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要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原因
紅軍要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原因
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和紅軍的不斷壯大,使國民黨十分驚恐。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從此,紅軍開始進入大規模的反“圍剿”戰爭的新階段,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央紅軍是蔣介石反革命軍事“圍剿”的重點。從1930年10月到1931年秋,中央根據地的紅軍在朱德的領導下,粉碎了蔣介石的三次“圍剿”。后來,中央紅軍又在周恩來、朱德的領導下,粉碎了蔣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動用50萬兵力直接進攻中央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發動了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圍剿”。由于不懂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控制了軍事指揮權,放棄了紅軍積極防御的戰略和運動戰原則。第五次反“圍剿”一開始,博古、李德冒險主義的方針,提出“御敵于國門之外”、“不喪失寸土”的口號,命令紅軍全線出擊,攻打敵人的堅固陣地。進攻受挫以后,他們轉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義,主張“分兵把口”,處處設防,節節抵抗,同敵人打陣地戰,跟敵人拼消耗。結果紅軍奮戰一年,傷亡慘重,沒有打退敵人的“圍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冒險主義)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嚴重的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紅軍的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紅軍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堅持著革命必生的信念,以驚人的智慧和毅力,沖破國民黨前后上百萬重兵的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經受饑寒傷痛的折磨,使革命轉危為安,由挫折走向勝利。在長征途中,到處播下革命的種子。紅一方面軍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經過一年長驅轉戰,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的長征,終于以中國共產黨、紅軍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結束。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