參考。
溫良的中國精神作文1000字1:
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讓中國人從血肉到骨髓,都深深的烙印下溫暖和善良的基因,這份深入骨髓的溫良,造就了在任何的大災大難面前都打不倒的中國精神。從2008年經歷汶川地震開始,慢慢讀懂了這種精神,記得太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時刻,記得許許多多集結出征的畫面,更記得當受困者看到武警、消防等救援隊時眼里的希望。7月17日以來,河南經歷著極值暴雨,鄭州、新鄉等一個個城市被洪水圍住,從中央到地方,防汛應急響應的不斷調整,是面對災害時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放在心里、抗在肩上的最好證明,這一次和以前一樣,我們雖經歷災難,但溫良的中國人始終同在。
與時間賽跑,災情就是命令。面對重大災情,中央第一時間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終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中組部印發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在防汛救災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所有人都拼盡全力,爭取最好的救援時機,武警官兵、消防應急救援隊連夜集結,解救被困群眾、疏通堵塞道路、搶修決堤堡坎,村(社區)干部日夜堅守巡查、轉移群眾,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網絡上“河南互助”的救援信息平臺快速搭建,不斷更新求救信息,一份“救命文檔”在幾天之內更新到270多版,這些無聲的信息數據,給許多人帶去了生的希望,“身不能行,心卻能到達”是無數心系河南的國人最溫情的善良。
與洪水抗衡,團結就是力量。7月18日鄭州告急,遭遇了一個小時內下往年一年雨的鄭州,徹底成了水城。打通被困的5號線地鐵營救通道后,所有人自發的讓傷者先行,然后年輕人讓老人和小孩、男士讓女士,這是黑暗地鐵里的團結;看到地下商城被淹、有人被洪水沖倒時,一雙手、兩雙手,隨后更多雙手自發的去營救,這是傾盆大雨里的團結;武警官兵、消防、應急搶險隊在最快時間里集結,帶著救援物資奔赴現場,電力、水利、交通等部門,為了更快的恢復居民生產生活,晝夜不息地搶修設備,這是軍民一心的團結;江蘇、湖北等地在災情發生后立即組織各類救援隊伍趕赴河南各地,加入到搶險救災的第一線,這是中華兒女一家親的團結。因為不忍看同胞受難,中國人的溫良產生了團結共進的力量。
與災情搏擊,黨員就是先鋒。不管是2008年汶川地震,還是2020年疫情防控,“我是黨員我上”“黨員往前站”這樣的話語總能準時出現,在救災一線,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用行動詮釋了踐行使命和擔當,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黨組織,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黨員,鮮紅的黨旗始終飄揚在防汛前沿,引領著黨員干部奮力搶險。不論是基層干部、醫生護士、救援人員還是普通群眾,他們都把“共產黨員”這個名字排在在所有稱呼之前,他們會忘了自己也身處洪水中,會忘了自己被泡的發脹的雙腳,更會忘了也許下個瞬間自己就是被沖走的那個。洪水結束后,怎樣解決轉移安置點群眾的生活問題、怎樣快速的恢復城市交通、怎樣安撫受災嚴重的商戶等等,是擺在眼前務必要落實的任務,這一刻依舊是黨員最先站出來。不能退縮、不會退縮是溫良的共產黨員最高的自我要求。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雖是渺小的,但我們聯合起來共同抵御災害的精神卻是偉大的,溫良的中國人把眾志成城、攜手共進、萬眾一心的精神深深的根植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了這樣的精神,不論是什么樣的災害都打不倒我們,不論是什么樣的難關我們都能挺過。
溫良的中國精神 作文1000字2:
臺灣來的呂先生有一日給我說,先前是聽不懂農場工人的方言,所以每次有矛盾的時候只能看著激動的工人揣測他們的肢體語言,忽有一日,思維高度集中,竟是聽懂了,于是怒懟一句:你想怎樣?!
