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夜夜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91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91在线电影-免费a网址-免费v片网站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試談宗親會組織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

試談宗親會組織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09-21 09:59:58
試談宗親會組織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
時間:2022-09-21 09:59:58     小編:HLL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試談宗親會組織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

我國宗親會的產生,源于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受到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華人聚集區宗親會的影響。

據有的資料介紹,東南亞等地的宗親會,起源于19世紀前期,至少有150年的歷史。至清末民初,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加有了較大的發展。臺灣的宗親會,到50年代中期,達到367個,國內常見的姓氏在海外基本上都能找出相應的宗親會或會館。到現在,這類社團在海外僑團中約占總數的10%,達到940余個。馬來西亞是華人移民較早的國家,有數百年移民史。馬六甲青云亭(1704年)、檳城廣福宮已建300多年。馬來西亞華人有600多萬,占全馬總人口的24 %,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華人人數僅次于印尼、泰國,居第三位。馬來西亞亦是華人社團最多的國家。全馬共有7900多個僑團,僅百年以上的地緣性社團就有83個,超過200年歷史的有馬六甲增龍會館(1792年)、惠州會館(1805年),檳城廣汀會館(1795或1801年)、增龍會館(1801年)、嘉應會館(1801年)等。

東南亞華人、華僑宗親會的建立,對世界各地皆有影響,因而宗親會逐漸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建立。

華人宗親會主要分布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日本、韓國、越南、緬甸、老撾、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古巴、秘魯、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南非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據臺灣宗親譜系學會1985年編印的《譜系與宗親組織》記載,新加坡有200個宗親會,菲律賓有110多個宗親會,馬來西亞有4 000個以上的華人宗祠和會館。

20世紀70年代以后,臺灣的宗親活動進入一個活躍期,它直接推動了世界性華人宗親活動的開展。據臺灣《新生報》統計,1979年全臺登記的宗親會達222個,其中單姓198個,聯宗24個。1977年,臺灣成立了“宗親譜系學會”,1978年在臺北舉辦了“宗親譜系資料展覽”,1982年起還到各地巡回展覽,并舉辦多次譜系研討會,1985年出版了《譜系與宗親組織》,全面介紹了19個世界宗親會,58個省市宗親會的情況,包括姓氏源流等內容。

有不少世界性宗親會的總會會址都設在臺灣。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絕大多數臺灣人民都是從大陸遷移過去的,他們與大陸居民有著血濃于水的親緣關系,對大陸有著深厚的宗親感情和念祖情結,他們往往在自己的聚居地建立祖籍祠堂、廟宇。近70年來,海峽兩岸雖遭到人為的隔離,但在臺灣卻掀起了一股宗親、修譜、尋根的熱潮。

海外宗親會可分為“單姓”、“兩姓”和“多姓”幾種形式。單姓社團是由一姓族人組成的,如馬氏宗親會、張氏宗親會等。多姓社團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姓氏族人組成。社團的名稱除直冠其姓外,還有一些加上了鄉里名稱等。如:全球董楊宗親總會、世界濟陽柯蔡宗親總會、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含陳、姚、虞、胡、袁、田、王、陸、夏、車十姓)、世界至德宗親總會(含吳、洪、翁、龔、方、汪、蘇、周、連、辛、柯、蔡、曹、江十四姓)

由于中國大陸有深厚宗族文化歷史土壤,加之臺、港、澳、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宗親會組織的推動,中國大陸宗親(或某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漸產生。如四川賈氏歷史研究會,成立于1993年3月,為較早成立帶有宗親會性質的組織,其活動內容與后來的宗親會組織完全一樣,主要功能是組織族人祭祖、修家譜、聯絡親情。1993年,中國陳氏宗親會淮陽總會在河南省淮陽縣成立。這也是中國大陸較早成立的宗親會之一。

2005年有關部門在調查時,發現福建泉州市共有以“某氏宗親會”名義或以血緣、姓氏為紐帶的“研究會”名義成立的宗親組織有62個。其中,經民政部門正式批準成立的有25個,未經批準擅自成立的37個,以“某氏宗親會”等名義成立的有39個,以“某氏研究會”名義成立的有20個,以姓氏為紐帶成立的“基金會”有3個。

