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孝德文化傳承倡議書 孝親活動倡議書篇一
信 德 教 育
二〇一三年十月
序 言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是學生快樂成長、健全人格的樂園。歸蘇小學緊緊圍繞“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做人”這一理念,關心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和他的快樂成長,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堅持管理育人提素質,服務育人促發展,追求教育的內涵與真諦。
學校以“信德教育”為載體,構建濃厚的“誠”“信”“禮”“孝”氛圍,積極開展“師生誦讀《弟子規》”、“課前教育十分鐘”、“道德講堂”等活動教會學生從學會尊重開始,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使每個學生都能具有一顆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感恩之心。
此讀本以“誠”“信”“禮”“孝”為內容,作為學校開展“信德教育”的有效補充,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二〇一三年十月
目 錄
校風………………………………4 教風………………………………4 學風………………………………5 校訓………………………………6 辦學理念…………………………7 辦學目標…………………………8 弟子規……………………………10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系列展…………13 二十四孝故事 ………………………16 誠信禮孝長廊釋義…………………40 1.校風:為人禮信
禮:是規矩和標準之意。“禮”作為規矩和標準的代名詞,衍生了很多詞語。例如“禮節”即在規矩嚴格節制下的行為。“禮貌”,言行表現非常符合規矩和標準。“禮品”,為了遵守人們之間的往來規矩,而奉獻的物品。“禮儀”,符合規矩或標準的做事形式或程序。“禮翼”,以做事達到標準,作為自己騰飛和崛起的翅膀。
信:言如其人,言行一致,引伸為誠實。人們彼此間的誠實,是人們互相信任的先決條件。所以說,“信”人為一種個人修養,便是誠實。“信”作為一種人際關系,便是信任、信服甚至信仰。作為一種信任關系,信包括信自己,被人信和信別人三部分。說到做到,培養起自信心,這樣就能相信自己。能勸人向善,能惠人以利,能讓人敬愛這樣就能被別人信任。自己甘心做開路先鋒,幕后英雄,讓別人實至名歸,風光無限,這就是相信別人。
2.教風:敬業愛生
敬業是一個道德的范疇,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不負責的態度。道德就是人們在不同的集體中,為了我們集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所以,敬業就是人們在某集體的工作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的工作態度。
陶行知曾經說過:“愛滿天下,愛生如子。”這是做一名教師的最高境界。愛生需要寬容,需要等待。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 人的孩子是神圣!故大賢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學風:勤勉好學
勤 : 做事盡力,不偷懶。勉 : 力量不夠而盡力做。好學:對學習的極度熱情而并非被逼迫,有著對學習主動性。故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學首先要“勤”字當頭。“業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補拙”,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凡學業有成之人大都離不開這個“勤”字,只有以“勤”為“徑”,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舍此別無它途。企圖找到一條不費力氣的“捷徑”,只能是一種幻想。具體說來,為學要做到四勤。
一曰勤讀。勤讀就是要多讀書,經常讀書,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通過勤讀多讀,博覽群書,知識得到積累,思想就會開闊,腦子就會靈活。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知識浩如煙海,發展變化無窮,珍惜時間,勤奮多讀,才能有所作為。
二曰勤思。學而不思則罔。勤思是創新的必要環節,通過勤思能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創造的智慧。可以說思則聰、思則新,做學問切忌當思想懶漢。“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意思是說學習的本質與規律,在于思考,思考是學習最基本、最必須得環節,沒有這個環節,猶如 有米而無火,是做不成飯的。思考的過程就是消化、理解的過程。許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之所以優秀,竅門就在于他們勤于思考,經過消化、理解,把書本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的知識,記得準、記得活、會運用。
三曰勤問。學問,顧名思義,既不懂就學,不會就問。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勇于提問,刨根問底,都是專心聽講的表現。不能把專心聽講片面的理解為“一動不動”。有了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就要多問問同學,多問問老師,死要面子,不肯問人,這樣問題就會越積越多,學習就會陷入被動局面。
四曰勤寫。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詩的習慣,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用筆在書本上進行“圈、點、勾、畫”,把精彩之處摘抄下來,經常寫寫心得體會等等,通過勤寫鍛煉與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校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文曰:“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這句話值得讓世人知道并銘記在心。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了大事。5.辦學理念: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辦學理念是關于學校整體發展的價值追求和理性認識,它決定著學校群體的教育行為,指導學校辦學的方向,定位學校的品牌形象。“ 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就是確信每一位學生都有不斷發展的動機和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都有獲得尊重、選擇學習、自主發展的權利,必須尊重、關愛、相信、發展每一個學生;依據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對中學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做人、求知和創新等基本的素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充足的營養和動力,為學生的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和能夠創新奠定基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校的校園建設、教師發展、課程實施、組織活動、管理制度都是為了給學生的發展提供空間,搭建舞臺。
