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指的是抗戰時期的“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八路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大戰中的插曲教學設計 大戰中的插曲優秀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目標】
1、了解回憶錄的特點。
2、理清全文線索、情節、了解聶榮臻將軍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3.結合歷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的內核和意義。
【教學重難點】
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義精神的意義。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百團大戰的圖片。
大戰中的一段插曲。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由于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并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蕩”。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二、認識一位元帥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漢族,字福駢,曾用名聶云臻,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鄉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建國后,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主要作品有《聶榮臻回憶錄》。
三、了解回憶錄
《長征勝利萬歲》與《大戰中的插曲》都屬于回憶錄,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人過去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一種文體。具體說,回憶錄可以指關于一系列事件的記錄,通常由參加者所寫而不像歷史那樣拘于形式和完備,如凱撒的《高盧戰爭回憶錄》;也可以指一種自傳體描述,其口吻常閑而親切,注意的焦點、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時代上,如《聶榮臻回憶錄》回憶錄講求真實、廣泛、突出。真實,就是真實記載作者的經歷和觀威;廣泛,指回憶錄不僅要回憶個人,而且要以個人為主線,廣泛反映社會的歷史面目;突出,指回憶錄中的人物要處于突出地位,要有個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1、精于剪裁,詳略得當,注重實錄。
在《長征勝利萬歲》中作者一方面能夠國繞本章節的核心內容“長征勝利”組織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實錄的原則,對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件大膽取舍,保證了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嚴謹性。比如,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機關的同志到達吳起鎮這一事件,雖然也能夠很好地表現紅軍長征勝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紅四團是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先于主力部隊到達,對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的情形或許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筆帶過。同樣,對軍委警衛連、工兵連在左權參謀長的率領下消滅盤踞在千佛山的一股反動民團,作者因為沒有親歷,也只是一筆帶過。而在《大戰中得插曲》中文章僅交代了“拯救”的梗概和聶榮臻與日本小女孩相處的若干細節,如“我牽著她的手,拿來梨子給她吃”“大一點的孩子一直跟著我,常常用小手拽著我的馬褲腿”等,而將兩個小女孩在指揮所生活的幾天里的許多事情省略掉,從而使故事有梗概,有細節,又不至于顯得過于煩瑣,節省了篇幅,也為文中的議論留下了空間。
②用小題材來反映大道理。在《大戰中的插曲》中所敘述的“八路軍拯救兩個日本小女孩”事件,與“炮轟鳴、刀光劍影”的背景百團大戰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這件“小事”,表現了八路軍將士堅守的革命的人道主義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等宏大主題。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1:本文寫了什么內容,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交代會議的故事,開篇點題。
第二部分(2-5)聶榮臻在戰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6-10)聶榮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11-14)孤女謝恩
第五部分(15)“插曲”成佳話。
思考2:本文的標題為“大戰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敘述這一“插曲”的?
明確: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故事背景,點題并引出“插曲”。再用倒敘的方式,敘述大戰中聶榮臻拯救兩個日本女孩并將地們送回目方的故事,體現了中國軍人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文章以小見大,通過敘述大戰中的一個小小的“插曲”,寫出中國軍人在處理戰爭中各種問題的方式和態度,體現出中國軍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個故事也成為中日友誼的象征。文章用質樸、自然、親切的語言回憶過去,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誠的感情。
思考3:.本文塑造了聶榮臻元帥怎樣的形象特征?請簡要分析。
明確 ①重情義、有情懷。對戰爭中發生的一些小事兒,能夠記憶猶新、如數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來看待戰爭中的人和事兒。
②心思細膩、縝密。在考慮到兩個孩子究竟怎么辦的時候,把是由自己撫養還是送回去的每一種情況的利弊都加以權衡,體現了辦事的細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熱心。當前線部隊請示如何處理兩個小姑娘的時候,聶榮臻說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揮所來。體現了對部隊、對孩子、對工作、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愛親切。例如:那個稍大些的孩子,很討人喜歡,我牽著她的手,拿來梨子給她吃。
⑤運籌帷幄、精明干練,有真知灼見。例如:我是這樣考慮的,我們進行抗日戰爭,這中間不只是打仗的問題,還要注意不失時機地對敵軍進行政治工作。能夠看到長遠的發展。
⑥胸懷寬廣,有人道主義精神。在中日對戰的特殊時期,能夠不計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思考4:本文是如何體現中國軍隊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的?
明確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無罪的,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對日本人民盡最大力量進行愛護和關心。
②通過一封寫給日本官兵的信,表達去齊心合力共謀和平的愿望。
③通過聶榮臻元帥的講述。
五、讀懂一封書信
思考5.文章全文引述了“我”當時寫給日軍一封信,占用了較大的篇幅,將這封信的內容刪除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①給日本軍寫信是“大戰中得插曲”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刪除,就損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②這封信是聶榮臻主張在戰爭中重視對敵人開展政治工作的體現,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現聶榮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軍事思想和主張。③信中提到的“國際主義之精神”是對文中所說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的補充與佐證,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揚和展示八路軍奉行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④后文有兩個小女孩送交給日軍后日軍表示“很感謝”的“回信”,這一內容與下文寫戰后日本人民和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舊軍人的反省和悔過形成有機關聯。刪除信件后,沒有前文的這些鋪墊,后文的敘述就會顯得比較突兀。
思考6.這封信與這篇回憶錄整體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用這樣一種語言風格?
①聶榮臻的回憶錄,以口述的形式,敘述了聶榮臻革命生涯中的種種經歷,回憶錄的目的是讓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風起云涌的革命歷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觀敘述的同時,力求做到對歷史史實的客觀再現,因而適當運用書面語,以求對內容的嚴謹表達;采用自然親切的語言風格,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回憶錄的整體語言風格:淺顯平易,通俗易懂,口語與書面語共用,雅俗共賞,自然親切。
②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信,在當時無疑具有外交屬性,因而,語言莊重典雅、言簡意明,符合這封信外交屬性的要求。同時,這封信還被賦予給日軍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僅借送還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動之以情,而且義正詞嚴地闡明中國人民的立場,揭露日本軍閥的罪惡,曉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軍人認識到日本軍閥發動的侵華戰爭的非正義性和邪惡性,從而產生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進而有效發揮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這封信的整體語言風格:典雅莊重,義正詞嚴,情理并重,言簡意明,多文言詞匯和成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