21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各地不少姓氏紛紛建立各種稱謂不同的宗親會,如“世界劉氏總會”、“中華汪氏宗親會”、“全球徐氏宗親會”、“大中華全球鄧氏宗親會”、“皇甫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南陽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姬姓分會”、“中國竇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等等。

稱謂不同,但活動內容基本一致。不過,有的后來成立的歷史文化研究會,的確將家族歷史、文化研究作為重要內容,組織人力撰寫本族發展歷史、編修家譜及古往今來人物傳記。

從發展態勢看,隨著思想禁錮的解放、“極左”年代的結束、改革開放的繼續和深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宗親會的發展方興未艾。

宗親會的宗旨,大體相同,弘揚祖德,繼承傳統,團結族眾,加強聯系,增進親情,互相幫助,共謀發展;富強家族,復興中華。具體活動為:召集族人懷恩祭祖,暢敘親情,研究家族歷史,編修家譜,修繕祖墓,宣講家族歷史,進行優良家風教育,扶危濟困,支持政府和社會進行經濟、文化項目建設。

特別指出:很多宗親會都建有自己的網站,宣傳本族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狀況,同時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

這些宗親會組織,從層級分布看,一般建立在縣級以上,鄉村級宗親會所占比例不大。

從全國宗親會發展的數量看,與姓氏數量比較,仍然是較少的。縣級以上到全國級宗親會組織,預計在20000個左右。

2015年1月至3月,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組織力量對全國25個省303個村莊8054個農民進行了實證調查。結果表明,傳統宗族組織量少但效果顯著。在有宗族組織的村莊,62.79%的會定期舉行活動,而且60.97%的宗族組織的作用拓展到村莊公共管理領域,參與到村莊公共事務商議、管理或監督中。但是在300個有效樣本村莊中,87.33%的村莊沒有宗族組織,傳統宗族組織在我國大部分村莊已消失,使此類組織所起作用也大打折扣。

從參與宗親會領導班子的成員的結構看,公務員系統(包括事業單位)以外人員大致占80%,公務員系統大致占20%,但大多為離退休干部,且多為中級以下干部,高級以上干部極少。文化水平大多數為大學以上。

從經費來源看,大多數宗親會沒有固定收入,往往靠本宗族有實力的企業家捐助、支撐,也有相當一部分“逗錢唱戲”,臨時集資。有的宗親會,在嘗試發展企業,抽出部分利潤用于宗親會活動的開展。

從場地看,目前縣級以上宗親會大都還沒有像過去的移民那樣,建立起自己的“會館”,辦公地址為租用式,具體工作人員極少,大部分沒有專職工作人員。

總的看,中國大陸宗親會尚處于起始階段,組織松散、陣地虛無、經費缺乏、管理無規(指法規、政策層面)。

不過,宗親會的建立,對于基層群眾尋找精神家園、精神寄托起到了積極作用。宗親會活動的開展,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優良家風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文化、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這里舉兩個支持地方文化經濟建設的典型例子。第一例為:河南伊川縣有個程園,也稱“二程墓”。“二程”即程頤、程顥,為北宋著名理學家。伊川縣為了打造程園,苦無經費,后來(2004年)與程氏后裔企業家程道興合作,程道興投入巨資1.05億元對程園進行擴建,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例為:2015年7月,山東蘭陵縣舉辦了臺灣蕭氏宗親經貿文化洽談會。會議共邀請到蕭氏精英200多人,其中臺灣蕭氏30多人。取得重大成果:臺灣海通跨境貿易有限公司與山東三農物資城有限公司、臨沂海大置業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經營、打造的“三農云商城”農業鏈電子商務平臺。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其中臺灣蕭氏投資2億元。

但是,應當看到,個別宗親會負責人,由于理論素養不夠,法制觀念不強,或不熟悉法律條文及黨和國家的政策,給宗親會發展和建設帶來了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思想觀念上,有的人抱有狹隘的宗族觀念,沒有處理好宗族、民族、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把家族的利益置于民族和國家利益至上。

