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目的
一、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
二、理解象征,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學習比喻、擬人、反復的修辭手法。
四、附預習題如下:
1、朗讀這篇課文(二至三遍)。
2、本文可分幾部分?劃分的根據是什么?
(要求在回答之前先標出段號,全文共十六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寫的、謳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無畏的革命斗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詩——《海燕》(板書)。
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一種容量較大、運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詩。它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的舒放、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形式上,散文詩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讀起來鏗鏘悅耳,非常動人,現在先請同學們各自朗讀一次。
二、檢查預習
1、正音。
竄(cuàn)呻 吟(shenyín) 蠢(chǔn)。
企(qǐ)膽 怯(qiè) 掠(lüè) 甩(shuǎi)。
摔(shuāi) 號(háo) 吼(hǒu)翡(fei)翠 蜿蜒(wan yan)。
2、詞語解釋。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高傲:驕傲,這里是極其自豪的意思。
蜿蜒:蚯蚓類爬行的樣子,比喻彎彎曲曲地延伸。
掠起:輕輕擦過而舉起。
預言家:善于預先知道,說出將要發生的事情的人。
三、介紹作者、時代背景
作者: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面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被列寧稱為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①高爾基在俄語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爾基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為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②“海燕”在俄語里是個合成詞,由(暴風雨)和(信使、預言家)兩個詞合成。作者當時已預感到革命的風暴將要到來,這使他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鳥兒。
時代背景:19世紀末葉,西歐經濟危機蔓延到俄國,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工人中傳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高爾基親自參加了反對沙皇的火熱的革命斗爭。他目睹反動軍警毆打、屠學生的罪行,于是滿腔義憤地寫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這篇小說描寫了一群鳥兒的談話和爭論,用鳥兒的形象來表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由于革命觀點鮮明,沙皇書報審查機關不準出版,只有結尾部分才得以發表,這就是《海燕》。為什么這部分能發表呢?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才躲過了愚蠢的檢查人員的眼睛在這一時期。
四、朗讀《海燕》;試擬副標題。
方法:齊讀,或自己放聲讀。目的是熟悉課文。
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下列幾個副標題均可適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靈。
渴望暴風雨的勇士 迎接暴風雨的先驅者。
勝利的預言家 無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驅者 劃破烏云的利劍。
五、理清結構
(一)分段。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逼近之時、即將來臨三個場面中進行描寫的。
2、劃分層次: (討論后歸納)
第一段(第1—6段)寫海燕對暴風雨來臨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寫海燕為暴風雨逼近而歡樂,而號叫;
第三段,(第12—16段)寫海燕在暴風雨即將要來臨時發出了勝利的預言。
(二)分析海燕的象征意義:
1、課文三次描寫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請找出有關的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你覺得海燕是怎樣的形象?那些詞語最能體現出海燕的這種精神?(學生討論后交流)
交流后總結:勇敢無畏,樂觀戰斗,不但不畏懼暴風雨,而且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烏云和大海之間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2)“高傲”: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為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狂風烏云,充滿自信,有壓倒一切邪惡勢力的英勇氣概。
(3)“碰”勇敢低飛,觸及海浪。 “沖”迅猛高翔,銳不可當。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號叫” 體現了海燕的勇敢、樂觀。
(2)“飛翔” 到 “飛舞”更能體現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戰斗中。
(3)“直沖” “穿過” “碰到” “掠起”體現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戰斗力。
(4)“精靈”體現了智慧“深信”體現了樂觀、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體現它的勇敢無畏。
2、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僅僅是寫海燕嗎?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運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即所謂的托義于物。)除了海燕其他具體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義。
3、總結,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海燕的?
比喻、夸張(箭一般的)、擬人、反復,使語言優美而有氣勢,增強了表達效果。
六:總結,
布置作業:熟讀、背誦1—6節。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二
《看云識天氣》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2、學習文章的寫作特色,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3、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
【重點難點】
1、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畫面,學生看后交流感受,教師借機導入新課。
(《動物世界》是大多數學生喜愛的節目,通過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對弱小者的同情、憐愛,為下面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
2、了解作者的有關信息。播放《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畫面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2)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朗讀時應如何處理?
