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心與教育隨筆感悟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篇一
李鎮西老師在這本書中通過七個“手記”,將他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清晰、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雖然在每個手記的前半部分也有一些理論,但這些理論的實用性很強,很淺顯,不俗套,不空洞。而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記錄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教育案例,最讓我敬佩的是李老師那種把學生作為一輩子的朋友的亦師亦友的真感情,最讓我難忘的是李老師那種“真愛、真誠、真心、真情”的真教育。
給家境貧寒的寧瑋送錢讓他補充營養,并與他保持八年如一日的聯系,演繹師生間最長情的告白。跋涉三十多里山路,給因家庭欠債想輟學的'伍建送去捐款和物品,與學生齊聲大喊:“伍——健——你——好”,那是老師對學生最深情熾熱的呼喚。
給每個學生過生日,寫生日祝詞,溫暖了學生最浪漫的記憶。周末輪流把一個小組的學生請到家里做客,暑假邀學生游山玩水,和學生歡度春節……這一樁樁,一幕幕,無不令人動容淚目,親人尚做不到這樣,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分明是勝過了親人。
《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后進學生”的轉化》這是我最受啟發的一部分,可能是與我現在所教育的學生有關,也可能這是李鎮西老師從實踐中得來的真知,所以很貼近實際,也很有操作性。先把這部分精華摘錄下來,然后再談談我的感想。
后進生的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愛,是教育的前提,但對“后進生”的愛,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懷的自然流露。時刻記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學生認錯,大家習以為常,為什么老師認錯,學生就格外感動呢?錯誤面前,人人平等。
后進學生教育需要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后進學生的壞習慣不可能一個早晨就根絕,我們要讓他們體會到成長與進步。
教育者要允許“后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自己進步的信心。
“后進學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教育者:“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性表現的情況下,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
后進學生的教育方法:寫家校聯系本;填報喜單;游玩;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干部;對手競賽;學生作文表揚。
我也應該反思自己的工作,對于班級的一些問題學生,有時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簡單粗暴的教訓,相比起來,對于學生的愛還太少太少。
通過閱讀此書,我收獲了很多。教育是一件需要付出愛心的事業。有真誠的愛心,才有流動的血脈,才有有生命的教育。我也會繼續揣摩書中提出的一些理論,讓它指導我的教育越走越遠。
愛心與教育隨筆感悟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篇二
最近,我閱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1998年獻給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記。書中用一篇篇獨具愛心和思想性的記實文章,折射出他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的教育思想歷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的創新。
我用了一周的時間,如饑似渴地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事例對我可謂受益匪淺。“當一個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李鎮西老師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自問:你為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每當新學期到來,一段時間沒見的孩子們滿臉歡笑地撲向我時,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充滿真誠的愛。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學生情感的魅力,也是思考、探索教育教學理念的動力。教師只有在愛學生的情感推動下,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創新自己的教育思路,才能贏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收獲自己教育事業的成就。
師生之愛,有別于親情之愛,有別于友情之愛。這種愛的潛能在于她得到不斷的拓展和升華之后,是我們對祖國的愛。是愛的教育追求的境界。李鎮西老師的手記中,僅教育“后進學生”比較有效的具體方法就有十種之多。這些還是他提練歸納出來的。還有更多具體事例中,達不到歸納寫出程度的靈機之動就更多了。他不比別的教師多長個腦子,但他的這一個頭腦,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智慧?我想李鎮西老師在教育中付出的愛心促進和提升了他個人的智力智慧。
我們每個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的教師如果也能付出這樣的愛心,必然也會激發自己的智慧潛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教育能力的發展。做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讀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的感觸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才是一個快樂的人。李老師以愛心贏得愛心,以真誠贏得真誠,以民主贏得民主。李老師的生命在與學生的融合中得以燦爛。李老師在博士畢業后,又回到一所中學擔任班主任、教語文。但他卻一再強調:不要把我的行為看成崇高,其實純屬個人喜好,我就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促使我追求教育的幸福。使我認識到學生是教師的幸福之源。學生在教師節來臨時送我的一張賀卡、一封短信都讓我幸福無比。平時的課堂互動,課下交流使我的生活變得開心,生命因此而變得精彩!
讀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使我認識到課堂是體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地方,教師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上課不能享受到快樂,那么教師的一生就不會快樂。我努力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在與孩子們的共同探討中,我享受著教育的幸福。
摘錄幾句我喜歡的話:
如果教育者否定學生的兩重性甚至認為學生的真誠不過是在演戲,那么,教師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復雜性,而且還會傷害了學生心靈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當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后,點燃學生心“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
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心與教育隨筆感悟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篇三
1999年,《愛心與教育》本書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全國各大媒體紛紛拒道傳播,時至今日,因為廣大教師的追捧,《愛心與教育》已成為教育新經典。
李鎮西,1958年9月生,先后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上語文教學示范公開課200多堂,出版了19部著作。他的書成為近十年來中國教育教學類暢銷書。本人獲“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稱號。20__年被提名為“全國十杰教師”。
初讀這本書,感悟頗深。
李老師說,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確實如此,只有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才會真誠地與學生們交朋友,切身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學習困惑和心理障礙。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的,從古到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點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切教育都不能離開情感。我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走進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
在這一點上,李鎮西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都要向他學習。
李老師給學生舉行生日晚會;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用小煤油爐煮上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對于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李老師送錢給她補充營養。對于在高考以幾分之差落榜后,情緒波動很大的寧瑋,李老師一直鼓勵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電話聯絡,成為寧瑋成功人生的最大動力,等等。
李老師為我們重新解讀了什么是“愛”?師生之愛,同學之愛,都不應僅僅止于班級內部,而應該有愛的擴展和升華。這種愛的擴展,是對周圍其他人的愛——同學、鄰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識但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愛的升華是對我們祖國的愛!
這才是愛的教育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對于“后進生”,李老師認為“用心靈贏得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后進生”來說,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后進生”的愛絕不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
“后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復的長期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后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對此,我們要有耐心和恒心。
對于后進生的認識和轉化,我們還要從多方面角度去關心,比如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個人方面,以及對于他們的教育方法。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田都播下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