第二、個別地方,發生了以宗親會名義號召族人參與群體性紛爭、械斗的事件。

第三、有的宗親會(或研究會、家譜編修委員會等),為了本族人當上村、社區領導,明目張膽干擾基層選舉。

第四、個別宗親會,利用組織名譽謀取私利。

但總的看,絕大多數宗親會在黨規、國法許可范圍內活動,其社會作用主要是正面的而不是負面的。

二、要深刻認識宗親會產生歷史必然與社會作用

宗親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客觀必然性,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黨和政府如能正確引導、管理,對社會建設將大有裨益。當然,宗親會組織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這取決于一個宗親會組織負責人的人格修養、理論認知、法制意識、掌控能力的水平高低、素養優劣。組織沒有問題,不一定有良好社會作用。正如政府組織里某個單位班子出現了問題一樣,不能責怪組織,只能撤換人員。

(一)要深刻宗親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血緣遺傳產生生命個體,生命個體產生族群。因此,宗親會根于血緣生命。也就是說,有族群,就必然有族群組織。族群可以稱為宗族,宗親會組織也可以稱為宗族組織。

人是高等動物,活動性、互動性很強。每一個個人,他不可能長期局限于家庭之內,他會走出家庭之外,與親人、朋友或其他社會人交流、交談、合作、共事。誠然,現在社會上各類組織很多,首先是管轄自己的政權、政黨組織,其次是宗教與其他各類社會組織。但有些活動內容是宗族以外的任何組織都不能取代的,例如祭祀祖先、編修家譜這些文化活動其他任何社會組織都不能包辦代替,只有靠宗族自己。祭祀和編修家譜是一種群體性活動,有群體性活動就必然有相應的組織。除非禁止老百姓祭祀祖先和編修家譜。但如果對老百姓祭祀祖先進行禁止,則不符合現在改革開放形成的文化價值取向,也不符合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老百姓祭祀祖先等同與國家祭祀伏羲氏、炎帝、黃帝、孔子。老百姓祭祀祖先是對國家祭祀活動的呼應,乃整體聯動的文化現象,是繼承文化血脈精神的好事而非壞事。

要做這些就必須有一個組織,姓氏宗親會或文化研究會等等就屬于這類組織。一個政黨有自己的組織,一個宗族有自己的組織,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舊時代的移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紛紛建立自己的會館,這也相當于宗族組織。

宗親會也是經濟繁榮之后的必然產物。人們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緊接著的就是精神需要。宗親會也是適應了人們對家族文化精神的渴望。

古代中國,遍布中國鄉村的宗族組織是“族長”體制。一般而言,祠堂(族長體制的辦公地點)、族長及其助手、家族公田形成古代中國的宗族組織形式與陣地。現在,一些地方恢復了族長體制,但不多見,而且比較空虛。更多的是以宗親會組織的形式出現。因此我們認為,宗親會是對過去族長體制的一種延續和改革。宗親會與過去的族長體制相比,前者涉及面寬廣,后者涉及面狹窄。過去交通閉塞、信息傳達速度極慢,而現在,交通和信息傳送極為發達。這也說明,宗親會的產生與社會的變化是相適應的。

不過,宗親會組織比較松散,也沒有實際權力,遠不像族長制那樣可以施用“家法”。

宗族組織不獨中國有,幾乎全世界都有。在日本,盡管其姓氏文化沒有中國發達,但現在仍然重視“同族”及“家聯合”。所謂“家聯合”就是承擔作為一個生活單位的家和其他的家,通過生活上的種種聯系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共同體。“家聯合”也是一種宗族組織形式。

其實,在歐洲,宗族的影子亦相當濃重,古代中國宗族最高榮譽者、權威者不過是族長,更沒有形成階層,且不穩固,遇到社會巨變便崩潰了。而歐洲在依血緣而演化形成的貴族,產生了貴族階層,長達幾百年,甚至超千年。看看英國那些貴族們,不正是如此嗎?在中國“富不過三代”,在歐洲卻得到長期延續,相互比較,差異明顯,優劣自見。