(學生讀后,思考交流,然后教師簡單提問。對于情感的把握要求不要過高,關鍵是指導學生在朗讀時應如何處理感情基調,如對貓的喜愛、惋惜、厭惡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等)
2、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對貓的生動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3、指名學生讀課文,師生評議。
(這是朗讀指導的延續,為節約時間,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讀后通過評議,讓學生更加明確如何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四人一小組,自己設計表格,為三只小貓做簡歷。
(此環節主要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四人合作完成,既訓練了學生信息篩選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交流合作學習成果:利用實物投影投放學生設計的表格及其所填內容。師生評議表格的設計是否科學、全面,所填內容是否準確。通過比較、分析,教師強調作者對三只小貓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描寫的重點。
(這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學習的延伸和交流)
3、主題探究:本文通過養貓的經歷想表達一個怎樣的主旨?
(鼓勵學生大膽陳述自己的理想,教師不可統一答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只要學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四、課堂小結
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摯的感情描寫了養貓帶來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題,也正是通過“我”一系列復雜感情變化的細節描寫來不斷升華的。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喜愛、惋惜、厭惡、悔恨
設計表格:為三只小貓做簡歷
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性格
“我們”的態度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過程設計┃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復習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精讀課文,賞析語言
本文語言樸實無華,描寫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并進行賞析。過程如下:
(1)自主閱讀、賞析。
(2)相互交流、借鑒。
(3)集體交流、評議。
(在賞析、評議過程中,對于精彩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品味,在品析中朗讀)
三、重點研讀,深入理解
熟讀有關第三只貓的部分,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1)第三只貓有著怎樣的遭遇?“我”根據什么判定鳥是被這只貓咬死的?
(2)假如這件事發生在養第二只貓的時候,“我”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
(3)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4)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交流后明確。
四、體驗反思,感悟內涵
1、學習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如可從“我”和貓的角度分別來談)
2、你有過類似于作者的經歷嗎?當時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布置作業
假如養第二只貓時也養了鳥,鳥也被咬死了,“我”將怎樣想?怎樣做?請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書設計】
語言:樸實無華,栩栩如生
第三只貓:遭遇、“我”的悔恨
【教學反思】
《貓》是鄭振鐸小說的名篇,作者用樸實的言辭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郁。其文筆樸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摯,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深情是重點,激發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難點,這也正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四
1、了解有關歐陽修的文學常識,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能根據注釋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節。
2、理清文章脈絡,感受兩個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并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體會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品質,虛心請教,不驕傲不自滿。能聯系實際,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理清故事情節。
2、難點: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說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
明確:百發百中,百步穿楊……
接下來教師引導:“射”是古人常說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但有一個人不以為意,甚至不屑一顧,這個人是誰呢?(賣油翁)今天我們就學習《賣油翁》這篇課文,一同來看個究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知人論世,走近作者。(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播放ppt補充)
明確: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之一。
他是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為文以韓愈為宗,倡導寫平實樸素的古文,創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為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一位有著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詩、詞、史傳方面自成一家,留傳后世的有《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文集》。
2、熟悉課文,指導朗讀。
首先,師范讀課文,正字音,正斷句;其次,學生自讀課文,注意字音、斷句及節奏;然后,分角色朗讀(先小組中分讀,然后請學生自由分角色朗讀);
接下來,評價朗讀情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師指導,從普通話、語氣、情感、神態等方面評價);最后,請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
3、疏通課文大意。(結合注釋,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疏通課文文意,并請同學發言,學生間相互評價翻譯,教師訂正。接著,讓學生復述故事,并進行課本劇表演。
(三)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思考問題并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賣油翁對陳堯咨射箭本領是怎么評價的?賣油翁為什么這樣評價陳堯咨的射箭本領?
明確:
(1)“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_,但微頷之。”賣油翁看陳堯咨射箭,放下擔子,斜著眼睛看。看見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對此點頭。
(2)賣油翁認為:“無他,但手熟爾。”沒有什么,只不過手熟罷了。
(3)“以我酌油知之。”憑我酌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思考陳堯咨對賣油翁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其變化原因是什么?
明確:態度由反感、惱怒到佩服、認輸。賣油翁看射箭時的冷淡表情使陳堯咨反感,答話時的平淡、輕視更使他惱怒。后來,看到賣油翁從“錢孔”中酌油而錢不濕,不由得佩服、認輸了。其變化的原因,是他看了賣油翁酌油技術如此純熟卻并未“以此自矜”。
3、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賣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明確:賣油翁知曉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兩個人物:陳堯咨和賣油翁。我們干脆把題目《賣油翁》改成《陳堯咨和賣油翁》,行嗎?課文為何對陳堯咨的善射寫得簡略,而對賣油翁的酌油情況卻記敘得較詳細?(小組討論)
明確:不行。事端是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露出輕視的表情,陳堯咨就不會發問;又是由他解決的——以酌油技術平息了陳堯咨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咨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_”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著;陳堯咨卻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氣揚。我們讀這篇文章必須緊緊把握這一點: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采用詳略得當的手法敘事,重點突出。
(四)鞏固提高
通過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對你有什么啟示?