“你想怎樣?!”這是臺灣人吵架時表達憤怒的最后反擊。
久居大陸,呂先生早已慣于粗糲的生活,臺灣的種種禮數與自我克制已是太過麻煩的事情,倒是回到臺灣,常有人給呂先生說:聽你講話怪怪的耶……
林語堂在《中國人的智慧》里描寫蘇州男人打架是這樣寫的:蘇州男人打架時,一邊挽起衣袖說“過來!”,一邊一步一步往后退,等到衣袖挽起時他已經安全地站在自家的房門前。
在林先生看來,蘇州人就像書香門第殷實人家的孩子,豐衣足食,舒適無度,在書山中耳濡目染地成長,能寫就漂亮、甜美與憂郁悲傷的詩篇,秉性上自是不善于做一個戰士。
一百年前,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辜鴻銘在英國的報紙《中國評論》上發表了一篇《中國人的精神》,這篇文章給中國人的秉性做了一次定義。
在辜鴻銘看來,中國人過著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情感生活,這種情感既不是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神經系統情欲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于我們人性深處的、心靈上的、愛的意義上的情感。這種情感可以概括為共情,正是這種時刻與人共情的力量,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的難以言表的溫良。
以辜先生對國人秉性的定義來看,呂先生的怒懟和蘇州男人打架的方式,皆是中國人秉性上的溫良,這種玄妙而迂回的共情力量所引發的奇妙連鎖通常使得武力優勢一方忘卻他們真正的意圖,從而解除他們的武裝。
林先生對蘇州男人的這段描寫放在當代,是不能代表當下的中國人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的溫良在日常里已是無處可尋了。現代人,講求著生活表象上的種種體面,骨子里該有的素養蕩然無存,溫良已被視為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而加已隱藏。
梁漱溟先生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類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即:先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網絡的發達,所謂的人和物之間的問題、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在當下無外乎是一種利益上的抉擇。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利益為先的抉擇思維已然深入并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模式,然而,終究在某個時刻,我們必須非主動的面對第三個問題,解決自己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甚至是矛盾。
于是,在清晨路邊的早點攤,在午夜街角的便利店,在熱鬧非凡的霓虹下,在失意醒來的黃昏里;在初為人母的柔聲里,在甫在不惑的唉嘆里,在耄耋老叟的殘喘里,在垂髫孩童的無邪里,日常不留心之處的一個不經意,感慨頓生,痛哭流涕,赤子之心的溫良傾瀉而出。
辜鴻銘先生所言,中國人過著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情感生活。
事實上,每一件無需心靈與情感參與的事,諸如統計表一類的工作,都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骨子里,中國人總是期待著一種比較接近大自然的生活,他們對這種生活有著無比的憧憬和想象。這種憧憬和想象是一種合乎情理的生活理想,是一種哲理意義上的有意識地回歸,因為在這種不太強調心計的生活里,人的本能的情感將得以釋放。
當代人文主義精英有時會將這種有意識地對簡單生活的憧憬和回歸看作是對人生的懈怠,他們會舍去內心中國人傳統的賴以生存的心靈和想象,因為他們確信他們已經在某一方面,比如職場,領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他們看來,一切心靈上的想象即是假定,而這種假定過于玄妙和虛夸,且是無意義的。
我更樂于將當代人文主義精英的這種觀點看作是啟蒙運動遺留下來的征服和欲望。啟蒙運動中,人類通過對理性以及判斷能力的運用,逐漸成為自然的主人,伴隨著近代科學的不斷發展,自然已經淪為人類征服和改造的對象。
正如17世紀英國思想家托馬斯 • 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著作《利維坦》(Leviathan)中指出的那樣,當代人在強調個體尊嚴,主張自我價值的同時,與社會、與他人、與自身都時刻處于“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