(二)要深刻認識宗親會的社會作用。因血緣關系產生宗族。有宗族存在就必然有宗族文化。從事理深層看,宗親會組織及其活動是氏族文化精神運動之于社會。宗親會產生的社會作用本質上是氏族文化精神的推動。宗親會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團結、鼓舞人心。古人講“敬宗收族”,“收族”就是凝聚人心。一個民族需要團結,然民族團結的基礎是宗族的團結。沒有宗族的團結,哪有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團結由國家號召。當然,宗族的團結也可以由國家號召,但對于中國來說,國家之大,宗族之多。把宗族團結起來并非一句空話可以達到目的,其中有許多具體工作要做。而國家不可能做這些具體工作。

第二、宗親會是最底層群眾的精神家園。必須深刻認識到,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古往今來的宗族具有宗教信仰的意義。此點,還未被學者們廣泛發現和深刻認識。這是因為,數千年來,中國不是一個宗教的國度,宗教自古以來都沒有形成中國的主流文化、主體文化,統治階層、知識階層、普通群眾大都不信仰宗教而將儒家作為精神的旗幟。即使到今天,盡管有的宗教在中國發展猛烈,參與人數眾多,但與整個人群數量比,信仰宗教的依然是少數。這是我國的特殊歷史文化國情。高揚人文精神旗幟,這是一件幸事而非壞事。

一個人需要進入群體之中,尋找精神家園,相互交往、交談、濡染、浸潤,從而豐富生活。宗族組織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他們來到這里談親情、話桑麻、互相傳達各種信息。所以家族組織,成了人們的精神家園。過去人們對祠堂的敬仰,就是一種精神寄托。他和人們去參加宗教組織的作用是基本同質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的宗親會組織會顯得尤為重要,人們進入宗親會參加活動,則去參與外來“神教”、“邪教”等不利于社會穩定的非法組織的機率就少得多。這對于鞏固中華文化陣地,堅持我們的文化特色意義深遠。何況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這些年人們精神散漫,找不到精神寄托。而宗親會,不就是底層群眾的精神家園嗎?

或許有人會說,改革開放前幾十年幾乎沒有宗族組織,不是依然過來了嗎?的確如此。但需要明白的是,那種“禁錮”里是不是隱藏著深刻的危機?是不是壓抑著憤懣與無奈?自絕于歷史文化傳統、自斷祖宗文化血脈是福還是禍?答案無疑的后者。不然為何有改革開放,為何有復興傳統文化以及國學熱的興起?

第三、宗親會組織屬于優秀、先進文化還是落后的封建文化?一提到宗親會,有的人便不暇思索地說這是封建落后文化,應該控制或禁止。他們認為,這是過去的東西,現在時代不同了,應該拋棄。還認為,宗親會意識狹隘,只為自己宗族謀利益,與社會整個利益存在著沖突。我們認為這些觀點是片面的。宗親會的確帶有舊時代的痕跡,但是,是不是凡是舊時代的東西就不好呢?當然不是!有些歷史文化行為,不因歷史前行而退變,往往是常用常新,千古永恒。那些先進而優秀的哲學思想和各種文化藝術是這樣,宗族文化也是這樣。宗族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不忘祖宗、融洽親情、延續宗族歷史(修家譜)等。這些文化意識和行為,在任何歷史時代都是先進和優秀的。除非愚者妄自菲薄先人,自斷生命遺傳血脈,自斷宗族文化歷史血脈。誠然,不排除有的宗親會組織具有狹隘意識,有些行為也有帶有自私的特點。但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時代的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法制意識逐漸增強了,加之宗親會領導層一般是一批素質較高的群體,相信大多數宗親會能夠正確處理本族與他族及全社會的關系。