“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要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具體來說: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可持續的和諧發展。這是現代教育價值觀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意義所在。為此學校承諾: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得!四個“每一個” 指的是面向全體,“學有所得”指的是主動發展、全面發展。5.辦學目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學生學會做人。
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榮格有句名言:教育的最后成功是人格!這話真正揭示了教育的真諦。我國老一代教育家陳鶴琴曾經倡導的“活教育”,其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他所說的現代中國人必須具備五個條件:健全的身體、建設的能力、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為人類服務。所以,教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這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為此我校以管理育人提素質教會學生做人。一是落實《弟子規》,強化學生修養。《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家規、家訓、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對于個人品德的修養、班級的管理、學校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此學校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專門構建《弟子規》文化長廊,并以班級為單位每班自辟學習區域,分周次、節章由班主任和語文老師帶領學生學習吟誦。印發《學生行為自鑒表》及致學生家長一封信,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吟誦并依此規范自己的行為。二是扎實開展“課前教育十分鐘”活動。每天預備鈴后各班班主任及值周班干部帶領學生開展“課前教育十分鐘” 活動。活動主題涵蓋安全、飲食、紀律、修養、時事等學生生活的各領域,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加強了自律,拓寬了眼界,學會了自我管理。開學初,我校為緩解學生上、下學接送壓力,在教學樓主路面畫上了行走導流線。很多班級都以此為話題開展自我教育活動,短短數天所有學生等能自覺按導流線行走,徹底改變以往上、下學無序局面。學生自主管理,班主任相機參與的學生管理模式為我校的管理育人添上濃重一筆。三是設立 “學生日常監督崗”,關注習慣養成。大隊部選派品學兼優的隊員,成立“習慣養成”督查隊,及時發現并糾正師生不良言行。監督機制與自我管理的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又培育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附錄一:《弟子規》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臵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余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附錄二:道德講堂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簡介
1.林俊德:縱死終令汗竹香
把能夠擁有的時光都獻給了崗位,最后還在向標沖鋒。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
以智殉國,鑄就成中華民族的銅墻鐵壁;致死攻堅,綻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強馬蘭。
個師
2.陳斌強:孝更絕倫足可矜
陳斌強自身的樸實行為給他的學生,也給整社會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他是一個真正有德的好老師。
目 陳斌強付出的孝心,不僅撫慰母親,也撫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這種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可以作為社會的良藥。3.何玥:何處春江無月明
12歲的小女孩坦然面對生死已屬難能,在病痛中還不忘善濟他
人。這一場生命最后的告別,不知敲動了多少人的心靈,平凡善舉,可以開啟一個有愛的未來。
今天,當我們懷著悲傷提起這個名字時,卻又懷著欣喜,為她的生命與另外的生命合二為一,仍在這個世界上熠熠生輝。
4.陳家順:動人以行不以言
在辦公室當局長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險臥底當局長是情份。用情份去擔當本分的官,才是真 正的人民公仆。
主動為民生奔波,體恤民生艱難,小可幫扶一家一戶,大則微而不弱,燭照未來。5.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
14年的奉獻讓愛變成了接力賽。志愿者讓愛心小院更幸福。這一切都緣于這個普通的農村婦女。
十幾年如一日為一群不幸的孩子擋風遮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懷使她成為最偉大的母親。6.張麗莉:冰雪為容玉作胎
她播撒下的大愛種子,必將被無數的奔跑接力,從黑土地傳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師心中有愛,孩子的世界才會綻放光芒!
危急時刻,她憑直覺挺身而出。那直覺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純正師德。
7.李文波:能受天磨為鐵漢
位卑未敢忘憂國,大浪孤膽守海疆。李文波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選擇人生。
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整整堅守二十年,他一個人就是一條國境線,就是中國軍人的象征。8.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別離 這海峽好淺好淺,深不過我的遺憾。抱回的豈止百十個骨灰罐,抱回來的人心啊,成千上萬上萬。堅信著親情骨血相連,誰也隔不斷隔不斷。
75歲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牽動所有游子的夢回家鄉的愿望。我們敬佩他的無私和親情。9.周月華:清香傳得天心在
無論是純粹的愛情,還是無私的奉獻,他們都讓我們淚盈于睫。
看了周月華的行醫路,誰還好意思再說行路難。古人說,醫者仁心。她這醫生小而仁心大。丈夫背上的女村醫,一對普通中國夫婦,合拼成了大寫的人。
10.羅陽:長使英雄淚滿襟
羅陽用生命詮釋了國防科技工作者的報國情懷,你倒下了,夢在起飛。
戰機起飛和英雄的隕落,讓我們的心靈受到同等的震撼。羅陽是中國知識分子報國情懷的高度凝聚,是兩彈一星元勛們的精神后人。中國需要更多的羅陽。附錄三:二十四孝故事
附錄四:誠信禮孝長廊釋義
孝德文化傳承倡議書 孝親活動倡議書篇二
孝德教育——感恩的心
一、感恩父母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父母親花了很多時間教你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你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你洗臉、教你做人的道理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于父母的養育之恩。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珍愛,用至誠的心去感激,用切實行動去報恩。“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后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時刻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春蠶付出了,也獲得了,得到的卻是人們的贊美與欽佩。
解父母各個方面(如:爸爸媽媽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嗎?爸爸媽媽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媽媽的身體健康狀況嗎?你爸爸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尊敬父母,對父母有禮貌,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不當面頂撞父母,不和父母發脾氣;生活節儉,無浪費現象,不亂花錢,不向父母提過高要求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負擔;有心事主動和父母說,經常與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溝通);碰到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認真考慮父母的意見;外出時,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應把去向和時間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護法);努力學好各門功課,經常主動向父母匯報自己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不讓父母操心;父母親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要誠懇的指出(實話實說)。
曾記否,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為我們是父母手心里的寶;曾記否,父母把無私的愛奉獻給了我們,因為我們是父母的結晶,是愛的延續。
曾記否,你討厭父母的嘮叨,無意間,你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可是總要等到失敗后,才知道父母講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記否,翅膀還未硬的你,卻想擺脫父母,展翅飛翔。可是總要等到自己受傷后,才知道父母的懷抱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二、感恩老師
是老師淵博的知識,讓同學們們感受文明與希望;是老師寬廣的胸懷,讓大家懂得寬容與忍讓;是老師慈善的目光,讓你們由懦弱變得堅強。當同學們遇到挫折灰心喪氣時,是老師在你們心田播種希望;當你們取得成功一帆風順時,是老師及時開出“驕兵必敗”的良方。老師總是笑語盈盈,讓大家充滿力量。即使偶爾慍怒的目光,也讓你們感到親切與盼望。老師是多么偉大。有人把老師比做水,說她滋潤了一片幼苗;有人把老師比做蠟燭,說她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還有人把老師比做辛勤的園丁,說她用畢生的心血精心得澆灌著你們這些祖國的花朵。日升日落,老師揮灑著血汗,寒冬酷暑,老師永遠滿腔熱情,指引著你們不斷前進。在將來,無論你會成為挺拔的喬木,還是低矮的灌木,都將會用生命的全部向老師致敬。在此,對于那些不尊重老師的學生,你們應當反省一下自己,應當給老師送上最虔誠的祝福與最真摯的謝意。
師愛如一股涓涓細流,雖無聲,卻能夠滋潤干涸的心靈。它平凡,卻在平凡中孕育著一份驚人的偉大!有時,師愛是一劑特效藥,可以拯救那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靈魂;有時,師愛又是人生海洋上的一座指路明燈,引導我們走出迷途,追隨光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份沉甸甸的師愛,有誰能夠掂出它的分量,又有誰能夠真正償還呢?