社交媒介的多樣化和交流活動的高頻化證明了當代人對交流的強烈渴求,但這種多樣化和高頻化又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攔了人與人的心靈交流。這是一種極其矛盾的狀態,用現代語言來重新闡述,就是:我在你的身邊,卻是你永遠到達不了的彼岸。
靈魂渴求直抵心靈的交流,但又因個體意識的相互隔絕和個人經驗的獨特性,每個人都在以一定的個體姿態對不同個體的行為做出適當的反應。所以,人文主義者并沒有從根本上舍去心靈和想象,是因為這種姿態表達的依然是某種存在于個體心靈之中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中國人的人生具有真正的目的,是一種單純而明顯的態度,這種態度也許會跟隨年齡和閱歷而變動主旨,但依著中國人的溫良品性,終將是要回歸到樂天知命以享樸素的生活里。
儒家思想中有一個關于生活的教義:一個人的行為惟一導向就是要維護家庭的榮譽,至少不能輕賤家庭。這樣一種統一的生活模式中,有內在美的存在,也有溫良的存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照料他們,他們長大之后又照顧年長的父母,生活如此輪回。在中國人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祖孫同堂,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生活方式。唐代宰相張公藝以九室同堂為當世所艷羨,一日,唐高宗臨幸其居,問其所以能維持和睦之理,宰相于是索取紙筆,書下“忍”字百余。后世人非但不以“忍”字為家族制度之悲郁的注解,反世世羨慕張公之福,而“百忍”亦化成通俗的格言,常書寫于朱紅紙箋。
中國人講究大家庭,只要家族制度存在,只要社會建立于這樣的基礎上,人就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以家族其中之一的身份生活于和諧的社會關系中,就很容易明了在這樣的社會里,“忍耐”自有其存在之理由。
忍耐,是中國人的溫良品性之一。
有一種文人,他們的忍耐是毫無怨言地等待、處之泰然地承受。他們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著極其清醒的認識,因而遁世隱逸。他們對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一份藝術上的情感追求,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酣暢淋漓地表現人生。這種遁世隱逸并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以真實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刻的批判。
到了近代,文人是另一個模樣。他們總是言語泰然自若,聲調里傳達著一種沉靜的威嚴。他們的眼睛,是一雙懂得正確思考、同時堅持自己想法的眼睛。他們洞察生活中眾多的邪惡和悲傷,既不保守,也不叛逆,更不對人性抱過多的奢望。內心平靜如水,從容地面對任何難以預料的困難和災難,同時有無限的耐心。
這種耐心就像品茶時輕啜嘴唇,片語未出,水起茶浮,已有了神思遐想和情趣之意,猶如在白雪皚皚的蒼茫大地,內心的空無,卻被石縫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動,情思爽朗滿天地,忽如飛雨灑輕塵,唯覺腋下習習清風。
耐心,是中國人的又一溫良品性。
這種品性可能常給人內心意念與外在言行不一致的感覺,但是表里不一的特性并不能簡單地與虛偽劃上等號,這種中國式的表里不一是一種含蓄的智慧的表達方式,與外圓內方的生活哲學有關。圓融變通、拿捏分寸,只要內心正直,如何隱藏內心意念只是方式和手段。
中國人總是不習慣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只會敘述一些事情的相關,卻又總是希望聽者可以從中推論出全部或部分的意思,而且在敘述者看來,這不過只是為了保住面子而采取的一些適當的策略。
傳統的禮儀規范,,信紙的某種折疊方式就可能含有一種有意的侮辱意味。在寫到一個人時沒有把他的姓氏提高一行,會被視為一種很大的輕蔑,其程度超過在英文中不用大寫字母開頭來拼寫一個人的名字。在社交場合,如無特殊情況,一言不發會被視為無禮之舉,就像沒有在合適的地點迎接來客、沒有根據來客的身份送出足夠遠的距離一樣。
【溫良的中國精神作文1000字 中國人骨子里的溫良作文】相關推薦文章:
溫良是一種力量發言稿 溫良是一種力量感悟作文
溫良是一種力量作文 溫良是一種力量感想體會【優秀三篇】
有關中國精神作文 關于中國精神素材積累5篇
2021袁隆平的品質與精神作文1000字【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