第四、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家譜歷史文化貢獻力量。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國史、地方志、家譜。這三大支柱,支撐起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宏偉大廈。盡管日本、歐洲也有家譜文化,但遠沒有中國豐富和悠久。因此,中國的家譜歷史文化成為國外相關學者研究的重要資源,成為海外華人尋根追源的珍貴寶典。家譜歷史文化集人種世系傳遞(屬于生命科學范疇)記載與社會風俗、風貌、人物等社會科學記載于一體,形成祖國歷史文化的“毛細血管”,極大豐富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把國史、地方志、家譜結合起來研究中國的歷史,才有可能看到歷史的真實與全貌。可見,家譜歷史文化寶典的重要意義。家譜不僅為研究人類遺傳科學提供資料,更為研究社會科學提供詳實的事例。

而續修或創修家譜的工作,過去是族長號召,現在是宗親會(或研究會、族譜編修委員會)號召。修家譜需要經費支出,這需要宗親會倡導、發動一個家族的人自己解決。這些工作,是當地政府不能代替的。

第五、宗親會是家風等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播平臺。從宗親會活動的內容中可以看到,在紛紛宣揚孝道文化、懷恩文化、愛黨愛國文化、家風家教文化等等。不少家譜都組織人力編寫本家族歷史上優秀的家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然后廣為散發、宣傳;編撰本姓氏的歷史,得姓來源考證、遷徙分布、發展狀態以及千百年來創造的歷史文化,印刷成書,以傳播后世,影響后人。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宗親會正是組織最底層群眾創造文化、書寫文化、編纂歷史最好的平臺之一。政府不投入,人們自覺干,是天大的好事情。作為執政者,對這種現象是給予鼓勵、贊揚,還是給予非議甚至禁止呢?我們想,高明的治理者應該是選擇前者而不是后者。

第六、宗親會對社會、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一是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的華人、華僑通過宗親會平臺,對大陸社會、經濟建設作了不少投入。投入范圍,大體包括文化、教育、經濟等方面。大陸宗親會產生后,也鼓勵本族大企業家支持社會、經濟項目。

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孫先偉學者在《“宗親會”和宗親活動現狀及對策研究》一文里介紹:“1996年,美國、泰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70多位華裔鄧氏同胞回河南省鄧州市尋根聯誼,其中香港鄧氏同胞還捐款50余萬元,于1998年5月在鄧州市夏集鄉鄧營村建起希望小學。河南省濮陽市是‘帝舜故里’和‘張氏祖根地’,2005年以來,濮陽市成功舉辦了世界張氏、范氏活動和世界舜裔聯誼會的活動,取得了引進資金34億多元的成果。”

類似例子,前面也已舉到。但這些例子只是個別。數額難以統計,但總額起碼在1000億元以上。

三、對宗親會組織應堅持“宜引不宜堵”的原則

站在政府的立場看,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實非善策;采取“堵”的辦法,更是下策。如何促使、保證宗親會健康發展,我們認為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對宗親會組織應采取“宜引不宜堵”的原則。

如果強制控制宗親會的建立與活動,與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不相適應,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相適應,與繼承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家風家教等具體文化倡導行為不相適應。如果強行禁止,會使人們感覺到又回到了那個令人揪心、煩躁、擔憂、不踏實的極左年代。同時,我們在作統一祖國、廣泛聯絡全球廣大華人、華僑感情的工作。如果大陸禁止宗族宗親會的活動,取消其組織,臺灣同胞是什么感受?海外廣大華人、華僑是什么感受?取締固然簡單,但在政治上卻會丟失一些分數。所以,明智的管理決策者,要全面、深入認識宗親會及其活動問題,是“引”是“堵”應謹慎決策。要善于吸取古人的治政經驗,因勢利導,主動介入引導管理。明清兩朝,國家對宗族組織(族長制度)有豐富的管理成果,值得借鑒。

(二)宗親會是什么性質的組織?

