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怎么訓練寶寶的邏輯思維篇一
楊培慶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學生的思維也屬于動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或流暢,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可以說,思維訓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語言文字訓練的質量。根據學生和學科特點,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必須遵循“三性”原則:
一、同步性
閱讀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切實打好聽說讀寫基礎,發展學生的語言,而語言與思維是互為表里的統一體,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要和聽說讀寫同步進行。課文《泥土最珍貴》第二段,根據課后問題,要求學生弄清有兒句話,理解每句話的含義,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全段,再引導學生重點學習二、四兩句:第二句說了幾件事?這幾件事說明埃塞俄比亞的皇帝對兩個歐洲人怎樣?第四句說了幾層意思?送行的主人力什么要這樣做?學生思考并回答上述問題,就是在進行分析和概括的思維訓練。最后啟發學生在默讀全段的基礎上認識句與句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聯系起來的。
又如《十里長街送總理》課文。可在讀課文感知大意時,利用掛圖和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創設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入情進境,感受到人們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在精讀課文逐段細究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每段內容:第一段,抓住二、三兩句體會當時長安街兩旁的人多,抓裝都”體會到人們的心情,抓住一個老奶奶、一對青年夫婦、一群少先隊員的表情、動作體會人們對周總理的愛戴,然后指導學生綜合段落大意(人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等待靈車)第二段,抓住四、五兩句體會人們的悲痛,抓住六、七句與第八句對比,體會人們對周總理的懷念,然后指導學生綜合段落大意,人們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望著靈車);第三段,抓住一、二兩句體會人們對周總理的愛戴,抓住兩個“希望”和兩個“站著”體會人們對周總理的懷念,再指導學生綜合段落大意(人們懷看真摯的感情追趕靈車)。最后,根據段落大意指導學生提煉,用詞組的形式擬出小標題:第一段,等靈車,第二段,望靈車;第三段,追靈車。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大意,學習篇章知識,還可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啟發他們進行變式練習,用詞的形式擬小標題,第一段,等待;第二段,哭泣;第三段,追趕。按時間順序擬小標題:第一段,靈車到來前;第二段,靈車到來時;第三段,靈車過去后。這樣,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和指導他們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同步進行,其結果是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相得益彰。
二、階段性 低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應進行詞問訓練,并在訓練基礎上指導學生初步理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根據這個教學要求,針對學生動作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稍強而抽象思維能力和辨證思維能力很差的實際,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感性材料和直觀手段來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牷鄞駛恪學習表述。課文《坐井觀天》中有“坐井觀天”和“無邊無際”這兩個成語,只有幫學生理解了這兩個成語后才可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五自然段時,可憑借學中對“天”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理解“無邊無際”是形容天很大。在指導學生學習第六自然段時,可啟發學生看插圖2,回答“青蛙坐在哪里?”“它一抬頭就看見什么?”并相機解釋“看”可以當“觀”講,“觀”就是看的意思。這樣,“坐井觀天”字面上的意思就基本上為學生所理解。再經“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激發學生進一步看圖,學生對“坐井觀天”的含義便能加深理解。如此憑借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運用直觀手段來幫助他們建立概念,是一 種行之有效的思維訓練方法。
