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藤島昭加入上海理工,“科研經費不足”一直是日本科學家們頭疼的問題,學術研究不分國界,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的世界新格局下,各個國家都應攜手共進,文化和知識的交流必不可少,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日本科學家藤島昭加入上海理工”的詳情。
日本科學家藤島昭加入上海理工
近日,日本著名科學家藤島昭攜研究團隊加盟中國大學的消息引起中日兩國輿論關注。
據日本某主流媒體9月2日報道,“光催化”領域權威人物、數次獲諾貝爾獎提名的日本著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已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全職加盟上海理工大學。報道提到,藤島昭也是“光觸媒”的發現者。
伴隨著資金與經費不足等原因,日本國內學術研究環境逐漸惡化。報道稱,與產業競爭力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其頂尖學者“出走”中國,堪稱是日本“智慧流失”的標志性事件。
某媒體提到,上海理工大學預計將圍繞藤島昭新建研究所。中日兩國學術交流相關人士還透露稱,新研究所的設立及運營費用目前正朝著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學共同出資的方向開展準備工作,資金規模預計將為數十億日元(折合數億人民幣)左右。
據上海理工大學官網8月31日消息,藤島昭教授及其團隊聘任儀式于30日舉行。儀式上,藤島昭院士表示,非常感謝上海理工大學的接納,使自己及其團隊有幸成為上海理工大學大家庭的光榮一員。他將帶領團隊盡快熟悉新的環境,與學校相關科研人員一起在光催化相關研究領域及產業發展做出好的成果。
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在儀式上表示,為更好支持藤島昭院士團隊的發展,為相關研究工作搭建平臺,學校依托新組建成立的材料與化學學院,計劃成立相關的光電材料和光催化方面國際性的研究院,并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
被譽為“光催化之父”的藤島昭此前曾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登臺,與中國觀眾分享光催化的應用知識。他提到,如中國國家大劇院所使用的光催化自潔玻璃可以讓其表面永遠保持清潔、透明的光催化涂層則可以使鏡子不產生霧氣、甚至光催化還可以用在空調過濾器中來分解甲醛等有害氣體。而光催化最新的應用竟然是用于疾病治療,并且藤島昭研發的光催化捕蚊器更是已經在瘧疾肆虐的地區開始使用。
公開資料顯示,藤島昭生于1942年。1967年,進入東京大學的藤島昭因為與導師本多健一共同發現了二氧化鈦單晶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水的光分解現象,即“本多-藤島效應”(Honda-Fujishima Effect),開創了光催化研究的新篇章。1971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博士學位,1986年任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2003年,藤島昭從東京大學退休,擔任神奈川科學技術研究院主席一職,同年他還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09年,他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2010年至2018年3月,藤島昭擔任東京理科大學校長。
某媒體稱,多年以來,藤島昭一直致力于培養各國留學生。在與中國持續交流的40年間,藤島昭培育了38名中國留學生,其中3位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交流方面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更因此榮獲2019年度的中國政府友誼獎。
“科研經費不足”一直是近年困擾日本研究者的問題。2004年,日本大學的法人化改革導致日本國立大學直接從政府財政獲得的經費大大減少,這導致了日本大學的部分研究項目出現了不確定性,而青年學者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近年,日本青年學者來華搞研究已屢見不鮮,而各研究領域中頂尖學者到中國大學來開展研究事業卻較為少見。正如日媒所說,此次藤島昭攜其研究團隊全職加盟中國大學,堪稱中日兩國學術界里的標志性事件。
此外,中國大學在理工科方面實力“突飛猛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發展趨勢,日媒也十分關注這一動向。8月15日,日本《現代商業》雜志就曾發表標題為《中國大學在“工科專業排行榜”上突飛猛進,超越已退出制造領域的美國》的專欄文章。
文章援引英國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表的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數據,認為在各種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大學排名大幅提升令人刮目相看。以前,美國大學經常占據各項排行榜的榜首,而現如今中國大學已能和美國大學并駕齊驅。而具體到一些理工科專業的大學排名來看,中國大學獨占鰲頭,相比之下美國大學幾乎沒了蹤影。
以上是有關日本科學家藤島昭加入上海理工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
【日本科學家藤島昭加入上海理工 日媒稱其為標志性事件】相關推薦文章: