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是宋代豪放派詞人蘇軾的詞作,寫了詞人野外途中偶遇風雨的一件小事,展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精神追求。下面是可圈可點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定風波蘇軾優(yōu)秀教案,定風波教案板書設計的內(nèi)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2.合作探究,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朗讀詩詞,體會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本詞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讀法(指名讀、分組讀);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法:以接龍的方式,回顧學過的蘇軾詩詞。(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一首詩詞,看看這首詩詞蘇軾又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呢?(板書:定風波—蘇軾)
(二)初讀詩歌,初悟情感
1.教師伴樂范讀;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
2.指名學生回答初讀的感受。
(明確:從詩中能夠感受作者的積極與樂觀。)
(三)品析語句,深入情感
1.自讀小序,提問:從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明確:作者遇雨,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人物:拿著雨具的仆人和蘇軾。
2.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明確:《定風波》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所做。
3.你們是從哪里感受到蘇軾積極、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以語文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板書:曠達)
明確: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提問: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樣的雨呢?
明確:“同行皆狼狽”“穿林打葉聲”。能夠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聽”“何妨”這兩個詞語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樂觀,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處之,“我行我素”。(板書:莫聽、何妨)
③“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杵著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騎馬覺得輕松。并不是作者身輕,而是心輕,體現(xiàn)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書:輕)
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過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4.看來同學們都已經(jīng)體會到作者的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再次有感情朗讀詩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呢?
明確:
“雙關”:“風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風雨,也是人生當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見大”:一件小事卻傳達出獨到的人生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
拓展:手繪蘇軾遇雨的情景,進行展示,感受作品曠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小結:全班齊讀詩詞,結束課堂。
作業(yè):背誦詩歌;完成手繪圖,下節(jié)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首詩詞,因而重在朗讀。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情感基調為切入點,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曠達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計了“手繪圖畫”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各學科的聯(lián)結,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于定風波蘇軾優(yōu)秀教案,定風波教案板書設計的相關內(nèi)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續(x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