中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段的訓練。教學中可開始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思維訓練,學習分析自然段,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課文《科里亞的木匣》是一篇用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息的發展變化的短文,雖然文字淺顯,形象生動,但要學生根據小標題準確地給課文分段并歸納各段的段落大意并非易事,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時空跨度大,既與“埋木匣”不搭邊,又與“挖木匣”不掛鉤,究竟歸并到第一段還是第二段呢,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難點,這就需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想:這一個自然段幾句話?(二句)寫了哪幾層意思?(寫了三層意思:一是媽媽、奶奶帶著科里亞到喀山去了,二是她們在喀山住了四年,三是科里亞長大了。)這三層意思與“埋木匣”靠得近些還是與“挖木匣”靠得近些?引導學生通過這種分析、比較,就不難確定第三自然段的歸宿了。在指導學生歸納段落大意時,先要以“這一段主要是寫科里亞還是媽媽‘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啟發學生比較和綜合,再指導學生借助小標題歸納各段落大意。
高段閱讀教學則以篇章教學為重點,應當指導學生通過分析與綜合、比較與歸納、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具體化與系統化等思維訓練,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
課文《渡船》是一篇頗有特色的短文,它記敘了一個特定環境中發生的一件為人們所熟悉的事情,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互相關心的新型關系。文章的最大特點是脈路清晰,結構嚴謹,細節逼真,語意含蓄。為了幫助學生體會所蘊含著的思想感情,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可分四步進行訓練:第一步,精心設計重點提問,作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提示和啟發學生理解文章脈絡的提要:1.年輕的媽媽為什么“愁眉不展”,眼里還噙著“淚水”人們的心情怎樣?2.渡船靠岸以后,人們又有哪些表現?要弄清第1問,學生須憑借第二、三兩個自然段加以分析;要弄清第2問,須根據第四自然段加以綜合;要弄清第3問,須根據最后兩個自然段歸納。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細讀深究,就不難歸納段落大意,理解文章內容。
第二步,順應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辨異求同,體會渡船上的人對病孩的關心。第四自然段和第五、六、七自然段都是寫渡船上的人們紛紛議論,如果引導學生把兩處的“議論”對照起來就可清楚地看出它們的不同處和相同點:前者是針對孩子的病情展開的議論,后者是圍繞請大夫給孩子看病這個問題展開的議論,但不管是那種議論,都表現了渡船上的人對病孩的熱心關切。
第三步,適時疏導,適當點撥,從發掘語言因素入手,讓學生初步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第十二自然段是這樣寫的:“這時候,人們才聽到船夫人篙一篙下水的聲音。渡船已過了河心。”開始,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小段的作用,可先抓裝才聽到”讓學生弄清原先不是竹篙下水沒有聲音,而是人們紛紛議論的聲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這個時候“才聽到”是因為人們沉默了,而為什么要寫“沉默”呢?這就要疏導一下,指點學生回讀前一個自然段,體會當時渡船上的人之所以沉默,一是無言以對,二是怕增加了年輕媽媽的擔憂,再略加點撥,學生就能明白這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步,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整理,在整理的基礎上提煉中心思想。文章著重描寫了渡船上的人們的語言和動作,以突出渡船上的人對病孩的關切,頌揚人們互相關心的社會風尚。因此,可讓學生對渡船上的人的語言、動作列表整理,再以“為什么要寫這些?”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概括中心思想就可以水到渠成。實際上,在課堂上讓學生讀讀、劃劃、圈圈、點點,既通過文字敘述進行抽象思維,又通過操作進行形象思維,其效果更佳。
三、實踐性
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從讀懂書到會讀書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樣,在進行思維訓練,不宜脫離課文作理論上的講述,而應該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在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切忌越俎代庖,操之過急。
如在詞義教學中,就不要下定義,而要引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聯系上下文體會其含義,或啟發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形成概念。在詞語歸類時,則應在讓學生明確歸類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動手。
即使在段篇和教學中也不應由老師包辦代替地講有關知識,而應切切實實地讓學生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自己動手,一段一段地默讀,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思考。
怎么訓練寶寶的邏輯思維篇二
有一個腦筋急轉彎:一頭豬帶著六只小豬仔過小溪,到了彼岸,數了一下,還剩5只,豬媽媽媽若無其事地帶著5只小豬離去。問題:為什么少了一只豬媽媽少了一只豬仔,依然不在乎?這里沒有什么愛恨情仇的故事,只是因為豬不會數數。也許我們今天談的話題正好相反:一只小豬仔帶著一群照顧ta的豬媽媽們過河,媽媽、奶奶、姥姥、保姆、甚至姑姑、姨媽??ta能數出來到底有多少個“媽”嗎?
在中國“職業家庭主婦”這樣的名詞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詞匯,這意味著你居然奢侈到可以有閑暇“親自”養孩子,什么給你撐腰?一定要有足夠的錢才可以。第二呢,你也要做出犧牲,為了成為孩子的媽,你要犧牲掉作為女人的另一部分需要,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建立功業的愿望。
相夫教子已經遠遠不再是女人一生的全部了,何況,關于幸福,我們有那么多完美的圖景,那些房子和車子以及孩子的耶魯大學的校園生涯,都值得我們加班到深夜,每天早上起來要用勵志格言外加鬧鐘刺激自己起床,因為一個老公已經不足以支撐我們的夢想了。
不幸的是,一旦有了孩子,你就會發現身處兩個兼職工作中,來回往復——你不再是專業媽媽,也不再是專業工作者。
這意味著你必須要將媽媽的部分權杖移交給另一個女人。這究竟會對我們產生多大的影響?當一個孩子出生以后,家里平添了許多口,以孩子為中心編織的各種媽媽角色的網絡中,你到底處于什么位置?孩子到底是誰的?誰是孩子的媽媽? “混合撫養”這個詞聽上去總讓人別扭,這就好像國王不喜歡議會一樣,工作中的媽媽最大的煩惱莫過于“撫養孩子”方面的各種“勢力”的“明在”和“暗在”的博弈甚至角逐??
我的寶寶被奪走了?
看到婆婆為了哄孩子睡覺一晚上都不合眼,小如開始還是蠻感動的。但兩個月后,她覺得似乎有些不對勁,她發現除了喂奶,婆婆幾乎從不撒手,不讓她靠近,每當她想抱抱孩子,婆婆就走過來說,你不會抱淘淘,他不舒服,后來發展到小如喂奶的時候,婆婆也要在旁邊站著看,兩手微微張開,好像隨時要把孩子從她懷里抱走似的。
5個月后,小如上班去了,回到家總發現孩子不在家,原來每次婆婆都會在她快下班的時候帶寶寶“溜達”,小如找到她的時候,她就讓小如先回家,她還要陪孩子多玩一會兒。
婆婆一直試圖勸說小如把孩子交給她帶,周末過來看孩子好了。
有一次,她聽見電梯管理員和幾個老太太閑聊:“淘奶奶說了,淘淘不要媽媽了,每次媽媽上班,他都不理睬,現在的年輕人啊??”
為了孩子,她一直隱忍不發,畢竟她有求于人,但是這一次,她實在無法忍受了,回到家,婆媳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個女人的哭鬧讓小如的丈夫也失控了,甩手給了小如一個巴掌后,小如徹底心冷,她大喊著“離婚”,想要抱孩子回娘家,婆婆緊緊抓住她的手臂,孩子被吵醒,也聲嘶力竭地大哭,吵著要婆婆抱:“我要婆婆,不要媽媽!”聲聲刺心。
小如眼淚下來了,第二天,她遞交了辭呈,決定在家帶孩子,她要把自己的寶寶“奪回來”。哪怕與婆婆開戰,甚至與丈夫離婚,也絕不退讓了。
對小如最刺激的莫過于婆婆的“步步緊逼”,和她“委曲求全”而到最后卻“孤立無援”地喪失了所有。
這種被劫掠的感覺,為什么對她有如此大的沖擊?一周以后,小如有了答案,她夢見了5歲時的一個場景,和她有矛盾的表妹,把她最心愛的毛毛熊扔到了公共廁所里,當她哭著向媽媽要買一個新娃娃的時候,媽媽說她已經大了,不需要娃娃了,而此時,她看到兩歲大的弟弟抱著媽媽給她新買的娃娃。那一刻她如墮冰窖。她醒來以后,好像如夢初醒。“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會這么心痛,原來這個心痛已經藏了這么久,現在它被釋放出來了。”
小如說,這場痛苦的戰爭讓她意識到,原來她內心一直有一個不能觸碰的隱痛,那就是她無法忍受自己最珍愛的被人搶走,一直以來,她都用忍耐和爆發這樣的“鐘擺式”的反應面對別人對她底線的侵犯。于是她就成了具有超強忍耐力和極度脆弱內心的綜合體,小時候,弟弟的新玩具和她被扔到廁所馬桶里的娃娃對她是如此大的沖擊,可是她卻無法發泄,因為她有一個非常強悍的媽媽,如果她要哭鬧,她會被嚴厲處罰的。
現在她長大了,在工作中,她從不吃虧,而在情感中,卻總是習慣于這種過山車式的爆發,與丈夫的閃婚以及很快成了媽媽讓她幾乎沒有機會顯露出她的“崢嶸一面”,現在丈夫見識到了。
“好像一切都重演了。”——她最心愛的玩具被奪走了,而媽媽卻給她迎頭痛擊,現在寶寶被婆婆奪走,丈夫給了她一嘴巴。
“案情終于大白”后,小如反而輕松了一些,她明白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哭著請媽媽主持公道并捍衛自己的布娃娃的5歲的小女孩了。她不想再重復這種壓抑——爆發的反應方式了。她開始學著和丈夫以及婆婆談判,更重要的是,她開始探索自己長期以來都隱隱感覺到那種關于喪失的焦慮——她從未真正直面這種恐懼以及與一個強勢的像媽媽那樣的人物的博弈的過程。
淘淘的出生,讓她不得不一一面對,這一次,她絕對不能放棄了。
2)我的發言權在哪里?
最近關于毛毛穿衣服的問題,周周家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只是孩子出生前那場起名大戰的延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姥姥姥爺,全員參與,每人都貢獻了兩到三個名字供參考,甚至還為此召開了全體大會討論。
其結果是幾乎鬧翻。最后還是周周很艱難地頂著老一輩人的幽怨乃至惱怒的眼神堅持了自己的主張。
從那時,她就知道,好戲剛剛開始上演。
為了防止老人之間發生沖突,周周只好讓兩邊老人輪班倒,結果,毛毛每換一撥老人就要換一次衣服,有時爺爺奶奶以及姥姥姥爺夫妻間也會因為孩子是否該多穿一雙襪子大動干戈。更讓周周揪心的是,她和老公之間似乎也有很大的分歧。關于孩子是否可以邀請其他家的孩子到自己家里來玩,老公的意見是和孩子一起來的保姆人多嘴雜,很容易八卦,更何況難保人心隔肚皮,請一堆陌生人來自己家,一來不安全,二來容易生事兒。
可周周卻覺得,獨生子女的一代,最缺的就是人際交往,孩子應該發展自己的“交際圈”,可以從和小伙伴的交往中學到很多東西。
而婆婆的觀點是多接觸人,容易生病,誰知道對方是不是有病?周周媽媽的觀點是最好不要到家里玩,孩子應該到外面跑一跑,這樣孩子身體可以得到鍛煉?? 說到鍛煉,周周也有一大堆牢騷要發,因為她發現孩子走路總是彎著腰,有一次她在小區看到婆婆帶著毛毛走路,兩個人走路的姿勢一模一樣,她甚至懷疑毛毛平時膽子小也是和太多接觸老人有關,至于毛毛口音里的那股濃濃的安徽腔,更讓她別扭——那是保姆的痕跡。
雖然身為孩子的媽媽,她卻發現自己的“產品”有了很多其他人的“氣味”和改動的“痕跡”。
一個朋友的經歷更讓她恐慌——9歲的男孩居然對海浪恐懼,這讓她的那個朋友非常內疚,在孩子最關鍵的成長期,她忙于工作,而將孩子置于保姆和老人的照管下。
她見過小區里帶孩子“放風”的保姆和老人:她們大多是三五成群一起聊天,孩子只能呆呆地躺在嬰兒車里,無人理財。
周周很困惑,幾乎她每個養育孩子的動作都會引發一場爭論,每個人都試圖成為“主導者”,以推翻前一任的主張為己任,這種多少有些“勾心斗角”的游戲甚至發展到了她們各自引薦的各自家鄉的保姆,保姆很少能在這個充滿了“暗戰”的家庭中長待,因為總會來自另一方老人甚至周周和老公的質疑。
慢慢地她發現毛毛越來越沉默寡言,自從她不小心向婆婆轉述了周周跟老公的抱怨之后引發了一場爭吵后,毛毛變得非常謹慎,似乎每說一句話都要耗費他很大的力氣。
說實在的,從小生活在強勢母親主導家庭的周周,要學習如何清晰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嘗試。她甚至找到一個僻靜地方,預演跟媽媽和婆婆和丈夫溝通,說到自己痛哭流涕,因為她想起過去媽媽是如何用眼光就阻止了她的聲音,又想到了在學校有一個語文老師是如何溫柔地看著她,鼓勵她說出自己的想法,她本能地想象著那個老師陪著她,這讓她多了幾分勇氣。她了解,這是她必須成長的地方,為了孩子。
她終于主動召開了第二次全體“撫養者”的會議,她強調,孩子的“主權”屬于她和丈夫,其他人都是輔助者,如果不能接受這個身份,可以退出“撫養者”的行列。在開這個會議前,她和老公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談判,她說,孩子已經變得“心事重重”,變得過度“察言觀色”,因為這個家里做決定的人太多,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好了。她想讓丈夫可以支持她做出這個改變,那就是這個家需要有一個“民主集中制”。孩子才會踏實。
幸好,他們的關系還算不錯,丈夫有足夠的開放度聽取她的意見,事實上,他也是看到毛毛一次望著窗外時的那種落寞的神情,感到吃驚,3歲的孩子就開始有心事了?
在陳數利害之后,她驚訝地發現,想象中的大戰并沒有發生。
對她來說這是人生一個重大勝利。“我很難想象,自己會跟媽媽說,在你家的地盤你做主,在我家的地盤我做主。”周周說,現在想起來她都有些后怕,因為媽媽是一個超級強勢的人,她已經準備好了迎接媽媽的疾風暴雨的指責;而婆婆的致命武器是“被動攻擊”,通過默默的流淚和指桑罵槐的自我譴責讓你感覺自己在欺負一個忍辱負重為這個家操碎了心的老婦人。周周也準備好了硬心腸,她也準備好了,丈夫一旦頂不住攻擊,她要如何魚死網破地與之斗爭到底的決心。這一招棋很冒險,她沒想到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她的另一個朋友蘇珊則遠沒有她這個勇氣。她知道,如果這樣硬碰硬,她自己就很吃得消,更何況,她是一個工作壓力很大的職業女性,養孩子這件事,她能發揮作用的只有晚上的兩三個小時,其他時候,她根本“鞭長莫及”,無法觸及。
她知道,孩子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身邊的,只要到可以進幼兒園的年齡,她就會收回管理權,此時,這個孩子可以接受很多種方面的“刺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有很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有一種和人發展關系的能力,這個孩子可以從不同的教育方式中獲得不同的養分。
她努力讓自己相信一個真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家庭文化的區別,七彩色才是自然光,她不能霸占孩子的所有光譜。
關鍵此時她要努力做到的是要承認,這個孩子不完全屬于她自己,她更關注的是家庭氣氛的和諧,她努力做的就是讓所有人都有“面子”的情況下接受她的想法。
慢慢地,她看到孩子在接觸別的小孩子時有爸爸的那種特有的開放,在面對其他孩子的侵犯時有她的溫和,這個孩子有婆婆身上那種開朗,她似乎到哪里都很有人緣,這可是蘇珊身上沒有的特質,而保姆熱心腸也可以在孩子喜歡參與做家務時看到,她知道不可避免地,孩子也會有每個人身上的缺點,這是沒有辦法的。“我能做到的,就是盡量展現我的特質,我相信,孩子不是完全被動吸收的,她能感受到誰更愛她,就會更多吸收她身上的品質。”這是蘇珊的心得。
3)我是媽媽嗎?
孩子已經一歲了,可是紅卻總是沒有從她認為的“產后抑郁”中恢復過來,她覺得生活好像蒙上了一層灰灰的霧,對什么都沒什么興趣,唯一讓她“興奮”的就是她的強烈的焦慮感:我是個合格的媽媽嗎?
她的同事是個“超級媽媽”,生孩子以后就直接辭職了。這條路她也想過,可她實在對終日看孩子的生活沒有那么強烈的喜愛,畢竟,她人生的樂趣無法用孩子就能完全填補,母愛沒有像她的乳汁那么充溢噴薄;她的一個朋友生了孩子以后,樂得將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自己過自由瀟灑生活,夜夜笙歌,什么都不耽誤,唯一操心的就是自己的身材如何恢復。
她也做不到如此“絕情”,畢竟她已經三十好幾了,比不得那些沒有玩夠的小女生,對女兒她還是很愛的。
因為“首鼠兩端”,她就開始了糾結,在工作時會想孩子,在抱孩子時會想工作,那邊都受影響了,她恨不能有分身,一邊顧孩子,一邊顧工作,可是沒有,于是她只好過著一種好像要分裂的生活。
回到家,和老板和客戶糾纏了一天的她真想歇歇,可是一看到已經累得氣喘吁吁的婆婆——本來身體就不好——她又不得不勉強給自己打氣,和孩子周旋,她是多么希望可以一頭扎到床上,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說,好好睡上一覺,可是不能。
如果她這么做,她也會聽到自己內心中媽媽角色跟她說,你不是個好媽媽,一天就這兩個小時和孩子親近,你還要偷懶,你還是個媽媽嗎?
