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一 宋神宗時期整頓太學,創立三舍法,即將太學分為上、內、外三舍,學生入學后先編入外舍學習,定期試其行藝,優者依次升入內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試,考試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還要參考平時的操行及學業成績,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內舍學習。內舍進行升舍考試,若成績達到優平二等,再參考平時成績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學習。上舍生學習兩年,期滿進行畢業考試,由政府派員主考,學官不得參與。成績評定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試”。后來,武學、算學及地方官學等,大都仿照太學三舍法,考試、升補,悉如太學。
——摘編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國民政府公布《中小學畢業會考暫行規定》,引起了極大的爭論。
教育部長朱家驊說:會考“可以檢查一般學生程度是否提高”,“會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學識突出之學生得一榮譽,實為考查學校成績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說:“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學生們趕考的時候……把中華民族的前途趕跑了”。還有人著文說太死知識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學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廳、局,將原依學生會考成績計算學校成績辦法改為僅發表參加會考學校名單,重申對畢業學生之操行及體育成績,各校應嚴加考核。
——摘編自高奇《中國教育史研究·現代分卷》
材料三 美國的政治制度賦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權,美國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各高校入學考試內容千差萬別,中學無法適應。在這種情況下,1926年,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推出了學業性向測驗(SAT),測試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1950 年,林奎斯特教授認為 SAT 不利于引導學生在高中階段認真學習,他另起爐灶,創立了 美國高校測驗(ACT),考查學生接受中學教育后所達到的水平。1960年,ACT 正式作為一 種美國大學入學考試被高校使用。當今,SAT 和 ACT是美國最重要的兩種高等學校入學考試。
——摘編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試比較》
(1)根據材料一,歸納三舍法在考試制度方面的主要特點。分析三舍法對宋代學校教育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回答國民政府公布會考規定所引起的爭論的焦點是什么?概括爭論雙方的理由,
(3)根據材料三,分別說明SAT和ACT設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