感恩教師,并不需要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
課堂上,一道堅定的目光,一個輕輕的點頭,證明了你的全身心地投入,你在專心地聽課,這便是感恩;下課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師,一抹淡淡的微笑,一聲禮貌的“老師好”,這也是感恩;放學了,向老師招招手,說上一句“老師再見”,這依然是對老師的感恩。
我想這一切的一切正是老師對我們多年來不斷教育的成果,也是一種感恩,同時也是我們對老師平時諄諄教導的一種最好的回報。
三、感謝同學
四季輪回,花開花落,生活于人世間,人并不是孤單的。因為除了父母,每個人身邊都會有許多朋友,我們應該感恩于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我們同樣也要對同學、朋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是他們讓我們感受到人世間的友情。正是因為同學、朋友的存在,才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和彩虹。讓我們感恩他們吧!因為感恩是美好的,感恩別人,自己是幸福的;被別人感恩,不但是幸福的,而且還是滿足的。我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老師,父母,同學,朋友。。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值得我感恩。
我忘不了,當我作業做得好被老師表揚時,同學們就伸出大拇指,投來贊許的目光給我力量。我有困難時同學們又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給我幫助。我記憶的窗口里永遠都會記著同學們深情的雙眼,記著同學們會心的微笑。記著你們在我孤寂憂傷的時候,默默地給我慰藉,給我真摯的友情!
同學、朋友的友情是嚴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濃蔭,是湍流中的砥石,是霧海中的燈塔。
三、感恩社會
人在旅途,從一個起點,到一個終點,而在旅程中,為你提供一切的,就是社會的。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許多人的幫助,這應當是正常社會的一部分,我們心存感激,我們也會去盡可能地幫助他人去回報這個社會的寬厚仁愛并使他人也感受到這種寬厚仁愛,共同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愛你的鄰人”這樣的訓導,幾乎在各個文化中都有,這樣的精神在不同社會中的存在形態卻有天壤之別。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如何記住這樣的話,而是如何使之成為我們的生存狀態。人是社會的動物,只有相互關愛才能更加感受生命的美好。敞開心扉,融入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社會,享受生命之美。總之,孝德教育為處理好人與自然、與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正如孔子所講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百善孝為先”,未成年人品德形成有了孝德作為倫理底色,其他諸如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等才有了發展的基礎。
孝德文化傳承倡議書 孝親活動倡議書篇三
“知禮行孝,立德修身”倡議書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中華民族素有文明禮儀之邦之稱。幾千年來,一代代華夏子孫踐行著尊禮崇孝,立徳修身的美德,成就了宏大厚重的中華文明。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踐行孝德禮儀,讓傳統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滋潤我們的心田,共創“厚德鎮海”。在這里,請允許我向全體學生發出倡議:行動起來,做一個“知禮行孝,立德修身”的好少年。
1.“禮由心生”,我們要認真學習中華美德,懂得“仁愛無私、明禮誠信、崇孝尚德、寬厚友善”的道理。
2.“百善孝為先”,我們要明白孝是修身的根基,修身要從孝做起,從小培養孝德意識。
3.“孝親起于自身,敬老見于小事”,我們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同學之間文明交往,在社會講文明、講禮貌、和善待人、遵守社會公德。
4、我們要積極參加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多讀孝德禮儀經典之名言。同學之間互幫互學,言孝德之言,行道德之行。以孝德禮儀為先,形成團結、友愛、和諧的良好氛圍。
5、我們要在踐行“知禮行孝,立德修身”中懂得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從“小事”到“大事,從“小愛”到“大愛”,人人爭做“習行孝德、明禮知儀、感恩社會”有愛心的好少年。
6.我們要努力形成寬容、理解、謙讓、誠實的待人態度;養成熱情、大方、禮貌、友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從小樹立自律守信、潔身自好的廉潔意識;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珍惜充滿溫馨的學習環境,一定不要辜負老師們的期望,在恩師的孝德禮儀教育中不斷成長,“知禮行孝,立德修身”,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吧!
學校大隊部
2014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