宗親會是宗族成員代表選舉產生的引導宗族開展祭祀祖先、交流親情等活動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從廣義看,他屬于社會組織的一種。宗親會不屬于社團組織,因為社團組織的特點是會員直接選舉制。宗親會沒有會員,只有出席會議的代表參與選舉理事會成員。《辭海》中解釋社會組織云:“人們為了執行某種社會職能,完成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共同活動的群體。”宗親會正是具有這個特征。另外宗親會還有一個其他社會團體組織不同的特點,前者限于宗族內部,后者面對全社會;前者社會功能弱,而后者社會功能強。從狹義看,宗親會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組織,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面對親人的封閉性宗族組織。

宗親會對于宗族成員活動具有引領、指導的作用。從形態特征看,宗親會是宗族成員活動的平臺,是一個紐帶,通過宗親會,把宗族成員召集起來。從事活動的主要內容為懷恩祭祖、聯絡親情、宣揚優良家風和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族人編修家譜等。離“集會”這個概念近,離“結社”這個概念遠。宗親會更不以組織名義(身份)介入政治活動。

宗親會雖然脫胎于舊時代的“族長制”,但其功能大大弱化,沒有制定“戒條”、沒有實施“家法”,也沒有命令、指揮等等權力,不過是一個松散的親人聚會的平臺罷了。

海外有多種姓氏聯合組成宗親會的個別例子,大陸目前還沒有這樣的例子出現。本文不提倡跨越姓氏建立聯合式宗親會。

從“官”與“民”的概念剖析,宗親會屬于民間組織范疇。

從我國憲法條文看,宗親會的建立符合憲法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不過,我國目前將宗親會組織納入社團組織對待,第一是不予審批,嚴格控制,第二是出現之后可以視為非法。

1998年10月25日施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2016年2月6日公布修改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都規定:“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而宗族沒有上級主管部門(此點可以認為宗親會組織的建立在條例管轄之外)。

“兩辦”《關于進一步加強民間組織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辦發[1999]34號 )指出:“各地民政部門要嚴格控制業務寬泛、不易界定的民間組織,禁止設立氣功功法類、特定群體(退伍軍人、下崗待業人員、打工者等)類、宗族類和不利于民族團結的民間組織以及與國家法律法規相悖的民間組織。”

“兩辦”《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6]46號)指出:“完善業務主管單位前置審查。對直接登記范圍之外的其他社會組織,繼續實行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負責的管理體制。業務主管單位要健全工作程序,完善審查標準,切實加強對社會組織名稱、宗旨、業務范圍、發起人和擬任負責人的把關,支持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依法成立。”

但宗親會組織沒有納入民政部門直接登記管理范圍。只有“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服務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才屬于直接登記管理范圍。

宗親會組織沒有主管部門,何況有明文規定實行嚴格控制,亦不屬于直接登記范圍,所以要想通過民政部門審批是不可能的。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憲法與具體政策產生了抵觸。是具體法規和政策服從憲法還是憲法服從具體法規和政策?答案令人尷尬。

要充分認識宗親會組織的特殊性,一個是他的相對封閉性,屬于宗族內部組織;再一個是與任何組織不同,具有面寬量大的特點。

不要將宗親會的負面作用看得過大,相信全國各地大多數宗親會領導班子水平是具備基本素養的,知政策,懂法律,明要害。如果引導得好,對穩定社會,促進社會文明建設是有益處的。

正因為宗親會組織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所以政府不應隔山觀望,而應主動介入實施引導管理。

(三)宗親會發展建設的設想。

1、關于宗親會組織的稱謂問題。目前有聯誼會、研究會、懇親會等多種稱謂,鑒于宗親會實際上是宗族成員開展活動的平臺和紐帶,沒有會員,不屬于社會團體而屬于家族內部的松散指導機構,我們認為宗親會這個指導機構可以稱為“X宗族活動指導委員會”。以示和社會團體相區別。指導委員會只設班子成員,不設立會員。其開展活動僅具有“集會”的意義,而不具有“結社”的意義。在憲法規范的范圍內開展活動,無須通過民政部門審批。

2、關于指導委員會的上限與下限問題。我們認為,只宜于建立全國性宗族歷史文化研究組織,沒有必要建立全國性宗親會活動組織,因為宗親活動涉及的人員較多,特別是一些較大的姓,組織全國性的宗親活動勢必規模很大,有勞民傷財之嫌。而采用研究會的形式,可大大降低人員參與數。再說,一個宗族,不宜經常開展全國性活動。如對得姓始祖或宗族偉人舉行祭祀儀式,可以組建臨時委員會或籌備領導小組。現在的一些宗親會,號稱“中華”、“全球”,實際上是虛有其名,沒有辦公場地,也沒有辦公人員。