比如穿衣服這件事,她已經跟自己的媽媽說過,不要給孩子穿過多衣服,為此她已經起過濕疹,她甚至還專門和媽媽一起上了親子課,請教了專家,一起看了資料,孩子終于穿少了一些,濕疹也消失了。可是沒過多久,孩子的濕疹又回來了,她仔細一問,老人還是不放心,一切又復原。
她想再和媽媽理論,但卻自覺底氣不足,畢竟和孩子待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是媽媽,她怎么好意思“挑理”呢?
她的鄰居就是一個全職媽媽,天天帶著孩子曬太陽,參加各種親子班,比她女兒小一個月,可是個頭卻比她高一頭,而且無論是動作還是語言發展都很好,看上去好像相差一歲。這讓紅很難受,每次遠遠見了鄰居家帶孩子玩,她都要盡可能回避。
林也曾有紅這樣的困惑和恐慌,為此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孩子幾乎有一年見到她就躲。原因是她想讓孩子彈鋼琴,老師說,要有一個小棍在旁邊伺候是最快讓孩子學會正確彈琴方式的方法之一。她很害怕失職。
現在想起來,她覺得那時有些失控,她完全被不稱職的焦慮淹沒了。現在她明白了,是因為有一次孩子哭著說:“媽媽,你是我媽媽嗎?”,看著孩子被敲紅的小手,她震驚了,好像一下醒過來了,她想起5歲時,她用小手握著“龐大”的鋼筆寫字時的樣子,那時手好酸。
“比較一直成了我人生的主題詞。”林反思,過去最刺激她的一句話就是“某某家的孩子可以做到什么什么事情,多好的孩子??”媽媽從未真正要求她去做什么,可是這樣的話總如錐刺心,為了躲避這句話,她一直非常努力地奮斗著,對一切“比較”都非常敏感。
現在是比誰是“更好的媽媽”這個比賽了,她還要比下去嗎?
哪個更重要,做一個可以把其他媽媽比下去的媽媽,還是做兒子的媽媽? 那一刻她做出了選擇:把孩子抱在懷里,說:“對不起,媽媽錯了。”
tips:怎么成為真正意義的媽媽?
首先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變量,可能在你這里可以適用的標準,在另一個家庭環境就是無效的,但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大概的標準,那么有幾個事情強調:
1.心理學認為,決定孩子的是你的人格,而非你的說的內容。或者說,你是什么貨色,孩子大致就是什么樣,要讓你孩子成為什么樣子,先看自己能不能變成那個樣子。所以不用擔心,你大概只能做你只能做的媽媽。
2.圍繞孩子組成了一個照顧者的“江湖”,這里面也是要講政治的,什么人可以聯合,什么人需要爭取,如何求同存異,如何尊重一個人的情況下挑戰,這些和你在工作場合上做的,其實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3.以孩子為中心,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出發點都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最好的發展的空間,不是做“你心中的媽媽”而是“孩子需要的媽媽”。所以如果孩子擁
有一個比你更有精力照顧她/他的照料者,那么這個孩子就會很健康的長大,免不了你會嫉妒,會傷感,也會有私心,可是還是不要為此而傷了孩子,讓孩子失去了很好的照顧者。
4.在無法以量取勝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質的提高,發揮你的優勢,做別人無法取代的事情。
5.一個好媽媽的潛臺詞是有一個好丈夫的支持,以及一個好爸爸的補充,否則無論你如何投入,好媽媽做的事情都會打折,搞定你的男人,這個家就是你的。
6.一個好媽媽需要起碼兩個標準:1)知道如何讓自己得到幫助、休息以及支持,讓自己情緒保持穩定2)愿意用真誠的態度對待彼此的分歧,給孩子一個機會學習如何處理紛爭。
怎么訓練寶寶的邏輯思維篇三
第一個故事:企鵝肉
一個人在朋友家吃飯,問朋友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說是企鵝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帶他去廚房,發現朋友家確實有死企鵝。他立刻跑去另一個朋友家,殺死那個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著他妻子的遺相自殺了。
為什么?
第二個故事:跳火車
一個人坐火車去鄰鎮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來的路上火車經過一個隧道,這個人就跳車自殺了。
為什么?
第三個故事:水草
有個男的跟他女友去河邊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進河里了,那個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沒找到他的女友,他傷心的離開了這里,過了幾年后,他故地重游,這時看到有個老頭的在釣魚,可那老頭釣上來的魚身上沒有水草,他就問那老頭為什么魚身上沒有沾到一點水草,那老頭說:這河從沒有長過水草。說到這時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殺了。
為什么?
第四個故事:葬禮的故事
有母親和三個女兒一起生活,母親死了,三姐妹去參加葬禮,三妹在葬禮上遇見了一個很pp的男子,并對他一見傾心。但是葬禮后那個男子就不見了,后來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禮上三妹又遇見了那個男人,但葬禮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來過了一個月,三妹把二姐殺了。
問為什么?
第五個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個人在沙漠中,頭朝下死了,身邊散落著幾個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體,四周沙地上沒有任何腳印和痕跡。這個人手里緊緊地抓著半根火柴,推理這個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個故事:滿地木屑
馬戲團里有兩個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個侏儒矮,馬戲團只需要一個侏儒,馬戲團里的侏儒當然是越矮越好了.兩個侏儒決定比誰的個子矮,個子高的就去自殺可是,在約定比個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個矮的侏儒已經在家里自殺死了.在他的家里只發現木頭做的家具和滿地的木屑.問他為什么自殺?
第七個故事:夜半敲門
一個人住在山頂的小屋里,半夜聽見有敲門的,他打開門卻沒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會又有敲門聲,去開門,還是沒人,如是者幾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腳下發現死尸一具,警察來把山頂的那人帶走了。
為什么?
答案:
一:幾年前,那個人帶著他妻子和一個朋友去南極旅游,遇海難漂到一個冰島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餓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東西,帶回了烤好的企鵝肉,朋友說他妻子在抓企鵝時遇害了。他們吃了肉以后恢復了體力,沒有死在南極。現在他吃到真的企鵝肉,知道那時候朋友給他吃的不是企鵝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為了活命殺死了他妻子。于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最好的朋友也會為了生存背叛你。二:這個人從小有眼疾,看不見東西,他剛去醫生那里用所有積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為自己又瞎掉了,經受不住打擊,所以就絕望地自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理素質不好的人過隧道,應該帶手電。
三:幾年前,他女友在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時候,自己的腿被一些東西纏住了。就拼命的蹬,總算掙脫了那些東西。他以為那是水草。現在他終于明白,那是女友的頭發。
這個故事告訴女孩子們:和男朋友去河邊散步的時候,不要留長發
四:因為那男人只有在她們家族的葬禮上才出現,妹妹想再見到那個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個人舉行葬禮,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禮,妹妹就可以見到他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長的帥的人,不應該去參加別人的葬禮。
五:幾個人乘熱氣球旅行,路過沙漠,氣球漏氣,很危險.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還不行.只好扔下去一個人,大家決定拿幾根火柴決定.誰抽到半根的把誰丟下去.這個可憐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這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乘熱氣球的時候,應該在口袋里準備一根長的火柴,以備不測。
六:因為另一個侏儒把矮個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腳都劇了一截。矮個侏儒看不見,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許多,以為自己長高了,覺得失去了競爭優勢,從此生計無處著落。從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當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兒看了他的演出不再興奮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絕望,于是就自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認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別人高,進度比別人快的時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煙花大會去了。
七:因為他的門開在懸崖邊,門是向外開的,那個人好不容易爬上來,他一開門,那個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幾次而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你一身鐵布衫橫練,要求救時,還是應該從窗戶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