明確: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經過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我們現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鉆一門學問,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定會熟練掌握它的奧秘,應用自如的。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個故事雖然短小,卻蘊涵豐富的人生哲理,使我們學習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節簡單,但波瀾起伏;文字淺顯,卻韻味無窮。愿同學們在閱讀淺易文言文的過程中,擴大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業布置:據說陳堯咨把賣油翁打發之后,自己一個人在菜園子里踱來踱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又會做些什么?請同學們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寫一篇小短文。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五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三、信息反饋: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
一、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效率
初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情境的設置。如果只是單純的讀、寫、背,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會對語文教學漠不關心,只是機械地完成學習任務,基本沒有情感的投入,更談不上與作品或者是與作者的心靈互動。學生喜歡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術的引入,能有機整合優質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適合學生需求的語文素材,并且不斷地變化著視覺和聽覺的出現形式和效果,為學生創設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比如,在進行《蘇州園林》的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聽說過蘇州園林,或者是從網絡上、電視上看見過相關介紹,但基本沒有幾個學生去過蘇州園林,沒法體會那里真實的美。教師上課時可以利用ppt課件展示蘇州園林的系列圖片,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園林美景。第一組圖片主要展示的是園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聲給學生一種身在溪邊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連忘返。第二組圖片是園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爭先斗艷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學生目不暇接、凝神靜氣。第三組圖片的是園林的建筑。雅俗共賞、獨具風格的一座座亭臺鑲嵌在林中,使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一組組的圖片無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愿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二、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僅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學過程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地位的改革。我們必須轉變觀念,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作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進行《〈孟子〉二章》的教學時,我在課前就布置給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學習小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上網查詢、工具書查詢、同學之間的討論、搜集生活課程資源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比如,有的小組負責查閱孟子的簡介,詳細查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國別、學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學主張等;有的學生查閱有關孟子的言行記錄,有關孟子的大事年表;還有的學生查詢孟子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等。通過分任務查詢,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在短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還有很多學生查閱了教師布置任務之外的信息,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課上,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成果交流,并利用ppt或者是flash課件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可確定一個主持人,并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主發言人,負責本組查閱成果的交流與展示。小組交流過程中,組間可以實現互動交流。教師在這個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過多的言語,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下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彰顯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特色。
三、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實踐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監管的關系,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想辦法逃避教師的管理和責罰。這樣,師生之間很難做到友好相處,基本上沒有多少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這樣的教學,很難實現新課程理念,很難落實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處理各種圖片、聲音,并通過多媒體、網絡的互動效果進行教學,組建班級網絡平臺,不定期分享教學課件、教材上的視頻資料、課堂訓練、專家講座、名師微課等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使語文課堂延伸到家庭,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教學時,我利用班級博客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家庭里、在學校、在社會上尋找自己最可愛的人,并把自己最 可愛的人的可愛之處告訴身邊的人。這一活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綜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小結
總之,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作用,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的長足發展,全面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六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作者老舍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都經歷過冬天,那么,石家莊的冬天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說到北方冬天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那白雪皚皚的畫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會想到呼嘯的北風,迎面如刀割的凜冽寒風,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蕭條畫面。總之,北方的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既有美麗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風。然而,在北中國有這么一個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而且冬天里沒有呼嘯的寒風,卻有著無限的溫暖,那水不但不結冰,反倒冒著點熱氣,同學們,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嗎?今天,我們一起跟隨老舍的腳步一起走進《濟南的冬天》,去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溫情吧。
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導入,給學生以親切自然之感,同時教師也點到了濟南的冬天與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處,給學生以提示。
二、驗收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把易讀錯的字音和難寫的生字記在預習本上,并想辦法記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是什么?
(3)搜集有關老舍的資料。
1、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驗收預習第一項。
過程:4人小組學習中1號同學當小組長負責組織輪讀課文,互相傾聽,匯集預習中讀音、生字詞問題,并互助解決,解決不了的由組長負責記錄在預習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學成果與遺留問題。
3、教師出示整理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2號同學負責,在小組中讀正確。
4、檢查詞語能否讀正確。3號同學讀詞語。
5、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通順。
6、檢查課文朗讀情況。4號同學在小組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通過小組學習的主要形式驗收學生的認讀情況,小組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都能在團隊中負責,都有任務,鍛煉、培養了每個學生的能力。
三、驗收預習第二項,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大意。
1、默讀課文,然后試著想一想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
濟南的冬天——溫晴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養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這在教學大綱中對高年級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四、再讀課文,感受。
1、教師設置情景導入,讓孩子們想象濟南的冬天的畫面。
2、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的?
預設: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3、配樂創設情境,朗讀體會濟南冬天的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之后,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可以讓學生交流的過程更加整合,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討論有更熱烈,有更多的感受與同伴分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誰來說一說,文章圍繞 “濟南的冬天”主要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回顧全篇,盡快讓學生走進文本,為后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不同尋常的“冬天”,品讀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中心話題,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情感:
學生賞析濟南山、水
接著作者又寫了濟南的山、水,現在請四組同學的代表分別上臺給我們介紹作者筆下的山水,其余同學把書合上,從畫中,從同學的復述中感受濟南的山、水。
1、第一張圖片:陽光下山景圖。
請第一組學生代表上臺根據圖片復述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
教師提問:濟南陽光下小山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下學生回答。
板書:陽光下的小山:溫晴
2、第二張圖片:薄雪后山景圖。
請第二組學生代表上臺根據圖片復述第三自然段內容。
教師指導背誦:根據學生復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指導背誦。
提問:濟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點?
板書:小雪后的小山:秀氣
3、第三張圖片:城外遠望山景圖、冒著熱氣的綠水圖
設計意圖:使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對問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
三、深入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小組交流中心話題。
課文處處流露著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熱愛。現在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用心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預設點: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溫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白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可能會不定性的說到某一部分。教師深入學生回答,與之展開深入對話,有機結合在一起。
設計意圖:以一個問題,統領全課。課堂上,教師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感悟。學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二、回顧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師引導:老舍先生寫濟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點,你寫《家鄉的冬天》準備抓住什么特點?
學生寫簡要發言提綱,然后口述。
教師作綜合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將語文打開。
①推薦閱讀:《沁園春.雪》
三、作業。
1、背誦整篇文章。
2、學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記錄下今天的收獲。可以采用詩歌、文字配畫等形式。
3、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向書的世界引領,激勵著學生種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種子。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七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課文中一些重要實詞的含義及其用法。
3、準確、形象地復述課文內容、朗讀、背誦全文。
4、成語積累。
1、課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義。
2、緊扣情節,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一、導入
1、學習文言文困難的原因:
⑴ 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
⑵ 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
(語言障礙:詞、句。)
2、中考文言文考點①字詞解釋。
⑴ 翻譯句子。
⑵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針對以上內容,指導學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
⑴ 從整體到局部。
⑵ 從熟讀到理解。
⑶ 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
基本方法:
⑴ 字詞的理解,要重視語言環境。
⑵ 要從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詞的含義。
二、利用以上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狼》
1、作者,文章簡介。
2、朗讀課文。
要求:
⑴ 語言準確。
⑵ 順暢。
⑶ 讀出語氣。
3、檢查預習情況(結合課文的詮釋弄清文意)
4、重點字詞,句子的理解(結合語言環境)
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一詞多義)
苫蔽:覆蓋,遮蓋
犬坐:像狗一樣坐著,犬:名詞作狀語
洞:打洞,名詞活用為動詞
遂:鉆洞,名詞活用為動詞
假寐:假裝睡覺
(教師指導重點詞的理解,學生翻譯句子(提問))
⑴ 骨已盡矣:而兩狼并驅如故(狀語后置句,如故是狀語,翻譯時應回原)
骨頭已經扔完了,但兩只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⑵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離開犬:像狗一樣,是動詞坐的狀語
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
⑶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乃:方,才蓋:原來
這才領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⑷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哉:表反問的語氣詞
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問題:
⑴ 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個過程,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每段都用一個字概括
記敘: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狼
↓
議論
6、分組討論、探究:
⑴ 讓學生分組在課文中找出體現狼與屠戶的形象的相關語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學生討論后派代表概括。)
明確(板書):
屠戶:機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兇殘、貪婪
⑵ 課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寫狼嗎?究竟比喻什么?這則故事讀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啟示?(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結: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面對像狼一樣陰險、狡猾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小結: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四、根據板書提示,試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說出一些關于狼的成語;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業留置
1、展開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話故事
2、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狼兇殘,貪婪的形象,而事實上,狼有時也很溫順而有愛心,查找有關狼的資料,試著給狼一個公正的評價。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教學反思篇八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學而不誨人不擇其者而從之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