宗親會組織的下限,我們認為各個姓氏設在鄉、鎮為宜,村級不宜設立宗親會。現在與封建時代不一樣,交通快捷、信息暢通,召集鄉鎮以內的族人比較容易。同時,村級以下,人員素質往往要低一些,文化水準、政策法制意識要淡薄一些。從當前宗親會組織出現的問題看,往往在村這一級。

也就是說,宗族活動指導委員會分為省級、市(地)級、縣級、鄉(鎮)級。不設立全國級(或全球級)和村級宗親活動指導委員會。

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設在縣級以上,鄉鎮以下不宜設立歷史文化研究會。因為鄉鎮以下有學術水平、能進行研究的人并不多見。

3、宗族指導委員會班子成員的素質要求。應具備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明理知法,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家族,把祖國和民族的利益置于家族利益至上,在社會和宗族里有較高聲望。團結宗族的目的是促進民族的團結。自覺抵制各種有損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思想侵襲(例如邪教及西方敵對勢力的顛覆活動)。在職科級以上干部不宜在宗親會里兼任職務。

宗親會應加強自我約束管理,自覺在憲法、法規及黨和政府規定的范圍內活動。

4、明確宗親會活動的范圍。宗親會活動總的目標是有益于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促進社會文明建設,為“復興夢”的實現貢獻力量。宗親會的具體活動內容,可限于開展祭祀祖先、交流親人感情、組織族人編撰家譜、互通信息、互相幫助、互通有無、扶弱濟貧(有條件情況下)、支持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等方面。宗親會限于協調功能,可以指導族人制定“公約”,但不賦予制定管束族人的職責。

(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要制定政策措施,對宗親會的發展給予指導和引導。

宗親會伴隨改革開放而產生,已經有數十年歷史了。“堵”實乃下策,引導、指導方為上策。要充分認識宗親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特殊性,人們熱衷于宗親會,更多是看重血脈親情,更多的是帶有宗教的虔誠,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向往和追求,而不是看重經濟實利。且宗親會涉及面極廣,哪里有族群,哪里就有可能產生宗親會。所以,作為執政者,對這個龐大群體開展的活動不可等閑視之,應積極介入引導和指導。對宗親會的組織發展、活動內容、政策法律界限等等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對宗親會的管理國家應出臺一個專門性法規,如果法規在短期內不能出臺。可以出臺一個指導性意見。

同時,我們認為,鑒于宗親會組織數量龐大,各級民政部門直接管理實屬困難,建議在縣、市、省、全國建立“中華姓氏宗親會指導管理委員會”,由各級民政部門直接管理。其性質為社團組織,其工作內容為:了解、掌握各地宗親會建立與活動情況;對宗親會活動給予指導、引導;對宗親會組織調查研究,向黨委和政府匯報,并提出相關工作意見和建議。  

【試談宗親會組織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管理對策研究】相關推薦文章:

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公司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通用3篇)

述職報告中存在的問題2022年 述職報告寫不寫存在的問題

在擔當作為方面存在的問題自查報告范文-在擔當作為方面存在的問題自查報告2021

班主任工作計劃存在的問題五篇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视频网 | 免费特黄级夫费生活片 |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视频 |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 中文字幕网站 | 日本乱仑| 亚洲成人黄色网 | 中国一级片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 欧美色操 |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 日本黄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一级片一级毛片 | aaa一级毛片 | 日本大片成人免费网址 |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 夜夜爽爽 | 夜夜拍夜夜爽夜夜拍拍拍 | 1024日本|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俄罗斯 | 制服丝袜在线网站 | 男女午夜性爽快免费视频不卡 |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 91啪国自产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久久久国产视频 | 日皮黄色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久久 | 日韩在线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中国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xxxxbbbb18 | 操操日日 | 美女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80cm |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