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譜家訓:傳承君子之風
君子文化浸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還通過家譜、家訓等渠道,使傳統倫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轉化為家庭成員的做人信條和生活習慣。
每一個人都誕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個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傳的同時,都會或隱或顯地積淀并形成某種價值觀念和德行風尚,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家風。一般說來,家風既包括有文字及實物遺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僅是口頭和行為傳授等隨時消失的無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訓、家譜等為載體,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傳遞和弘揚;無形的部分如長輩的言談等雖然往往隨生隨滅,但它多半留在后輩心中,對家族成員的成長和家族風氣形成同樣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
中華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國同構”觀念,一方面,家是國的細胞,沒有家就沒有國;另一方面,國是家庭細胞賴以生存的肌體,國盛才能家興,國破則難免家亡。正是這種水乳交融的家國同構理念,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家族的家訓、家譜等,雖然具體內容互有差異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揚的立身處世、持家興業的規則和教導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主流價值體系的集體認同之上。君子文化作為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標識,與歷代著名家訓、家譜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價值觀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寧說,眾多家訓、家譜所傳達的勵志勉學、入孝出悌、勤儉持家、精忠報國等優良家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具體細化,不僅堪稱個人和家族成長興旺的座右銘與傳家寶,也是君子文化從廟堂走向民間的具體實踐和生動體現。
君子文化與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訓、家譜、家風中扎根開花,不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風在家族里世代相傳,還能夠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國家。清代宰相張廷玉作《王氏族譜序》說:“故君子之用心,必將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氣,則孝弟親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風,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于一鄉,由一鄉以推于天下。風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嘗不由于是。此譜牒之設所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子詳慎之不敢忽也。”社會風俗之美,正是通過“由一家以推于一鄉,由一鄉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風尚。
以家訓、家譜為主干的家族文化,與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內涵相異,但兩者的思想來源和核心理念卻有諸多相似之處,兩者談論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處世、如何興家立業等問題,而得出結論或者說給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君子文化為什么能夠沉入并浸透歷代家訓家譜而成為普通百姓廣泛認同的價值導向?為什么歷代世家望族的家訓、族譜等總是以君子文化為主調凸顯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奧秘都在這里。
(摘編自錢念孫《君子文化浸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家風通常可以理解為每個家庭在世代繁衍的過程中,積淀并形成的某種價值觀念和德行風尚。
B. 不同時代、不同家族的家譜家訓,雖然形式各具自己的家族特色,但宣揚的具體內容基本一致。
C. 在家譜家訓中,入孝出悌、勤儉持家等教導的建立基礎都是對中華文化主流價值體系的認同。
D. 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夠與君子文化融合,是因為家族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核心理念源自君子文化。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文章以家譜家訓與君子文化的密切關系為立論基礎,提出家譜家訓可以傳承君子之風的觀點。
B. 文章第二段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意在強調家風中的無形部分對家風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三段基于“家國同構”理念,闡明了家與國之間、優良家風與君子文化之間密切關系。
D. 文章第四段通過引用文獻資料進一步闡釋君子文化與家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說服力較強。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君子文化可以浸透家譜家訓,使傳統倫理化為家庭成員的做人信條和生活習慣。
B. 對于如何立身處世,君子文化和家族文化所給的答案都是勵志勉學和精忠報國。
C. 世家望族的家譜家訓以君子文化為主調而凸顯家族文化特色,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D.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君子文化,未來還將潛移默化地滋潤中華兒女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