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那么對于會議的“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該如何去解讀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防風險”解讀,供大家參考。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解讀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20日電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引發市場對貨幣寬松的預期,應該如何理解?
債券研究團隊發文提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做好金融穩定發展,跨周期調節下政策或將重新拿捏“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權重。2021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政策源頭是地產和政府債務管控導致投資需求弱,貨幣政策始終維持偏松,因而防風險切換預計也不會導致貨幣政策立即走向進一步寬松,首先應是加大財政和信貸支持力度。
文章提到,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引發市場對貨幣寬松的預期。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問題,提出“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則進一步引發了市場對于“防風險”目標下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預期,債券市場本周出現明顯上漲。
明明債券研究團隊指出了2021年“防風險”的三個特征。
一是前期防范化解和處置風險集中在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債務領域,地產和基建并沒有發揮逆周期調節的作用,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增速自二季度起逐步下滑。二是中央財經委會議強調保持金融穩定,防止其他領域的風險處置引發次生金融風險,要以金融系統性穩定為前提,后續風險處置力度和節奏都會統籌推進。三是風險處置堅持底線思維,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2021年防風險側重點從處置風險轉為維持經濟金融穩定大局。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防風險”也具備三個特征。一是前期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的內容包括金融去杠桿,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二是強調底線思維,堅持穩中求進,抓住主要矛盾。三是風險處置更精細管理,分類施策,差異化、針對性進行風險處置。2018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定調,風險處置的力度有所弱化,定向降準等貨幣寬松政策的逐步落地。
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認為,2018年“防風險”指向貨幣寬松,2021年“防風險”或指向財政和信貸支持。2017年作為防范化解風險和金融去杠桿的政策源頭的貨幣政策收緊,因而在2018年防風險目標切換之際,最直接的政策轉換也是緊貨幣的解除,并逐步推出結構性寬信用政策。2021年經濟下行壓力并非由緊貨幣所致,因而防風險切換預計也不會導致貨幣政策立即走向進一步寬松。7月央行意外降準后信貸數據仍不樂觀,主要是需求端約束了貸款規模增長,也指向后續財政和信貸支持政策發力。
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表示,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做好金融穩定發展,跨周期調節下政策或將重新拿捏“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權重。2021年“防風險”與2018年不同之處在于,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的政策源頭是以貨幣政策收緊為代表的金融去杠桿政策以及中美貿易摩擦,而2021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政策原因是地產和政府債務管控導致的財政政策偏弱,因而當政策變化的路徑也會有所不同――2018年貨幣政策轉松,而2021年則首先應加大財政和信貸支持力度。隨著財政發力逐步強化、地方債發行提速、信貸增長將支持寬信用進程,市場認知還將進一步糾偏,目前利率底部約束明確,隨著寬信用政策和信用拐點出現,或逐漸對利率形成上行壓力。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防風險”解讀【最新】】相關推薦文章: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解讀最新
中央財經委重磅會議的深意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解讀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個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